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配网自动化技术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影响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配网自动化技术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影响

配电网自动化采用现代计算机、通信、电子以及软件技术与配电设备相结合,实现远程控制和检测配电网,提高了配电网的应用性和可靠性。就拿配电网的可靠性来说,在传统没有配电网自动化设备的时候,对于故障点的定位、检修都是靠人工实现的,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对配电网的定位和检修耗费时间很长。对正常地区的供电恢复也需要人供操作,使得停电时间漫长,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降低。配电网自动化设备的出现可以将故障节点快速定位,即使的排除故障,对非故障地区的影响大大减少,它还可以实现非故障地区的负荷转供,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停电的时间,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标签:配网自动化技术;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影响

1配网自动化技术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影响

1.1维护供电可靠性

供电可靠性需要以良好的配网自动化建设维护为基础,延长电力保护设备使用寿命,从实际上保证配电系统的安全运行。要提升供电可靠性就需要优化配电系统,降低系统运行的电力损耗,合理设计配电线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以电力资源的稳定和持续供应为依据。技术人员在组装变压器过程中,需要在闭合的铁芯上缠绕线圈,且线圈的圈数要存在差别,然后接通电流,并检查原线圈中通过的交流电。这种做法可以调整线路电压,节约远距离输电成本,且经过的电流越小,配电系统产生的电力损耗也越小。

1.2修复故障区域

一旦配电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就需及时排除故障区,准确找到故障位置,并采取措施及时修复。在发生电力故障后,会采取停电修复措施,待故障解决后,才会继续供电,这就为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配网自动化系统可在其运行过程中通过故障定位系统对故障区域进行排除,准确定位电力故障区。然后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对计算机数据和语言翻译系统进行编制,实现故障的准确定位。在确定故障准确位置后,技术人员需要立即分析故障产生原因,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修复故障,确保供电可靠性。

1.3应用调配一体化平台系统保持供电的稳定性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的调配一体化平台能通过对配电系统的自动化调度与配网设置,满足电网用户的电力需求。此外,配网自动化建设中,调配一体化平台系统能实现配电网供电运行效率的改善和提升,并能通过其高宽带优势实现多条配电线路的同时接入,保障配电网供电可靠性。以某配电网工程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中自动化馈线系统为例,系统基于IEEERBTSBUS6系统,是以馈线出口开关元件为重合器,其余元件为分段器。该系统运行中的元件故障率、负荷参数、

故障率参数及馈线长度都以基本设定参数为标准,分别采用就地控制与集中控制两种模式。其中,就地控制的重合器第一次重合时间为15s,第二次为5s,相互邻近的分段器动作延时时间为7s,分段器Y时限为5s,XL时限为100s。分别对两种自动控制模式与无配电自动化条件下的配电网供电运行可靠性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自动化模式与无配网自动化支持下的故障隔离、故障恢复以及正常送电的运行时间均以集中控制模式最短;而就地控制模式的故障隔离定位与开关动作时间均优于无配网自动化支持情况,分别为1min和2min。因此,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可显著保障配电网供电可靠性。

2配网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实际应用

2.1馈线自动化技术

馈线自动化技术充分考虑配电线路的开关类型、网架结构、节点方式等特点,通过对接地方式的优化,实现线路故障的自动处理。配电网可以无需人工干预就可以实现对电网的有效调度,通过对线路中开关设备的自动控制可以完成配电工作,配网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电网调控的智能化,将相关数据信息提供给管理部门,为其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提高了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2.2变电站、开关配电所自动化

对于电力系统而言,配电所与变电站是不可缺少的构成内容,在有效运用配网自动化技术后,其便可以朝着智能化与规范化方向迈进。比如配网自动化计划能够智能搜集配电所与变电站的运行参数,而且对电容器、母线等设施进行即时监测,譬如记载开关跳闸与合闸次数、测量故障距离等。此外,集控站能够整体调控电力网络,而且依托视觉技术、智能识别技术,追踪记载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状况,在没有人值守的状况下确保配电所与变电站不出现异常情况。

2.3用电管理自动化

用电管理自动化具体包含电力使用者信息管控、电力负荷管控、费用计算信息管控这三个方面的自动化。比如费用计算信息管控的自动化,电力公司在核算使用者电能使用费用时,可在终端获取用电范围内使用者的电能信息,之后进行远程核算、网络缴费,而即时监测的信息可以防止私拉电线、盗电等不规范用电行为的产生,让电能信息更精准。

3配网自动化下供电可靠性提升策略

3.1选择合适的配电自动化方案

选择合适的配电自动化方案,实现故障区域的自动隔离和非故障区域的自动恢复送电。按照故障保护模式分类,配电自动化方案主要有分散型保护模式、集中保护模式和综合型保护模式。分散保护模式是通过故障点上游最近的开关跳闸(或重合闸)来切断故障。分散保护的优点是变电站断路器保护动作次数少,发

生故障时非故障区间不停电即可隔离故障区域;缺点是单件故障处理完就结束了,难以锁定故障区间,且与变电站断路器保护配合不当时,会造成与变电站断路器同时跳闸。人口密度(负荷)较低的农网适合采用分散保护模式。集中型保护模式是所有故障都依靠变电站保护装置进行保护,优点是可靠性高,可以掌控所有的事故及事故区间,有助于系统的维护和检修,其系统扩展性强;缺点是变电站保护装置动作次数增多,事故区间的非故障区域也会出现短时停电。人口密度(负荷)较高的农网城市适合采用分散保护模式。综合型保护模式依托通信技术的发展,通过通信实时监控开关状态、线路流/电压信息,来收集/储存数据进行自动控制,并且可将数据应用到预防中。基于通讯技术的综合自动化方案可将停电区域和停电时间最小化,但投入费用较高,且对运维技能水平要求较高,适合发达城区采用。

3.2不断优化配电自动化系统结构

当前很多配网自动化系统被应用在电网中,对这些结构的应用,给电网带来一定帮助,但是这些系统结构本身也存在不同缺陷,也会给配电网系统带来一些不良影响。面对这些情况,需要对原有结构做出进一步优化,从而提高运行效率。主站对于配电自动化系统而言,占据着重要地位,这和其他功能相比,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配电网实际运行期间,反馈控制点十分频繁,这种情况下,在相应系统当中,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及时更新,若这些数据和主站之间存在不同之处,则有可能引发误差问题,从而对配网可靠性带来影响。因此,需要对配网自动化系统结构做出进一步优化,然后在該系统当中纳入一定节点,最终实现配网自动化目标。此外,借助配电自动化系统结构做出深入优化,能够更加准确的采集到关键数据,这种情况下能够对关键节点进行有效管理,及时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防,最终确保配电自动化安全可靠运行。

4结束语

研究配电网中配网自动化的技术有助于充分缓解我国部分地区的电力供应落后的现状。在时代的快速发展背景下,电力企业需要掌握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提高配网自动化水平满足人们的各领域用电需求,实现配网的信息化、智能化、自控化并顺应电力体制市场改革方向,提升配电网供电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杨柳,刘超,丁应平,游振华.两种配网自动化模式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分析[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8,07:15-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