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心理学 和物理学基础 古典行为主 义心理学 (1913-1930) 新行为主义 (1930-1960) 新行为主 义的发展 (第三代)
巴甫洛夫给了华生哪些启示? 桑代克对行为主义的影响?
行为主义产生的内外环境怎样促进了行为主义的产生?
作为行为主义者,他们怎么完成自己的蜕变来适应社会环境或者说更好的解释人类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的应用有哪些? 桑代克对行为主义的影响?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区别在哪里? 结合日常生活中,试着列举行为主义理论的应用? 你对行为主义如何评价?
在你的成长中,行为主义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背景
1、心理学背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形成了只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而贬低意识作用的倾向。
2、哲学背景:笛卡尔和拉美利特的机械唯物主义。卡尔纳普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 3、生理学背景:谢切诺夫、巴甫洛夫、别赫切列夫的生理学,反对内省主义。 代表人物
华生(J.B.Watson,1878-1958)心理学博士。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哲学博士,是操作条件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术的开创者
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哲学博士,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华生的行为主义体系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的基本特点就是否认传统心理学的对象--心理或意识--而代之以行为,又将行为归结为肌肉和腺体的分泌,而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则归因喻外在和内在的刺激,这便导致了刺激-反应的简化的行为公式。同时,由于行为主义以行为为研究对象,故而主张采用客观的方法而反对用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 (一)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问题
华生把人的反应区分为四种:①明显的遗传反应;②潜在的遗传反应;③明显的习惯反应;④潜在的习惯反应,如思维等。从而把心理、意识归结为行为而不留下任何所谓精神的因素。比如,他认为思维就是默语,是身体肌肉内隐的活动,与其他身体活动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更加复杂,难以观察罢了。他把情绪也看成是身体机构的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
他规定了行为、反应、刺激等定义,把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统称之为行为,把作为行为的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称为反应,把引发有机体活动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统称为刺激,并认为全体行为,包括身体活动和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是由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而已。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为刺激和反应,而最基本的刺激、反应连结叫反射,不管多么复杂行为总不外乎是一
套反 射而已
华生在强调刺激、反应的同时,极不重视神经组织在行为中的作用。他认为在人的行为里,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性与其它器官相等。他贬低神经系统的功能,进一步暴露出他的反中枢说的倾向。
(二)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问题
华生反对内省法,而极力主张用客观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他认为语言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反应,因此听取别人在接受某种刺激后的语言反应和观察别人的身体动作一样,都属于客观观察,所以他主张用语言报告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和反应。由于他混淆了内省和自我观察,因而他在把内省法从前门赶出去后,又以语言报告的形式把它从后门迎了进来。 (三)与巴甫洛夫的分歧
华生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法来研究动物行为和人的情绪反应,但他的行为主义与巴甫洛夫的基本理论观点是有分歧的。华生特别强调条件反射法,试图以此代替语言报告法,来验证内省的结果。但是,对于条件反射的研究,巴甫洛夫与华生的观点是不同的。
(1)巴甫洛夫十分重视动物和人的行为同神经系统的关系,他通过条件反射的研究来探索大脑皮层和皮下的活动,这也就是他所称的生理学方法;而华生则仅仅注意腺体的生理学而完全忽视大脑皮层的生理学。
(2)巴甫洛夫认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他认为人与动物都拥有第一信号,但是人还拥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第二信号--语词;而华生则混淆了人与动物的界限,抹煞了人类思维的特点。
(3)巴甫洛夫不否认意识,虽然他不满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但是他认为反映主观世界的心理学还是需要的;而华生则根本否认意识和主观世界的存在。 (四)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
否认行为的遗传也是华生的基本观点之一。他认为,因为刺激不可能来自遗传,所以最终可归结为由刺激引起的反应的行为也就不可能来自遗传;同时,因为遗传是不能控制的,而行为主义是以控制行为研究目的,故而所以遗传的作用愈小,控制的可能性就愈大。
但是在对待行为遗传的问题上,华生的见解是不一贯的。他最初不否认本能,承认有简单反射以及若干反射之间的组合的遗传。后来,他认为只有一些简单的反射是遗传的。有时,他又完全否认行为的遗传,而只承认身体结构的遗传。
华生逐渐发展起否认遗传和本能的主张,认为只有一些最简单的与生俱来的非学习行为,而比较复杂的行为以及通常所说的心理品质则完全来自于学习。
有机体结构上的差异和早期训练上的差异就足以说明全部后来行为的差异,并认为学习的决定因素是外部刺激,而外部刺激可通过条件反射法来控制--他认为,不管多么复杂的习惯都是由一系列反应连结而成的,连结的关键就是先行反应所产生的动觉刺激成了后继反应的条件刺激--所以无论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这一机制建立起来。
这就导致了他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在华生看来,人类特别是人类儿童的行为都可以用学习或训练加以控制。不过,这样否定遗传的重要,强调教育、学习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种族歧视的批驳。 (五)对华生的行为主义的评价
华生的行为主义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反抗,他不仅反对构造主义,也反对机能主义。但是他矫枉过正,如否认了意识,贬低脑和神经中枢的地位,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等,当然会使他的基本理论陷入困境,受到多数心理学家的批评。但是他的行为主义的运动也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阿伯特实验)
(1)心理学的研究如果局限于意识,它便很难跻入科学的行列之内,而仅能逗留在哲
学的边境上。华生以行为为心理学的对象,从而取消了心理学的主观性,取得了其他自然科学所共有的客观性,从而使心理学与自然科学在对象和方法上有了共同语言,使心理学的研究获得了比较可靠的结果,使不同的科学家可以交流经验,互相验证,更有利于心理学的发展。
(2)华生的行为主义扩大了心理学的领域,用客观的方法用于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使它们取得了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应有地位。
(3)华生提出心理学的目的在于预测和控制人们的行为。这一主张,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
霍尔特、拉施里、亨特、魏斯等早期行为主义者的主要观点 (一)霍尔特
霍尔特(1873-1964)是新实在论哲学家兼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代表著作有《意识的概念》(1914)、《弗洛伊德的愿望及其在论理学中的地位》(1915)。
霍尔特否认客观事物与其主观映像的区别,反对洛克关于客体的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的区别,认为只有如此,才可以使认识得到解脱而皈依对物的朴素观点。在此基础上,霍尔特反对神经特殊能说。认为神经中枢除了具有传递作用外,不起任何加工作用,从而为行为主义在心理与神经系统的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哲学依据。他信奉实用主义的认识论,认为所谓意识、心理世界,都是由人的特定反应所规定了的环境事物,从而为行为主义把心理等同于行为的观点提供了哲学依据。 (二)拉施里
拉施里(1898-1958),行为主义者,华生的学生。主要著作有《意识的行为主义解释》(1923)、《脑的机制与智力》(1929)。
(1)在意识与行为问题上,拉施里否认意识是作为不同于行为的东西的存在,认为有意识行为与无意识行为只有程度上的差异,并没有质的区别;认为意识的内容只能是意识对象的客观事物,而不包括被传统心理学叫做\"意识\"的东西。
(2)在内省问题上,拉施里把内省理解为通过内部感官对自己身体内部的变化所进行的观察。
(3)在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关系问题上,拉施里与华生的观点不同。拉施里认为,没有生理学则行为主义很难进展,两者之间很难截然分开。
(4)拉施里提出了大脑皮层的整体说和等势说,认为神经系统整合的复杂性大大超出反射说所允许的限制。等势是指,切除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对动物的学习效率并不发生不同的影响;整体性指切除大脑皮层对学习效率的影响大小以切除份量的多少为转移,切除份量越多,所学活动愈复杂,受影响就越大。 (三)亨特
亨特(1889-1953),极端的行为主义者。主要著作有《动物和儿童的延迟反应》(1914)、《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学》(1926)。
(1)在意识与行为的关系上,亨特认为,心与物之间没有区别。
(2)在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关系问题上,亨特与华生的观点一致。认为无法在生理学中找到心理问题的解答。
(3)亨特通过关于动物与儿童的延迟反应的实验研究,推论出观念性或心理的东西,不过是由身体姿势或机体内部变化所产生的动觉。 (四)魏斯
魏斯(1879-1931),行为主义者。主要著作为《人类行为的理论基础》(1952)。
魏斯侧重于把人的社会行为还原为自然行为或生物行为。他把心理学看作是自然科学隐身到社会科学的中介环节。他不承认社会因素是非物理或超物理的,认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要以物理和数学的方法来解释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成就。
魏斯虽然认为研究人的行为时,要注意人的社会性,但他的目的却是从本质上消除行为的社会性特点,以维护人和动物的行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的观点。他认为,社会关系归根结底不过是生物物理关系,最后可还原为刺激-反应关系。
四、本章小结
(一)本章概述: 本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1.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即社会背景、哲学背景和心理学背景。 2.华生的行为主义体系,包括华生对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对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看法,华生与巴甫洛夫的分歧以及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思想,然后对华生的行为主义思想进行了评价。
3.其他早期行为主义者,如霍尔特、拉施里、亨特、魏斯等的主要观点。 (二)对行为主义的概述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可以被区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其次有霍尔特、拉施里·亨特和魏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等。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总的来说,早期行为主义者,多半从机械唯物论的观点出发,使人们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等最根本问题的看法,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特别是在方法论方面,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但他们把行为说成是完全被动的,这与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适应性等特别不符。从而迫使一些行为主义者开始寻找一条出路,以便既能维护行为的严格决定论,又能解释行为的不确定性。
新行为主义
一、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实验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布里奇曼创立了操作主义这一哲学流派,他的理论不仅在自然科学界影响一时,对心理学界的影响也是不小的。
早期行为主义忽视有机体内部的研究妨碍了科学研究的进步,其理论立场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不但受到行为主义以外其他派别的批评,在行为主义者内部也引起了不满。新行为主义就是为摆脱这种困境而发展起来的。 二、新行为主义的特点
1、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新行为主义者不像早期行为主义者那样忽视对有机体内部条件的研究。
2、新行为主义者把巴甫洛夫学说和操作主义观点相融合,这就是构成新行为主义理论核心的关于条件作用的理论体系。
3、托尔曼等人使操作主义理论同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些术语互相结合,用以说明动物和人类的目的性行为,成为新行为主义理论中的一种独特的体系。
三、托尔曼的目的性行为主义 (一)整体的行为及其目的性
托尔曼将行为的性质区分为分子的和整体的两类,认为华生混淆了分子运动和整体运动的区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动作的整体性。他总结了整体行为的四个特征,并认为整体在某种程度上统治了它的部分,而且这些整体是由学习获得的,而不是天生的现成的纯知觉的格式塔。 (二)中介变量
托尔曼反对华生的简单、机械的\"刺激-反应\"公式,提出了\"中介变量\"是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种变量,代表着反应的内部心理过程。他试图从可以观察到的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探索有机体内部过程,来解答\"为什么有这反应\"的问题。他认为中介变量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但是通过实验设计,加以数量化,就可以被人们间接地推断出来。 (三)学习理论
托尔曼的学习理论在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提出了学习的认知理论以替代\"刺激-反应\"学习的理论。符号学习和潜伏学习是他的两项最主要的研究。 1、符号学习
他认为学习者所学习的并非简单的、机械的活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他设计了位置学习、阻塞途径等实验,根据结果阐明了学习者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在所有选择点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托尔曼称之为\"认知地图\"。他认为,\"认知地图\"是动物对环境有了\"顿悟\"一,建立了一种综合的知识,在动物的头脑中产生了某些类似一张现场的地图,知道目标的所在,从而改变它们的行为,以适应环境。他的\"符号-格式塔\"理论是他全部学习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可用以说明行为的目的性、行为的整体性、行为的期望和预见性。 2、潜伏学习
托尔曼设计了另一个实验,发现动物存在着效果未显示于外的学习,他称之为\"潜伏学习\",并认为潜伏学习的效果正是有机体在追求目的时运用已有\"认知\"的结果。 四、 赫尔的行为主义 (一)赫尔的心理学体系
赫尔在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下,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行为作为他的理论体系的出发点,认为适应性行为最终是根据物质世界的原理起作用的,心理只是一种用来指导和控制适应性行为的假设的实体,在神经生理学达到高度成熟时,这些过程就可以归结为物理化学的因子。另外,他还总结了科学理论体系所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并把这样的理论体系称为\"假设-演绎的\"的系统。 (二)赫尔的行为原理
赫尔的行为原理也就是他的学习理论。 1、习得律
赫尔认为学习就是有机体本身去自动获得那些具有适应作用的感受器-效应器联结的能力。而学习进行的基本条件就是在强化情况下刺激与反应的接近,这就是赫尔的学习理论的核心。
习惯强度和反应势能是赫尔学习理论的两个中心概念。传入和传出神经冲动间的动力关系就是习惯强度,任何刺激只要它所引起的反应在时间上接近,就会同该反应形成联结;反应势能一种具有兴奋作用的势能,一种反应激起的可能性,它由内驱力和习惯强度的乘积决定的。
2、抑制和消退律
赫尔提出反应抑制和条件抑制的概念,以此来解释一个习得反应若在不加强的情况下重
复引起,这个反应会逐渐削弱以至完全消失的原因。他认为消退的原因是由于条件抑制和反应抑制的逐渐增强,也就是说,消退不是由于强化的重复,而是由于抑制的影响。 3、反应的发生和反应阈限
他认为最重要的两个变量就是反应阈限和一些不相容反应。这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有效反应势能在阈限以上,反应就会发生;在同时存在着不相容的反应的情况下,那个反应势能最大的反应,就应该发生的反应。 五、斯金纳的行为主义
(一)斯金纳的行为主义体系
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的行为, 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他认为科学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要确定实验者控制的刺激继之而来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然他不仅考虑到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考虑到那些改变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的条件,他的公式为:R=f(SoA)
其中R为反应,S为刺激,A为实验者在研究中所控制的实验变因。然而,他对行为的研究只着重对单个被试进行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 (二)斯金纳对有机体的行为的分析
斯金纳对有机体的行为的分析划他的行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他的关于操作条件作用的原理就是他的行为分析的核心观点。
斯金纳用他自己设计的\"斯金纳箱\"对动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他把条件作用分为两种,一种是应答性条件反射,即巴甫洛夫的古典式的条件反射;另一种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即他自己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那种条件反射。前者是由一种可以观察到的刺激引发起来的,而后者则是在没有任何可以观察到的外来刺激的情境中发生的,后者比前者在学习过程中更为重要。 1、习得律
斯金纳认为,塑造动物行为的过程就是动物学习的过程,他把学习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会增加。\"这里所说的强度的增加并不是某一特定的反应,而是使这些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他认为使条件作用的速率增加,关键的变量是强化,练习不会使反应速率上升,只是为进一步强化的发生提供机会而已。 斯金纳还对不同的强化程式的效果进行了研究,认为不同的间歇、不同的比例以及不同的时间安排对行为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2、 条件强化和泛化现象
斯金纳指出,当用强化物强化某一动作时使用某一刺激,这一刺激最终会成为一个条件强化物,和以前的强化物一样,可以用来强化这个动作其他一些操作。
如果一个条件强化物和许多初级强化物发生联系,那这个条件强化物就被泛化了,如金钱就是最好的泛化强化物。 3、消退和遗忘
斯金纳认为,消退是由无强化引起的,而遗忘则是随时间消逝而逐渐衰退的。 (四)操作强化原理在教学上的应用
斯金纳出于对现有教学方法的不满,根据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设计和制造了为学生安排有效学习程序的教学机器,在他的倡导下,不到一年,机器教学便在美国风行起来并波及了全世界。
他的关于机器教学的理论,也是贯穿着他的行为主义的观点:学习就是行为,任何学习,甚至最复杂的学习都可以分解和编制成为详细的行为目录。正是由于这一点,在他的机器教学中,忽视了社会语言刺激对人的影响的复杂性。他的机器教学主张由于这种局限性而受到了批评。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和有关信息加工技术的发展,原先应用在教学机器中的程序设计,已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中被广泛地应用了。
新的新行为主义 课前回顾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观察学习的差异在哪里?
从行为主义经过新行为主义直到新的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发生了哪些内部变化? 心理学的发展在哪些方面促进了行为主义的变化?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主要内容: 一、观察学习 二、交互作用论 三、自我调节论 四、自我效能原理
观察学习的特点:
1、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 2、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 3、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 4、观察学习不等同于模仿。 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
1、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 2、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
3、动作复现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 4、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
交互作用论 早期观点: 个人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互相作用论
交互作用论: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互相影响,互相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自我调节论 自我观察 自我判断 自我反应
自我调节建立的过程: 模仿 标准内化 榜样作用
自我效能原理
自我效能: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80年代后,班杜拉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和有关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信念 自我效能理论
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 1、行为的成败经验 2、替代性经验 3、言语劝说 4、情绪的唤起
罗推尔的社会行为学习理论
一、罗推尔的社会行为学习理论 1、人格的基本结构 心理情境 行为潜能 期待 强化值
2、人际信任
人际信任高的人更容易上当? 3、关于控制点的理论 内控和外控
控制点反映了一个人对行为结果的领悟方式是积极主动的抑或消极被动的。 两种控制点的差异
控制点是一种类化的期待,所以是可以改变的。
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1、五种认知人格变量 建构能力
编码策略和个人建构
行为结果与刺激结果的预期 主观上的刺激价值 自我调适系统的计划 2、认知原型理论
原型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包含实物的几种典型特征。 利用原型对人进行分类 利用原型对情境进行分类 人与情境的联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