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东 培 正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Vol.6 NO.2Jun. 2006
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缺失与重建
吴晓义
(广东金融学院 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521 )
摘要:在文化震荡背景下,多元文化冲突引发的价值观矛盾,文化认同危机引发的民族文化心理失衡,以及西方国家信仰危机引发的不确定状态和无意义感,必然会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冲击,并进而导致其信仰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据新的历史条件重建其价值体系,改善其认知方式和提高其应付能力,才能实现其信仰重建。
关键词:文化震荡;大学生;信仰;缺失;重建
中图分类号: G44;B821;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粤O-1201(2006)02-0007-07
文化震荡是急剧的社会文化变迁所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充分体现了文化变迁对
[1] 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毋庸置疑的影响。当前
种时间现象,它是社会变动急剧加速的产物。它是发源于依附在旧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新文化的附加物,是人们在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里所遇到的文化震荡。面对文化震荡,人们会因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承受
[2]
过多的变化之后感到压力重重,晕头转向。
我国正在经历的急剧社会文化变迁,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国人心理产生的强烈冲击,正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震荡现象。在文化震荡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矛盾冲突,不但动摇了大学生原有的信仰,使其深刻体验了信仰缺失带来的困惑和迷惘,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其心理失衡、行为失范,影响了其学业的完成和正常发展。因此,研究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和本质,探索其信仰重建的路径和对策,不但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十分紧迫的。
一、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信仰缺失的表现与危害
托夫勒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经预言:未来的世界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场文化震荡,这种震荡是一
托夫勒的预言十年后便被全球性的文化冲突应验了。在这场全球性的文化冲突之中,新的文化特质不仅冲击着旧的文化传统,使其地位发生了动摇,而且形成了不同文化形式、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对抗,使人们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和判断是非的标准,深深地陷入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的痛苦之中。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文化冲突,并且遇到了比其他国家更大的危机和更严峻的挑战。
周晓虹在其《现代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运动虽然肇始于1977年,比西方国家迟了三五十年,但它的变迁速度及由此
收稿日期:2006-0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研究项目(02JAZJDXLX005)的部分研究成果。
,男,吉林长春人,广东金融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作者简介:吴晓义(1968-)
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8
广 东 培 正 学 院 学 报 2006年 第6卷
形成的“文化震荡”却大大超过了西方国家。中国社会在“动乱的十年”走向“开放的十年”中所出现的变化,丝毫不亚于甚至要大于西方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所出现的变化。整整十亿人经过长期的封闭、停滞乃至倒退后,又突然面临改革开放,面临如此现代化的一个外部世界,这种强烈的反差以及
[3]由此形成的心理体验,是任何民族都不曾经历的。
1.反社会型人格
具有反社会型人格的大学生,不但对社会原有的或自身人格结构中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持全盘否定态度,而且对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持排斥态度。他们思想偏执,对现实的社会形态、文化习俗和道德规范极度不满,总是试图从中找出不合理的东西。在人格表现上,这种人行为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羞耻心,没有爱恋能力,对人不忠实,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性极差。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总是怨天尤人,从不自省自责。这种人常有畸形的攻击性动机,在一定的外界诱因下,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边缘型人格
具有边缘人格的大学生,常常孤立地游走在社会的边缘,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不闻不问,敬而远之。他们头脑中的价值观念是彼此孤立、相互矛盾的,形不成具有导向功能的系统,甚至没有稳定的倾向。因此,对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化,他们的反应往往是冷漠、麻木的。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一设计中。他们没有是非善恶标准,为人缺乏道义和同情,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重大的挫折和不幸的生活事件,很容易使他们患上恐惧症或精神分裂症。
3.因循型人格
具有因循型人格的大学生,是旧有信仰和习俗的坚守者。他们极力维护过去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念反感,甚至百般阻挠。他们与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格格不入,因而常常陷入怀旧、失落和自怜的境地。过度的恋旧心理和守旧倾向,还使其思想封闭、僵化,跟不上改革开放的形势,在日常学习和交往中不舒心、不适应,遇到点挫折就消沉沮丧,严重时甚至会患强迫症或抑郁症。
4.附合型人格
具有附合型人格的大学生,是各种潮流、时尚的盲目追随者。他们在变化、多元的社会文化中,既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独立见解,也从不对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念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只是一味
在这场急剧的文化变迁中,大学生们在心理上所受的冲击无疑是最大的。因为在他们走入大学之前,老师和家长给他们讲的,都是和书本上一样的大道理。尽管此时的社会已经比较复杂,但一心用在考上大学的他们,大多数却相对比较简单。进入大学以后,面对相互冲突的异质文化,面对多变、无序的生活方式,面对许许多多无法理解的人和事,他们感到矛盾、困惑、无所适从。过去坚信不移的东西,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过去一直遵循的原则,现在都受到了无情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信仰的动摇乃至缺失便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信仰缺失对大学生们的打击是灾难性的。因为是人类心灵的自律,是人类道德品质中信任、忠诚、奉献等品格的基本动力。它包含着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体认,包含着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反映着人类对自我及其处境的整体认知与评价,是人类通过思维和行为超越自我、超越有限性的精神活动。信仰也是人的精神家园,它使人超越动物式的本能生活,超越个人的孤立无助,超越人生的空虚和恐惧,将肉与灵的冲突,将有限与无从而使人过上一种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正如梁启超所说:“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
[4]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
信仰是统摄人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般都离群索居,淡漠孤僻,喜欢生活在幻想和自我
限的矛盾的解决,与更高的理想境界联系在一起,和行为方式,对社会变化和各种新生事物总是十分
面对信仰缺失的打击,大学生急需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支撑,来实现信仰的重建。然而,生活世界的变动不定,多元文化的矛盾冲突,又使他们很难弄清生活的真正意义。于是,矛盾、困惑、无所适从、缺乏精神支撑,便成了他们生活中无法挥去的灰色,而这种灰色又增大了其心理压力,削弱了其承受能力,并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转型时期特有的各种人格障碍。其主要表现类型是:
第2期吴晓义: 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缺失与重建9
地赶潮流。他们奔忙于各种“流行”之中,不管其是否道德是否健康,都盲目地追随、效仿。由于他们对各种思想、潮流的理解是表层的、形式上的,而且过于理想化,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往往是空虚和混乱的,一遇到现实的矛盾和挫折,就变得脆弱和缺乏理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社会角色混乱,严重者还患有妄想症或戏剧化人格。出现了人际关系紧张、学业成绩滑坡、休学、退学、自闭、自杀,甚至像马加爵行凶杀人那样的恶性事件,而且使当代大学生整体打下了转型期特有的印迹,缺少坦诚、温情和应有的责任,浮躁、功利和短期行为不但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而且成了一种心态、一种风气。在大学校园中,为什么考试作弊、论文造假屡禁不止?走出校园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很快就走上了贪污、欺诈等恶性的职务犯罪道路,形成了带有一定普遍性和具有讽刺意味的
[5]
“26岁现象”,然而,更让人可怕的还不是这些
击的,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西方国家的表层文化。这种文化是以维护自由竞争的平等性和保证社会生产的高效率为宗旨的,它们虽然对增强其独立意识,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打破了其传统的价值观念,使其深深陷入了价值观矛盾冲突带来的困惑之中。
例如,市场经济要求人们把经济利益放在重要地济中最主要的价值标准。这与传统的顾大局、讲风格、比贡献,与儒家文化中的“重义轻利”无疑都是十分矛盾的,而这些矛盾,必然会使大学生对书本和老师教的、自己深信不疑的许多东西产生怀疑。
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当腐败现象、见利忘义行为在社会上逐渐增多,城乡差别、贫富差距明显增大以后,大学生们就变得更加困惑、迷茫。“跟着感觉走”、“过把瘾就死”成了许多大学生的人生信条。在社会心理学视野中,价值观既可以表现为一种自发的价值意向,与日常生活、风俗人情相联系;也可以表现为一种自觉的观念体系,即经过了理性的反思,升华为观念结构或系统模式,辐射到社会成员的日常文化心理及行为方式中,形成个体对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选择态度和行为准则。态度模糊了,准则没有了,建基于其上的信仰大厦自然也就要随之坍塌。
2.文化认同危机引发的民族文化心理失衡在社会发展的稳定时期,各个国家或民族现有的文化传统,能为人们提供自发的或自觉的价值标准,文化模式的相互碰撞和对立,新质文化给人们带来的震惊和吸引,很快就使旧质文化传统的地位发生动摇,从而形成认同危机。享延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曾对此作过描述:“90年代爆发了全球的认同危机,人们看到,几乎在每一个地方,人们都在问‘我们是谁?’‘我们属于哪
[7]
儿?’以及‘谁跟我们不是一伙?’” 享延顿描
经济效益是市场经信仰缺失不但使个别大学生形成了人格障碍,位,利益是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
暴露出的问题和被揭露出来的罪恶,而是大学生们对这些不正常现象的容忍和默认。
二、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
人的信仰是复杂的,导致信仰缺失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本质上说,当前我国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缺失,是由其显性价值观的矛盾、迷惘和隐性民族文化心理的冲突、失衡造成的。其具体原因是:
1.多元文化冲突引发的价值观矛盾在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核即指各民族、阶层、个体等主体的价值存在和价值标准,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全部权利和责任的集中体现。而这种客观存在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便形成了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理想等思想观念,即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心态
[6]
和旨意去开创自己的生活。 因此,价值观的矛盾和
不同心是价值和价值观上的冲突与融合。这里说的价值,来确立自己的文化认同。可是在社会转型时期,
迷惘,必然会使个体原有的信仰产生动摇,进而形成信仰缺失,并最终影响个体行为表现和人格发展。
在社会转型时期,首先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冲
述的是当今世界重大转型期发生的人类带有普遍性的认同危机,这种认同危机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转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特别是当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
10
广 东 培 正 学 院 学 报 2006年 第6卷
时,西方国家优越的物质生活,以及在制度安排、社会管理、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无可否认的优长,对大学生们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而本国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和落后之处,却往往令他们更加难以忍受。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为了维护现行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必然进行较多的限制和管制,必然要从传统文化中为自己的合法性寻求论据和支持。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激起了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不满和批判,以及对政府所宣传的理论的冷落、疏离和反感,进而形成文化认同危机。
文化认同危机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引发了民族文化心理的失衡。民族文化心理是内化、积淀在民族成员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伦理规范、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诸因素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环境,是民族成员的集体性的心理走向、精神状态和人格追求。从实践理性的高度看,民族文化心理有着广泛的弥散性,它浸染于民族成员的心灵之中,并始终同文化传统、社会政治活动和审美情趣等民族文化心理还是维系全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追求的思想文化基础,能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社会和民族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如果说信仰是一座高楼大厦,民族文化心理则是它的地基。民族文化心理这个地基发生断裂或失衡,信仰这座大厦也必然会随之倾倒。
3.西方国家信仰危机引发的不确定状态和无意义感
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和人格障碍,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西方国家信仰危机引发的无意义感和不确定状态的影响。西方国家的信仰危机,是从“上帝的死亡”开始的。在他们那里,“上帝的死亡”不仅招致了传统道德的崩溃,而且还带来了生活根基和人生支柱的摧毁。连西方人自己也承认,那种缺失信仰的生活是惨不忍睹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生已经缺少了具有终极意义的绝对根基,已经丧失了尺度和支点。“我们想抓住某一点把它固定下来,可他却荡漾着离开了我们;如果我们追寻它,它就会躲开我们的掌握,滑开我们而逃入于一场永恒的逃遁。没
[8] 有任何东西可以为我们停留。”更没有任何东西能
西方国家的信仰危机,还来自对科学技术所抱幻想的破灭。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使人由崇拜神的力量转向崇拜人自身,崇拜人所发明的科学技术。但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灾难;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所引发的、严重威胁自身生存的全球性问题;按照科学理性建立的官僚机构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禁锢;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科学标准、科学结论中人为因素的揭示等,却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对科学的信仰,使人们普遍陷入精神上的困惑以及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的悲观、恐惧情绪之中。
面对信仰缺失和人生意义的没有着落,许多西方思想家、哲学家都将研究的重点指向了信仰和人生根据问题,出版了大量著作,形成了诸多学派。这些学派虽然都想为世人指点迷津,却不但未能使人告别迷惘,甚至使人更加迷惘。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引入,西方国家的信仰危机及其所催生的各种学说和主张,也一并传到了中国。在热衷西方文化的学者响,而且以不同载体和不同形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了比表层文化影响更大的冲击。由于这些学说和主张有许多是消极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因此必然会使大学生本就矛盾的价值观念更加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信仰的缺失就更是难以避免了。
三、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信仰重建的路径与对策
转型时期的社会体制改革和近乎全方位的观念变化,必然会对大学生已有的信仰产生猛烈的冲击,并使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信仰缺失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悲观、迷茫、焦虑、恐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人格障碍,甚至是反社会倾向和过激行为,都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为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对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形成原因有了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之后,还必须有针对性地探索其信仰重建的路径与对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重建价值体系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信仰缺失,从根本上说是由各种价值观的矛盾冲突造成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重建其价
交织在一起,起着沟通、调适民族成员心理的作用。们的宣传推广下,不但对我国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
像上帝那样让人膜拜和笃信。
第2期吴晓义: 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缺失与重建11
值体系。但是,在充满文化冲突的转型时期,大学它需要在社会教化中承担主力军作用的学校和文化宣传机构,以其乐于接受和能够接受的方式,为其提供必要的精神上的引领和帮助。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和宣不但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当前我国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要客观理性地看待人、人的价值观和人的价值观教育。
首先,必须正视人的能动性和价值观的主体性。任何价值观都只能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一切信念、信仰和理想都只能是什么人的信念、信仰和理想,“无主体”的、抽象普遍的“终极”价值观是不存在的。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和倾向,不是头脑中纯粹自生的,而是主体自身社会存在及生活经历的反映,并因此具有该主体的具体本性和特
[9]
征。在以往的价值观教育中,教育者严重地忽视
么”,而价值观系统则表明人们究竟“相信什么”。观则指导人们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进行价值选择、定位和定向。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像普及科学知识那样,仅仅通过传播就能够用一套结论来统一人们的头脑。它是一个漫长的“濡化”过程,一个“知、情、意、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2.改善认知方式
所谓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编码、储存、提取和综合处理的路径与形式。认知方式是一个人思想观点、思维方式、是非标准和基本信念的集中体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在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同,其认知方式必然也不同。而认知方式的不同,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待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的观点、态度和反应方式的不同。正如张玲在其《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一书中所言:“我们的所知决
认知方式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勒温提出的场论中,就可以找到它的雏形。勒温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勒温称之为“生活空间”,每个人对重要凯利在其《个人构念心理学》中则提出,构念结构,是人们诠释和看待事件的方式。客观真理是不存在的,只有解释和分析事件的各种方式。每个的,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现实状况和独特的
[12]
解释世界的方式。
价值生的价值体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自发地完成其重建,知识能够为价值观提供一定的基础和选择范围,
传机构必须改变以往僵化、刻板的教育和宣传方式,超知识性,正是个体非理性的表现。因此,价值观
了价值观的主体性和实践生成性,将大一统的价值观念无差别地灌输给每一个学生,其结果不但是难有成效,而且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要使必须明白不同主体间价值观的差异是由主体的经历、地位、需要、利益和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决定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价值观的多元性是指在一定范围的社会生活中,由于自己的价值观,所以不同主体之间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不能彼此替代,只能以多元化状态存在。价值观只有每个主体充分把握自我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保持自身价值的一元化,才能有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的多元性。坚持价值观的多元性,还必须以独立、平等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既不能把自己认定的价值标准当成一切人应有的价值归宿,也不能消极地屈从和依附他人的价值标准,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意志。
再次,必须正视人的非理性和价值观的超知识性。个体的价值观并不是个体在有关方面的知识或认识。构成价值观的信念、信仰和理想,不同于知识、理论和科学。人类的知识系统表明人们“知道什
[10]”价值观教育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注意人的能动性,定我们的所感,我们的所感决定我们的所行。
[11] 而其次,必须正视人的独立性和价值观的多元性。的要素表象进行组织时,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
ruct)是人们知觉、分析或解释事件的认知现实主体的存在是独立的、多元的,而每一主体都有(const
的多元性是以每一主体自身价值观的一元性为前提的,人所使用的构念以及每个构念所包含的成分是独特
社会转型时期急剧的文化变迁、文化冲突,对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理都产生了冲击,但是面对这种冲击,为什么有的大学生茫然失措,悲观消极,甚至产生了心理问题、形成了人格障碍,有的大学生却能从容应对,认真研究各种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自觉地进行信仰的重建?究其原因,主要是认知方式的不同。进入青年期的大学生,虽然其认知方式已经基本形成,但在许多方面都不够成
12
广 东 培 正 学 院 学 报 2006年 第6卷
熟、不够完善,且仍然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那么,怎样才能改善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呢?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关方面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使其了解认知方式的作用及其心理过程和运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使其认知方式逐渐走向成熟,具有积极性、客观性和灵活性。这里的积极是相对消极而言的。一个认知方式而认知方式不健全的人,则往往相反。这里的客观是相对片面而言的,在现实生活中,由认知的选择性而带来的心理过滤,往往使人很难做到客观、全面,特别是对阅世不深、生活单一,受到的正面鼓励多、遇到的挫折少的大学生来说,把想象当事实、好高骛远、绝对化思维的情况就更为普遍。这里的灵活是相对刻板而言的,健全的认知方式应该具有灵活性,应能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在社会转型时期,急剧的文化变迁、文化冲突确实容易让人困惑和迷茫,但如果我们能以积极、客观的态度认真研究各种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用其积极因素去克服其消极影响,这种变化和冲突无论对我们的国家还是个人,又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其次,开展针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要想改善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仅仅靠有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因有时却是以内隐的方式进行的,而内隐信息加工方式的存在,使得个体很难发现自己的认知失真。许多情感脆弱、行为偏激,经常为各种心理问题困扰的大学生,不是不想改变自己,不是不想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世界,而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方式有问题,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认知偏差,扭曲了周围的人和事在自己心中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针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才能使这种已经自动化了的加工方式得以改变。
3.提高应付能力
转型时期的文化冲突虽然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但它对大学生的影响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有关研究表明,尽管造成上述差异的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个体的应付能力。在心理学视野中,应付是指个体在处理来自内部或外部的、超过自身资源负担的生活事件时,所做出的认知和行为上
的努力。应付能力强的人能够有效地排解信仰缺失带来的焦虑和不安,积极寻找和利用各种有助于自己走出困境的资源,而应付能力差的人则往往不知所措,只能被动接受信仰缺失感的折磨。
压力与应付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个体的应付能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种表现是情境性的,即面对应激时所采事件的能力;另一种表现是跨情境性的,它反映的是个体在不同的应激情境中存在的带有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应付方式。情境性应付能力是大学生应对转型时期各种突发性问题的有利武器,它能减缓信仰缺失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跨情境性应付能力对个体的应付水平有着更为根本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受信仰缺失影响严重形成人格障碍的大学生的应付风格,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消极性或片面性,都需要加以改进才能适应现实生活。
那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应付能力呢?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对多数大学生而言,自己的心理状态最终要靠自己去调节,而自我调节的基本前提是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掌握必要的应付方式。但目前人们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片面的理解和认识,化、形式化和孤立化的倾向。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使其切实起到增进对自身的了解和丰富应付方式的作用,同时还要对东西方文化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应付能力的宝贵遗产进行深入挖掘。因为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有丰富的应付方式资源,而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冲突与交融,恰恰为我们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责任编辑:宋晓辉 责任校对:彭海河)
参考文献:
[1]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 .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7:526.
[2]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M].北京: 1984:1-6.
(下转17页)
它反映了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处理应激健全的人,通常都会积极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用的应付策略,
还普遍存在着学科为人对各种信息的加工有时是以外显的方式进行的,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第2期巫幸兴: 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7
The Impact of Mass Culture on Youths' Value and th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Wu Xingxing
( Student Affair Office,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Guangzhou, Guangdong, 510830 )
Abstract: The mass culture, because of its specific entertaining and ideological significance, influencesthe contemporary youths' lifestyle and value. Due to the dual character of its practical function, the effects onyoungsters also reveal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emergence and formation of themass culture and its impacts on youths' value.
Keywords: Mass Culture; Youths; Value
(上接12页)
[3]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7:528-529.
[4] 转引自张晓芒.解读现实生活文本,研究重大 社会问题[J]. 哲学研究,2000(10).[5] 海波.可怕的是腐败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意识 [J].中国青年,2001(3).
[6] 陈晏清.重建新世纪的价值观[N].中国教育 报,2000-10-11.
[7] 享延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 京:新华出版社,2002:129.
[8] 帕斯卡尔.思想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33.
[9] 李德顺.价值观的人文本性[J].湖南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2002(11).
[10] 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2001:69.
[11] (美)Jerry M. Burger.人格心理学[M]. 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06-112.
[12] Kelly, G.A.(1955).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pp.37-69). New York: Norton.
The College Students' Absence of Ideology and its Reconstruct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Clash
Wu Xiaoyi
( Guangdong Finance University, Applied Psychology ResearchInstitut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1)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clash, conflicts of values triggered by multi-cultural clash,psychological imbalance of national culture caused by cultural recognition crisis, together with the unstablesituation and sense of meaninglessness caused by Western Countries' ideology crisis will inevitably have a great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inexperienced and, moreover, result in their ideology absence. Under thesecircumstances, ideology reconstruction can be actualized only if the value system can be reconstructed, thecognitive manner can be bettered and the managing competence can be improved based on the new historicalconditions.
Keywords: Cultural Clash;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Absence; Reconstruc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