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解读I POLICY INTERPRETATION 资产减值确认与计量问题探讨 临沂师范学院吴作凤 一、资产减值确认与计量 (一)判断减值迹象资产减值迹象是指可能导致资产的可收 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企业在会计期末应当对各项资产 进行核查,判断是否有减值迹象,某项资产如存在减值迹象时,应 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减值损失;如不存在减值迹象,则不 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但对于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 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论其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 减值测试。 (二)明确减值测试方式其一,按照单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 首先应当判定是否可以确定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可以确 定,则按照单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其二,使用资产组或资产组组 合进行减值测试。商誉不能独立于其他资产单独产生现金流量,其 减值测试必须结合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 (三)确定减值金额在企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时,应当估计 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若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应当将资产的账 面价值减记至可回收金额。资产的可回收金额的确定应当依据以 下两者孰高的原则确定: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外部 市场评价);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企业内部评价)。 (四)计提资产减值账务处理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发生减 值时,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并确认为当期损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 产减值处理,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 产——公允价值变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外的资产减值处理,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有关资产减值准备”。 (五)资产减值转回《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规 定的资产~经计提不得转回,以减少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 理的空间。除上述资产的减值不得转回之外,其他所计提减值的资 使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 l 资产减值准则所规范的资产 其它准则所规范的资产 ,是否存在减值迹象 是否存在减值迹象 J 是否能确定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一荐蓉覆哿蓑 l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 Jr Jr 按新单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 计提减值准备 』 』 l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1J . 减值因素消失,价值回升 资产 f计提减值准备 l J 转回所计提的资产减值 减值因素消失,资产价值 回升 1L 不转回所计提的资产减值 图1资产减值确认与计量流程图 财 通孔・综合2oo8年第9期 产,在资产减值的有关因素消失,在不超过原计提资产减值金额 内,可以将减值回升部分转回。转回时的账务处理为: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在发生减值时,其减值全部计入当期损 益,在减值因素消失,允许转回减值时,应当区分债务工具和权益 工具。债务工具的减值转回计入当期损益;权益工具的减值转回计 入所有者权益。借记“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债务工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 积(权益工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外的资产发生减值转回 时,借记“有关资产减值准备”;贷记“资产减值损失”。 二、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较难确定准则中关于资产公允价值按照以下 顺序进行确定:一是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二是活跃市场中资 产的市场价格;三是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进行估计。而在实 务中,公允价值很难判断:相同的资产在市场中会有不同的价格; 合同协议价格的公允性很难保证;即便中介机构的公信力较高,但 由中介机构鉴定会导致高额的报告成本。 (二)职业判断能力有待提高认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及减值 资产价值是否回升,需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特别是商誉 的减值测试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及职业判断能力。目前 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增加了资 产减值损失确认、计量的随意性和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商誉的 减值测试将成为企业进行利润操控的灰色地带。 (三)现金流量计算的准确性有待加强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 量,通常应当根据资产未来每期最有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预 测,并采用适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由于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缺乏 编制长期现金流量的惯例,并且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 的预测普遍缺乏经验,而资产组概念的运用需要有与之相应的现 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这使企业在实施时存在不少困难。 三、资产减值规范对策分析 (一)强化会计人员职业培训加强在职人员的财税、金融、财 务管理、计算机及外语、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其会计 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使企业会计真正从“算账型”向“管理型” 跨越,促进资产减值准则更好的推行。 (二)完善市场机制企业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 的范围涵盖了所有使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流程较以前更加规 范,要求更加明确,具有较强的操作指导性。资产减值的正确的确 认和计量不仅需要会计准则的指导,更需要公司治理、内部控制、 公允价值理论等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oo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于小镭、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用手册》,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7年版。 (编辑李文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