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l2009年12月 2期 ECONOMIC 经济与社会发展 AND SOCIAL DEVELOPMENT VOL.7.No.12 DEC.2o09 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意义和措施 吴国胜 [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高 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教高[2006]16号文件为指导,认识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的意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促进高 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是高职院校的共同课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简介]吴国胜,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学生处副处长,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2—0202—04 一、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意义 “突出重点、满足需要、资源共享、提高效益”的原 则,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企业参与共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建校内、外实践和实训(实习)基地的校企合作模 和优势,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最有效的教育模 式,采用合资建设、共同使用等方式,共建校内、外 式之一。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推进高职 实践和实训(实习)基地,从而满足人才培养对实 院校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践和实训(实习)基地的需求,为相关专业学生进 (一)促进专业建设 行实习实训、提高实践技能提供有力保证。 为更好地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开展,高 (四)促进毕业生就业 职院校可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 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从高职 场的需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广泛听取企业和用人 教育特点和自身实际出发,遵循高职教育特点和人 单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及时 才培养规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在实 调整专业结构,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 施过程中,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理 案,使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更趋合理,特色更加鲜明, 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的 较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优化配置。根据岗位能力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加 (二)促进“双师资格”教师队伍建设 强实践教学环节,密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开展为高职院校加强与 积极性和“顶岗”能力,使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 企业密切合作,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生产 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毕业前每人至少熟 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在 悉1—2个工种的操作技术,就业后能够很快胜任 科技研发推广和技术服务中丰富基础理论,提高业 专业技术工作岗位,从而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大大 务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保证学院应用性、技能型 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此外,高职院校可按照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从高校、企事业单 二、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措施 位聘请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 支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相对稳定的 加强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 兼职教师队伍,这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将发挥不可 践研究和探索,解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企业缺 或缺的作用。 乏动力、政府缺乏政策扶持、高职院校缺乏灵活机 (三)促进实践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制等问题,寻求可操作性强、适用性强的人才培养 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按照 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202 (一)依托政府,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供政 策保障 要从根本上解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问题, 方,要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就需搭建合作平台, 实现校企双赢:一是从减轻企业的负担这一角度采 取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把困难留 就目前的情况看,主要是提高企业的积极性,而如 果没有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保障,实现实质性运 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具体做法是根据不同 企业的情况安排实习生人数,这一做法既减轻了企 业的负担,又使学生真正得到实际锻炼;二是学校 充分发挥科研技术优势,时刻站在行业新技术发展 的前沿,制定校企双方技术合作计划,共同分析市 场,探讨市场走向,共同研究新技术、新工艺的应 用,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将学 作是十分困难的。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有政策法规强有力的保 障,因此,相关的制度建设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如 果离开政府部门的引导,完全依靠学校与企业之间 的沟通协调,就会缺乏必要的促进力量。政府可以 通过法律制度要求、政策措施引导,促进工学结合、 校智力因素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参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实施。如建立企业 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企业的资质评定有 校企合作的指标及接收多少位学生实习的指标;对 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减 免政策;鼓励行业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合理有效利用学校的 专业、技术、人力等资源优势,节约企业经营成本, 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按照国家规定,允许企业将 支付实习学生的报酬以及相应的实习投入计人生 产成本,予以税前扣除,以鼓励企业通过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为学校办学提供必要场地、设施,为实习 师生提供劳动报酬;鼓励企业将按照国家规定提取 的教育培训经费用于实习的支出,计人教育培训经 费总额等;此外,要重点宣传表彰一批通过工学结 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有效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典型 企业,在全社会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良好 氛围。 (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促进工学结合、校企 合作的深入开展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迫切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 和支持。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 缺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从 而严重地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 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 培养模式积极性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工 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 “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协办方的积极性除 了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外,学校也有责任设 法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目前大部分的工学结 合、校企合作模式都是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 一企业,这样虽然省力,但效果不理想。企业不堪 重负,仅碍于隋面而勉强接受,并无真实的岗位提 供给学生实践,最终只能走过场,学生学不到真本 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无从谈起。那么作为校 与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引进,为企业提供应用 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同企业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协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使企业在 协助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同时,也得到了校方的技 术援助;三是学校利用优越的办学条件,可为企业 承办各类培训班,并与企业共享学校资源等。 (三)确立主体意识。发挥高职院校实施工学 结合、校企合作的主导作用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实施和培 养质量的控制者,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必定起 到主导作用。因此,高职院校从院校领导、各部门 都要发扬主人翁精神,群策群力,各司其责,全身心 投入。 1.院校领导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决策者、 政策制定者、监督者和坚强后盾。政策措施的制定 要考虑到本地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企业和学生自身 的特点,尤其要考虑政策的可操作性。在实施工学 结合、校企合作中,院校领导作为决策者应该确立 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协调好政 府、企业的关系。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作为需求方 的学校与企业相比,学校则处于被动地位。若缺乏 与企业沟通,缺乏营销意识,就难以找到与企业合 作的利益共同点。对于一些高层次的大企业,院校 决策者需亲自和企业协商,建立总体的校企合作框 架,为各专业具体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的实 施奠定基础。 2.教学执行部门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组织 实施者。教务处、督导室、系部和专业教研室应认 真贯彻落实校领导决策,负责制定符合本地区经济 和社会发展、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要采 用什么样的工学结合模式、如何组织、如何实施的 详细规划。要克服因循守旧,按传统教学模式管理 的思维定式,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应 对目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要 203 以动态、多变的管理模式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比如有时企业接到订单,需要 学生顶岗帮助完成,但由于没有灵活的教学管理模 式,导致学生下不去;而当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学生 应该安排实习环节时,企业又因订单少,无法接纳。 高职院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管理部门,负责校企合作企业的开拓,学校与企业 之间的沟通协调,处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出现 的各种问题,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解学校的窗口, 使整个院校的工学结合达到统一管理,从而提高校 实际问题,使企业获得利益;二要从企业聘请一定 数量的专业人才作为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三要针对 合作密切的实习企业,固定指导教师,使其能够轻 车熟路地指导学生。此外,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 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 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通过建设一支素质过硬、 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双师资格教师队伍,保证 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走形式、不摆架子, 保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 开展。 企合作的规模,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实现校企之 (五J建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实施工 间的良性互动。 3.高职院校其他部门要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保驾护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并非只与教学和管 理部门相关,其它部门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同 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工学结合的实施涉及到学校 的方方面面,师资队伍配备和教师企业培训等涉及 人事,学生的吃住行涉及到后勤,学生的思想工作 涉及到学生管理部门,实习实训设备的购置与维护 涉及到设备管理部门。因此,工学结合离不开学校 的任何一个部门,各部门必须通力协作,共同应对 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切问题,这样才 能有效快速推进工学结合的步伐,保证企业、学校、 学生三个利益主体共赢。 (四)加强“双师资格”教师队伍建设,为实施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奠定基础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建设一支“双师 资格”的教师队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将校内 学习与企业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 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 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 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企业则根据市场的需求以 “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 作,使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熟悉生产情 况,掌握生产工艺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专业教 师成为“师傅”,即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简单地说,就 是“双师资格”教师。然而,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师 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少实践,又不全面了解 实习企业的情况,难以指导好学生,势必影响到教 学效果和质量。针对这一问题,一要鼓励教师特别 是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工厂或固定的实习基地进 行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实 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企业解决 2O4 学结合、校企合作提供保证 没有一个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监控体 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质量将失去有力的保障。 为促进工结合、校企合作质量的全面提高,必须建 立以学校为主体、校企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 系。一要建立校企互惠互利、优势互补机制,让企 业真正参与学校的管理。鼓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 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的建设,由校企双 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管理教学过程,共 同考核教学成果等,使人才培养工作成为学校与企 业发展的共同任务;二要制定有利于工学结合、校 企合作的学籍管理制度,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 理。要确保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到位, 做到工学结合开始时学生有申请,学校有确认,工 学结合结束时学生有总结和汇报,学校和企业有考 核和评价;三要特别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监控。首先要有明确的质量标准,让指导教师在实 践教学环节上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其次要加强 实践过程监控,建立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 学效果两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四要完善教学事故认 定制度、日常巡教和教学督导相结合的常规监控制 度,聘请退休的老教师、企业的老专家作为专职教 学督导员,对实践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六)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与教育部人 才培养工作评估紧密结合 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落实人才培养 评估方案中的相关要求。高职院校要采取切实有 效的措施,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想方设法保 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具有双师资格教师比例 达到60%以上,毕业生获取学历证书和中级技能 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的比例达到80%以 上;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教材、课程, 探讨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实践类课时占教 学活动总学时的50%以上;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原 动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4, 则上不少于半年;专业课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 (1). 比例达到60%以上。 [2]熊芊.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五结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 合”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2). 时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王晓升,李丽.论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的运作方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 (12). 新路子,促进高职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长 [4]吴安南,屈武江.开展产学结合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期、艰巨的任务。高职院校要继续解放思想,更新 [J].辽宁高职学报,2005,(6). 观念、依托政府支持、创新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 [5]郭玉梅.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作,拓展办学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切实加强实践实 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训基地建设,致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地方 [6]宋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嵌入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 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式的探索[J].硅谷,2008,(23).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钟山] [1]李志宏,王伟,李津石.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改革推 (下转第160页)到市场的认可以及读者的青睐, 版、网络视听出版、手机出版和互联网地图出版业 才能创造出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如果我们跟不上社会 发展的步伐,不根据出版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就 四、要密切关注出版形势的变化。尤其 会被社会淘汰。 要关注网络出版、数字出版以及网络销售的 总之,出版改革已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我们 态势 不能消极地坐以待毙,而应积极迎接挑战,寻找机 遇,努力完善自我,与时俱进,争取在剧烈的竞争中 出版形势瞬息万变,我们只有认清出版形势, 站稳脚跟,并争取有所作为,为我国的出版事业作 才能更好地搞好出版事业。现阶段,数字出版和数 出最大的贡献。 字转型都是出版业的热门话题。在短短的两三年 问,欧美出版业在经过一系列抛售、兼并和重组后, [参考文献] 正迅速完成向数字出版时代的跨越。从电子书销 [1]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传统出版涉足数字出版的三大 售的持续高涨到巴诺网上书店销售额的逆势增长, 要求[J].出版参考,2009,(4). [2]宗贤钧,郭少波.编辑学教程[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 都表明数字化和网络化代表着未来出版与发行的 社。1992. 大方向。传统出版要尽快向数字出版转型,实现产 [3]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理论与 业升级,这是国家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但对于如 实务(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何向数字出版转型,如何搞好数字出版,大部分人 [4]石立民.谈新时期编辑应具备的创新意识[M].南宁: 却觉得很迷惘,简直是无所适从。无论我们承认与 广西教育出版社,2oo7. 否,发展数字出版事业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5]蔡翔.论出版创新和大学出版的创新战略[J].大学出 目前,数字复合出版工程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 版,2007,(3). 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工程,将研发一套 [6]周涵嫣.出版业呼唤复合型人才[N].文汇读书周报, 完整的数字化、网络化、一次制作、多元发布的新闻 2O03—05—21 出版生产运营技术平台,从而实现新闻出版业一场 新的技术革命。同时,网络游戏出版、网络文学出 [责任编辑:舒生]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