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1卷第4期 开封大学学报 Vo1.21 No.4 2OO7年12月 JOURNAL OF KAIFENG UNIVElLSnY Dec.20o7 人类与建筑环境设计 张宇红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人类营造建筑的根本目的就是为自己提供符合特定需求的生活环境.建筑与环境的 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建筑设计在注重环境的同时还应给使用者以足够的关心.应认真 研究与人的心理特征和人的行为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环境特点及其设计手法,以满足人们生理、心理 等各方面的需求. 关键词:人类文化;建筑;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11U一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3X(2007)o4—0069一o3 适应当地的特点.柱台式的建筑适于户外活动,梁柱 一、人类与建筑 多易于形成光与阴的对比,而且有近似林木的效果. 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是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雪白的大理石可以反射太阳光,背阴的地方正好让 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生活场所.城市是人类聚 人们乘凉.柱廊中的光线较太阳底下暗,所以柱廊既 居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形式,是物质和精神要素的 通风又遮阳.雪白的大理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使古 综合反映体.而城市作为人类创造的巨大人造物系 希腊建筑充满了一种明媚而又神秘的色彩. 统是建立在自然之上的,因此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需 中国传统大屋顶建筑的特点,也与中国的自然 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工物内部之间的关系;同 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古中华产生于黄河流域, 时,由于城市是一种场所和人类活动的空间载体,人 这里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雨季集中且多暴雨.这就 口要素亦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动态因子,因此城市需 导致了人们对建筑的防寒、防暑及防雨的功能要求 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较高.因此,中国传统建筑的木结构也是由环境决定 建筑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因此建筑 的.而大屋顶式建筑的威严,斗拱上各种飞禽走兽的 风格必然受到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和环境相联 装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观念也是有关的. 系的人的心态的影响. 西欧、北欧各国的建筑,屋顶又尖又高,这与这 古希腊的建筑讲究台式,而中国的建筑讲究大 些国家多雨、多雪的气候特点不无关系. 屋顶,欧洲大多为塔式尖顶,世界各地建筑风格五彩 世界各国建筑的防寒、防暑功能也是各有千秋. 缤纷.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物是与自然环境和自然 在阿拉斯加,爱斯基摩人的圆顶小屋能抵抗风暴,并 资源密切关联的. 有效地保存热量.因为,半球形能造成对风的最小阻 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之东,本身是一个半岛,地中 力,加上爱斯基摩人的小屋常建在避风处,而整个村 海气候的特点是阳光灿烂,气候温暖,这里春、夏、秋 落一般也造在靠近海岸、邻近有山的地方,这就能有 三季皆碧空如洗,而雨季集中在冬季.这样的气候宜 效地抵御风暴.爱斯基摩人小屋内的地道人口处是 于人们户外活动.此外,这个半岛多山岩少树木,森 弯曲的,可以防止寒风吹人住所.地道内常常有附加 林多分布于希腊半岛北部.气候本身形成了光与阴 的隔离部分,利于防寒保暖,屋内取暖部分靠海豹油 的对比,加之当地盛产白色的大理石,这又和北部森 灯解决.此外,小屋取材于冰,冰是当地取之不尽、用 林形成了光与阴的对比.由于大理石易于加工,希腊 之不竭的资源.内墙部分冰融化,然后又冻成冰,形 建筑材料很快由木料变为石料.而且建筑风格也很 成牢固的封闭.在内墙和顶板上挂上兽皮,产生隔热 收稿日期:2007—03—12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2002AA2Z41l1—4K)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张宇红(1957一),女,河南开封人,教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6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空气层,这样一来,冰屋子成了暖屋. 在炎热的中东沙漠地区,居家建筑一般外墙厚、 屋顶高,这样不仅可在白天挡住热气,并且使热气上 升到屋子高高的顶部,到了夜间温度极度下降时又 能避寒.许多中东地区的住家还建有内部庭院,院内 设水池及种植灌木丛,以利于降低地面温度和增加 空气湿度.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马特马人把住家建筑建在 地面lOm以下,中央是个平顶庭院,其他房间按需 要设有地下通道,这种建筑非常凉快,能在炎热的气 候下抗热保湿. 中国少数民族民居的房屋设计也与当地的环境 十分适应.例如,傣家竹楼充分利用了当地的竹林资 源,竹楼通风、凉快而又避湿;中国苗族、土家族等都 有吊脚楼,即将房屋的一半用支柱撑在水面或坡上, 一半安在土坪上.这种建筑适应山区平地少、地形地 貌复杂的特征,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湖南一带土家族 的吊脚楼还具有避湿的功能,并且大大节约了建筑 材料,充分利用了当地资源,形成天平地不平、占天 不占地的建筑形式.中国内蒙古的蒙古包,也是适应 西北草原多风沙、昼夜温差大,特别是游牧生活特点 的一种建筑形式,这种由多层毡子建的蒙古包可以 形成隔热的气层,随着季节和温度的改变,可以改变 毡层的厚度并开窗以调节温度.[ 】‘哪 ’ 二、人类文化与景观 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 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 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农业时代,人们 对自然充满敬畏和崇拜,不敢有违天地之格局与过 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来设计神圣的景观,以祈 天赐福.中世纪的欧洲,神权高于一切,万能的上帝 成为人类生活和设计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为中 心的城市和乡村布局形式.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和 科学,因为有以人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以及对古希腊和罗马贵族奢侈与肉欲生 活的向往,因此才有几何对称和图案化的理想城市 模式以及随后的巴洛克广场与园林设计,甚至于将 自然几何化.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设计美学,机器成 为万能的主宰,因此,才有了柯布西埃的快速城市模 式,城市为机器而设计,并最终也变成了机器.城市 公园和绿地如同城市的商业区、生活区、办公区一 样,变成城市机器的一个个零件,高速干道和汽车成 为这些功能体之间的联接.作为自然元素的公园绿 地和城市开敞空间,被限制在红线范围内,与人们的 70 日常生活分开.所以,人们在不同的地块上完成不同 的生活:工作、购物、居住、休闲.人的完整生活被切 割、被分裂,因此,最终人也成了一部机器.【3 人在自然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人类以文化的方 式存在.既不断积累文化,也不断积累问题;人类文 化既光辉灿烂,同时也附有盲目、落后的消极面.人 类积极地进行改造自然的伟大文化实践,同时也造 成生态的灾难,产生消极的后果. 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高速的经济发 展使人们的生活条件日渐提升.生活的改善与经济 更高速发展的要求促使整个社会环境必须以不断的 变化与之相适应.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副作用中最 显著的一点就是自然资源与生存环境的破坏.经济 发展带动了盲目的、不科学的环境、建筑营造,而这 种营造破坏环境、耗损资源,必将成为下一步经济发 展的隐患,一个恶性循环链形成了.在经济急速发展 的同时,暴露出国人生态观念的严重滞后.中国七大 水系的污染、水土流失,西部荒漠化导致的华北沙尘 暴,这些残酷的现实使人们终于感受到了用牺牲生 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的严重后果.因此,处理好建 筑、环境设计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事关重大. 三、人居环境的“和而不同” 全国的“千城一面”引起人们很大的不满,于是 呼吁“特色”,寄希望于世界名师、各种学派,但情况 并未有很大变化,甚至有时还变本加厉,人们不禁哀 叹“建筑魂之失落”.《北京宪章》中借用中国成语 “一法得道,变法万千”来说明世界设计的基本原则 (“道”)是共通的,形式的变化(“法”)是无穷的.在 风格、流派纷呈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回归基本原理 (例如建筑还是要实用、经济、美观,建筑的形式与 内容要统一,等等),作本质的概括,并在新的条件 下,创造性地发展.大千世界,情况千差万别,设计者 所从事的城市建筑、园林设计,如果能真正地从所 在条件出发,归依基本原则,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倒 能出现形象世界的多样性. 在人居环境的规划布局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 发展、各类用地的相对集中与分散、有关各部分的分 离与联系、不同交通系统的分离与结合、不同性质公 共空间序列的连续性等等,都有各自的内在规律,必 须根据它们的特点需求,进行合理的布局.做到这一 点,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秩序,也是达到“和 而不同”的艺术形象所必需的. 这里容笔者以芒福德的话说明,建筑一方面存 在着技术性问题,另一方面存在着表现之领域:“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进入宫殿,就是风雅之感;一进入教堂,就有虔诚的 心情;一踏进大学,就有学术气氛;在办公处,则感到 事务性和效率性……我这里所说的建筑是永恒的文 化舞台.~城市的构筑物,假若不能悦人眼目,动人 心弦,那么尽管大量使用技术力量。也不能挽救构筑 物的无意义……” “环境文化”的理念一再有人提倡,并为媒体所 介绍.我们的着眼点不能仅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和 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应该同等对待大地的不同角 顾及他人、后人的生存权利.更进一步讲,这里的 “人”应该尽力使后人比自己生活得更好.因此,“以 人为本”思想中的“人”应该是指整个人类,是涵盖 了现代与将来、考虑了人类永续发展的人,这一点, 也正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最基本内容.【 五、结语 建筑环境设计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广泛的活动空 间,同时也创造了气象万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久 居樊篱下,复得返自然”.阳光、空气、绿草、小溪,人 造景观把人们带入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世界.“以 落、作为自然的一员的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 作为人们文化精神寄托的“人文环境”.【‘】(n ) 四、建筑以人为本 人为本”、“天人合一”是现代建筑环境学遵循的宗 旨,是现代化城市建设必须遵守的原则. 建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征.现代化的城市是景观环境的依托,而环境的主体 和服务目标则是现代人.建筑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 社会文化,它是人类的理想与意志的外在体现,也是 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同时,建筑环境也 人类营造建筑的根本目的就是为自己提供符合 特定需求的生活环境.建筑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的微观环境,为人类每日起居、生活、工作提供最直 接的场所,因此建筑与环境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 的生活质量.绿色建筑设计在注重环境的同时还应 给使用者以足够的关心.要认真研究与人的心理特 征和人的行为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环境特点及其设计 手法,以满足人们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的认识出现过 偏差,我们把人看成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将人的利 益作为我们工作唯一的出发点和动力,视自然环境 为人的对立面,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战 胜自然,征服、改造自然的历史,所谓“人定胜天”,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过于强调征服、改造的一 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当代科学技术水平密切相 关. 参考文献: [1]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 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尼.鸿.人类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 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3一l1. 面,而忽视了相互依赖和协调共处的一面,导致了严 重的后果.今天,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其中的“人” 不应该是狭义的人,不应该是单个的、以出生和死亡 [4]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1. [5]周浩明.何去何从——关于绿色室内设计误区的深层思 考[DB/OL].(2006—05—15)http://www.China—de. signer.com. 为生命过程的人,这里的“人”与“自己”的含义不 同,他不应该只考虑自己眼前利益而不顾人类社会 的持续发展,而应该在更好地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 [责任编辑远征] Humankind and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Design .ZHANG Yu—hong (&hod Dcl 。Jiangn ̄University。Wuxi 214122。 ̄angsu) Abstract:The basic aim for humankind to create buildings is to provide themselves living environment satisfying their special needs. The quality of huildin ̄and environment directly concerns the living quality of humankind.The focus of construction design should be put on environment as weH as on the huilding users.There fore-it is necessary to carefully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 teeh. niques suitable for human beha ̄om and urban spatial environment SO as to satisfy the physica1.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humankind nd aoaco with the plural cultures nd avalu ̄. Key words:human culture;construction;environment design 7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