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文化霸权的隐蔽性渗透——以好莱坞电影为中心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第51卷第2期 2015年4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51 No.2 Apri1,2015 doi: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09 论文化霸权的隐蔽性渗透 ——以好莱坞电影为中心 智 琛 ,周 兰 (1.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四川自贡643000;2.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207) [摘 要]文化霸权属于一般霸权的延伸,但它是非强制的,常常采取隐性渗透的方式。在全球化背景 下,好莱坞电影竭力为美国文化霸权的确立和强化服务,主要手段有:对他国进行隐蔽性的文化渗透;主题之 外的主题;没有无目的的细节。消解美国的文化霸权,既要从宏观上着眼,更要从微观上着力。 [关键词]文化霸权;隐蔽性渗透;好莱坞电影;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I3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15)02—0054—06 在国际社会,争夺霸权是一种常见现象。我们比较熟悉的是经济霸权、政治霸权、军事霸权,而对于文化 霸权却比较陌生。这种陌生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关于文化霸权的认识很模糊,因为它不见硝烟;更重要 的是,很多时候,人们并不觉得文化霸权是霸权,因为它经常不但不让人厌恶,反而让人舒服。而正因为让人 舒服,文化霸权才显现出它的隐蔽性,也才体现出它的潜伏性、渗透性和危险性,侵蚀他国的文化安全。文化 安全作为新的安全问题,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从一般霸权到文化霸权 霸权争夺现象,古今中外皆有之。而我们通常所了解和感受到的,是经济霸权、政治霸权、军事霸权,而 文化霸权则是上述一般霸权的延伸。由于文化霸权很隐蔽,所以,它被人们专题关注,乃是晚近的事。 要理解文化霸权,应首先从一般霸权人手。何谓霸权?英文“霸权”(hegemony)一词源于古希腊文 hegemon,意为城邦联盟的领导者;领导者组织城邦,以抵抗共同敌人波斯。后来,“霸权”引申为一国对另一 国的主导和支配。美国国际政治学中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尔斯海默指出,“霸权意味着对体系的控 制-D3。美国学者吉尔平则认为,霸权主义“即一个单一的强大国家控制或统治该体系内部比较弱小的国 家”。I2 这两位学者都强调了国与国之间的支配关系。美国著名学者沃勒斯坦讨论了霸权发生在实力不平衡 国家之间的情况,这种不平衡导致大国在很大程度上将自己的规则以及愿望强加给别国。[33霸权的核心要素 在于控制,至于谁控制谁,控制对象有哪些,则随具体历史时间、空间而变化。霸权的这种含义,与中国古代 的霸道,内涵一致。“霸,犹迫也,把也,迫胁诸侯,把持王政”(《白虎通疏证》卷二“号”);“霸者,把也,驳也,言 把持天子政令,纠率同盟也”(《风俗通义》卷一“皇霸”);“霸者,把也,把天子之事也”(《礼记正义・祭义》“所 以率天下国家也”下孑L颖达的疏)。“把持”即控制。所以,中西“霸”的内涵相通。 文化霸权的关键在于文化和意识形态控制。较为明确提出文化霸权的是葛兰西。他将某一社会集团在 思想、道德、文化、精神、意识形态方面的领导或控制称为文化霸权。葛兰西敏锐地意识到了文化霸权的独特 性,与经济霸权、军事霸权的强迫性不同,文化霸权不是强迫性的,而是被统治者赞同和乐意接受的。对此, [收稿日期]2014—11—2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2YJA60018) [作者简介]智琛(1987一),女,陕西西安市人,四川理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化理论;周兰(1974一),女,四川I乐至县 人,I ̄l JiI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文化理论。 54 葛兰西指出:“关键的问题不是被领导者消极的和间接的同意,而是单独个人的积极的和直接的同意”o E43因 此,文化霸权就是思想支配;并且,这种支配是被支配者所乐意的。 文化霸权的非强迫性使得其实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且效果很好。也正因为如此,美国越来越青睐于建 立和加强文化霸权。有学者指出“9.1l”之后,美国在其他方面的实力虽略有下降,但其文化实力和文化霸权 却在加强,文化实力可能是未来美国主宰世界的希望所在。【5 为什么美国要加强其文化霸权?任何行为者 (包括个体、家庭、社会组织等)的行为,都是受其思想支配的。如果一个行为者a支配了另一些行为者b的 思想,也就间接地支配了b的行为。进一步,显而易见,如果a支配了b的行为,b的行为就很容易对a有 利。因此,谁不想支配别人的行为呢?关于思想支配的好处,中国春秋时期的晋平公曾作了表达:“莫乐为人 君,惟其言而莫之违”(《韩非子・难一》)。 文化霸权的思想支配,可以在方方面面影响被支配者。第一,文化霸权不仅可以在宏观上改变一个人的 世界观、价值观念等,还可以在微观上细致、深入地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如嗅觉、味觉、心理感觉等。第 二,文化霸权可以通过控制和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使其行为朝着控制者的需要改变,从而为控制者生产 利益。因此,仅仅从商业利益看,文化霸权也是重要的商业资源。本来,从健康角度看,肯德基、麦当劳之类 的垃圾产品,人们应该尽量少吃,但是,由于它沾染着美国气息,顾客趋之若鹜,主要不是为了吃什么,不是为 了营养和健康,而是为了感受美国式的生活。久而久之,美国对于许多人来说,成为一个符号——一个代表 先进文化(包括先进科技、先进理念、先进价值、先进审美、先进生活方式)的符号,对美国提供的商品的消费, 乃是对“先进”的一种靠拢和接受。在这种自愿的接受中,接受者不知不觉进人了美国提供的“生活路径”,按 照这种路径来思考和生活,并对这种生活路径逐渐形成依赖。在这种路径下,美国获得的最低收益是:人们 喜欢消费美国的产品,从而为美国增加利润。 一般认为,统治阶级维护文化霸权的手段有三:一是通过制定文化政策强迫艺术生产者按照其意志生产 文化产品,影响民众;二是通过文化、教育机构灌输其思想意识,影响民众;三是通过大众传媒系统来宣导其 思想意识,影响民众。[6 本文针对第三种手段,以好莱坞电影为例,考察美国如何通过大众传媒,以高超、精致 的艺术细节来展开隐蔽性渗透,实现其文化霸权。 二、好莱坞电影:文化霸权隐蔽性渗透的典范 (一)好莱坞电影的文化渗透 好莱坞电影的成功得益于两大时代变迁,其一是全球化,其二是信息化。1998年10月25日《华盛顿邮 报》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是农作物和工业品,而是流行文化产品。就影视方面看,全球 75 9/6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都被美国所控制,而美国电影产量虽然仅占全球的7 ,但放映时间却占了全 球的一半以上。 ]而据《洛杉矶时报》报道:中美达成协议,从2012年开始,在中国电影市场,美国被获准在中 国增加发行2O部IMAX和3D电影,美国电影票房分账比例从13 提高到25 ,这对美国将是巨大的收 益。[7 好莱坞电影既可以创造巨大利润,又可以充当文化渗透的利器,向全世界推销美国观念。 一是宣扬美国中心论。 美国中心论是好莱坞电影竭力宣扬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念。美国中心论,有美国人自己塑造的美国中心 论,有被外国所理解的美国中心论;[83E93无论哪一种,美国中心论的主要内容,都是美国乃是全世界先进的生 产力、经济运行模式、政治制度、社会价值观念的唯一来源地和扩散地,是人类先进文明的代表。例如,《独立 日》中对外星人的反击战由美国人主导,其他国家只有听命的份;《世界大战》中火星人率先攻击美国,美国也 自觉担当了地球守护者这一角色。 不过,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中心论并不只是说因为美国代表了人类先进文明,从而占据了人类的最优资 源,美国中心论还经常强调美国的责任担当:第一,美国经常是人类灾难的首要受害者;第二,美国是人类灾 难的首要承担者;第三,美国是人类命运的首要拯救者和人类发展方向的首要领导者。这几个“首要”,在逻 辑关系上,前两者是为第三者服务的,即美国通过成为人类灾难的首要受害者和首要承担者的角色,实现首 要拯救者和首先领导者的角色。说不客气些,在好莱坞电影的编导眼里,其他国家连遭遇外星人首先攻击的 资格都没有,而编导也正是要观众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意识。在这一点上,编导与观众的差别在于,编导是自 觉的,而观众经常是不自觉的,至少编导希望观众是不自觉的。 55 二是塑造美国的救世主形象。 美国中心论的一种体现,是美国乃是世界的救世主。如何表现美国的救世主角色呢?虚构人类灾难,让 美国承担并拯救灾难。好莱坞特别钟爱人类灾难主题,这不是偶然的,因为,英雄只有在发生灾难之际才能 体现,是灾难成就了英雄。人类灾难(或世界灾难),乃是展现美国中心和权威的绝佳题材。这一题材还有一 个不言而喻的暗示:在地球上,根本没有对手可与美国争锋,所以,最好的策略是,让美国代表人类与外星人 斗争。美国通过与外星人的斗争才“过瘾”,才能体现美国的强大与伟大,同时体现美国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其 他国家的敌人,而是整个人类的救世主。好莱坞刻意虚构许多人类灾难,来为美国“英雄”和“救世主”提供机 会与平台。在这个意义上,好莱坞特别希望人类遇到灭顶之灾。这与美国在国际政治中充当“世界警察”和 “世界领袖”的逻辑完全一致。 三是宣扬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 美国的强大,需要发挥个体的努力,所以,美国很崇尚个人奋斗与个人价值,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的核心 价值观之一。例如,《阿甘正传》是个人英雄主义的集中展现。阿甘,智商只有75,身体也有缺陷,但他却通 过个人奋斗,并在母亲的教育和鼓励下,在美国大环境的支持下,一步一步克服了智力和身体的障碍,走向成 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生辉煌。 四是宣扬美国自由、民主、博爱的普世价值观以及美式道德伦理观。 与个人主义以及个人英雄主义相应,美国很强调个体的自由,个体有权利追求他所喜欢的东西。例如, 在《西雅图不眠夜》的故事情节中,女主角安妮本已经同男友沃尔特订婚了,但一次偶然的事件改变了她的爱 情和命运。在某个夜晚,安妮打开车上的广播收听情感热线。热线讲述了一个儿子要给丧妻的爸爸“西雅图 未眠人”(山姆)找一个新妻子的事。安妮感到好奇,并开始关心这个“西雅图未眠人”。尽管安妮与山姆未曾 谋面,但他们通过电话交流,产生了纯洁和神圣的爱情。安妮经过认真考虑,决定放弃与未婚夫沃尔特的婚 约,而与山姆走向了爱情的圣殿。在多数人看来,安妮举动相当草率,但这正是编导的刻意安排,电影提出了 一个重要问题:“我是谁? ‘我要过怎样的生活?”影片向观众宣导了一种人生理念:爱情是唯我的,是自由的, 而无爱的婚姻才是非人道的,不理性的。这部影片竭力宣导的是自由爱情观,鼓励人们大胆追求A己之 所爱。 (二)主题之外的主题 在表现手段方面,好莱坞可谓丰富多样,翻新出奇。对这些手段,有许多人作了归纳、概括和总结,但是, 好莱坞还有一些表现手段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这里准备探讨两种手段:主题之外的主题;没有无目的的 细节。 好莱坞的影片主题是鲜明的,例如,《2o12》主要表现美国乃是人类的救世主,《阿甘正传》主要表现美国 对个人价值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崇尚,等等。这些主题很明显,观众毫不费力就可以理解。但是,好莱坞影片 常常并非只是就主题表现主题,而是在主题之外不经意地插入许多不让人注意的主题,此类主题可以称为 “主题之外的主题”。① 这里先以《阿甘正传》为例,看看好莱坞影片是如何展开主题之外的主题的。《阿甘正传》的主题是通过 阿甘的个人奋斗来赞扬、推销美国的个人价值观和个人英雄主义,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编导的意图,远不 只是宣导上述观念。在上述主题之外,编导还暗自塞进了一些主题,例如,《阿甘正传》对阿甘的伟大母亲形 象的塑造,对在战场上失去双腿后沉沦然后又振作的丹中尉形象的塑造。这些形象虽非编导着力宣扬的,但 他们却具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熏化力量。下面,具体分析几个细节。 . 细节1:在越战中,阿甘救下了丹中尉,丹中尉丢了双腿。一天晚上,阿甘正在病房中睡觉,丹中尉悄悄 下床,突然把阿甘从床上拉下来,痛骂阿甘不该救他。在这一细节中,阿甘的表现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吗?没 有。倒是丹中尉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记。试问:丹中尉的表现反映了什么形象呢?一个视死如归、 把荣誉视作最高追求的军人形象。这让人联想到,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认为,雅典人扩张的 真实目的乃是为了“恐惧、荣誉和利益”[ ],荣誉是军人的最高追求,尽管这种荣誉经常是在侵略战争中获得 ① 主题之外的主题不是主题的多义性。主题的多义性是指对一个主题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而主题;Z ̄t-的主题并不是对 这些主题有不同的理解,而是说,这些主题不是影片显性的中心主题,而是不经意地隐藏在影片中的次要主题。例如,下面所 列举的细节,本文并不是说它们有诸多理解,而是说,这些主题不是中心主题,而是次要主题,表达了中心主题之外的意蕴。 56 的,但军人并不理会这些,因为战争是侵略的还是自卫的,不是军人的事,而是政治家的事,军人只管服从命 令、英勇作战。所以,丹中尉对荣誉的追求是对战争的渴望。从对丹中尉的刻画、对阿甘获得英雄勋章的刻 画、对越南战争的描写等细节中,我们不但看不到编导对越南战争的批判,反倒看到了对战争的支持,因为军 人的荣誉只能来自战场。 细节2:因在越战中的杰出表现,阿甘获得了勋章。在接受总统授勋后,阿甘被邀请参加一个大型公众 聚会,并被邀请发表关于他所经历的越南战争的演讲。阿甘讷于言,他说“我能说的只有一件事……关于越 南战争……”这时,一个军人见无人注意,便把话筒的扩音线路拔掉了。当别人发现问题并把扩音器的线路 修好时,扩音器里只传来阿甘的声音“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这是一个很容易被观众忽略的细节。或许,许多观众以为,那个军人是在捣蛋,其实不然。那个军人表 情很严肃、冷静,绝非嬉皮士、无厘头之流。其实,他不想让群众听到阿甘说话。为什么?观众应该知道编导 的每一细节都不是无目的的。编导为什么不按常规思路,让阿甘作完演讲,而是安排军人“破坏”阿甘演讲? 编导想要传达什么意图?显然,这个军人知道阿甘的思维、语言与行为都很不合常规(他在总统面前露屁股 的场景,已是路人皆知),且不善言辞,他担心阿甘的“演讲”会有损美国军人的形象,有损英雄的形象。所以, 他的“捣蛋”避免了阿甘出丑。由此,不难理解,该军人的举动其实是出于维护军人形象、英雄形象的集体荣 誉感,即便他自己受到斥责和殴打而在所不惜。当观众理解了该军人的举动后,对那位军人,甚至对美国军 人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敬重之感,敬重他们对荣誉的追求,敬重他们对集体荣誉的维护。 (三)没有无目的的细节 没有无目的的细节,这也是好莱坞电影的一大特色。 电影的制作成本很高,在主观上,编导绝不会浪费每一细节,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无目的的细节,每一 细节都服从于主题。除了显性的主题(如对阿甘精神的表现),电影还有许多主题之外的主题,这些主题也需 要用细节来表现。所以,没有无目的的细节,各种细节与主题之外的主题是相关的。上面列举的细节,完全 可以作为这里的案例。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好莱坞影片中,那些似乎漫不经心、无关紧要的细 节,其实都体现了好莱坞编导的“良苦用心”。对于评论者和观众来说,要理解、分析和反思影片的宏观显性 主题并不难,而要去捕捉主题之外的主题和看似漫无目的的细节,反而要难很多。 细节3:为履行对布巴(黑人)的承诺,阿甘退役后,买了捕虾船,到海上捕虾。当他发了财后,把许多钱 捐赠给了教会、医院,并且他再次履行承诺,把布巴那一份钱给了其母亲。 本来,阿甘与布巴的约定没有法律效力,且没有第三者知道,阿甘完全可以不履行,但是,阿甘履行了。 阿甘说:“虽然布巴已经死了,丹中尉也说我是笨蛋,我还是把布巴那一份给了布巴的妈妈。”我们看看布巴的 妈妈与阿甘发财后的区别。阿甘发财后,信守承诺,慷慨捐赠,视钱财如粪土;而布巴妈妈呢,拿到阿甘给的 钱后兴奋得晕倒,从此开始过上了上等人的生活,并请了白人做家仆,“那感觉真不错”。这个细节,编导要表 现的是阿甘(代表白人)的道德优越感,并间接丑化了布巴的妈妈(代表黑人)。可以说,编导设计的这一细 节,完全是刻意的,用意深远。 细节4:有一次,在酒吧里,阿甘说他要履行给布巴的承诺,买捕虾船捕虾。丹中尉嘲笑他说:“等你当上 捕虾船的船长那一天,我就来当你的大副。如果你能当捕虾船的船长,我就能当宇航员了!”后来,阿甘果真 买了捕虾船,成了自己就是唯一船员的船长,而丹中尉果然来给阿甘当大副了。这体现了丹中尉的信用。当 他们在海边见面时,还有一个很不引人注目的细节,丹中尉的轮椅上写着几个字:“AMERICA:Our Kind of Place”,这几个字显示了1O秒,这一细节也绝非无目的的,而是在宣扬美国乃是生存、发展的天堂。 不仅《阿甘正传》,其他影片都有许多看似无目的的细节,大含深意,值得仔细品味、分析和借鉴,但限于 篇幅,不再举例。 要使观众抵制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无目的的细节,我们应该做的一项工作是,分析这些细节,让观众更 深切地了解这些细节的设计目的,细节是如何配合目的的,从而培养观众对好莱坞影视的自觉分析能力和辨 别能力。对于一部影片,这种细节分析未必需要太多,但对重要细节的分析应细致人微。做到了这一点,我 们虽不能彻底消除好莱坞影视(及美国其他的文化艺术商品)的隐蔽性渗透,但可以大大弱化之。同时,这种 细节分析另一大好处是有助于提高观众的审美能力。 57 三、消解文化霸权的宏观及微观对策 美国隐蔽地强化其文化霸权时,有一基本的立足点:美国总是以普世价值的名义来宣传其文化。当美国 总是这样做时,久而久之,导致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凡是美国宣传的都是普世价值,且只有美国宣传的才是普 世价值,其他国家(如英国、德国等)只附属于美国所倡导的普世价值。这种错觉如果不消除,对其他国家是 一种巨大的风险,而对美国则是巨大的收益。 如何消解美国的文化霸权呢?这里,笔者无意展开全面讨论,仍以影视业为主要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 个层面,试图就消解美国文化霸权提供一点建设性的思考。 在宏观层面,主要以普世价值为基本视角,消解美国文化的普世性,从而消解其文化霸权。 第一,美国不是普世价值的天然代表。自由、民主、博爱、人权这些理念并不是发端于美国,而是欧洲。 这些理念,乃是启蒙运动的产物。所以,从历史发生的角度看,美国并不具有代表普世价值的天然资格。 第二,必须区分普世价值的理念普遍性与实践具体性。美国混淆了二者,把其具体的、特殊的实践形式 当作了普遍形式,当作了普世价值本身。自由、民主、博爱、人权这些理念,的确反映了人类比较普遍的价值 诉求,但是,这些理念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代,会有不同的实现手段和途径,产生的效果和改善的程度也 会有差异。其实,就美国自身而言,它的发家史完全是一部征服史、血泪史。屠杀印第安人、贩卖黑奴,不断 侵略、扩张,而民众的民主权利和基本人权的改进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2O世纪6O年代,美国黑人才 有了选举权。美国的客观条件如此之优越,但其对普世价值的实践过程也很缓慢;以它的标准要求世界上其 他国家,这显然是强人所难。 第三,积极改善我国的经济、政治与人权建设。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这些方面 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由于发展起点低、底子薄,相关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而这正是西方尤其是美国指责 中国的关键之处。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并完善经济、政治与人权建设。实际行动可以改变、消除西方的 偏见和文化霸权。可供佐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全世界对中国的看法都在改变,认为 中国从一个落后、封闭的国家变成了先进、开放、繁荣、宽容、自信的国家,中国人在海外的地位也大大提升。 第四,加强文化建设。虽然我国一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在实践中,各级 政府、各种社会力量的真正重心还是在经济建设上,文化建设偏软,这是客观事实。正由于文化建设重视不 够,投入不足,因此,它还有巨大的增量空间,这种增量不仅体现在产业上,也体现在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 审美等方面的塑造上。王国维说:“夫人之心力,不寄于此则寄于彼;不寄于高尚之嗜好,则卑劣之嗜好所不 能免矣。 ¨ 如果人们的志趣爱好集中于某一方面,那么,该方面的文化产业(不管它是否低俗)就会发达。 所以,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时,我们不要将它和文化产业建设脱钩,不要在文化建设中排斥文化产业、文化利 润,应该积极发展良性的文化产业,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 派”E ],创造高雅的、优美的、积极上进的文化精品,让大众在消费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精品所提供的思 想、道德、价值、审美等,而精品文化产业的繁荣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上述四点宏观对策,前两点是破,后两点是立,而后两点是关键。独立自主,自信自强,乃是瓦解文化霸 权的根本策略。 在微观层面,则可从如下角度切人。 第一,除了在理论上对美国文化霸权予以瓦解,还要从案例、作品中具体分析文化霸权的目的和手段。 第二,从细节上来分析美国文化霸权采取何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来渗透何种意识形态。 上述两点的作用在于,让民众(读者、观众或听众)对文化渗透不但有观念的自觉,也要有一定的技术自 觉和细节自觉,提高民众对文化渗透的辨别力和抵抗力。由于文化霸权具有隐蔽性,民众虽然较易知道美国 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文化渗透,实现其文化霸权,但是,这种认识很笼统,而这种笼统的认识很难帮助民众有针 对性地辨别具体的文化手段、形式与其蕴含的美国意识形态的关系,所以,对具体作品、具体细节的分析就很 有必要。 第三,在引介文化产品时,尤其是引介直接面对民众的产品时,可以考虑提供一份导言性质的介绍。这 个介绍,除了包括产品的主要内容,还需要重点介绍该产品蕴含了什么样的美国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是 以何种手段、细节来展示的。有了这份导言,可把美国文化渗透的隐蔽性公开出来,放在阳光下,而民众在消 58 费美国的文化产品时,则可以更有效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分析,选择性地接受 口 ]]] ]]]] ] 产品的文化蕴含,从而最大限度地消解美国文化霸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策略和效果。 由于文化霸权是软性的,更由于文化霸权极具隐蔽性,所以,对于消解文化霸权,很难给出立竿见影、必 然有效的策略,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从启蒙运动到二战后美国文化霸权的形成,经 历了几百年。美国首先建立的是经济霸权、政治霸权和军事霸权,并利用这些霸权承继了欧洲启蒙运动的衣 钵,才慢慢建立了文化霸权,因此,消解美国文化霸权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化霸权的形成远比经济霸权、 政治霸权、军事霸权要难,也更缓慢,同时,文化霸权的消解也更难、更慢,因为消费者对一种文化形成消费习 惯后,它会成为其心理习惯(这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属于路径依赖),所以,消解美国文化霸权不能急躁。我们 既要做好对美国文化霸权的消解工作,更要做好自身的建设工作;既要从宏观上着眼,更要从微观上着力。 [参 考 文 献] 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2. 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宋新宁,杜建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5. Immanuel Wallerstein.The Poli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The State,the Movement and the Civilization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38. 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32. 克拉克・s.贾吉.美国的文化霸权:21世纪主宰全球的希望所在?E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2(4). 李金齐.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7. Patt Morrison Asks.Hollywood’S pol,Chris Dodd,Los Angeles Times[EB/OL].http://www.1atimes.corn/news/ opinion/commentary/la--oe—morrison--christopher--dodd一20120224,0,2435077,ful1.column. 赵月枝,邓理峰.中国的“美国中心论”与中国新闻业和新闻传播学术的发展——与加拿大西蒙一弗雷泽大学传播学院赵 月枝教授的对话口].新闻大学,2009(1). 唐世平,綦大鹏.中国外交讨论中的“中国中心主义”与“美国中心主义”E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2).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撤战争史[M].徐松岩,黄贤全,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 王国维.王国维集[M].周锡山,编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2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On the Covert Infiltration of Cultura1 Hegemony: A Case Study of Hollywood Movies ZHI Chen 。ZHoU Lan。 (1,College of Humanity,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Zigong 643000; 2,College of Art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207,China) Abstract:Cultural hegemony is the extension of general hegemony,but it is not compulsive,always by way of covert infiltration.In the globalized world,Hollywood movies endeavor to establish and strengthen American cultural hegemony.Three main methods are usually adopted:the covert cultural infiltration to other countries;theme out of theme;details without purpose.To dissolve American cultural hegemony, measures should focus on be taken at a macro 1eve1,and efforts made in micro issues. Key words:cultural hegemony;covert infiltration;Hollywood movies;globalization [责任编辑 李长成] 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