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12月7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
议上,*总书记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必须积极进行“专业+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寓“思政”于“专业教学”之中,积极探索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实践,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立德树人和教学模式创新做出贡献。正处于探索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推进。
一、政改革
进行“大思政教育体系”教学观指导下的专业课程思为系统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效果,国内高校积极参与构建了“思政课+课程思政”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使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由思政课程的独奏变为有专业课程积极参与的合奏,打开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新局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是“大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师只有树立牢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教学观,积极探索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践行教育和教学的双重职能。
*总书记希望高校教师要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希望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就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责任田”,各门专业课程任课教师都要耕好自己的“责任田”,积极融入“大思政教育体系”,通过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全面实现。
具有“大思政教育体系”教学观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教师必须思考有效的课程思政途径,积极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制定课程思政改革方案,结合专业育人目标、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设计现实、有效的课程思政知识点、案例,做好专业课程的“专业+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顶层设计,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逐步形成并强化自己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教学观,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
二、“三全”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要遵循原则是指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要坚持全员育人、
“三全”原则
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则。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要在这三个原则的指导下扎实开展。辽宁高校推进的课程思政改革、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很好地体现了育人的原则。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教学模式很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融合、专业与行业融合、学校与社会融合,构建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本框架,这是更好地进行专业课程
思政改革的有利条件。
首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现了全员育人的要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家庭、学校、从业单位和社会共同努力,这是全员育人的大教育概念;在高校,全员育人工作的推进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条件。全员育人是指高校全体在职人员,包括任课教师、党政管理者、服务人员等,都要加入立德树人工作。在这里,我们要关注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全员育人,即在全员育人原则下,旅游管理专业所有任课教师都要参与到育人工作中,都要进行课程思政改革。
其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现了全过程育人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贯穿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始终,贯穿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科学改革,可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育人。
最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现了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可以育人的全部机制和渠道,进行立德树人工作。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可以通过专业信念培养、职业素养培养、专业创新教育、就职创业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教学等途径进行德育,寓德于教。
三、实现专业教书与专业育人的科学结合
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在于“专业”,重点在于“思
政”。要科学地处理二者的关系,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首先,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要追求学术逻辑与德育逻辑的相辅相成。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不能只完成专业教书任务,还要完成立德树人任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与专业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与专业社会要求结合起来,完成既教书又育人的任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文化背景深厚,旅游管理职业道德要求颇高,这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任课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力的因素,积极探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
其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德育工作。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要科学地处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不能把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搞成思政课程,否则顾此失彼,达不到预期效果。要在专业教学知识点中科学地选取思政元素进行利用,要在专业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德育效果。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刻意加入思政内容,以免产生相反的结果。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要追求在不经意间达到育人目的的效果,这就要求专业课程教师挖掘所承担的课程的德育价值,挖掘所承担课程有思政意义的知识点,寓德育于专业知识教学之中,实现“润物细无声”。
四、党政齐抓共管,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党政合力的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保提升专业课程思政质量
障机制,推动专业课程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优势,推动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质量的提高。
“三全”056教育教研┆高等教育ASIA-PACIFICEDUCATION摘 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日益重要。在此大背景下,笔者在生态翻译学视角的指导下,对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式”方法、“认知负荷模式”方法、“厦大模式”方法、“广外模式”教学方法、生态口译教学模式方法等进行了阐述。对以上五种口译教学方法的探索,对当前的口译教育具有指导性的借鉴意义,有利于培养出更多更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翻译人才。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口译教学;英语专业;教学方法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梧州学院 刘艳艳审视了以下几种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方法。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的英语专业教育应进行相应的改革,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翻译人才”,这一目标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亟待改革。英语专业的学习主要分为两大方向:一是笔译,一是口译。两者之中,口译教学的研究相对较晚,而且口译人才的培养规模相对于笔译也更小,所以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很有必要。纵观当前我国各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的口译教育教学,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没有根据口译的特点设置专门的课程,口译的教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所以,口译教学模式需要进行有益的改革尝试,探索出更多的口译教学方法。笔者秉持生态翻译学视角,重新一、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式”方法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释意理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可以说,这是最具影响力的口译理论之一,同时也是最早的口译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口译并不简单,口译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转化过程,不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两种语言之间的单向转化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翻译人理解原始信息并且在此基础上重新表达思想信息的动态转化过程。这一学派的专家还提出了“口译三角模式”著名理论,他们觉得口译过程的构成元素包括原语、译语、意义、口译四个要素。所以这一教学方法的顺序如下:第一,接受和理解原始语言;第二,直接摆脱原始语言限制;第三,用目的语言表达已经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这一模式对于口译学科的贡献是十分明显的,最重要的就是这一教学方式直接指出了我们在口译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发言人话语的语义、信息上去,在对话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关注话语的字面意高校党支部应该在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率先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并带动普通教师积极投身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党支部应该在党日活动和政治学习活动中注入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内容,通过支部书记讲党课、专题学习、专题研讨、党群交流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育他们的专业课程育人思想,促进专业课程任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变,为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和创新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奋进目标。高校专业教研室和系部应该在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中发挥技术支持作用。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在党组织的支持下,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具体工作。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尝试展开:一是制定专业课程“双大纲”制度。开展专业课程思想改革,推进专业课程育人水平。“双大纲”是指针对一门专业课程制定专业教学和专业育人两个教学纲要,使课程育人功能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施“双大纲”德育工程要注意覆盖面,就是要覆盖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全部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实践环节,实现“双大纲”制度的全方位育人。二是打造专业课程思政改革“金课”,确保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创新度、挑战性和高水准。围绕课程思政,打造一批精品在线开放的专业“金课”,以它们为核心,形成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三是进行专业课程思政专项研究。因此,党建课题、教研课题都要积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同时,这也是破解高校党建研究与教学研究两层皮,实现高校党务与业务融合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1]焦连志,黄一玲.从“学科德育”到“课程思政”——*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导下的高校德育创新[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1).[2]张强.“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实践课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8(11).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专业内涵建设研究与实践”(2018-738)、辽东学院党建重点课题“党建引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创新研究”(2019-7)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白以娟(1968—),女,满族,辽宁凤城人,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旅游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