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根源探究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根源探究

徐秦法 田 莉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5期)

【摘要】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存在着内在机理,从问题谱系、时空视域和具体表象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青年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剖析大学生信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将具体实现形式的若干原理进行综合和归纳,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其更加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为高校进行针对性教育提供支持。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 信仰问题 根源探究

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属于近些年出现的新问题,国内理论界从各个方面对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作了很多有价值的探讨,如何解决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研究中的重点。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多极化、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新变化及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国际、国内背景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领域面临哪些深层的整体性和结构性挑战,应采取哪些切实有效的战略对策,以及如何结合社会发展实际用核心价值体系作指导,探索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有效模式,是思想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产生的内在因素

经济转型带来的利益重组与社会转型导致的力量变迁是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时期急剧的文化变迁、文化冲突,对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理都产生了冲击,面对这种冲击有的青年大学生茫然失措,悲观消极,甚至产生了心理问题,形成了人格障碍。改革开放后,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和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改变,使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从业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壮大,并逐渐上升为社会的强势群体。与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理想对应的,以主张私有化和市场化为其共同诉求和理论内核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随之不断涌现,并逐渐

挑战占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改革的深入,冲击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而构成支撑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阶级基础的工人和农民阶层,却逐渐沦落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缺失,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巨大的嬗变和碰撞。竞争带来的风险,贫富差距的存在,地区不平衡的逐步加剧,以及经济与道德、经济与政治、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导致相当多的人心理出现失衡,在这种意识形态变化的冲击下,青年大学生信仰状况受到很大的冲击。

社会转型力量变迁导致的思维方式的变化是重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把人的认知能力和交往方式推向一个新的领域,使社会成员思想上迷茫,政治取向上功利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转向了经济领域,与此同时,人们也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经济领域,政治热情进一步降温。“各种政治力量和利益集团在制定政策和规则时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选取着自己的意识形态。导致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与新产生的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使社会观念处于一种混乱状态”,①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部分青年大学生开始动摇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从而导致青年大学生在信仰上产生迷惘。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一些干部抵制不了金钱与权势的诱惑,在思想作风和组织纪律上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忘记了党的宗旨,官僚主义严重,以权谋私,甚至违法乱纪,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削弱了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少数人通过以权谋私、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非法手段获取灰色收入与黑色收入等现象,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不能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向是主观原因。一种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一旦僵化,就会失去它的生命力。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僵硬化和泛化是不能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表现方式。这些方式会导致扼杀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主义中国的生命力,并最终将导致作为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处于弱势地位。恩格斯说过:

“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②当前,仍然有众多青年大学生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其内涵,不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其行动的指南,因而对于一些原则性问题辨不清真伪,偏离正确方向。当代青年大学生中的“哲学的贫困”现象很普遍,导致了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因此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更需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产生的外在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客观原因。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产生了较大影响。入世后,意识形态的边缘渗透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主导性与多样性并存发展局面。各种冲击社会传统及现有规范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行为不断产生,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产生了新的影响,导致在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体制性基础安排中,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进一步失衡,青年大学生信仰状况混乱。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正是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整个社会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过渡和转型。这显然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因此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经济利益上升至社会的首要地位,日益成为衡量其他价值的标准。社会出现了“精神无能”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极坏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在具体行为上,更多地采用生产力、具体利益、市场经济等势利的标准,这就使得大学生个人本位主义、急功近利的意识进一步加强,而为人民服务、国家利益优先等道德标准则日益淡化。再加上社会出现的重技能轻思想道德的“人才”任用现象,使学生片面追求个人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政治信仰的塑造,这就必然产生思想道德缺陷的“歪才”、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才”。 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新变化的影响是现实原因。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潮的不断涌

入,给人们带来了新知识、新见解,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主导性、权威性产生冲击和瓦解作用。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正在尽力利用其强势和高势能,来增强其意识形态的主宰性、中心性。同时,大肆渲染“社会主义失败论”、“意识形态终结论”、“中国威胁论”,压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今后主宰性与从属性的斗争将更加激烈。美国为谋求全球霸权暗中策划的“软战争”,其核心内容是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攻击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的政策武器。“9·11”后又对其进行了改变、包装和完善,推行新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新干涉主义),蛊惑性进一步增强,剥蚀和涣散处在弱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大学生信仰体系并冲击着其价值认同。现在全球文化演变正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和对立的趋势发展,导致弱势文化的异质化、离心化、分散化和强势文化的同质化、同心化、亲和化,在全球化的文化比照面前,一些文化可能被逐渐破坏而被放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不再是赤裸裸的,而是在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中,通过科技手段、话语体系把他们的意识形态巧妙包装起来以推行他们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达到意识形态霸权和信仰控制的目的。通过美国主导的全球传播网络,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各个层面进行传播、辐射和渗透,这导致社会主义的社会转型、价值认同和规范整合更加曲折、困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将长期面临这种危险。 结 论

我国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大学生的主导地位中,包含着现代化、民族化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题论争。“西方化”与“反西方化”成为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在思想理论问题上的最大分歧,而其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其本身,这种极端的滥觞扰乱了问题的本原。全球化已经不可避免地从经济领域深入政治、文化、信仰与意识形态领域,由于我国历史的特殊性、发展的阶段性、制度的特质性,使高校大学生信仰受到的全球化冲击,表现为一体化和分裂化、一元化和多元化、集中化和分散化、本土化和国际化等一系列内在矛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加剧了文化间的激荡,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和价值选择,社会主义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增加马克思主义信仰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针对性、适应性、包容性,

使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动态均衡,就要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大学生中形成多圈层的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方向。

(作者分别为广西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广西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2009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广西高校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MSZ003) 注释

①王国敏、李玉峰:“挑战回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1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