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 律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7年第7期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革新,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化技术运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曾一度掀起教学改革浪潮的翻转课堂教改模式,在理工科类高职课程改革中效果明显,但是艺术类高职课程还存在局限。所以目前翻转课堂只是形式上的翻转,没有体现思维翻转,模式也较为笼统。以影视后期剪辑课程为例,构建一套适合高职艺术类课程的基于PBL理论的教学模式。
[关键 词] 高职艺术类;PBL理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9-0124-02
一、翻转课堂改革现状与问题
目前,翻转课堂大多以课前、课中、课后的三个环节进行设计。教师课堂布置作业,提供教学PPT以及相关案例视频,课中学生围绕课前作业和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学习,教师进行指导,课后反馈学习问题,最后进行教学反思。信息化技术主要应用于教学相关视频的共享和知识点、技能点的可视化呈现以及课前作业的布置和课后效果的反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只是把传统课堂中教师讲解的部分变为课前的学习资料,课中的时间给予学生探讨学习。然而学生探讨什么、怎么进行、是否聚焦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并没有体现。所以,这样的模式也仅仅体现了“教”与“学”在形式上的翻转,并没有细致地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从本质上翻转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翻转课堂不是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和信息化技术来做教学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应该从教学的顶层设计入手,挖掘出翻转的核心要素,以学生为中心,变教师身份为教练,来精心设计教学模式。如何指导学生熟练操作、引导学生内化知识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这个教学模式既要脱离教师“灌输式”的全程参与,又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聚焦课堂教学目标。否则,教师的作用被淡化、学生被“放羊”,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高职类艺术课程注重学生艺术修养、审美能力以及技术操作的培养,教学内容往往比较宽泛,答案并非唯一。仅仅按照课前作业、课中讨论、课后反思的翻转课堂模式,很难保证课堂质量。要么限制了学生思维,要么离题太远收不回来。因此,艺术类高职课程的翻转课堂改革,需要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可供操作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弊端不仅在于教师说教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太注重教师的主张与意图,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现状与需求。因此,在进行翻转课堂改革的实践中,不仅要把教师太过主动的状态转变为学生主动的状态,更要充分地体现“教”与“学”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二、基于PBL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2000年美国教师莫林拉赫,格林·普拉特和米迦勒特雷利亚在论文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颠倒课堂:建立一个包容性学习环境途径)中介绍了他们在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经济学入门时采用翻转教学的模式,以及取得的成绩。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很快流行于美国的翻转课堂,一开始也仅仅是为了给缺席学生补课,或者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后来,利用互联网,翻转课堂在美国由一开始的帮助学生学习变为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家中上课,学习已经录制好的教学视频,然后再到课堂上与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疑问。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深受欢迎。
PBL理论起源于教育学家和哲学家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进行的教育改革实验。它是一套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由兴趣和问题驱动学生去发现、探索现实世界的学习方式。
基于PBL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教师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为基础,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现状来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设计问题。学生基于问题展开学习讨论、实践探究。课堂教学的翻转是以问题为核心的,不仅体现在教学形式上的翻转,更重要的是实现思维的翻转。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课堂教学内容,一步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三、基于PBL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一)教师基于PBL理论的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分解,来源于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域。所以,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是随意确定的,应该以职业行业标准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明确了课堂教学目标之后,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
2.分析学生学习情况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所以,教学不是教师的自说自唱,更不应该以教师为中心来灌输给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兴趣与期待,可以制订与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简要调查问卷,以此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主要包括问题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详略安排、教学方法等。
3.问题设计
基于PBL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基于问题的学习,那么,问题的设计就尤为重要。它决定了学习内容的聚焦度、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1)对课堂的职业能力目标进行分析,提炼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与知识点。同时,设计达成这一目标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影视后期剪辑课程的“快节奏剪辑技巧”为例,职业能力目标是掌握剪辑节奏概念,掌握快节奏剪辑的特点,了解快节奏剪辑的适用范围,具备灵活运用快节奏剪辑技巧的能力。其中,掌握快节奏剪辑的技巧需要对案例进行比较研究,那么,可以提供优秀的案例,同时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尝试完成一段简单剧本的快节奏效果剪辑,然后比照研究。如此,一个个针对职业能力教学目标的任务就设计出来了。
(2)对课堂的职业素养目标进行分析,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以影视后期剪辑课程的“快节奏剪辑技巧”为例,职业素养目标是会学习、能沟通、善合作、勤思考。其中,会学习的能力可以放在课前作业环节。比如,提供视频资源、学习资料、详细说明作业要求,让学
生自主进行学习。比如,可以安排分组讨论,分组完成任务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等。
(3)问题设计。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设计好了各环节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与组织安排,接下来最为关键的就是怎么展开学习。基于问题展开学习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一步步达成教学目标,将教师的主导作用隐藏起来,将教师的讲授、灌输统统隐藏在问题的背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发现。所以,问题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如图2所示,每个环节的问题设计都要有针对性、聚焦课堂教学内容、指向课堂教学目标。
以影视后期剪辑课程的“快节奏剪辑技巧”为例,六大问题贯穿始终:剧本表达的情绪是什么?剧本情节如何通过剪辑完成?剧本情绪如何通过剪辑体现?快节奏剪辑技巧如何运用?什么是剪辑节奏?情节与情绪是否表现清楚?
4.教学资源设计
根据教学设计,教师准备好课前自学及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教学资源,根据学习内容,利用信息化技术破解难点、突出重点。为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掌握技能与知识点,可以提前制作动画演示、微课等。
(二)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教学实施
学生课前利用信息化学习平台完成调查问卷并获得学习任务、完成作业。教师根据课前调查结果及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内容的详略、引导问题的设计进行微调。课堂上,教师按照设计好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展开学习。针对不同的问题环节,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解答与观察,再通过信息化学习平台及信息化技术进行集中阐述、总结、点评等教学互动。教学内容全部完成,学生完成调查问卷,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以影视后期剪辑课程的“快节奏剪辑技巧”为例,教师通过信息化学习平台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布置作业、进行调研。通过信息化学习平台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互动、即时点评作业、了解学习情况。利用信息化教学学习平台,在课堂结束后会形成课堂报告。
四、结语
艺术类课程往往具有发散思维的空间,较为灵活,不像理工科类课程的教学内容那样严谨。因此,目前比较广泛的宏观层面的课前、课中、课后的翻转课堂模式很难给艺术类课程提供参考。基于PBL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微观操作层面聚焦了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紧扣教学目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培养了学生思考、探究的能力,为学生高效掌握知识点与技能提供了帮助,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超,杨改学.基于PBL的翻转课堂模式在软件教学中的应用:以“非线性编辑与视频特技”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3).
[2]王晋,蔡弘扬.结合PBL教学法与翻转课堂进行生理学教学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10).
[3]郭学霖.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明日风尚,201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