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运动训练发展研究
周莹1 申萍2 张博3 崔影澄4
(1.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沈阳 110034;2.沈阳大学体育学院,沈阳 110056;3.沈阳体育学院运动系,沈阳 110098;4.沈阳市和平区文体局,沈阳 110042)摘要:我国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的特点为: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大;三级训练体制抓的实;“三级训练网”牢固。现存的主要问题为:基层建设缺少经费支持;基层教练水平逐年下降;“三级训练网”人才输送渠道混乱;受训人才逐年下降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提出“三级训练网”的改革与创新必须要走体教结合培养人才之路等。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三级训练网
1 “三级训练网”的形成与历史沿革1954年,中央体委改成国家体委。自此,各种业余体校和专业队逐渐取代了从群众中层层选拔的方式,三级训练网也逐步建立。1965年6月召开的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各地都应集中力量办好重点青少年业余体校,一定要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些优秀运动员,向专业队输送。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可以建一所半天读书、半天训练的中心青少年业余体校,作为专业队的预备队”。至此,逐渐形成了一个从基层单位业余体校,到重点业余体校、中心业余体校和专业运动队的,有广泛的普及面、层层衔接的业余训练三级人才培养网络和体系。1980年,在《国家体委关于加速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中,国家体委按照“以奥运会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对竞技体育工作的重点做出如下部署:……。第三,改革完善训练体制,调整好一、二、三线队伍,即优秀运动队(国家队与省队)、市县级重点与业余体校、学校运动队。按照“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要求,从项目、选材、训练各方面建立层层衔接的训练网。经过这些调整,初步形成了以竞技体育为先导、奥运会为重点带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2 “三级训练网”的定义我们认为,“三级训练网”的概念具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三级训练网”是以“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为指导方针,包括以体育传统学校和中小学运动队为代表的初级训练形式,以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运动体校为代表的中级训练形式,以国家集训队和各省专业队为代表的高级训练形式,建立的一种层层衔接的运动员培养体制。广义的“三级训练网”等同于我国的训练体系,它不仅包括以体校为中心的传统三级训练网,还包括现在出现的各种训练形式,比如学校办的高水平队和俱乐部办的各种训练梯队。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狭义的提法。其原因有二:一是,本课题认为传统以各级各类体校为中心的三级训练网不能抛弃,在新的形势下应能发挥其中坚力量的作用;二是,目前探讨整体训练体系改革的研究较多,而偏重于传统三级训练网在新形势下如何生存与发展的较少。故而,本研究将研究重心立于传统三级训练网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变革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89SS07046)第1作者简介:周莹(1963-),男,辽宁沈阳人。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与训练研究。Tel:(024)86593374,E-mail:zhou-5338@163.com。65
与发展问题,以期为我国传统“三级训练网”焕发新的青春提供思路。3 我国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的特点3.1 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大我国多数地区拥有省、市、县区“三级训练网”,为培养后备人才,发展竞技体育事业奠定了基础。以辽宁省为例,国家设在辽宁的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共有39个。辽宁省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学生人数增长,由1979的16692人,发展到2000年的42698人,增长了3倍。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校)在校学生由1979年的349人,发展到2000年的4900人,增加了14倍。教练员由1984年的719人,发展到2000年的1724人,增加了2.4倍。3.2 辽宁省的三级训练体制抓的实,“三级训练网”牢固原辽宁省体委副主任康起曾说过,辽宁竞技体育崛起的秘诀毫无特殊之处—就是全国都在搞的“三级训练网”,抓的更狠、更细。从1960年起,至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辽宁首次进入三甲止,三级训练网络经历了23年才初见成效,并形成了输送渠道畅通、对口衔接、宝塔式的人才结构,为辽宁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我国大多数省份现实的“三级训练网”:是以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为龙头、以市地体校为枢纽、以县区级体校、训练基地为基础,以青少年俱乐部为辐射阵地的一条龙管理。4 我国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现存的主要问题4.1 基层建设缺少经费支持经调研发现,训练经费严重短缺是制约各省业余训练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多数训练单位靠自筹、创收资金来维持业余训练,这是造成招生难、选材难以及人才外流的客观原因。各市地每年用于业余体育训练经费的数量极不平衡。投入经费多的达3400多万元,少的仅有10万元;县、区业余训练经费投入情况就更差,仅能保证人员工资。4.2 基层教练水平逐年下降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基层业余训练教练员队伍不容乐观,市和区、县教练员的学历普遍偏低。据有的省统计,拥有本科学历者仅占教练员队伍总数的32.5%,大专学历者占56.3%,中专学历者占66
11.2%。同时还存在着忽视对业余训练教练员队伍的经常性培训工作。4.3 “三级训练网”人才输送渠道混乱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希望孩子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想尽办法将孩子直接送往省市等地方队,减少了业余体校这个训练环节。社会上,诸如此类的做法比比皆是,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人才输送的渠道遭到破坏,基层训练名不副实,失去了原有存在的意义。4.4 受训人才逐年下降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在体育中找到前程和出路是许多家长家庭经济困难和运动员的主要动机。因此,早期三级训练网人才输入源源不断与经济欠发达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人均GDP逐年增长,将孩子送去训练开减少家庭开资维持生计持有这种观念的人越来越少,这是受训人群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所在。5 影响我国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发展的主要因素5.1 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根据2007年1月11日,国家人口发展研究战略课题组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国已累计有近1亿独生子女。过去,家里子女比较多,家长把期望分别寄托在各个子女身上,相对来说,一般期望不会过高。现在,在独生子女家庭,因为没有别的指望,家长的全部期望只能寄托,或者说“倾注”在这“绝无仅有”的一个孩子身上,往往期望值较高。在此现实情况下,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参与体育训练,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学校教育,考上大学,获得一个较好的前程。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培养的运动员成才率低、文化素质差、再就业困难、社会适应能力弱的现实,极大影响了广大家长送孩子进体校进行运动训练的积极性。正如某市的一个体育局局长所说,现在的体校是培养新一代文盲的地方。而如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文化就意味着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就不会得到理想的工作。此外,我国的业余训练强调“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而独生子女的吃苦精神比较差,这也部分的影响了三级训练网的发展。5.2 大学扩招1999年的大学扩招,堪称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5%左右,高中毕业生千军万马挤上高考独木桥,竞争激烈。至2007年,大学新生从扩招前的108万人,激升5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7%左右。有的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前已超过30%,而此期间各级各类业余体校的成材率并没有多大变化,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过去部分家长送孩子进体校是怕孩子考不上大学,以期望通过上体校谋得另一种出路。现在让孩子上各级各类业余体校的机会成本已远大于上普通学校,因此考大学成为更多替在能学体育的家长与青少年的第一选择。5.3 社会经济的变化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渠道也极大丰富,除了上大学和成为专业运动员外,或许有更好的道路。也就是说因为贫困而送孩子上体校的动机趋弱了。5.4 成材率偏低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宜目前,我国在职注册的运动员约为2万。2008年国家集训队队员人数为3222人,同年奥运会金牌总数为28枚。那么,粗略的统计得出,中国奥运金牌培养的比例约为1000:1。这样夸张的成材比例与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及其的不相适应。5.5 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失衡目前多数市、县体育管理部门忽视对业余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造成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的普遍现象,给退役安置带来很大困难。严酷的社会现实使相当一部分家长放弃了以体育培养孩子的愿望,这是现阶段业余训练选材难的原因之一。5.6 传媒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传媒极度发达的社会,传媒的发达给三级训练网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将我国运动训练非人性的一面暴露在世人面前。2006年,破世界纪录的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当了搓澡工这一信息在网上广为流传。由于常年从事体育训练,邹春兰把学业彻底荒废了。除了没有文化,她还缺乏一技之长。长期进行举重训练,邹春兰在实用技术方面没有任何专长,改行学别的又很慢,离开举重运动后的邹春兰感到举步维艰,为了生活只好到澡堂当了搓澡工。还有前长跑冠军艾冬梅将教练王德显告上法庭的报道,尤其是艾冬梅给人看得她那双因训练而变形的一双脚,可以说看到的人会受到很强烈的情感冲击。这些运动训练中的阴暗面其实一直存在,但现在更广泛的暴露在世人的面前。5.7 青少年主体意识的成长时代的进步,促使青少年主体意识进一步成长。我国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系统内的大部分教练训练方式强调服从,对青少年的主体意识采取压制的办法。此种情况产生了青少年主体意识与教练员压制的对立,部分青少年不满于这种对立,退出了训练体系。5.8 其它训练形式的冲击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训练体制开始改革,到目前已经呈现了多种训练形式并存的局面。其它训练形式与各级各类业余体校在生源上存在竞争。6 完善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的建议6.1 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对学生实施素质训练各级各类体校应树立全人训练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转变社会对体育人才的看法,家长才能愿意自己的孩子从事专业体育训练。6.2 进一步研究青少年运动员学习特点的研究,探讨适合于青少年运动员的教育教学模式。传统教育学并不能解决体校学生的教育问题,教育界与体育界都应认识到这一点,应共同努力研讨体校学生教育课题,为体校学生的教育提供理论支撑。6.3 加强制度建设,确保运动员与教练员的权益制度建设是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进一步发展的保障。有了相应制度保障,家长就不再会担心自己孩子受到伤害,而乐于送孩子到体校参加训练;教练员也不再会因运动员的流动而感到无所适从。6.4 加大训练器材的研发力度,力保科学训练训练器材的丰富化,可以丰富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果,从而也能为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节省时间,部分解决训读二难问题。6.5 修改现行选材标准,实施综合评价在体校是理论上重视文化教育,实践上忽视文化教育,这都是应该改正的。只有修改现行选材标准,实施综合评价,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才能解决、体校学生文化素质差、再就业困难、社会适应能力弱问题。67
6.6 拓展教练员培训方式,强化教练员培训工作许多地区对教练员的培训一直比较重视,但也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尤其是基层教练员的水平一直较低。7 “三级训练网”的改革与创新我们应该看到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成绩显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的管理体制使其可以不断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体育人才是我们要解决的课题。7.1 走体教结合培养人才之路“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应该是我国运动员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和途径。清华模式是体教结合的一种启迪,是成功的一个范例。7.2 建立市场化培养机制市场化的培养体制,是指从政府主导下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的培养体制的转变。但是,实行市场化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不是无序的、完全放任自流的,而是由法律、规则及规范制约和调节的体制。政府应适度介入,合理把握行政功能的限度,实施有效和适度的行政干预,实现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全社会效用满足的最大化。7.3 提高竞技体育投入与产出比降低社会风险竞技体育若要依然保持其独有的生存过方式,必须加强竞技体育人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比例过低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必将会走到其历史的尽头。所以,加强竞技体育人才的成材率,降低社会责任风险才是“三级训练网”在现有经济体制社会制度下的必由之路。参考文献:[1] 孙岩,马襄城.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 2003(5):26-27.[2] 与时俱进 成就辉煌—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辽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J] .辽宁财税, 2002(12):8-10.[3] 钟秉枢.“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再认识[J].中国体育教练员, 2006(2):12-14.[4] 张贵敏.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5):2-4.(上接第60页)参考文献:[1] 任海鹰,刘伶燕. 蹦床项目制胜因素及其发展规律[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7(6):61-63.[2] 蔡光亮. 对蹦床比赛动作制胜因素的分析[J]. 辽宁体育科技, 2004(24):47.[3] 赵洪鸣. 对竞技体操制胜规律的再认识[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2(16):102-104.[4] 黄新河. 竞技体育难美项群技术训练的研究[J].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报, 1992(12):24-26.[5] 王萍. 竞技体操制胜因素及相互间的本质联系[J].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报, 1992(12):24-26.[6] 温佐惠,刘均,任刚. 竞技武术套路制胜因素与谋略的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31):76-78.[7] 周继红. 双人跳水比赛制胜因素解析及中国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实践[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31):715-718.[8] 张欣,马飞. 竞技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制胜因素的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22):97-99.[9] 夏秀亭. 对蹦床本质及制胜规律的认识[J]. 辽宁体育科技, 2002(24):15-16.[10] 刘建和.关于表现难美类项群运动技术发展的某些共性特征的初步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36):63-64.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