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论坛・教学一线 II ll攀 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 生分组讨论.课堂看似非常热闹。事实上。学生的讨论 很糟糕。学生挤一起胡扯。或者只是一个人说.根本没 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 受诗歌的“绘画美”。 二、问题设计要形成问题流 有交流。这样的问题讨论是非常低效的。问题讨论需要 恰当的方法 有资料显示.80%的语文课堂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 答。但大多数课堂中的提问是随机的,问题和问题之间 缺少有机的联系。这些简单的问题组合。称之为问题 群。问题之间一旦有了难度,梯度和相应的密度,被赋 也有一些语文课堂过分强调文章的思想内容.耗 费了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大谈入文内涵。语文阅读中的 问题设计不能脱离文本。学生要直面文本,研读文本。 从文本出发。教9币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要从文本出发设 予了整体意义.并伴随交流过程的始终.随之就形成了 “问题流”。问题的设计要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 题流,而不是随意的提问。 如《荷塘月色》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流:1.文章每一处 的景物描写.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阅读这些描写语 句.你能体会到作者在每一个地点上的情绪吗?2.文章 中还有哪些直接抒情的句子?3.你认为作者面对哪些景 物时的兴致较高,哪些较低?按照作者显示出来的愉悦 程度,画出作者情绪变化的曲线。4.将作者夜游荷塘的 活动轨迹与其情绪变化曲线轨迹进行比较.看看二者 有什么关系?5.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思考景物描写与 情绪表达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围 绕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展开的.具有内在 逻辑性,由浅人深,形成了一个问题流。 多种类型、不同层次问题的交织。使问答者之间产 生了信息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问题流” 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热情的投入. 有利于学生在深度和广度上开掘.有利于课堂教学的 整体推进和效率的提高。 三、问题设计的思维焦点是文本语言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问题设计的思维焦点源于文 本语言。文本语言刺激问题的提出。语文教师不能脱离 语言讲语文.一定要从文本人手。特别是一些重点的 字、词、段。在这些地方设置问题对于文章主题的解答 有很大的帮助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有一段关于郑伯语言的描写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郑伯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郑伯话语中含有威胁.可以看出他是一 个自私自利的小人。这句话对于分析郑伯这个人物形 象至关重要。《琵琶行》中女主人公是“被压迫、被侮辱、 被抛弃”的妇女形象吗?从文本语言“妆成每被秋娘妒 ……一曲红绡不知数”人手.可以看出琵琶女是自愿步 入红尘的,谈不上压迫。琵琶女出入青楼是受当时时尚 理念影响。所以说琵琶女是一个向往荣华富贵。追求享 乐,具有强烈虚荣心的乐妓形象。 四、问题讨论不能只注重形式。不能脱离语文 一些语文教师一味强调气氛活泼.提出问题让学 计问题。问题的设计,不要忽略了语文的本质.它是通 过语言对人进行唤醒、陶冶、建构和完善的学科。 ★作者单位:陕西靖边中学。 高中语丈阅读教学设计中的 差哥化暮略 画张秀云 语文阅读课堂需要个性,需要感性的回归。需要激 情的飞扬。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找到自己的 个性?笔者根据多年课堂教学设计经验.从差异化策略 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寻找学生个体差异。解决学习需要的问题策略 在当前语文教学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着 目标缺乏、个性消亡,不从学生需要出发的问题。因为 目标过分单一功利化,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分析.其中包 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使语 文教学设计既盲目又泛滥成风。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从 学生的心理需要分析人手,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然 后要去搜集学生的资料,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和风格. 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最后要发挥学生主体。将教学目 标和学生主体融合为一。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那么如 何才能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呢?当务之急是要找到学 生目前学习的心理需求。也就是其学习状况和预期之间 的心理差距。例如《雨巷》的课堂阅读教学中。为了重新 建构诗歌阅读欣赏模式,我采用初读、精读、研读的方 法,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根据学 生个体差异性,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和先进教学手段.进 行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阅读欣 赏。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将阅读和理解结合起来.推进体 验和表达的方式,延伸拓展语文基本素养。 学生通过对这篇诗歌的学习.不但牢固掌握教材 ・15・ 譬lIII 大语文论坛.教学一线 内容.而且学会欣赏阅读诗歌的方法.不知不觉获得美 的熏陶,建立自觉的审美意识.也有高尚的审美情趣。 发展了自己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 二、优化目标设计差异.发展学生的语文思考能力 义上的领悟力。个性充满灵感.同时又可以将灵感内化 在自己的心智中,成为一种境界,建构成一种有序的思 维结构,产生性格和气质的飞跃。富有个性的学生不同 于其他学生的地方在于.可以激励自己完成更高的需 要,不断探寻成长和发展的契机.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个性差异人手.培 养高才情学生的“悟性”。有“悟性”的学生其境界往往胜人 一在课堂语文教学中.目标是教与学双方根据内容 互动调整。而后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检查、评定 的参照物.同时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思考能力的 最终归宿。在此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着非常重 筹。悟性的差异包括透悟、醒悟、顿悟等.要让学生在不 要的作用,犹如航海中的罗盘.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在 当前教学背景下.很多人无法理清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的重要性。常常将目标设定形同虚设。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建构认知的过 程,只有将自己的经验体会,建立在记忆库中,从而通 过外界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意识 概念。这种理论的建构对我们传授知识还是培养技能, 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在养成情感、态度方 面.都能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内外因素的结 合,进行学生的认知建构。目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 确有教师非常注重课堂活动的设定.而且注重发挥学 生主体性.但存在的问题却是学生们看似讨论热烈。但 实质上毫无效果 究其根源.其实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认 知结构的分析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的目标设定上就 走了弯路。我在《滕王阁序》这篇课文的设定中,进行了 差异化设定。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多个层次推进:第一 环节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这主要针对 一些中等学生。第二环节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领悟音 乐美.主要针对一些对文体特别感兴趣的学生。第三个 环节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主要针对感 情细腻丰沛的一些才情学生而言。 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设计上.我主要引导学生赏 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考虑到学 生的差异性.我将设计难点的提示,变成了形、色、声、 动四个环节的赏析。目的是想通过不同层次的目标设 定.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和认知状况,充分体会诗文的 音韵美。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揣摩和品味诗文的隽永 和丰富。结果我收获到的是多层次的,有些爱好音韵的 学生.朗读起来陶醉其中.有些情感丰沛的学生对此种 人生胜景心向往之.非常人情入境。不同的层次和境 界.造就了不同的学生感知。发展了学生的差异化性格 和心智成长能力。 三、发展学生个性差异。渗透才情教育 社会发展需要个性。需要独立思考,尤其在语文教 学活动中.如何将学生的个性发展起来.这是当前教育 所思考的问题所在。何谓语文个性?何谓才情教育?我 认为.这是一种心灵的吸收能力.也是一种超过世俗意 ・16・ 同的悟性发展中,形成个性。在课文文本的语感训练中.让 学生解微言,辨疑似,察隐境。独立析文论事形成自己的观 点和看法。同时在写作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 想法人手,不搞“考试八股文”.多做一些话题作文.从立 意、文体、取材到结构和语言表达都要自悟自得.不可以人 云亦云。我引导他们将语文学习和心灵连接起来,既要保 证视界敞亮,还要能够在七彩的文字中释放自己。 例如在《雨巷》阅读赏析教学中,我让学生从文字 人手,抓住一些重点字句体会其中的情感.挖掘作者的 才情,学生一步步寻找句子的美感:“结着愁怨”.侧面 描写出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为渺茫的理想而忧愁:“悠 长、悠长”则写出了道路的漫长;“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美丽而内心纯洁。 语文才情的发展.是要从语言文字的研磨和细读 中磨砺出来。与此同时,学生思维的发展其根源来在于 语言素质的流畅性、多向性、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思维品质与语言表达熔为一炉.不 但训练书面表达.还从口头表达上让学生有所感有所 言。设计多种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说写,如名言有感, 评歌曲,解释诗词等,重视炼字炼句.训练寻常语言艺 术化和力破常规的思维转换表达方略.如一话多说、一 情多表、一果多究等。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人文渗透系统.课堂设 计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入手,应是阅读教学设计的主流。 ★作者单位:江苏沛县张寨中学。 追寻情意与理赵的和谐同构 ——浅议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初中语文 有效课堂 国蒋发萍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呈现出对情意教育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