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综合说明
1.1 原州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概况
1.1.1 实施概况
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境内分清水河、茹河、葫芦河三流域,总面积3506.00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409.00km2,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固原市原州区通过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茹河一期、茹河二期、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马什好项目区、开城项目区、张易河坝系、西川坝系、西川沟小流域、庙台小流域等坡面综合治理工程与沟道坝系工程的实施,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小流域建设生态高效农业的路子。截目2007年底,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达到949.20km,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9.40%,其中:建设旱作基本农田44530hm2,沟坝地133hm2,乔木林288.6hm2,灌木林30435.8hm2,经济林1405hm2,果园195hm2,种草11130hm2,封禁治理1800hm2,建设水保治沟骨干工程37座,中淤坝30座,小型淤地坝58座,水窖6600眼,谷坊、涝池等各类小型水保工程7840座。
经过治理,许多过去破烂不堪的小山沟,已变得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成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榜样。原州区小流域治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一些好的经验已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1.1.2 原州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 、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原州区政府切实加强了对农业、林业、科技、水利等有关部门的协调,按照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各显其能,形成合力,共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建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并将其列入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层层签定责任状,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抓出成效。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水土保持部门围绕水土保持成效、水土保持作用,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重点宣传水土流失的严峻形势及危害,宣传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所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等。通过宣传,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到自觉遵纪守法,保护生态环境。
1
综合评价
3、完善政策,加强项目管理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水土保持部门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各项政策,逐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农民投劳及补偿机制等,利用市场机制引进资金、技术、人才;要按照“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坚持国家、地方、集体和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筹集建设资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耕地、草地、林地等自然资源的新机制、新办法。
4、加大执法力度,遏制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因此在监督执法上,水保部门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为切入点,将监督、检查、收费“三权”及“三同时”制度落到实处,并加强对已有成果的管护。
5、抓重点。创精品,树典型
一是抓好典型示范,坚持科学选点、科学规划、优化配置各项治理措施。示范小流域要以坡耕地改造利用为重点,加强一乡一色、一村一品的经果林建设,努力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典型。二是提高治理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治理成果的综合效益。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路子,办好各类试验示范区。三是加强技术指导,严把工程质量关,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要坚决返工,达不到要求的不予验收。要通过精品小流域及典型示范工程建设,进一步推动全区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向高质高效方向迈进。
6、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回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按照新时期的治水思路要求,在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同时,对水土流失较轻、人口密度较小、降水较为充沛、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实行大面积的封育保护,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封禁治理要做到范围、措施、投入、人员落实,并妥善解决好封禁治理区群众的生活、收入和经济发展问题,确保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弹。
1.2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大红沟流域的选择
1.2.1 项目区选择理由
1、根椐自治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今后宁夏将清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作为重点建设区,原州区涉及杨达子沟、大红沟、双井沟、冬至河、清水河上游、清水河下游等6条流域综合治理治理工程立项建设,规划从2008-2020年,
2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6km2,其中建设基本农田3.2万hm2,营造经果林0.36万hm2、其它林木1.2万hm2;人工种草1.6万hm2,封育保护1.60万hm2,建设骨干坝108座、中小淤地坝296座,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800座(处、眼),估算总投资3.06亿元。
2、大红沟流域为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流域一级支沟。总面积161.00km2。流域位于原州区东部干旱带,与现在实施的茹河二期、西川坝系及正在争取立项的杨达子沟流域相邻,项目区具有一定的水土流失治理基础,当地有较丰富的水土保持工作经验和健全的管理、工作机构,有从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技术力量和治理技术。当地政府和群众对国家投资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有着极大的热情和要求,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经过集中、强化治理,建立起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并取得预期的综合效益。
1.2.2 流域概况
大红沟流域为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流域一级支沟。总面积161.00km2。流域位于原州区东部干旱带,地理坐标东经106°09′59″~106°27′46″,北纬36°16′03″~36°23′56″。
该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第二副区,总体地形为东南高,西北低。黄土覆盖较厚,冲沟发育,局部呈黄土梁峁地貌。在河流发育的地段有较小规模的冲洪山间平原洼地。黄土丘陵多呈北东一南西和北西一南东展布。由于受水流切割侵蚀作用,沟谷多为“U”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151.17km2,侵蚀模数6500吨/km2·年。
流域南起原州区寨科乡大台村,自东南流向西北,至原州区三营镇海淌村汇入清水河,干流全长23.99km。流域由一条主沟大红沟和两条较大平行“Y”字形支沟水沟和干石沟组成。在主沟和两条较大支沟上有十多条较小平行“Y”字形支沟。海拔高程在2131.6—1530m之间,相对高差为601.6m,沟壑密度2.3km/km2。,该流域的气候属属干旱温和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6.2℃,大于10℃的积温为2360℃,无霜期120~140天,年蒸发量1800.0mm。
流域涉及原州区寨科、炭山、三营、黑城等4个乡(镇)的14个行政村及云雾山、石岘子林场的一部分。现有人口12369人,2791户,农业劳动力6961个,土地总面积161.00km2,现有耕地7336.78hm2,其中水平梯田723.69hm2,人均基本农田0.06hm2。2007年底,全流域粮食总产量为531.86万kg,人均产粮430kg,人均纯收入1617.00元。
3
综合评价
截止2007年底,流域内坡面治理保存面积32.87km2。其中:人工草216.24hm2,乔木林312.41,灌木林1418.66hm2,经济林53.40 hm2, 封禁治理562.42hm2,水平梯田723.69hm2。治理度21.74%,林草覆盖率15.82%。流域内现保存有水窖2791眼。
大红沟流域具有一定的治理基础,但从措施布局上来看,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现状措施主要集中在上游延公路一带,下游措施面积较少,空白区较多。二是措施结构不合理,村与村之间差别较大;二是林分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林分是中、幼林,林业产值低。而且现状措施结构不合理、布局不科学、综合效益功能不强,不能适应区域农业综合开发需要,所以从整条流域考虑,应通过集中连片治理和大规模治理,加大治理力度,形成规模效益,为西部大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地方经济和谐发展。同时,通过项目建设在质量、规模、效益等方面起到典型示范作用,为区内其他同类治理项目建设提供治理经验。
1.3 可研编制依据和过程
流域可行性研究,依据国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0年)等有关技术规范、规定的要求,根据流域地形特征、水土流失特点、治理现状以及已批复项目情况,将全流域共划分为5个小流域(片)治理单元,并提出了不同治理单元和各小流域(片)防治任务和措施配置模式。2008年1月~2008年3月组织技术人员,经过资料收集、现场勘测、调绘和内业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原州区大红沟流域治理措施布局及建设规模编制完成了《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
1.4 工程建设规模、内容与工期
1.4.1 流域建设规模与内容
针对目前流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流域经济发展方向,通过外业查勘和分析论证以及方案比选,确定流域建设内容和工程规模为:
治理期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06km2。新增治理程度48.33%,累计治理程度达到70.07%。其中:新修水平梯田2010.01hm2,栽植乔木林104.69hm2,灌木林897.44hm2,发展庭院特色经果林10.00 hm2,发展退耕经济林227.38hm2,人工种草1106.88hm2,封禁治理2950.00 hm2(工程围栏86321m、管护房50 m2、宣传牌5座、舍饲羊棚115栋);新建涝池50座,水窖150眼,泉水改造10处;新修田间道路138km。
4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4.2 建设工期
流域建设从2009年开始实施,2011年竣工,工期3年。年均治理面积24.35km2,年治理进度为16.11%。
1.5 工程投资估算、资金筹措
工程共动用土石方819.73万m3,砼及钢筋砼483m3,砂浆441m3,总投工27.38万工日,工程总投资2950.74万元,其中工程措施费1819.83万元,林草措施费612.83万元,封禁治理措施费144.70万元,独立费用206.35万元,预备费167.02万元。
工程建设按照国家、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承担的原则筹集,申请中央投资1256.59万元,地方匹配1070.89万元,群众自筹623.26万元。单位面积总投资40.39
万/ km2,单位面积中央投资17.20万/ km2。
地方配套资金中,利用项目捆绑的方式配套资金625.17万元,占地方配套资金的58.39%。
1.6 效益分析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3.06km2,新增治理程度48.33%。期末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93km2,累计治理程度达到70.07%。新增林草面积5296.39hm2,林草覆盖率达到48.82%。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32.78万t,各业年产值可达到4252.84万元,比治理前增加846.2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070元,比治理前增加453元,提高了28.0%。
根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指标,当i=7%时,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2.68%,净现值3595.25万元,效益费用比为1.83,投资回收年限为9年,因此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流域工程特性表见表1-1、续表1-1。
表1—1 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特性表
序号及名称 一、建设条件 1.项目区面积 2.项目区人口 3.农业人口 4.多年平均降水量 5.实测最大24小时降雨量 6.多年平均大风日数 7.多年平均气温 8.林草覆盖率 9.水土流失面积 10.土壤输沙模数 11.治理面积
5
单位 km2 人 人 mm mm d ℃ % km2 t/km2·a km2 数量 161 12369 12369 420 50 22 6.2 15.92 151.17 6500 32.87 备注 综合评价
12.治理面积比例 占总面积 占流失面积 单位 mm mm % km2 hm2 hm2 hm2 hm2 hm2 hm2 hm2 座、处 km km2 km2 万m3 万m3 m3 m3 km 万t t 万t 万株 万kg 万工日 万工日 年 万t 万m3 % %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km2 万元/km2 万元 % 年 6
% % 数量 94 120.5 85% 73.06 2010.01 104.69 897.44 10 227.38 1106.88 2950 210 138 / / 820.47 819.73 441 483 / 304.92 540.29 127.02 9.02 27.38 9.13 3 32.78 101.63 48.82 70.07 18677.17 2950.74 1819.83 612.83 144.70 206.35 167.02 40.39 255.64 1.83 3595.25 12.68 9 20.42 21.74 备注 24小时 24小时 续表1—1 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特性表
序号及名称 二、设计标准 1.工程防御暴雨标准 (P=10%) (P=5%) 2.造林保存率 三、工程规模 1.综合治理面积 基本农田 乔木林 灌木林 庭院特色经果林 经济林 种草 封禁治理 4.小型水保工程 6. 道路(田间) 7.预防保护区面积 8.监督区面积 四、施工 1.主要工程量 土方量 砂浆 混凝土量 2.交通道路 3.主要材料 水泥 钢材 柴油 树苗 种籽 4.所需劳力及设备 总用工日 年均用工日 5.施工期限 五、工程效益 1.年拦沙能力 2.年蓄水能力 3.林草覆盖率 4.累计治理面积比例(占水土流失面积) 5.经济效益 六、经济指标 1.静态总投资 工程措施费 林草措施费 封禁治理措施费 独立费用 基本预备费 2.动态总投资 3.综合经济指标 单位治理面积总投资 单位治理面积总经济效益 效益费用比 经济净现值 内部回收率 投资回收期
7% 7%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 流域概况
2.1 流域位置
大红沟流域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东部,中心距固原市城区55km,地理坐标东经东经106°09′59″~106°27′46″,北纬36°16′03″~36°23′56″。(见地理位置图),呈西北—东南走向,呈叶状。为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流域一级支沟,流域位于原州区东部干旱带,总面积161.00km2。
流域行政区划见附图1。
2.2 自然条件
2.2.1 地质地貌
1、 地质 (1)地层岩性
流域内主要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层(Q4lal)角砾,第四系上更新统Q3m黄土,第三系中新统红柳沟组(N1h)泥岩等地层,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①第三系中新统红柳沟组(N1h)
岩性主要为桔红—桔黄色泥质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等,属河湖相沉积,泥质胶结,厚层状,分布于黄土层下。在切割较深的沟谷底部零星分布。
②第四系上更新统(Q3m)
岩性主要为黄土、土黄色,较松散,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多见有黄土喀斯特地貌发育,含有大量的云母和少量钙质结核,是构成黄土丘陵的主要岩性。
③第四系全新统(Q4lapl)
岩性主要为角砾,杂色,稍密—中密状态,厚度0.5—1.0m左右,主要以透镜体形式分布于沟底。一般粒径0.5—2.0cm,最大粒径约10cm,次棱角状,成份为灰岩、砂岩等,大于2mm的颗粒占70%左右,粉细砂及少量粘性的土充填。
(2)地质构造及地震
流域位于中朝准地台的西南边缘和祁连褶皱系的东北端,横跨地槽和地台两个一级构造单元。以红糜子湾—黑马泉大断裂为界,其西归于祁连褶皱系走廊过渡带。其东则属中朝准地台鄂乐多斯中台拗。工作区的褶皱构造中,背斜和向斜发育程度不同,其中以背斜为主,这些背斜多为小型的短轴背斜或穹隆构造。地壳发展历史有明显的
7
综合评价
过渡性及断块升降为主的特点。
本区历史上地震活动十分频繁,据史料记载,1219年—1969年的750年内,内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24次,其中6级以上6次。最强烈的是1920年12月16日海原大地震,震级8.5级,震中裂度12度。1920年—1969年49年间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20次,平均每两年半一次4级以上地震发生。据查《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1/400万)工作区的地震动反应谱特片周期为0.4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g,地震基本裂度为Ⅷ度。
(3)水文地质
流域内黄土中一般无地下水,地下水埋深在60m左右。地下水的运动方向由两边山地向沟中运动,与地表径流基本一致。地下水径流条件和排泄条件由北向南逐渐变差。流域内地下水由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补给,受季节影响较大。地下水多以下降泉的形式沿河谷分布,出露于地表,汇入河流。第四系孔隙潜水水力联系较好,地下水位连续,多为地下水补给河水,但在下游,河水补给地下水。
2 、地貌
大红沟流域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与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过渡带。流域上游主要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特征,有缓坡黄土梁、峁、坡和壕掌等地貌。梁、峁、坡、壕掌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特别是坡、壕掌之间,坡的坡度一般在15°左右,壕掌的坡度一般在15°-5°之间,少数地方在5°以下。
流域中下游主要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特征,有黄土梁、峁、梁峁坡、沟坡、沟谷、沟床等地貌。其特点为山大沟深、梁长沟窄,一般沟底到梁峁顶高差在200m以上,梁长在2km左右。海拔高程在2131.6—1530m之间,相对高差601.6m,沟壑密度2.3km/km2。
3、沟道特征
流域由一条主沟大红沟和两条较大平行“Y”字形支沟水沟和干石沟组成。在主沟和两条较大支沟上有十多条较小平行“Y”字形支沟,毛沟不很发育。主沟与支沟沟道特征基本相近,除上游壕掌呈宽浅“V”型外,其余多呈窄“∪”字形,沟底宽一般在10-30m,最宽处40m左右,最窄处仅1-2m。流域主沟长33.99 km,两条较大支沟长度分别为10.15km和9.9km。全流域大于200m的沟道总长度370km,。流域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谷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9.5%,沟间地占总面积的50.5%,沟壑密度为2.3km/km2。流域沟床平缓,比降约为4‰。
4、 土地类型与坡度组成
8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流域总土地面积16100.00hm2,土地类型主要有梁峁盖地、梁峁缓坡地、梁峁陡坡地、梁峁坬地、壕掌地、台地、台边缓坡地、台边陡坡地、陡坡塌地、沟坡地、崖坬地、水平梯田等十几种类型。在总土地面积中,坡面面积占50.5%,沟谷面积占49.5%。土地坡度组成为:<5°的面积982.62hm2,占流域总面积的6.1% ;5°-15°的面积2283.63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4.18% ;15°-25°的面积5926.22hm2,占流域总面积的36.81% ;25°-35°的面积2721.05hm2, 占流域总面积的16.90% ; >35°的面积4186.48 hm2,占流域总面积的26.00% 。土地坡度组成详见表2-1,附表3。
表2-1 大红沟流域土地坡度组成表
坡度组成结构 省(区) hm2 唐家湾小流域 刘家台小流域 宁夏 石碳沟小流域 上大台子小流域 顾家台小流域 合计 3914.00 16100.00 277.28 982.62 7.08 6.10 393.95 2283.63 10.07 14.18 1669.06 5926.22 42.64 36.81 905.01 2721.05 23.12 16.90 668.70 17.08 4186.48 26.00 3914.00 16100.00 100.00 100.00 2382.00 192.11 8.07 761.35 31.96 824.20 34.60 229.8 9.65 374.54 15.72 2382.00 100.00 2788.00 2879.00 4137.00 项目区 面积 hm2 196.30 115.96 200.97 占比例 % 7.04 4.03 4.86 面积 hm2 508.73 243.43 376.17 占比例 % 18.25 8.46 9.09 面积 hm2 占比例 % 面积 hm2 297.3 643.12 645.82 占比例 % 10.66 22.34 15.61 面积 hm2 占比例 % 面积 hm2 2788.00 2879.00 4137.00 总面积 <5° 5—15° 15—25° 25—35° >35° 小计 占比例 % 100.00 100.00 100.00 858.79 30.80 1008.60 1565.57 35.03 37.84 926.88 33.25 867.89 30.15 1348.47 32.60 2.2.2 土壤植被
1、土壤
根据土地资源调查表明,流域内土壤主要为黄绵土,土壤质地疏松,遇水易溶解。成土母质为第四纪黄土,具有土层深厚、疏松多孔、垂直节理发育、土质上下均匀、无明显沉积等特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在0.5%—1%之间,养分缺乏,呈碱性。沟谷坡下部分布有少量红胶土。沟底分别有多个沉积台,在沉积台主要为沉积沙土,沉积台之间部分地方有出露的岩石。
2、植被
流域植被区划属干旱草原地带,根据史料记载,流域内从古代开始就是畜牧区,以牧为主,天然草场资源丰富,产草量较高,后来由于人口增长,毁草开荒,加之过
9
综合评价
渡放牧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现在残留的天然植被主要是一些低矮的草本植物,如虎榛子、长芒草、茭蒿、铁杆蒿、百里香、冷蒿等,覆盖度较低,其保水保土作用很低,其下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发生。云雾山自然保护区在大红沟流域内实有草场面积389.68hm2,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长芒草为主的草原植被。近年来,固原市原州区通过封山禁牧,舍饲养殖,在环云雾山周围实施大面积封山禁牧措施,但恢复较慢。
流域内的人工植被主要有山杏、山桃、柠条、沙棘、紫花苜蓿等。这些林草大部分为近年来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多为林草混交种植,另外还有一部分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的牧草,通过图斑勾绘和查阅退耕还林还草资料,确定流域内现状林草措施面积占总面积的15.92%。其中:乔木林面积312.41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42%,灌木林面积1418.66hm2,占总土地面积的8.81%,人工种草216.24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34%,封育面积562.42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49%。
表2-2 大红沟流域植被状况统计表
人工造林(hm2) 项目区 总面积 (km2) 乔木 灌木 经济林 小计 人工种草(hm2) 措施面封育 (hm2) 林草率(%) 积合计 覆盖唐家湾小流域 刘家台小流域 石碳沟小流域 上大台子小流域 顾家台小流域 合计 27.88 28.79 41.37 23.82 39.14 161.00 312.41 312.41 351.52 269.17 567.98 106.58 123.41 43.40 10.00 394.92 581.58 567.98 106.58 133.41 47.59 37.64 55.27 26.34 49.39 172.74 255.68 134.00 615.25 22.07 619.22 21.51 623.25 15.07 388.60 16.31 316.80 8.09 1418.66 53.40 1784.47 216.24 562.42 2563.13 15.92 2.2.3 耕地类型与坡度组成
流域有耕地面积7336.78hm2,其中机修水平梯田723.69hm2,坡耕地6613.09 hm2。其中:<5°的面积848.34hm2, 占坡耕地面积的11.56%;5°-15°的面积1691.98hm2,占坡耕地面积的23.06%;15°-25°的面积4213.42hm2,占坡耕地面积
10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的57.43%;25°-35°的面积583.04 hm2, 占坡耕地面积的7.95%。耕地坡度组成详见表2-3,附表5。
表2-3 大红沟流域坡耕地坡度组成表 坡度组成结构 总面积 <5° 面积 hm2 唐家湾小流域 刘家台小流域 石碳沟小流域 上大台子小流域 顾家台小流域 合计 7336.78 848.34 11.56 1691.98 23.06 4213.42 57.43 583.04 7.95 0.00 0.00 7336.78 100.00 2467.52 248.80 10.08 371.25 15.05 1567.69 63.53 279.78 11.34 0.00 2467.52 100.00 1198.48 163.29 13.63 602.15 50.24 409.36 34.16 23.68 1.98 0.00 1198.48 100.00 2088.89 170.82 8.18 319.74 15.31 1352.46 64.75 245.86 11.77 0.00 2088.89 100.00 1080.18 98.57 9.12 206.92 19.16 756.88 70.07 17.82 1.65 0.00 1080.18 100.00 501.71 166.86 33.26 191.92 38.25 127.03 25.32 15.91 3.17 0.00 501.71 100.00 hm2 占比例 % 5—15° 面积 hm2 占比例 % 15—25° 面积 hm2 占比例 % 25—35° 面积 hm2 占比例 % >35° 面积 hm2 占比例 % 小计 面积 hm2 占比例 % 项目区 2.2.4 气象水文
1、 气象
流域所在区域属干旱温和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干燥炎热,秋季凉爽短促,冬季严寒漫长。流域日照充足,温差较大,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6.2℃,大于10℃的积温为2360℃,无霜期120--130天,年蒸发量1800.0mm。气象特征值详见表2-4。
表2-4 大红沟流域气象特征值表 气象站名
≥气温°C 10°年日照时无霜期 平总辐射量 大风均速 日数 风观测年限 积温 数 11
综合评价
年最高 年最低 年平均 固原 34.6 -28.1 6.2 °C 2360 h 2595 d 120-130 千卡 128 D 28 m/s 2.8 年 81-99年 2 、 降水
流域年最大降水量718.7mm,最小降水量264.1mm,多年平均降水量420mm。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8.1%,且降水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历时短,强度大,是形成高含沙洪水和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降水特征值表详见表2-5。
表2-5 大红沟流域降水特征值表
年降水量(mm) 雨量站名 量 固原 718.7 最大 年份 1964 量 264.1 最小 年份 1969 年平均 多年平均汛期降水量 (mm) 多年平均暴雨次数(次) 420 286 0.8 3、 径流、泥沙 1)径流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表水资源》分析计算,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38.1万m3,最大年578.6万m3,最小年212.6万m3,年平均径流深21mm。受年内降水不均影响,年内径流量分配极不均匀,径流量主要集中在6-9月(占79.1%),8月份最多,占20%-40%,1月份最少,占1%-3%。夏粮作物生长期的4-6月份径流量占全年的15%左右,造成作物生长期水量不足。夏季由于受地形因素影响,暴雨集中,历时短,往往产生局部暴雨洪水,引起洪灾。受近年大范围干旱影响,各支沟很多潜流泉眼干涸,沟河断流。
2)泥沙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表水资源》分析计算,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98.26万T。泥沙主要特点为:一是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9月份输沙量占全年输沙总量的95%,且集中分配在汛期的几次暴雨洪水过程中;二是年季变化大,实测最大年,最小年之比达29.5倍;三是年含沙量大,达到44.9kg/m3,最大年1974年达855 kg/m3。
表2—6 流域径流泥沙特征值表
流域面积
最大 年径流量(万m3) 最小 多年12
多年平均汛期多年平均洪水径流模数 (万年输沙量(万t) 年输沙模数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km2) 径流量 年份 径流量 年份 平均 径流量 (万m3) 338.1 267.4 0.8 次数(次) m3/km2.a) 2.1 98.26 (t/km2.a) 6500 161.00 578.6 1964 212.6 1969 注:洪水指一次洪峰≥2倍多年平均流量的径流过程。 4
水文泥沙分析计算
1) 水文分析
不同设计频率洪量模数和不同频率洪峰模数根椐《宁夏暴雨洪水图集》,由于大红沟流域和西川沟流域为清水河上游两条相邻的支流,同处于原州区寨科乡境内,因此,大红沟流域水文分析计算参考《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宁夏西川沟流域沟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析计算,其结果见表2—7。
表2—7 大沟流域不同设计频率洪峰、洪量模数表
洪水频率P(%) 洪峰模数(m3/s.km2) 洪量模数(104m3/km2) 0.33 4.97 9.17 0.5 4.62 8.48 1 4.08 7.39 2 3.4 6.28 3.33 3.06 5.52 5 2.77 4.98 10 2.1 3.59 20 1.54 2.64 2) 年均输沙量 (1)输沙模数
Msb=(1+β)Ms 式中:Msb—输沙模数,t/km2·a;
Ms —年均悬移质输沙模数,t/km2·a,红年均悬移质输沙模,
由《宁夏水文手册》查得为6000t/km2;
β—推移质比例系数,一般取0.05~0.23,取β=0.08。 由上式计算流域年输沙模数6500 t/km2·a。 (2)年均输沙量
年均输沙量采用下式计算: W=Msb×F 式中:W—年均输沙量,t; F—流域水土流失面积,km2;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13
综合评价
通过计算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98.26万t。
2.2.5 水资源及满足程度
流域内水资源由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两部分组成,由于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主要补给来源均为大气降水,因而水资源总量随降水变化而变化,根据多年实测资料表明,项目区年平均降水总量6762万立米,其中90%用于植物吸收和土壤蒸散之中的水量为6085.80万m3,实际水资源量为676.2万m3,其中地表径流量为338.1万m3,地下水为资源338.1万m3。
流域水资源主要特点为:一是水资源贫乏,流域人均占有地表径流量为227.8m3,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为298.4 m3,远低于全国和黄河流域水平;二是利用难度大,在年产水量中,汛期(6-9月)洪水总量为267万m3,占地表径流量的79.1%,由于没有有效的拦蓄工程,致使大量的洪水资源经河道排放出境,未能有效利用。
项目区地下水靠其地表入渗补给,且互相补充,地下水主要含水层底板埋深在150-200米以下不等,利用难度大。
项目区现有总人口12369人,有大牲畜4187头,小家畜13955只,根据预测,到项目期末,总人口为13026人,大家畜5878头,小家畜29390只,作为今后农业发展预测,可灌溉农田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规划考虑为0.3万亩,林、草灌溉面积达到0.1万亩。
参考《宁夏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资料,立足本地区缺水的实际情况,项目区各行业用水定额的确定原则为:
1) 农业灌溉用水:扣除作物生长期的有效降雨按60立米/亩考虑。
2) 工业及乡镇企业用水定额按照规划期末工业生产发展及技术进步对水资源消耗的影响确定。
3) 城镇居民和农村人、畜用水,考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用水量有所增加考虑,具体指标见下表2-8
表2-8 项目区各行业需水定额表 农田灌溉 立米/亩 工业用水 立米/万元 城镇居民 用水 升/人·日 人 升/人·日 30 农村人、畜 羊 升/只·日 8 大家畜 升/头·日 30 猪 升/只·日 10 水平年 现状 60 422 100 14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8年 60 252 130 30 10 30 20 根据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指标及需水定额分析,到2011年流域需水量84.40万m3,占水资源总量12.50%。其中农业人口需水量40.05万m3,大家畜需水量5.33万m3,羊需水量2.84万m3,其它各业用水量35.37万m3,由于人口一般居住在山坡的中上部,目前利用的主要形式为水窖,且户均只有一眼,除集流场拦蓄一部分径流外,主要靠人挑、牲畜拉运将库坝或泉水贮存于水窖中,以供生活之用,不能满足生活用水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但是,随着东部人饮工程和一些扶贫开发工程的实施,区域内人畜饮水困难可基本得到解决。
2.3 社会经济条件
2.3.1 人口状况
流域涉及原州区寨科、炭山、三营、黑城等四个乡(镇)的北淌、新淌、东淌、大台、湾掌、红沟、炭山、丘陵、石珠湾、海淌、唐湾、六窑等11个行政村及石岘子林场、云雾山草原管理站的一部分。涉及农户2791户,人口12369人,劳力6961个。人口密度为77人/km2,人口主要分布在坡面上部、沟道两岸台地上。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固原市原州区统计资料分析及当地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13‰递增。流域社会经济现状见表2—9。
表2—9 土地、人口、劳力现状表 流域 名称 唐家湾小流域 面积(hm2) 户数(户) 人口(人) 劳力(个) 人口密度(人/km2) 人均土地(hm2/人) 人均耕地 总 农村 总 流失 2788 2592 261 1098 1098 648 39 2.54 0.46 刘家台小流域 2879 2763 565 2428 2428 1400 84 1.19 0.44 石炭沟小流域 4137 3936 829 3731 3731 2073 90 1.11 0.56 上大台子小流域 2382 2190 395 1778 1778 988 75 1.34 0.67 顾家台小流域 3914 3637 741 3334 3334 1852 85 1.17 0.74 16100 15118 2791 12369 12369 6961 77 1.3 0.59 合计
15
综合评价
2.3.2 土地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状况
大红沟流域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1.30hm2,为流域发展农牧业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截止2007年底,流域土地利用状况:农耕地7336.78hm2,其中:坡耕地6613.09hm2,水平梯田723.69hm2;乔木林312.41hm2,灌木林1418.66hm2,经济林53.4hm2,人工草地216.24hm2;封育草562.42hm2;荒地5845.88hm2;未利用地75.14hm2;其它用地279.12hm2。土地利用比例:农耕地45.57%、林地11.08%、牧草地4.84%、荒地36.31%、未利用地0.47%、其它用地1.73%。流域土地利用特点:农业用地比重大,林地和草地面积较小,荒山面积较大。
2、土地利用潜力
1)土地自然生产潜力。原州区东部山区坡耕地粮食单产在750kg/ hm2左右,而水平梯田的粮食单产在2250kg/ hm2左右,是坡耕地的3倍。所以,通过坡耕地改造增加基本口粮田,是坚持以人为本和解决民生问题关键。
2)土地后备资源潜力。流域坡耕面积6613.09hm2,荒地5845.88h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1.08%和36.31%。因此,土地后备资源潜力大。
3、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林、牧用地不协调
农业用地面积较大,林草地面积较小,占总土地面积45.57%的耕地中高标准基本农田比例少,人均基本农田仅0.06hm2。随着人口持续增长、畜牧业与基本农田、草地发展缓慢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林牧用地比例失调(1:0.24:0.11),产业结构内部土地利用方式落后,土地利用率低(63.2%),林草覆盖率低(15.92%),导致了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率低,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2)天然牧草地退化
大红沟流域位于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长期掠夺式经营天然草场退化严重,仅有的216.24hm2人工草地,远不能满足流域畜牧业发展需要,农民想养羊而无草可喂,多年来形成的放养习惯还没有改变。因此,草地建设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环节。
3)土壤瘠薄,农业生产低而不稳
一是由于水土流失面积造成土壤流失养分流失;二是由于农田不合理施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不断减少,使土地质量显著下降。三是旱灾频繁。以上情况造成流域内生态环境脆弱,致使农业生产稳定性差,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16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土地管理的法制、机制和体制不健全,土地资源和资产管理不到位,土地利用不充分。
2.3.3 经济状况
1、农业生产状况
2007年底,流域农村各业总产值3406.55万元,其中种植业1746.58万元,林业187.37万元,牧业532.25万元,副业940.35万元。农村各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依次为51.27%、5.55%、15.62%、27.60%。粮食总产531.86万kg,人均产粮430kg。农村人均纯收入1617.00元。见表2—10。
表2—10 大红沟流域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值现状表 流域 名称 唐家湾小流域 刘家台小流域 石碳沟小流域 上大台子小流域 顾家台小流域 农业 136.06 277.39 601.60 330.78 400.75 林业 牧业 副业 合计 农业 林业 牧业 副业 合计 41.47 54.90 91.50 323.93 42.00 12.80 16.95 28.25 100.00 61.07 82.44 225.86 646.76 42.89 9.44 12.75 34.92 100.00 59.64 174.11 257.02 1092.38 55.07 5.46 15.94 23.53 100.00 11.19 70.33 118.53 530.83 62.31 2.11 13.25 22.33 100.00 14.01 150.47 247.43 812.66 49.31 1.72 18.52 30.45 100.00 合 计 1746.58 187.37 532.25 940.35 3406.55 51.27 5.50 15.62 27.60 100.00 流域农村经济种植业占主导地位,沿袭“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水平较低,自我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为主,油料次之,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播种比为7:3。粮食作物主要种植糜谷、玉米、小麦、豆类、荞麦等,油料作物主要有胡麻、向日葵等,经济作物较少。牧业以养牛、养羊为主,除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外,畜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当地群众主要经济来源。2007年底,存栏大家畜4187头,羊只8373只。副业主要是小型运输、加工业及劳务输出等。
2、农产品的市场供需
农业在流域经济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自实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来,农户是农业的生产和经营的基本单位,农户是市场主体。尽管流域各级政府致力于建立统
17
综合评价
一的农产品市场的流通体制改革,但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信息网络建设以及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滞后,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还很低,统一、有序的农产品流通大市场还未形成,市场的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薄弱,农产品总量平衡、季节平衡、区域平衡、年际平衡的能力较低,稳定市场价格的功能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这也正是目前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最大弊端。
流域粮食基本能满足自给,只有少部分参与市场流通,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主要是经济作物如豆类、油菜籽、马铃薯等,畜牧业在流域农产品市场供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畜产品加工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并具有民族优势,除能满足流域自给外还有一定的外销能力,从市场需求及加工能力看,流域畜牧业发展具有一定潜力。但由于畜牧业规模小,家庭经营中的“小而散”、“小而全”与市场需求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不相适应。由于缺乏资金投入,生产规模小,效益差,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得不到应用,无论从畜产品产量和质量上,都很难满足市场需求。
3、农业经济结构和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经济结构特点 (1)种植业以旱作农业为主
流域位于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降雨年际变化大,1957~1979年资料统计,23年内春旱发生15次,夏旱13次,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9月中旬,6~9月的降水量占到全年总降水量的79.1%,年平均蒸发量1800mm,是平均年降雨量的4.29倍,对作物的生长影响较大,而流域水资源极为贫乏,年内和年际之间分布相差悬殊,极不稳定,每年每km2年均仅产水2.1万m3,加之流域水资源利用工程少,有限的水资料利用率较低,这就形成了流域种植业生产以旱作为主的特点。
(2)农业生产潜力较大
流域农业生产虽然低而不稳,但潜力尚大,据1980年自然资源调查,从光、热、水、肥四个因素分析,年总辐射128千卡/cm2.a,日照率57%,日照时数2595h,光能利用率仅0.2%,因此,光能不是限制流域生产和产量的因素。热量虽还不够丰富,积温偏低,但在目前生产水平条件下,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是完全可能的。水份潜力据估计,平均降水年基本农田每hm2产2250kg,最低降水年1500kg,最高降水年可达3000kg。肥力对产量影响极为明显,也是目前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在上等肥力条件下每hm2产春小麦3500kg,用水效率达0.52kg/mm,中等肥力条件下每hm2产春小麦2250kg,用水效率达0.38kg/mm,低等肥力条件下每hm2产春小麦1500kg,用水效率达0.21kg/mm。从现状生产看,农作物的生产潜力尚大。
18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林业生产薄弱
根据流域自然资源、土地、社会经济等限制因素,流域林木主要是生态林,能提供林木产品发展农村经济的数量较少。
(4)牧业生产受到一定限制
由于流域位于农牧交错区,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大家畜在经济过程中,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役畜、有机肥料,小家畜主要是羊,作为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除部分为农民自产自给外,大多数羊参加市场流通,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随着宁夏全面禁牧政策的实施,流域畜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草产业发展滞后,二是舍饲设施和舍饲技术落后,三是在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引进方面跟不上。致使畜牧业在该地区的地位逐渐下降。
(5)工副业形成多元化
随着社会生产体制的变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工副业生产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成份,这也是农村经济来源的主要渠道。工副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势必增强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的内部活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流域现有农副产品加工、土木建筑和劳务输出等多个工副业生产,为流域工副业生产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2)农业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1)人口剧增
流域每km2人口密度由1963年的47人上升到77人,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物质再生产与人口增长失去平衡,人口持续增长、畜牧业与基本农田、草地发展缓慢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直接影响流域生态和粮食安全。
(2)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业产值结构不尽合理
流域近几年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但生产水平仍然低下,2007年每个劳动力生产粮食764kg,1984年每个劳动力平均生产粮食624kg,相比之下有所提高,但生产水平仍然低下。农业结构仍然不合理,畜牧业、林业、副业发展仍很缓慢,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占15.62%,林业比重更小仅占5.50%。在总产值中,农业人口平均农业产值1412.07元,林业产值151.48元,畜牧业430.31元,副业760.25元,说明畜牧业、林业发展仍很缓慢。
2.3.4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
交通有固—环、黑—炭公路沿流域分水岭通过,流域涉及各村与乡政府均有简易公路相通。另外10KV输电线路通往各村,基本实现了村村户户通电。
19
综合评价
流域内水利工程发展缓慢,到目前,沟道内没有一座控制性工程,原州区水利局多次计划在流域出口处修建水库,但由于上游来水含沙量太大,讯期无法需水,专家建议首先搞好上游坡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然后再在下游建设水库,以保证蓄水工程的长期永续利用。因此,搞好大红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可以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下游水库的仅快建设,发展灌溉促进下游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 对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的评价
2.4.1 土地资源丰富
流域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土地瘠薄,加上“广种薄收”掠夺式经营,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承载力降低,环境容量及人口承载能力不断下降,造成“愈贫愈垦,愈垦愈贫”的情况,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2.4.2 光热资源充足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经济林果光合作用及果品糖份积累,是经济林果尤其是早酥梨、仁用杏等的适生区和优质高产区。
2.4.3 植被覆盖差
流域植被覆盖差,草场退化严重,坡耕地面积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造成生态系统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和防御保护能力降低或基本丧失。为此必须搞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增加林草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小气候的调节能力,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化方向发展。
20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 水土流失和防治现状
3.1 水土流失现状
3.1.1 水土流失概况
大红沟流域是原州区境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属黄河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面积151.17km2,占总面积的93.90%,多年平均输沙量98.26万t,输沙模数为6500t/km2.a。
从地域上看,流域上游主要是坡面水流汇集于沟头,造成沟头延伸和沟岸扩张,使上游壕掌地不断的被蚕蚀。据调查分析,沟头每年前进10-20m左右,一个沟头每年蚕蚀耕地3—5hm2,另外沟头前进常常造成交通中断,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危害。从中游到下游,由于坡面较陡,坡长较短,造成切沟发育,并伴有泻溜、滑坡,、崩塌,台地边缘地水洞等。水土流失程度平均为强度水平,因此水土流失治理对黄河防洪减淤影响重大。
3.1.2 水土流失的特点
1、水土流失类型多样、复杂
土壤侵蚀方式多样,多种侵蚀方式相互重叠,一年中几乎每一季节都有较强的侵蚀存在,春季由于岩体解冻,致使冻融侵蚀及以泻溜为主要方式的重力侵蚀相当严重,重力侵蚀主要表现为崩塌、泻溜、滑坡三种方式;夏、秋季节,尤其在七月至九月间,水蚀、重力复合侵蚀最为严重,水蚀以溅蚀、面蚀、沟蚀三种方式为主;冬季至第二年春季,植被等地面覆盖物的覆盖能力明显降低,风力侵蚀十分活跃,由于流域干旱缺水,土壤干燥,多呈粉末状,“大风刮起沙满天”、“随风满地石乱走”的风沙弥漫
21
综合评价
景象时有发生,风蚀极为严重。
土壤侵蚀中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多种形式并存。水蚀中的溅蚀在坡度较陡的坡耕地上较为严重;面蚀主要发生在大于15°的坡耕地、沟坡地上;沟蚀主要发生在沟道,通过搬运堆积物使河床下切,沟岸扩展,沟头延伸。重力侵蚀中的崩塌主要发生在切沟、冲沟的陡壁;泻溜多发生在无植被和极强度以上的沟坡上;滑坡多发生在黄土较薄的沟坡和梁峁坡的结合部。重力侵蚀助长沟岸扩张,加剧了水蚀。风蚀主要发生在冬春季植被较差或裸土地上,严重时使地表下切1~2cm,个别地块甚至出现沙化。在实际侵蚀过程中,往往几种侵蚀形式交织在一起,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从而造成流域极为严重的水土流失。
2、面积广、强度大
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51.17km2,占总土地面积的93.90%。侵蚀模数8000~15000t/km2.a的极强度侵蚀区面积为41.86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7.69%,侵蚀模数5000~8000t/km2的强度侵蚀区面积为27.21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8.00%。侵蚀模数2500~5000t/ km2的中度侵蚀区面积为59.26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9.20%,侵蚀模数<2500t/km2的轻度侵蚀区面积为22.84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5.11%。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6500t/km2.a。可见,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广、强度大。
3、年内高度集中、年际变化大
流域输沙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且高度集中,汛期(7~9月)输沙量占年值的95%,平均含沙量一般在40.9kg/立米以上;沙量集中分配在几场大洪水上,一次洪水最大输沙量达78.6万吨,占年沙量的80%,输沙年际变化大,最大、最小年输沙量之比为29.5。由此可见,流域水土流失量年内高度集中、年际变化大。
3.1.3 水土流失成因
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客观潜在条件,人为的生产活动是加速和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降水、气候、地形、植被等。
气候因素中降水的影响最为显著。降水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动力。该流域雨量集中,暴雨多,强度大,加剧了水土流失。
流域土壤主要组成为黄土,由于黄土质地疏松,结构不良,抗蚀力低,颗粒均匀,胶结力弱,渗透性强,易为水力所分散,崩解速度快;同时黄土内聚力小,且有重直
22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节理,容易产生重力侵蚀,因此,流域内黄土为主的地面土壤组成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地形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其中坡度、坡长、坡面和坡面破碎程度的诸因素中,又以坡度为主导作用。该流域土地坡度陡,沟谷深切,沟壑密度大,地形破碎,是水土流失的基础。流域15°以下的缓坡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0.29%,15°~35°的陡坡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53.71%,35°以上的级陡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6%。流域丘陵沟壑的相对高差一般为50~150m,最大达200m。平均沟壑密度达2.3km/km2。因此在暴雨时不仅容易产生径流,而且汇流快,水势猛,冲刷和挟带泥沙能力强,加之沟谷崩塌、泻溜、滑坡等重力侵蚀的堆积物汇入,形成高含沙水流。
植被覆盖对防止土壤侵蚀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增加土壤的抗蚀能力和抗冲能力,而且地上部分可拦截降水,减轻地面直接承受雨滴的冲击。
2、人为因素
1) 流域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造成和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口不断的增加,迫于粮食、饲料、燃料需求量增加的压力,长期以来一直进行单一的粮食生产,沿袭“广种薄收”生产方式,陡坡开荒,乱砍乱伐次生林,超载过渡放牧等,采取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经营方式,造成大范围地表植被破坏或退化,加剧了土壤侵蚀程度。
2) 流域内修路、开山取石等人为的经济开发建设活动,破坏、扰动了地表植被和原生坡面,加之废土废渣的随意倾倒,造成了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3.1.4 水土流失的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吞噬着水土资源,蚕食着人们赖以生存的肥田沃土,降低土地生产力,制约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恶化流域生产生活条件,造成生态环境的巨大威胁。
1 、 恶化生态环境,自然灾害频繁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旱、涝、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土壤日益贫瘠,土地单产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冬春季大风和沙尘天气频繁出现,生态系统失调,人民生活贫困。据27年气象观测,流域内干旱年发生率占64%,平均3年两遇;大旱年发生机率占36%,平均3年1遇,故有“十年九旱,三年两头旱,五年一大旱”之说。流域内降雨多集中在7~9月,暴雨形成山洪,摧毁农田,倒塌房舍,冲走人畜,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流域沙暴自西北来,年平均发生约4天,最多可达10天,沙暴日多集中在2~4月,其次为5月,风速一般为15~19m/s,最
23
综合评价
大可达28m/s,沙暴来势凶猛,室内能见度约30m,最暗时约10m左右,使野外的人畜迷失路途,失落沟谷,造成伤亡,沙暴过后梁峁疏松土壤被冲走,沟谷低凹处堆积约1米左右的尘土,史称“雨土”。流域4~10月均可出现冰雹,平均初雹日5月6日,终雹日9月10日,年平均冰雹日11天,最多达22天,冰雹多集中在5~8月,6月最多,约占全年的30%,一次降雹平均约11min,最长可达36min,雹体一般小如豆粒,大如鸡卵。
2 、 冲毁土地,破坏农田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降低,人地矛盾突出,当地群众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开垦荒地,广种薄收,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流域耕地分布在梁峁下部沟谷掌地、台地,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侵蚀台、壕、掌、淌等农田,使其面积日益缩小,沟头延伸,峁边线不断后退,把梁峁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千沟万壑。
3 、 降低土地生产力
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干旱,降低土壤肥力,削弱土地抗灾能力,不但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而且还带走大量土壤营养物质。根据原州区水库淤积物分析,坡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约1cm厚,每hm2流失土壤约7t,每吨中含全氮1kg,全磷1.5kg,全钾20kg,这样全流域坡耕地每年流失氮98t、磷147t、钾1965t,共计2210t。造成土壤肥力降低。流域原有的地带性黑垆土,具有较高的肥力,经长期流失,绝大部分变为与黄土母质接近的缃黄土(湘黄土的有机质含量为黑垆土的1/2~1/6),流域坡耕地粮食产量平均每hm2只有50kg左右。
4 、 淤积库坝,影响下游水利工程的兴建
由于上游来水含沙量太大,讯期无法需水,专家建议首先通过上游坡面措施拦截坡面泥沙,然后再在下游建设水库,以保证蓄水工程的长期永续利用。因此,搞好大红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可以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下游水库的仅快建设,发展灌溉促进下游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水土保持现状
3.2.1 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项目区水土保持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水土保持示范宣传推广阶段
24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953~1965年),这一时期对水土保持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处在一个初级起步阶段,未进行大规模治理,只是在山坡地上修坡式梯田,挖鱼鳞坑造林、打旱窖。二是以建设基本农田为主的阶段(1966~1977年),改造坡式梯田为宽条幅的水平梯田,沟道打坝,填沟谷造地,工程规模大,治理进度快,质量高。三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注重林草措施配置、沟道工程建设和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阶段(1978~至今),该阶段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
截止2007年底,累计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面积32.87km2,治理程度21.74%。其中修建基本农田723.69hm2,人均0.06 hm2;营造乔木林312.41hm2,灌木林1418.66hm2,经济林53.4hm2,人工种草216.24hm2,封禁治理562.42hm2;通过五十多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增加了植被覆盖度,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减少了入黄泥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发展,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2预防措施和监测
大红沟流域所在地原州区成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各乡都配有专职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员,法规体系基本建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原州区相继出台了《水土保持实施办法》、《水保“两费”征收管理办法》、《“三区”划分公告》等一系列地方性行政法规;预防监督执法工作人员通过省区地两级培训,按岗位持证上岗;同时根椐实际情况编制原州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规划,并按区域设立了分区管护专、兼职工作人员;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三同时”制度,全面规范化地走上了依法防治水土流失的道路。
3.2.3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主要经验
1、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三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后在继续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坚持综合治理,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维护流域健康生命作为工作的制高点,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一是要从单纯治理,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二是从单纯人工重点治理,向人工治理和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转变。三是从防护性治理,到治理开发相结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转变。四是从单纯依靠行政措施推动,向行政、经济、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相结合转变。
2、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
25
综合评价
行业的系统工程,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业、林业、科技、水利等有关部门的协调,按照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各显其能,形成合力,共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建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并将其列入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层层签定责任状,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抓出成效。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围绕水土保持成效、水土保持作用,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重点宣传水土流失的严峻形势及危害,宣传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所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等。通过宣传,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到自觉遵纪守法,保护生态环境。
4、完善政策,加强项目管理。要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各项政策,逐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农民投劳及补偿机制等,利用市场机制引进资金、技术、人才;要按照“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坚持国家、地方、集体和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筹集建设资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耕地、草地、林地等自然资源的新机制、新办法。
5、加大执法力度,遏制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因此在监督执法上,要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为切入点,将监督、检查、收费“三权”及“三同时”制度落到实处,并加强对已有成果的管护。
6、抓重点。创精品,树典型。一是抓好典型示范,坚持科学选点、科学规划、优化配置各项治理措施。示范小流域要以坡耕地改造利用为重点,加强一乡一色、一村一品的经果林建设,努力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典型。二是提高治理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治理成果的综合效益。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路子,办好各类试验示范区。三是加强技术指导,严把工程质量关,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要坚决返工,达不到要求的不予验收。要通过精品小流域及典型示范工程建设,进一步推动全区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向高质高效方向迈进。
7、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按照新时期的治水思路要求,在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同时,对水土流失较轻、人口密度较小、降水较为充沛、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实行大面积的封育保护,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封禁治理要做到范围、措施、投入、人员落实,并妥善解决好封禁治理区群众的生活、收入和经济发展问题,确保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弹。
3.2.4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流域内长期形成的不合理的农牧业生产结构、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以及陡坡开荒、滥垦滥伐和过度放牧,使植被遭到极度破坏,植被恢复任务艰巨。
26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在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局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3、地方经济落后,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收入少,可投入水土保持公益项目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而该流域水土流失目前仍很严重,治理需要集中投入大量资金,经济回收期较长,因此,仅依靠群众参与还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支持,促使该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再上新台阶,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并创造和谐的环境条件。
4、忽视了沟道治理,特别是忽视了控制性骨干坝建设。致使大量的洪水资源经河道排放出境,无法利用。水资源利用率差,从而造成群众用水困难。
4 项目建设任务和规模
4.1 建设目标
4.1.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 大红沟流域地处农牧结合地区, 土地利用方向是农、林、牧并举。一方面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禁抚育,促进林草业发展,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改单一农业(粮食)经营为农、林、牧、副业综合经营,调整农、林、牧用地比例,实现农、林、牧、副业协调发展。近年来,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农民生存与发展;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三是实施封山禁牧以后,舍饲设施、品种改良、饲草种植等远远跟不上舍饲养殖的需要,在大旱之年,很多地方都有群众晚上偷牧的现象发生,封山禁牧受到影响。农牧结合地区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危及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
2) 通过水平梯田的高效开发,乔木林、灌木林、经济林、果园和人工草的实施,稳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舍饲圈养业的投入与发展,将超载的牲畜从天然草原上退下来实行舍饲圈养,对大面积天然草原实行围栏封育,实施禁牧,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
27
综合评价
复能力,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这是大红沟流域乃至农牧结合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
3) 大红沟流域农村经济薄弱,农业发展落后,历史上形成广种薄收、单一农业(粮食)经营的粗放经营模式,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究其原因,一是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长期的重用轻养、耕作粗放,导致土壤物理性状差,保土保肥能力弱。二是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层土壤日益瘠薄,养分流失。三是由于气候干旱,降雨少而集中,作物生长期可利用降雨少,形成“十年九旱”的气候环境。因此,项目建设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大红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 从技术条件看,大红沟流域所在地广大科技人员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积累了生态环境建设的经验,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治理经验,如大红沟流域采用“88542”工程整地方法(即沿等高线开挖宽、深各0.8m的水平沟,埂高0.5m、顶宽0.4m,沟宽2m),使大旱之年造林成活率稳定在85%以上,栽植的沙棘、刺槐,第2年树高增长1m左右,这些成功经验将成为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
2) 大红沟流域土地丰富,可开发利用土地面积大,开展各项措施有土地保证;大红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420mm,通过各种措施地表径流,能够满足植牧需水要求;大红沟流域附近沙石、土料丰富,工程所需地方材料可就地取材,可节省工程建设费用;大红沟流域广大农民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高,劳力投入有保障。
4.1.2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
1、指导思想
科学把握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与改革的思路。把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谋划流域水土保持建设、促进水土保持发展、深化水土保持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水土保持发展与改革的实践中去,积极践行并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思路,努力开拓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二是坚持人与自 然和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推进水土保持协调发展。四是坚持与时俱进,加强水土保持改革创新。五是坚持节约保护,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2、建设原则
在对流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经济发展方向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次
28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研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减少入黄泥沙为宗旨,一是通过基本农田的兴建,解决民生水土保持问题;二是将封禁治理和人工造林结合起来,促进坡耕地全面退耕还林(草)和大面积植被恢复;三是以有效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改善水土资源利用条件,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立流域合理的产业结构和集约型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四是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强管理、突出保护,提高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力度和效率,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达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西部大开发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
3 、生产发展方向
大红沟流域地处农牧结合地区,农业方面延袭着广种薄收、单一农业(粮食)经营的粗放经营模式;林业方面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毁林开荒和追求近期利益的小农意识,林业得不到发展,特别是用材林、经济林发展缓慢;牧业方面自实行舍饲圈养制度以来,由于在畜种配育和草产业发展方面滞后,从牧业用地和牧业产值比较来看,仍存在“头重脚轻”的不合理发展状况。因此,流域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为:种植业方面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调整种植结构,在满足农业生产用地修成水平梯田后,其余坡耕地全部实现退耕还林还草;林业方面在满足生态林(灌木林)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乔木林(道路绿化林、村庄绿化林、沟道防护林)、经济林与庭院经果林,配套适当的涝池、水窖及泉水改造工程,为大红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牧业方面以退耕地发展人工种草,解决家畜饲草,促进畜牧业从靠天养畜向舍饲化、集约化方向的发展,解除天然草地资源衰退对牧业发展的制约,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通过封禁治理,恢复退化的天然牧草地,为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基础设施方面建设相互联通的流域道路,为大红沟流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4.1.3 建设目标
1、综合发展目标
通过项目建设,使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29
综合评价
2、水土流失治理目标
通过3年的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面积72.96km2,治理程度由现状的21.74%达到70.00%以上,保水、保土效益比现状分别增加53%、57%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同时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防止发生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等破坏事件,对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活动,采取了水土保持措施,妥善处理废土、弃石;基本上制止了新的水土流失产生。
3、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通过各项措施的综合治理,大红沟流域林草面积由现状2563.13hm2增加到7849.52hm2,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90%以上,林草覆盖度达到48.85%以上。
4、农村经济发展目标
治理措施实施后,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由治理前的1:0.24:0.11调整为1:0.51:0.82。通过治理调整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做到农、林、牧、各业用地比例合理,布局恰当,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建成了能满足群众粮食需要的基本农田和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林、果、牧、副等商品生产基地。土地利用率87.7%以上,小流域经济初具规模,土地产出增长率50%以上,商品率达50%以上。治理期末大红沟流域粮食总产达到586.17万kg,实现人均粮食450kg,人均收入较治理前提高453.00元。走上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良性循环。
4.2 治理类型区划分
4.2.1 划分原则
1、地貌特征、土壤侵蚀特点、沟壑密度、植被覆盖度等主导因素和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综合因素的相似性。
2、区域相似性与区间明显差异性。
3、生产发展方向和配置措施相似,防治措施布局一致。 4、小流域水系保持完整,并兼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4.2.2 划分结果
根据流域水土流失类型、特点、地貌、土壤特征、防治措施、土地利用方式等将大红沟流域划分为1个治理类型区:即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
30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3 治理工程建设任务和规模
4.3.1 防保护区和治理小流域的划分
1、预防保护区的划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和原州区水土保持分区公告以及大红沟流域植被分布、水土流失现状等, 大红沟流域预防保护区主要为云雾山自然保护区、水平梯田、人工水土保持林和供水水源地等。云雾山保护区位于原州区寨科乡境内,云雾山自然保护区在大红沟流域内实有草场面积389.68hm2,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长芒草为主的草原植被,该区植被生长状态好,覆盖度高,水土流失轻微。
2 、大红沟流域小流域划分
根据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类型区划分结果,同时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要求,考虑大红沟流域人口分布、水土流失程度等,结合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情况,将大红沟流域划分为五条小流域:即唐家湾小流域、刘家台小流域、石炭沟小流域、上大台子小流域、顾家台小流域,流域面积分别为:27.88km2、28.79km2、41.37km2、23.82km、39.14km。不同小流域(片)基本情况详见表4—1。
表4—1 不同小流域(片)基本情况表 小流域名称 总面积(km2) 水土流失面积 (km2) 沟壑密度 (km/km2) 2.4 人口密度 (人/ km2) 108 黄土梁峁丘陵兼有沟台地 黄土峁梁丘陵兼有壕掌地 黄土梁峁丘陵兼有沟台地 黄土峁梁丘陵兼有壕掌地 黄土峁梁丘陵兼有壕掌地 地貌特征 2
2
唐家湾小流域 27.88 25.92 刘家台小流域 28.79 27.63 2.3 84 石碳沟小流域 41.37 39.36 2.4 90 上大台子小流域 23.82 21.90 2.2 75 顾家台小流域 39.14 36.37 2.2 85
31
综合评价
合计 161.00 151.17 2.3 89 (1) 顾家台小流域总面积39.14 km2,由支沟硷滩沟和三条平行“Y”字形支沟冯洼沟、大坝沟和财沟湾组成,流域内坡面中上部和峁顶地势较平坦,多为耕地,群众也多居于此。沟道切割较深,下游为掌地的深切沟,多呈“V”。
(2) 上大台子小流域总面积23.82 km2,由支沟马全沟和四条 “Y”字形支沟刘店沟、王套沟、大菜子沟和黑马圈沟组成,流域上游多壕掌地,地势较缓,多为耕地,群众也多居于此。下游坡陡沟深,多呈“V”型,坡面多为荒地,居住人口较少;
(3) 石炭沟小流域总面积41.37 km2,由支沟石结子沟和七条 “Y”字形支沟王家槽子沟、套子湾、下石头沟、蔡川沟、党家沟、大李湾沟和凤凰沟组成,流域上游多壕掌地,地势较缓,多为耕地,群众也多居于此。下游坡陡沟深,多呈“V”型,沟道底部有岩石出露,故称石结子沟;
(4) 刘家台小流域总面积28.79 km2,由支沟大石板沟和两条 “Y”字形支沟驴巴咀子沟和大泉沟组成,流域上游坡度较缓,中部坡陡沟深,并有岩石出露,下游为台地的深切沟,台地多为耕地,群众也多居于此;
(5)唐家湾小流域总面积27.88 km2,由主沟道大红沟、支沟黑洞沟组成,除下游有部分台地分布外,上游多为荒山,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4.3.2 典型小流域选择与土地适性评价
1、典型小流域选择
根据大红沟流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使流域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可行和防治措施配置科学,选取顾家台小流域作为典型小流域,在对典型小流域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措施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其它小流域(片)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调整,分别对不同小流域(片)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和防治措施配置。
典型小流域基本情况:顾家台典型小流域位于大红沟流域东北部,流域总面积39.14km2。由支沟水沟和七条 “Y”字形支沟新庄洼沟、北洼沟、沙菜沟、下洼沟、黑沟沟、后沟和潘家湾沟等组成,沟壑密度为2.2km/km2。流域上游多壕掌地,地势较缓,多为耕地,群众也多居于此。下游坡陡沟深,坡度较陡,沟道底部有岩石出露。
该典型小流域域总人口3334人,人口密度85人/km2,劳力1852个。有农耕地
32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467.52hm2,其中基本农田472.78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8.3%,人均纯收入1614元。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20mm,侵蚀模数为6500t/km2。截止2006年底,流域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0 km2,其中:水平梯田472.78hm2,灌木林123.41 hm2,经济林10 hm2,人工种草49.39hm2。封育134.00 hm2,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1.72%。林草覆盖度为15.92%。村庄周围建有水窖等小型水保工程741眼。沟道有常流水。
2、典型小流域代表性分析
典型小流域是在现场勘测、调查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科学论证选择的,因此在地貌类型、地面组成、沟壑密度、土壤植被、水热条件等自然因素和人口密度、人均占有粮食、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农业生产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水土流失类型、强度、程度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在各业用地和治理措施配置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因此所选的小流域和大红沟流域比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典型小流域与大红沟流域基本情况比较详见表4—2。
表4—2 典型小流域与大红沟流域基本情况对照表
自然条件 项目 地貌 特征 顾家台典型小流域 大红沟流域 地表物质 组成 沟壑密度 (km/km2) 2.2 林草 覆盖度(%) 输沙模数 (t/km2.a) 土壤侵 蚀形态 水蚀、重力侵蚀 水蚀、重力侵蚀 丘五区 黄土 8.1 6500 丘五区 黄土 2.3 15.92 社会经济条件 6500 项目 土地利用结构 人口、劳力密度 人均 产业结构 (农:林:牧) 人口密度 劳力密度 耕地 基本农田 纯收入 (农:林:牧:其他)
33
综合评价
(人/km2) 顾家台典型小流域 大红沟流域 63.04:3.41:4.69 45.57:11.08:4.84 (个/km2) 47 (hm2/人) 0.78 (hm2/人) (元/人) 38.11:4.32:21.595:35.98 42.06:7.44:19.58:30.92 85 0.14 1614 89 50 0.56 0.06 1617 3、典型小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 (1) 评价原则与依据
1) 土地的适宜利用方式必须能长期有效地利用并有利于土地生产力的提高。 2) 评价必须依土地本身的属性和农林牧各业生产用地的具体要求进行。 3) 评价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针对土地的主要限制因子和限制程度,判定土地的适宜性,确定土地的改造方向及难易程度,指出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途径。
(2) 评价方法
选用地面坡度、土壤侵蚀程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及有机质含量、砾石含量、灌溉条件等7个因子为评价指标,以土地类型为基本评价单元,将土地等级分为一、二、三、四、五、六共六级(详见表4—3),采用赋分法综合评价分别对典型小流域和大红沟流域的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表4-3 土地资源评价等级表
评 价 等 级 项 目 一 地貌 地面坡度(°) 土壤侵蚀程度 土层厚度(cm) 土壤质地 有机含量(%) 砾石含量(%)
平整大块 <3 微度 >200 轻壤-中壤 >1.0 >2 二 缓坡大块 <5 微度 150-200 轻壤-中壤 0.8-1.0 2-5 三 缓坡小块 5-15 轻度 50-150 轻壤-中壤 0.5-0.8 5-15 34
四 陡坡小块 15-25 中度 30-50 中壤-重壤 0.3-0.5 15-30 五 极陡坡破碎 25-35 强度 15-30 重壤-粗沙 0.1-0.3 30-50 六 难利用地 >35 极强度 <15 粘土粗沙 <0.1 >50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PH值 有无灌溉条件 土地适宜性 6.5-7.5 有 宜农 6.5-7.5 无 6.5-7.5 无 >7.5,<5.5 无 宜农、林、牧 >7.5,<5.5 无 宜林、牧 >7.5,<5.5 无 需经改造 然后利用 宜农、果、牧 宜农、果、牧 (3) 评价结果
典型小流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详见表4—4。
表4-4 典型小流域土地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表
单位:hm2
村 一 二 59.88 57.17 40.11 56.04 107.36 320.56 宜农、果、牧 三 99.80 101.88 120.33 130.76 241.56 四 184.63 186.78 177.63 354.92 550.22 五 116.97 178.65 184.10 307.21 334.32 非生产用地 7.78 12.09 14.16 18.76 21.31 74.1 村庄、水域 小计 499 566 573 934 1342 3914 海淌 北淌 东淌 新淌 29.94 29.43 36.67 66.31 87.23 249.59 宜农 大台 合计 土地适宜性 694.33 1454.18 1121.25 宜农、果、牧 宜农、林、牧 宜林、牧
4.3.3 大红沟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
根据典型小流域土地资源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结合大红沟流域地形、地貌、土壤质地、侵蚀强度、土地利用现状等,对大红沟流域土地资源和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见表4—5。
表4-5 大红沟流域土地资源评价结果表
单位:hm2 项 目 唐家湾小流域 刘家台小流域 石碳沟小流域 上大台子小流域
面积 面积 面积 面积 一级 196 116 201 192 二级 508 243 376 761 三级 859 1008 1565 824 35
四级 279 643 646 230 五级 908.71 798.14 1245.40 323.58 其他 37.29 70.86 103.60 51.42 总面积 2788 2879 4137 2382 综合评价
顾家台小流域 面积 面积 % 土地适宜性 249.59 954.59 5.93 宜农 320.56 2208.56 13.72 694.33 4950.33 30.75 1454.18 3252.18 20.20 1121.25 4397.08 27.31 宜林、牧 74.10 354.26 2.20 村庄、水域 3914 16100 100.00 全流域合计 宜农、果、宜农、果、宜农、林、牧 牧 牧 一级地:主要为台地、水平梯田等,地面坡度小于3°,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质地好,侵蚀轻微。适宜发展农业。该级土地面积为954.59 hm2 ,占总土地面积的5.93%。
二级地:主要为壕掌地、沟台地、微坡地、质量较差的水平梯田等,地面坡度一般小于5°,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无盐碱化,肥力较好,适宜发展农业、果园与牧业。该级土地面积为2208.56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3.72%。
三级地:主要为梁、峁缓坡地,地面坡度5~15°,土层深厚,但土壤面蚀较重,肥力较低。适宜发展为农、经果、牧业用地。该级土地面积为4950.33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0.75%。
四级地:主要为梁、峁中缓坡地和沟坡中缓坡地,地面坡度15~25°,土壤肥力低,大部分土层较厚,现为农耕地、林牧地或荒山,宜造林种草或坡改梯后发展农业。该级土地面积为3252.18hm,占总土地面积的20.2%。
五级地:主要为沟谷陡坡地或梁、峁陡坡地,地面坡度25~35°,土壤侵蚀严重,大部分土壤有效耕作土层较薄,土壤贫瘠,应以种草和发展灌木林及改良天然草场为主。该级土地面积为4397.08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7.31%。
其它用地:主要为村庄、道路、河流、水域。该级土地面积为354.26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20%。
2
4.3.4 顾家台典型小流域治理措施任务和规模的确定
1、典型小流域治理措施配置模式
根据典型小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当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典型小流域治理措施配置模式如下:梁峁及坡面上部采用植物措施为主,主要通过封禁治理和整地造林,以不同的整地措施营造灌木林和人工草地,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畜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坡面下部和离村庄较近的缓坡耕地上,重点以坡耕地改造为突破口,解决民生水土保持问题。同时,充分利用梯田地埂和隔坡带发展草产业,使流域养殖业有明显的起色,为当地生态农业建设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田园、村庄绿化林、道路绿化林及沟道防护林的合理布局,形成和谐的农村生态景观;在离村庄较近的避
36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风向阳缓坡荒山和退耕地上重点发展山杏、山桃等经济林,在房前屋后发展庭特色经果林,并配套涝池、水窖、泉水改造工程,汇集径流,方便人畜饮水、发展庭院经济及径流农业;在离村庄较远的陡坡荒山和退耕地采取灌木林与人工种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在绿化荒山的同时,使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得到调整;提高小流域经济效益;
2、典型小流域各项治理措施方案分析确定 (1) 案一: 1)水平梯田
水平梯田规模采用理论计算法和实地图斑勾绘法两种方法进行确定。理论计算法是按照农业人均粮食自给标准400kg,通过期末人口预测、粮食需求分析计算,确定水平梯田建设规模。实地踏勘法是在流域内现状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组织熟悉区域土地资源情况和工程建设现状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图斑逐块勾绘,遂确定水平梯田建设规模。理论计算法确定的水平梯田数量是对实地踏勘法确定水平梯田数量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实地踏勘法确定的水平梯田数量是理论计算法获得的水平梯田数量的具体落实,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互为印证。
① 理论计算法
根据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依据顾家台典型小流域现状农业人口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水平梯田粮食生产能力及现状水平梯田产粮等,按照农业人均粮食自给标准400kg,通过期末人口预测、粮食需求分析计算,确定水平梯田建设规模,油料及经济作物种植所需水平梯田,按户均0.10hm2考虑,(见表4—6)。
表4—6 典型小流域期末新增水平梯田预测结果表 小流域 村 农业人口(人) 期末需粮(万公斤) 现状基本农田(hm2) 现状水粮食单产(kg/hm2) 平梯田产粮(万kg) 2250 2250 2250 2250 2250 0.00 30.31 23.96 24.41 27.70 种植粮缺粮(万kg) 食所需水平梯田(hm2) 14.76 2.88 11.15 12.70 65.60 0.00 12.81 49.54 56.46 种植油料所需水平梯田(hm2) 10.93 16.98 19.88 26.34 29.93 76.53 16.98 32.69 75.89 86.38 新增水平梯田(hm2) 海淌 顾家台 北淌 东淌 新淌 大台 369 573 671 889 1010 14.76 22.92 26.84 35.56 40.40 134.70 106.48 108.50 123.10
37
综合评价
合计 3512 140.48 472.78 106.38 41.49 184.41 104.06 288.47 ② 实地图斑勾绘法
通过流域内熟悉区域土地资源情况和工程建设现状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流域布局的思想,考虑各项措施的相互协调配合,同时,在理论计算法确定的水平梯田数量的宏观控制下,逐块图斑踏勘调查、分析论证水平梯田建设的可能性,到2011年,典型小流域需水平梯田288.47hm2,流域现有基本农田472.98hm2,流域期末基本农田面积达到761.45hm2。人均0.22 hm2(见表4—7)。
表4—7 典型小流域期末新增水平梯田建设规模表(方案一) 小流域 海淌 北淌 顾家台 东淌 新淌 大台 合计 村 小计 76.53 16.98 32.69 75.89 86.38 288.47 <5° 20.00 6.98 10.00 60.00 10.00 106.98 5~10° 45.00 10.00 22.69 15.89 50.00 143.57 26.38 37.91 10~15° 11.53 新增水平梯田(hm2) 人均新增 (hm2/人) 0.21 0.03 0.05 0.09 0.09 0.08 期末累计 (hm2) 76.53 151.68 139.17 184.39 209.48 761.45 期末人均 (hm2/人) 0.21 0.26 0.21 0.21 0.21 0.22 对比上述两种方法确定的水平梯田数量,可见理论计算法确定的水平梯田数量与实地图斑勾绘法确定的水平梯田数量相等,所以实地图斑勾绘法确定的水平梯田规模是合理的、可信的,而且将可建水平梯田数量落到了实处。本次可研水平梯田数量以实地图斑勾绘法为准。
综上所述,到2011年,典型小流域共需基本农田761.45hm2,流域现有基本农田472.98hm2,需新增水平梯田288.47hm2。
2) 退耕还林(草)面积
流域内现有耕地面积2467.52hm2,其中基本农田472.98hm2,至2011年基本农田面积增加到761.45hm2,考虑到今后农村产业发展需要,预留1055.68hm2坡耕地。因此,至2011年流域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为650.39 hm2,平均每年退耕面积为216.80hm2。
3)人工种草
根据调查,流域内水平梯田产量达到2250kg/ hm2,每hm2施有机肥必须达到15000 kg,建设期末流域内基本农田面积761.45hm2,按此计算,则需农家肥1338万kg,
38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折合纯畜粪268万kg,按标准羊单位年产粪250kg计算,则需要有10720个羊单位(其中大牲畜1560头、羊2920只)才能满足需肥要求,根据需草量计算,共需干草402万kg,产草量按9750kg/ hm2计算,需人工草地412.39hm2,流域内现有人工草地49.39hm2,需新增363.00hm2。
将以上理论计算确定的人工种草建设规模。在流域内现状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组织熟悉区域土地资源情况和工程建设现状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图斑逐块勾绘确定,与理论计算的结合基本吻合。因此,到2011年,典型小流域共需人工草412.39hm2,流域现有人工草地49.39hm2,需新增人工种草363.00hm2。
典型小流域期末人工种草建设规模见表4—8。
表4—8 典型小流域期末新增人工种草建设规模表(方案一) 小流域 海淌 北淌 顾家台 东淌 新淌 大台 合计 村 小计 38.14 59.22 69.35 91.89 104.39 363.00 新增人工种草(hm2) <5° 2.76 30 35 67.76 5~15° 16.30 29.22 34.35 91.89 60 231.76 15~25° 19.08 44.39 63.47 人均新增 hm2/人 0.10 0.10 0.10 0.10 0.10 0.10 期末累计 (hm2) 43.33 67.28 78.79 104.39 118.60 412.39 期末人均 hm2/人 0.12 0.12 0.12 0.12 0.12 0.12 4)人工造林 ① 灌木林
为了尽快解决流域内严重缺少燃料的矛盾,保证畜粪上地,秸杆用作饲料,必须营造一定数量的灌木林,同时也是流域内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按照每户每天需柴7.5kg计算,到达2011年流域共有农户780户,则年需柴213.5万kg,灌木以适合当地生长的沙棘、柠条为主按三年平茬一次,平均每年产干柴6000kg/hm2,共需灌木林340.69hm2。流域内现有灌木林地123.41hm2,需新增217.28hm2。
将以上确定的灌木林建设规模。在流域内现状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组织熟悉区域土地资源情况和工程建设现状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图斑逐块勾绘确定,由于海淌村现状灌木林为40.10 hm2,比理论计算的结果大出4.81 hm2。因此,到2011年,典型小流域共需新增灌木林217.28hm2。
典型小流域期末灌木林建设规模见表4—9。
39
综合评价
表4—9 典型小流域期末新增灌木林建设规模表(方案一)
小流域 海淌 北淌 顾家台 新淌 大台 合计 73.40 48.30 217.28 0.00 45.00 73.40 48.3 172.27 0.08 0.05 0.06 85.02 96.59 340.69 0.10 0.10 0.10 东淌 村 小计 0.00 46.14 49.43 <5° 5~15° 25.00 20 15~25° 21.14 29.43 (hm2/人) 0.00 0.08 0.07 (hm2) 40.10 54.80 64.17 (hm2/人) 0.11 0.10 0.10 新增灌木林(hm2) 人均新增 期末累计 期末人均 ② 乔木林
经分析,流域内共需栽植乔木林35.12 hm2,根据立地条件不同,可分为: ⅰ、在主干乡村道路、田间道路两侧建设防护林带,经计算,需布设道路绿化林8.78hm2(绿化道路28.6km)。
ⅱ、为改善村庄小气候,需在村庄外围、房前屋后建设村庄绿化林,村庄绿化林由环村庄骨干林带和村庄内部林网组成。经计算,需布设村庄绿化林8.78hm2。
ⅲ、在水湿条件较好的支毛沟营造用材防护林17.56 hm2。 典型小流域期末乔木林建设规模见表4—10。
表4—10 典型小流域期末新增乔木林建设规模表(方案一) 小流域 新增乔木林(hm2) 村 小计 海淌 北淌 顾家台 东淌 新淌 大台 合计
3.69 5.73 6.71 8.89 10.10 35.12 道路绿化林 0.92 1.43 1.68 2.22 2.53 8.78 村庄绿化林 0.92 1.43 1.68 2.22 2.53 8.78 40
沟道防护林 1.85 2.87 3.36 4.45 5.05 17.56 人均新增 (hm2/人)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期末累计 (hm2) 3.69 5.73 6.71 8.89 10.10 35.12 期末人均 (hm2/人)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经果林
经果林是实现小流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林种。根据经济林建设要实行“特色化、区域化布局”的总体构想,结合典型小流域内气候条件差异和立地条件适宜性以及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分析,在典型小流域发展经济林60.24hm2。庭院特色经果林2.00hm2。经济林重点以山杏、山桃为主,布设在避风向阳的缓坡退耕地上,采取果灌、果草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庭院特色经果林选取具有栽植、管理经验的30户农户作为示范推广户进行推广,栽植品种以红梅杏、早酥梨为主,布设在有建设条件的农户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采取果菜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每户配套水窖1眼,平均3户配套蓄水池1座(水窖、蓄水池规模见后)。典型小流域期末经果林建设规模见表4—11。
表4—11 典型小流域期末新增经济林建设规模表(方案一) 新增经果林(hm2) 小流域 村 庭院特色经果林 海淌 北淌 东淌 顾家台 新淌 大台 合计 0.4 0.4 2.00 17.78 20.2 60.24 18.18 20.6 62.24 0.02 0.02 0.02 17.78 20.2 70.24 0.02 0.02 0.02 0.4 0.4 0.4 经济林 7.38 11.46 3.42 合计 7.78 11.86 3.82 人均新增 (hm2/人) 0.02 0.02 0.01 期末累计 (hm2) 7.38 11.46 13.42 期末人均 (hm2/人) 0.02 0.02 0.02 6)封禁治理工程
云雾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长芒草为主的草原植被。位于原州区境内的茹河、大红沟、大红沟三条流域的交界处,云雾山自然保护区面积4000hm2。在大红沟流域内实有草场面积389.68hm2。近年来,固原市原州区通过封山禁牧,舍饲养殖,在环云雾山周围实施了一些封山禁牧措施,依靠大自然的修复功能,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取得了显著效果。根据典型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还有大面积的荒草地有待采取封禁治理。确定在植被相对好,集中连片的退化草
场、荒地上采取封禁治理,实施封禁治理规模792 hm2。其中:
ⅰ、工程围栏:沿封禁小斑边界采用砼桩铁丝网工程围栏21602m。
41
综合评价
ⅱ、封山禁牧后,流域内羊只依靠舍饲养殖,但现状部分圈棚质量差,根据现状家庭情况,对较贫困的45户农户建舍饲圈棚45栋。
ⅲ、促进围栏区植被快速恢复,需建设管护房10 m2,宣传牌1座。
表4—12 典型小流域期末新增封禁治理建设规模表 其中 新增封禁治理面积 小流域名称 村 工程围栏长度 舍饲圈棚 管护房 宣传牌 (hm2) (m) (栋) (m2) 座 海淌 160 4802 10 北淌 42 1258 5 东淌 顾家台 新淌 41 1240 5 72 5 大台 477 14302 20 10 1 合计 792 21602 45 10 1 7) 小型水保工程
依据典型小流域内庭院特色经果林建设需求,在典型小流域内计划选择具有经果林管理经验的30户农户作为示范推广户进行推广,每户配套水窖1眼,平均3户配套蓄水池1座,共需配套水窖30眼、蓄水池10座。另外,结合流域内水资源分布情况,确定典型小流域需修建泉水改造工程2处。典型小流域小型水保工程建设规模见表4—13。
表 4-13 典型小流域小型水保工程建设规模表(方案一) 工程名称 海淌 北淌 东淌 新淌 大台 合计 42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涝池(座) 水窖(眼) 泉水改造(处) 合计 2 6 1 9 2 6 8 2 6 8 2 6 8 2 6 1 9 10 30 2 42 8) 田间道路
大红沟流域主干公路畅通,但流域内道路还不完善,另外,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后,原可任意通行的山路被连台埂坎所分割。因此,需修建田间道路23km。 表 4-14 典型小流域田间道路工程规模表(方案一) 行政村 海淌 北淌 东淌 新淌 大台 合计 田间道路(km) 6 2 3 6 6 23 方案一:设规模汇总
综上所述,根据典型小流域方案一各项措施布设结果,确定典型小流域方案一各流域建设规模为:治理期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58km2。新增治理程度48.34%,累计治理程度达到70.05%。其中:新修水平梯田288.47hm2,栽植乔木林35.12hm2,灌木林217.28hm2,发展庭院特色经果林2.00 hm2,发展退耕经济林60.24hm2,人工种草363hm2,封禁治理792 hm2(工程围栏21602m、管护房10 m2、宣传牌1座、舍饲羊棚45栋);新建涝池10座,水窖30眼,泉水改造2处;新修田间道路23km。汇总方案一建设规模见表4—15。
表4-15 典型小流域坡面治理措施配置表(方案一)
序号 一 1 2 水保林(hm2) 工程名称 坡面治理工程(hm2) 坡改梯(hm2) 乔木林 灌木林 小计 3
经果林 庭院特色经果林(hm2) 43
现状 789.58 472.78 123.41 123.41 新增 1758.11 288.47 35.12 217.28 252.4 2 累计 2547.69 761.25 35.12 340.69 375.81 2 综合评价
经济林 (hm2) 4 人工种草(hm2) 封禁治理面积(hm2) 工程围栏(m) 5 舍饲圈棚(栋) 管护房(m2) 宣传牌(座) 二 2 3 4 三 小型水保工程(座、处、眼) 流域道路(km) 涝池 水窖 泉水改造 小计 田间道路 小计 小计 10 10 49.39 134 7972 741 741 60.24 62.24 363 792 21602 45 10 1 10 30 2 42 23 23 70.24 72.24 412.39 926 29574 45 10 1 10 771 2 783 23 23 (2) 方案二: 1)梯田
方案二水平梯田确定方法是根据原州区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东部山区人均水平梯田3.2hm2,其中:口粮田2.5 hm2,经济作物用地0.7 hm2,根据建设期末人口数量确定典型小流域水平梯田发展规模(见表4—16)。
表4—16 典型小流域方案二期末水平梯田规模表
小流域 村 海淌 北淌 东淌 新淌 大台 合计 其未人口(人) 369 573 671 889 1010 3512 期末共需水平梯田(hm2) 78.72 122.24 143.15 189.65 215.47 749.23 现状基本农田(hm2) 0.00 134.70 106.48 108.50 123.10 472.78 新增水平梯田(hm2) 78.72 36.67 81.15 92.37 288.91 顾家台 2)人工种草
方案二以畜定草,根据大红沟流域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和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户均发展2头大家畜、5只羊,折合15只羊单位,根据建设期末畜产品数量确定典型小流域人工种草发展规模(见表4—17)。
44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表4—17 典型小流域方案二期末人工种草预测结果表 小流域 海淌 北淌 顾家台 东淌 新淌 大台 合计 村 期末羊单位(只) 1107 1719 2013 2667 3030 10536 每只羊单位需草量(kg/年) 375 375 375 375 375 期末需草量(万kg) 现状人工种草(hm2) 5.19 8.06 9.44 12.5 14.21 49.40 单位面积产(kg/hm2) 9750 9750 9750 9750 9750 现状产草量(万kg) 5.06 7.86 9.20 12.19 13.85 36.45 56.60 66.28 87.83 99.77 缺草量 (万kg) 新增人工种草(hm2) 37.39 58.06 67.98 90.08 102.33 41.51 64.46 75.49 100.01 113.63 395.10 48.17 346.94 355.83 3) 人工造林
根据典型小流域梯田与人工种草建设布局,结合典型小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及按规划目标要求治理程度达70%以上,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80%以上(经济林草面积占林草总面积的20%~50%),分析确定方案二乔木林、灌木林及经济林建设规模见表4—18。
表4—18 典型小流域方案二期末人工造林建设规模表 小流域 行政村 乔木林 海淌 北淌 顾家台 东淌 新淌 大台 合计 3.69 5.73 6.71 8.89 10.10 35.12 灌木林 4.08 59.57 39.00 68.58 49.82 221.07 经济林 1.94 16.33 11.43 19.37 14.98 64.05 合计 9.72 81.63 57.14 96.84 74.90 320.23 (hm2/人) 0.03 0.14 0.09 0.11 0.07 0.09 (hm2) 49.82 89.69 66.58 109.34 89.11 404.54 (hm2/人) 0.14 0.16 0.10 0.12 0.09 0.12 新增人工造林(hm2) 人均新增 期末累计 期末人均 4) 生态修复
方案二生态修复确定方法与规模同方案一。 5) 小型水保工程
方案二小型水保保工程确定方法与规模同方案一。 6) 田间道路建设
45
综合评价
方案二田间道路工程确定方法与规模同方案一。 方案二建设规模汇总
综上所述,根据典型小流域方案二各项措施布设结果,确定典型小流域方案二各流域建设规模为:治理期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57km2。新增治理程度48.31%,累计治理程度达到70.02%。其中:新修水平梯田288.91hm2,栽植乔木林35.12hm2,灌木林221.07hm2,发展退耕经济林64.05hm2,人工种草355.83hm2,封禁治理792 hm2(工程围栏21602m、管护房10 m2、宣传牌1座、舍饲羊棚45栋);新建涝池10座,水窖30眼,泉水改造2处;新修田间道路23km。汇总方案一建设规模见表4—15。
汇总方案二建设规模见表4—19。
表4-19 典型小流域方案二坡面治理措施配置表 序号 一 1 工程名称 坡面治理工程(hm2) 坡改梯(hm2) 乔木林 2 水保林(hm2) 灌木林 小计 3 4 经济林(hm2) 人工种草(hm2) 封禁治理面积(hm2) 工程围栏(m) 5 舍饲圈棚(栋) 管护房(m2) 宣传牌(座) 二 1 2 3 三 田间道路 小型水保工程(座) 涝池 水窖 泉水改造 小计 现状 789.58 472.78 0 123.41 123.41 10 49.39 134 7972 0 0 0 0 741 0 741 新增 1756.98 288.91 35.12 221.07 256.19 64.05 355.83 792 21602 45 10 1 10 30 2 42 23 累计 2546.56 761.69 35.12 344.48 379.6 74.05 405.22 926 29574 45 10 1 10 771 2 783 23 (3)方案比选
根据方案一、方案二建设规模,对两方案各项治理措施建设规模、工程措施水沙控制程度、投资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见表4—20。
根据表4—20两方案对比分析,从投资效益及经济评价等方面分析,方案一较优。因此,结合大红沟流域生态建设宗旨,确定方案一为本次可研推荐方案。
46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表 4-20 典型小流域新增坡面治理措施建设方案比较表 序号 一 1 工程名称 综合治理工程(hm2) 坡改梯(hm2) 乔木林 2 水保林(hm2) 灌木林 小计 庭院特色经果3 经果林(hm2) 林(hm2) 经济林 (hm2) 小计 4 人工种草(hm2) 封禁治理面积(hm2) 工程围栏(m) 5 舍饲圈棚(栋) 管护房(m2) 宣传牌(座) 二 2 3 4 三 估算总投资 静态累计经济效益 四 投资效益 净现值 效益费用比 内部回收率 投资回收年限 方案比选 小型水保工程 涝池 水窖 泉水改造 小计 田间道路 方案一 1758.11 288.47 35.12 217.28 252.40 2.00 60.24 62.24 363.00 792 21602 45 10 1 10 30 2 42 23 573.71 3635.053 738.67 1.92 12.68 9 方案二 1756.98 288.91 35.12 221.07 256.19 64.05 64.05 355.83 792 21602 45 10 1 10 30 2 42 23 570.65 3238.31 660.85 1.67 11.25 11 推荐方案一 比较 相当 相当 相等 方案二稍大 方案二稍大 方案二不涉及 方案二稍大 方案二稍大 方案一稍大 相等 相等 相等 相等 相等 相等 相等 相等 相等 相等 相当 方案一较优 方案一较优 方案一较优 方案一较优 方案一较优 4.3.5 项目区治理措施任务和规模的确定
1、项目区其它小流域(片)措施配置模式
(1) 唐家湾小流域:坡面上部按照“尊重自然,依靠自然,充分发挥生态和自然
47
综合评价
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指导思想,把保持水土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切实改变过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经济增长的做法,将生态修复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大面积的自然修复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坡面下部耕地和村庄周围以坡耕地改造为主,为稳定解决农民温饱提供保障;退耕缓坡地和坡面中部采取灌木林与人工种草相结合的方式,在绿化荒山的同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同时,选取一部分农户实施庭院特色经果林建设,配套涝池、水窖、泉水改造工程,汇集径流,发展庭院经济及径流农业。
(2) 刘家台小流域:梁峁及坡面上部采用植物措施为主,主要通过封禁治理和整地造林,以不同的整地措施营造灌木林和人工草地,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畜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坡面下部和离村庄较近的缓坡耕地上,重点以坡耕地改造为突破口,解决民生水土保持问题。同时,充分利用梯田地埂发展草产业,使流域养殖业有明显的起色,为当地生态农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田园、村庄绿化林、道路绿化林及沟道防护林的合理布局,形成和谐的农村生态景观;在离村庄较近的避风向阳缓坡荒山和退耕地上重点发展红梅杏、山杏等经济林,在离村庄较远的陡坡荒山和退耕地采取灌木林与人工种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在绿化荒山的同时,使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得到调整;提高小流域经济效益;同时,选取一部分农户实施庭院特色经果林建设,配套涝池、水窖、泉水改造工程,汇集径流,发展庭院经济及径流农业。
(3) 石炭沟小流域:流域内梯田建设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够满足基本口粮田要求。因此在布局方面应体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通过地埂、退耕措施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实施舍饲养殖,围绕“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充分挖掘畜牧业的发展潜力,做大畜牧业总量。二是在荒山、荒坡上,以不同的整地措施营造灌木林,统筹现状治理措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发挥其整体防护功效。三是选取一部分农户实施庭院特色经果林建设,配套涝池、水窖、泉水改造工程,汇集径流,发展庭院经济及径流农业。
(4) 上大台子小流域:该流域上游多为荒山,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主要通过封禁治理和整地造林,以不同的整地措施营造灌木林和人工草地,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畜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坡面下部有许多缓坡耕地,但由于保水能差,应修成水平梯田。同时,充分利用梯田地埂发展草产业,使流域养殖业有明显的起色,为当地生态农业建设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田园、村庄绿化林、道路绿化林及沟道防护林的合理布局,形成和谐的农村生态景观;坡面中部及村庄较近的缓
48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坡荒山和陡坡退耕地采取灌木林与人工种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在绿化荒山的同时,使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得到调整。同时,选取一部分农户实施庭院特色经果林建设,配套涝池、水窖、泉水改造工程,汇集径流,发展庭院经济及径流农业。
2、项目区治理措施任务和规模的确定
大红沟流域治理措施配置主要是根据典型小流域的措施配置,结合各小流域(片区)治理措施现状及治理模式,确定大红沟流域各流域(片区)的治理措施配置。
1) 水平梯田建设规模的确定
水平梯田是水土保持主要的基础措施之一,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减少入黄泥沙、发展区域经济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按照各流域(片)人口现状与人口控制目标,水平梯田建设以满足区域粮食自给和考虑生产承载力的差别,适度发展经济作物为最大目标。
大红沟流域水平梯田规模是按照农业人均粮食自给标准400kg,通过期末人口预测、粮食需求分析计算,确定水平梯田建设规模。
(1) 人口、劳力预测
以2007年人口数为基数,预测期为 2008~2011年,大红沟流域年均人口自然增率按13‰计算。现有总人口12369人,农业劳动力6961个。经计算,到治理期末总人口达13026人,农村劳动力7331个。
(2) 农业人均粮食基本自给标准及粮食单产的确定
依据流域规划期末人口和可能达到的粮食生产实际,确定人均年需粮食400kg,其具体构成见下表4—21。
表4-21 人均年需粮食分配表
人均口粮 290kg 种籽粮 30kg 饲料粮 80kg 其它 / 共计粮食 400kg 根据大红沟流域水平梯田近年平均单产调查数据,确定大红沟流域水平田平均单产2250kg/hm2。
(3) 规划期末粮食需求量预测及梯田规模的确定
根据大红沟流域农业人口的发展规模,到2011年,共需粮食521.03万kg。并依此确定水平梯田建设规模,对于油料及经济作物种植所需水平梯田按户均2亩考虑。见表4—22。
表4-22 大红沟流域水平梯田建设规模表
49
综合评价
现状水粮食单产(kg/hm2) 平梯田产粮(万kg) 缺粮(万kg) 种植粮食所需水平梯田(hm2) 种植油料所需水平梯田(hm2) 34.25 75.75 116.41 55.47 104.06 385.95 2
项目区 小流域 农业人口(人) 期末需粮(万公斤) 现状基本农田(hm2) 新增水平梯田(hm2) 唐家湾 刘家台 石炭沟 上大台子 顾家台 小计 1156 2557 3929 1872 3512 13026 46.24 102.27 157.15 74.89 140.48 521.03 210.75 39.96 472.78 723.49 2250 2250 2250 2250 2250 0.00 0.00 47.42 8.99 106.38 162.79 46.24 102.27 109.73 65.90 34.10 358.24 205.51 454.52 487.69 292.88 184.41 1625.02 238.80 530.28 604.10 348.36 288.47 2010.01 大红沟流域 综上所述,到2011年,大红沟流域共需修建基本农田2734.50hm,人均为0.21 hm2,流域现有基本农田723.49hm2,需新增水平梯田2010.01hm2。
2) 退耕面积
大红沟流域现有耕地面积7336.78hm2,其中水平梯田723.69hm2,至2011年水平梯田面积增加到2733.70hm2,考虑到农村产业发展需要,预留3190.44hm2坡耕地(预留的这些坡耕地,地面坡度均小于5°,建议以后修成人工地坎水平梯田或采用水平耕作措施)。因此,至2011年流域退耕面积为1532.64hm2,平均每年退耕面积为510.88 hm2。不同小流域(片)退耕还林(草)面积见表4—23。
表4—23 不同小流域(片)坡耕地退耕面积表
单位:hm2
项目区 小流域 唐家湾 刘家台 石炭沟 上大台子 顾家台 小计 其末水平梯田面积(hm2) 238.80 530.28 604.10 348.36 288.47 2010.01 预留坡耕地面积(hm2) 212.44 333.08 938.82 650.42 1055.68 3190.44 退耕面积(hm2) 50.47 216.82 335.22 159.74 770.39 1532.64 年均退耕面积(hm2) 16.82 72.27 111.74 53.25 256.80 510.88 大红沟流域 3)人工种草
根据调查,大红沟流域内水平梯田产量达到2250kg/ hm2,每hm2施有机肥必须达到1000 kg,建设期末流域内基本农田面积2733.70hm2,按此计算,则需农家肥
50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296.36万kg,折合纯畜粪859.67万kg,按标准羊单位年产粪250 kg计算,则需要有36758个羊单位才能满足需肥要求,根据需草量计算,共需干草1289.51万kg,产草量按9750kg/ hm2计算,需人工草地1323.12 hm2,流域内现有人工草地216.24hm2,需新增1106.88hm2。
大红沟流域各小流域期末人工种草建设规模见表4—24。
表4—24 大红沟流域期末新增人工种草建设规模表 每只羊项目区 小流域 期未基本农田面积(hm2) 需农家肥(万kg) 折纯粪(万kg) 期末羊单位(只) 单位需草量(kg/年) 唐家湾 刘家台 大红沟流域 石炭沟 上大台子 顾家台 小计 238.80 358.20 71.64 2866 375 107.46 期末需草量(万kg) 单位面积产(kg/hm2) 现状产草量(万kg) 缺草量 新增人工种草(hm2) 9750 46.40 61.06 63.09 530.28 795.41 1222.28 582.47 1338.00 4296.36 159.08 6363 375 238.62 9750 36.70 201.92 207.10 814.85 244.46 9778 375 366.68 9750 53.89 312.79 320.81 388.32 116.49 4660 375 174.74 9750 25.68 149.06 152.88 761.45 268.00 10720 375 402.00 1289.51 9750 48.16 210.83 353.84 1078.67 363.00 1106.88 2733.70 859.67 34387 4)人工造林 ① 灌木林
为了尽快解决流域内严重缺少燃料的矛盾,保证畜粪上地,秸杆用作饲料,必须营造一定数量的灌木林,同时也是流域内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按照每户每天需柴7.50kg计算,到达2011年流域共有农户2939户,则年需柴796.02万kg,灌木以适合当地生长的沙棘、柠条为主按三年平茬一次,平均每年产干柴6000kg/hm2,需灌木林2316.10hm2。流域内现有灌木林地1418.66hm2,需新增897.44hm2。大红沟流域小流域期末灌木林建设规模见表4—25。
表4—25 大红沟流域期末新增灌木林建设规模表 项目
小流域 期末户数(户) 每户需柴量(kg/年) 共需柴量(万kg) 51
现状灌木林面现状产柴量(万kg) 缺柴量(万kg) 新增灌木林(hm2) 综合评价
区 积(hm2) 唐家湾 刘家台 大红沟流域 顾家台 小计 上大台子 石炭沟 275 595 873 416 780 2939 2737.50 2737.50 2737.50 2737.50 2737.50 13687.50 66.80 162.77 239.00 113.89 213.57 796.02 351.52 269.17 567.98 106.58 123.41 1418.66 210.91 161.50 340.79 63.95 74.05 851.20 1.26 49.95 139.52 190.73 0.00 2.11 336.05 342.00 217.28 897.44 ② 乔木林
经分析,大红沟流域共需新增乔木林104.69hm2。根据立地条件不同,可分为: ⅰ、在主干乡村道路、田间道路两侧建设防护林带,经计算,需布设道路绿化林26.17hm2。
ⅱ、为改善村庄小气候,需在村庄外围、房前屋后建设村庄绿化林,村庄绿化林由环村庄骨干林带和村庄内部林网组成。经计算,需布设村庄绿化林26.17hm。
ⅲ、在水湿条件较好的支毛沟营造用材防护林52.34hm2。 大红沟流域期末乔木林建设规模见表4—26。
表4—26 大红沟流域期末新增乔木林建设规模表 项目区 唐家湾 大红沟流域 刘家台 石炭沟 上大台子 顾家台 小计 小流域 小计 11.56 39.29 18.72 35.12 104.69 新增乔木林(hm2) 道路绿化林 2.89 9.82 4.68 8.78 26.17 村庄绿化林 2.89 9.82 4.68 8.78 26.17 沟道防护林 5.78 19.64 9.36 17.56 52.34 人均新增 (hm2/人) 0.01 0.01 0.01 0.01 期末累计 (hm2) 11.56 312.41 39.29 18.72 35.12 417.10 期末人均 (hm2/人) 0.01 0.12 0.01 0.01 0.01 0.03 2
5)经果林
52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经果林是实现流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林种。根据经果林建设要实行“特色化、区域化布局”的总体构想,结合项目区内气候条件差异和立地条件适宜性以及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分析,在大红沟流域发展退耕经济林227.39hm2,庭院特色经果林10 hm2。退耕经济林重点以山杏、山桃为主,布设在避风向阳的缓坡退耕地上,采取果灌、果草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庭院特色经果林在每个小流域选取具有栽植、管理经验的30户农户作为示范推广户进行推广,栽植品种以红梅杏、早酥梨为主,布设在有建设条件的农户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采取果菜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每户配套水窖1眼,平均3户配套蓄水池1座(水窖、蓄水池规模见后)。见表4—27。
表4—27 大红沟流域期末新增经济林建设规模表 新增经果林(hm2) 小流域 村 退耕经济林 0 51.13 78.57 37.44 60.24 227.39 特色经果林 2 2 2 2 2 10.00 合计 2 53.13 80.57 39.44 62.24 237.39 人均新增 (hm2/人) 0.002 0.02 0.02 0.02 0.02 0.02 期末累计 (hm2) 45.40 53.13 80.57 39.44 72.24 290.79 期末人均 (hm2/人) 0.04 0.02 0.02 0.02 0.02 0.02 唐家湾 刘家台 大红沟流域 石炭沟 上大台子 顾家台 合计 6) 封禁治理工程
云雾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长芒草为主的草原植被。位于原州区境内的茹河、大红沟、大红沟三条流域的交界处,云雾山自然保护区面积4000hm2。在大红沟流域内实有草场面积389.68hm2。近年来,固原市原州区通过封山禁牧,舍饲养殖,在环云雾山周围实施了一些封山禁牧措施,依靠大自然的修复功能,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保护蔚蓝色外围,天然植被主要是一些低矮的草本植物,如虎榛子、长芒草、茭蒿、铁杆蒿、百里香、冷蒿等,覆盖度较低,因此,保水保土作用很低,其下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发生。根据流域生态恢复的需要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还有大面积的荒草地有待采取封禁治理。确定在仅量与云雾山集中连片且植被相对好,集中连片的退化草场、荒地上采取封禁治理,实施封禁治理规模2950hm2。其中:
ⅰ、工程围栏:沿封禁小斑边界采用砼桩铁丝网工程围栏86321m。
53
综合评价
ⅱ、封山禁牧后,流域内羊只依靠舍饲养殖,但现状部分圈棚质量差,根据现状家庭情况,对较贫困的115户农户建舍饲圈棚115栋。
ⅲ、为促进围栏区植被快速恢复,需建设管护房50 m2,宣传牌5座。
表4—28 大红沟流域期末新增封禁治理建设规模表
其中 工程围栏长度 (m) 26543 15737 16284 6155 21602 86321 舍饲圈棚 (栋) 20 20 20 10 45 115 管护房 (m2) 10 10 10 10 10 50 宣传牌 座 1 1 1 1 1 5 新增封禁治项目区 村 理面积 (hm2) 唐家湾 刘家台 大红沟流域 上大台子 顾家台 合计 205 792 2950 石炭沟 885 525 543 7) 小型水保工程
依据大红沟流域各小流域内各行政村的用水需求,结合流域内水资源分布情况,确定大红沟流域小型水保工程建设规模见表4—29。
表 4-29 大红沟流域小型水保工程建设规模表
项目 涝池(座) 水窖(眼) 泉水改造(处) 合计 唐家湾小流域 10 30 2 42 刘家台小流域 10 30 2 42 石炭沟小流域 10 30 2 42 上大台子小流域 10 30 2 42 顾家台小流域 10 30 2 42 合计 50 150 10 210 8) 田间道路
依据大红沟流域各小流域内道路布设情况及流域内水平梯田建设情况,确定大红
54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沟流域田间道路建设规模见表4—30。
表 4-30 大红沟流域田间道路工程规模表 唐家湾小流域 刘家台小流域 石炭沟小流域 上大台子小流域 顾家台小流域 项目 合计 田间道路(km) 17 35 39 24 23 138 3、大红沟流域坡面治理措施建设规模汇总
综上所述,根据大红沟流域各项措施布设结果,确定大红沟流域建设规模为:治理期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06km2。新增治理程度48.33%,累计治理程度达到70.07%。其中:新修水平梯田2010.01hm2,栽植乔木林104.69hm2,灌木林897.44hm2,发展庭院特色经果林10.00 hm2,发展退耕经济林227.38hm2,人工种草1106.88hm2,封禁治理2950.00 hm2(工程围栏86321m、管护房50 m2、宣传牌5座、舍饲羊棚115栋);新建涝池50座,水窖150眼,泉水改造10处;新修田间道路138km。确定大红沟流域各流域建设规模见表4—31。
55
综合评价
表 4-31 大红沟流域治理措施建设规模表
序号 一 1 工程名称 坡面治理工程2(hm) 水平梯田(hm) 乔木林 2 水保林2(hm) 灌木林 小计 庭院特色经果林 经济林 小计 4 人工种草(hm) 封禁面积(hm2) 工程围栏长度(m) 舍饲圈棚(栋) 管护房2(m) 宣传牌(座) 涝池(座) 小型水保工程(座) 水窖(眼) 泉水改造(处) 小计 田间道路 22唐家湾小流域 现状 615.25 351.52 351.52 43.4 43.4 47.59 172.74 5182.2 714 714 新增 1200.45 238.80 11.56 11.56 累计 1815.7 238.8 11.56 351.52 363.08 现状 刘家台小流域 新增 1317.62 530.28 0 2.11 2.11 累计 1936.84 530.28 312.41 271.28 583.69 现状 834 石炭沟小流域 新增 1923.82 604.1 39.29 336.05 375.34 累计 2757.82 814.85 39.29 904.03 943.32 上大台子小流域 现状 428.56 39.96 106.58 106.58 新增 1106.4 348.36 18.72 342 360.72 累计 1534.96 388.32 18.72 448.58 467.3 现状 顾家台小流域 新增 1758.11 288.47 35.12 217.28 252.4 累计 2547.69 761.25 35.12 340.69 375.81 现状 3286.61 723.49 312.41 1418.66 1731.07 53.4 53.4 216.23 562.42 全流域合计 新增 7306.4 2010.01 104.69 897.44 1002.13 累计 10593.01 2733.50 417.1 2316.1 2733.2 619.22 312.41 269.17 581.58 789.58 472.78 123.41 123.41 210.75 567.98 567.98 3 经果林2(hm) 2 2 63.09 885 2 43.4 45.4 110.68 1057.74 0 37.64 2 51.13 53.13 207.1 525 2 51.13 53.13 244.74 525 0 55.27 2 78.57 80.57 320.81 543 2 78.57 80.57 376.08 543 0 26.34 255.68 2 37.44 39.44 152.88 205 2 37.44 39.44 179.22 460.68 10 10 49.39 134 2 60.24 62.24 363 792 2 70.24 72.24 412.39 926 10 227.38 237.38 1106.88 2950 10 280.78 290.78 1323.11 3512.42 5 封禁治理 26543 20 10 1 10 30 2 42 17 31725.2 20 10 1 10 744 2 756 17 565 565 15737 20 10 1 10 30 2 42 35 15737 20 10 1 10 595 2 607 35 829 829 16284 20 10 1 10 30 2 42 39 16284 20 10 1 10 859 2 871 39 7670.4 741 741 6155 10 10 1 10 30 2 42 24 13825.4 10 10 1 10 771 2 783 24 4020 741 741 21602 45 10 1 10 30 2 42 23 25622 45 10 1 10 771 2 783 23 16872.6 0 0 0 0 3590 0 3590 0 86321 115 50 5 50 150 10 210 138 103193.6 115 50 5 50 3740 10 3800 138 二 1 2 3 三 56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4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4.1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基本原则
1、认真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切实保护耕地。积极坡耕地改水平梯田措施,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2、严格控制居民点用地规模。合理安排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3、合理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和布局,发挥土地利用的最佳效益。因地制宜地逐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布局,在确保种植业用地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林、园、牧和其它用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结构和布局调整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持局部服从整体,近期服从长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4、实施科技兴农,改善和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实行封山育林,禁止在25°以上坡地上开荒,对已开荒的要有计划的退耕还林,或改造成梯田,增设生态林保护区;加强小流域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5、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通过对农用地加大投入,开展坡耕地改造,改善生产条件,改革耕作方式,充分利用现有林、草。
4.4.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
通过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大红沟流域的治理,建设水平梯田和饲料基地,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在满足农业人口粮食和牲畜饲料基本自给的前提下,加大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发展特色经果林,培育支柱产业;荒山荒坡实行封禁休牧,实现大面积的植被保护和恢复,使全流域农业用地比例逐步下降,林牧业用地比例逐步提高,农、林、牧、副业持续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4.4.3 大红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
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和《原州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参考大红沟流域各行政土地利用现状,在对全流域土地利用现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各小流域(片)土地资源评价结果,结合项目建设目标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在前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业用地数量。
1、农耕地
大红沟流域属旱作农业生态区,农耕地只要满足粮食自给和必要的经济作物用地即可。到治理期末需要农耕地面积5924.14hm2,占流域总面积的36.8%。
2、牧草地
57
综合评价
牧草地以满足畜牧业发展对饲料饲草的需求确定用地数量。到治理期末需要牧草地面积4835.54hm2,占流域总面积的30.3%。
3、林业用地
根据“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灌则灌”的原则,考虑林业建设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因此,依据土地的适宜性,将宜林地全部规划为林业用地,到治理期末需要林业用地面积3013.98 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8.72%。 4、非生产用地
其它用地增长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建设项目等对土地的需求。根据大红沟流域调查的其它用地年平均增长率确定其面积。到规划期末其它用地面积346.14 hm2,占流域总面积的2.15%。
5、荒地
考虑到治理经费及治理难度,对离村庄较远、立地条件较差的荒地暂不利用,到治理期末荒地面积1905.06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1.83%。
治理期末各业用地面积及比例表见表4—32及附表。
表4-32 治理期末各业用地面积及比例表 各业用地(hm2) 项目区 耕地 唐家湾小流域 刘家台小流域 石碳沟小流域 上大台子小流域 顾家台小流域 合计 林地 406.48 634.83 1021.89 504.74 446.04 3013.98 草地 1168.42 769.75 919.08 639.90 1338.39 4835.54 荒地 713.28 525.51 321.47 136.70 208.10 1905.06 未利用地 11.15 14.40 20.69 11.91 17.00 75.14 非生产用地 37.43 71.16 100.21 50.01 87.34 346.14 面积合计 2788.00 2879.00 4137.00 2382.00 3914.00 16100.00 451.24 863.36 1753.67 1038.74 1817.13 5924.14 土地利用比例(%) 耕地 16.19 29.99 42.39 43.61 46.43
林地 14.58 22.05 24.70 21.19 11.40 牧草地 41.91 26.74 22.22 26.86 34.19 水域 0.00 0.00 0.00 0.00 0.00 58
荒地 25.58 18.25 7.77 5.74 5.32 未利用用地 0.40 0.50 0.50 0.50 0.43 非生产用地 1.34 2.47 2.42 2.10 2.23 合计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6.80 18.72 30.03 0.00 11.83 0.47 2.15 100.00 从表4-43中可知,到2011年治理期末,大红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为:农耕地由7336.78hm2下降到5924.14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45.57%下降到36.80%,退耕1532.64 hm2;林地由1784.47 hm2增至3013.98hm2,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11.08%增加到18.72%,增加了1229.51hm2;草地由778.66hm2增至4835.54hm2,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4.84%增加到30.03%,草地增加了4056.88 hm2;其它用地由279.12 hm2增至346.14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1.73%增加到2.15%,增加了67.02 hm2;荒地由5845.88 hm2下降到1905.06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36.31%下降到11.83%。调整后农、林、牧和其他(包括荒地、水域、工矿用地等)用地比例为1:0.51:0.82:0.39。土地利用率达到了87.70%。
59
5 防治措施及其布局
5.1 防治措施布局原则
综合评价
根据流域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发展、预防保护与综合治理、各小流域(片)治理模式和各项治理措施之间的关系以及资金筹措渠道与可行性等,具体确定布局原则。
1、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分年实施
突出水平梯田重点措施和封禁治理措施,以五个小流域(片)为单位进行集中连片规模化治理,根据基础条件差异和各项措施建设条件采取分年实施。
2、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
(1)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草、路、沟、渠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2) 通过典型小流域措施配置设计,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科学布设各项措施。
(3) 以村庄为中心,采取 “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
(4) 在梯田修建中,采取“三修”、“三不修”原则:即近村庄、近路、近水源处修;>25°坡耕地、远离村庄地、人均达到0.2hm2水平梯田的不修。
(5) 坚持“两个”治理模式:坚持近田园、中牧草、远林木的建设模式;完善和推广“山顶种草戴帽子,围村造田建园子,山坡造林盖被子,沟底筑坝穿靴子”的治理模式。
3、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并重,突出生态效益
(1)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大力发展经果林与特色种植业,充分“利用地表水,开发地下水,拦蓄天上水”,为农民建立起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载体和永续财源。
(2) 把人工种草与封山育林育草、封禁治理相结合,增大封禁比重,促使大面积荒山荒坡自然成林(草),加速生态建设历程。
4、投资渠道实现多元化,国家、地方、群众投资相结合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同时各级政府通过制定水土保持公益性工程建设系列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进程。
60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2 防治措施布局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以6个小流域(片)为单元,立足水土资源的有效和合理利用,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改善当地生存、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通过水平梯田、水土保持林、人工种草、经济林与庭院特色经果林、生态修复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等的有机布设与配置,不仅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带动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效治理流域内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保护水土资源,改善与尽可能恢复生态环境。
水平梯田主要布设于近村庄的小于15°的梁、峁、坡坡耕地;水土保持乔木林主要布设在村庄、道路周围及水湿条件较好的支毛沟内,以形成农村生态居住景观为目的;水土保持灌木式主要分布在荒山、荒坡、荒沟和大于15°的退耕坡地上;经济林主要布设于村庄周围及避风向阳的缓坡退耕地上;庭院特色经果林布设于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并配套涝池、水窖等小型水保工程,以汇集径流,发展庭院经济及径流农业;人工牧草主要布设在村庄周围或较平缓梁峁阳坡地块;对不适宜发展水保林、牧草的荒地,能封育的全部实行封育,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灌、草植被。通过修建工程围栏保护封禁治理地块不受人畜干扰破坏,确保植被自然恢复。在确定封禁治理图斑时应仅量与云雾山自然保区集中连片布设。
5.3 防治措施设计
5.3.1 治理措施的现有技术满足程度分析
在大红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分批实施过程中,涉及农、林、牧、水和城乡建设等许多方面。现有技术满足程度关系到项目工程关键措施的顺利实施和效益的充分发挥。
1、水平梯田建设
大红沟流域所在的原州区在水平梯田建设方面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技术,由人工修梯田发展为机修梯田、人工整修田坎的施工方式。原州区水保站有一支专业化施工队伍,技术力量和机械设备等都能满足项目的顺利实施。
2、人工林建设
大红沟流域所在原州区在造林和管护等方面积累总结了丰富的经验,造林技术水平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发展。在造林整地技术方面,由穴状整地、鱼鳞坑、水平阶、反坡梯田、水平沟整地发展到坡面集流蓄水型(“88542”工程)、漏斗式格网整地方式,这些整地技术具有拦截坡面径流,保持苗木栽植带的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入渗,
61
综合评价
提高坡面径流利用率、造林成活率和苗木生长速度等特点;在造林树种选择方面,选择适宜性、抗逆性强、生长健壮、侧根发育的乡土树种,保证了造林的适宜性;在林木管理方面,各乡、村均制订了护林公约和林木管理制度,保证了林木的正常生长,以上造林栽植和管理技术能够满足大红沟流域造林工程顺利实施。
3、人工种草
大红沟流域位于农牧交错区,牧业在项目占有一定的地位,由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实行了全面禁牧,实行舍饲养殖,人工种草是解决舍饲养殖的关键措施,流域广大群众对种草有较高的认识,并在人工种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并掌握了比较先进的栽植和抚育管理技术,从技术上保证了大红沟流域人工草地建设的顺利实施。
4、封禁治理
流域所在的原州区经过近几年的封山禁牧工作,对封禁治理的途径、方法及成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为大红沟流域的封禁治理工作提供了成功的示范和借鉴。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固原市制订了相关政策性文件,多数乡村制定了相应的乡规民约和管护制度,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劳务输出和舍饲养殖,为封禁治理创造了条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增长,并保障了封得住、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巩固封禁治理的成果,从制度上保证封禁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5、经果林
流域所在的原州区在小流域综合技术方面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在茹河流域建成了集中连片的特色经果林,并提出了“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以优化农林牧结构、发展特色果园为突破口,实现‘三化两提高’(即宜林荒山绿化、坡地梯田化、平川地高效集约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生态农业建设方略。因此,在技术、施工、后期管理等方面完全能满足大红沟流域工程建设需要。
5.3.2 各项治理措施的建设条件、技术要求
1、梯田 1) 建设条件
梯田一般建设在土质较好、坡度(相对)较缓、距村庄较近、交通便利、位置较低、邻近水源的地方。有条件的还应考虑小型机械耕作和提水灌溉条件。
2) 技术要求
①、田块整理标准。顺等高线布置田块,田块长度根椐地形情况确定,适宜长度
62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00-500m,田面宽度应根据地面坡度、土层厚度等因素,按照坡度缓田面宽,坡度陡田面窄的原则确定,适宜田块宽度10-40m,相邻田块的高差有利于水土保持和表土利用,控制在0.5-3m之间,田面不均匀高差应小于0.3m,。为防止田块长度径流集中冲刷,沿纵向每隔30~50m应修横向软埝,埝顶应低于地埂;地埂采用梯形断面,用人工筑成顶宽0.4m,内外坡1:1,埂高以安全拦蓄集水区设计暴雨径流为标准,外坡不得大于1:0.5或者出现倒坡现象。
②、道路建设标准。随地形变化布置田间道路,提高道路之间的连通性,田间道路面宽3-4m,生产路路面宽1-2m,确保小型农业机械下田作业。
③、生态工程标准。田坎营造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等生物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水土保持造林 1) 建设条件
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结合大红沟流域自然条件、水土保持林的适生特点及大红沟流域建设指导思想,水土保持造林一般布设在宜林荒山及退耕坡耕地上,水土保持乔木林布设在立地条件、水份条件较好、位置较低的沟道、沟头、村庄周围、道路两旁,以适生的乡土村种为主和经济价值高、防护效益较好的树种;水土保持灌木林主要分布在荒山、荒坡、荒沟和大于15°的退耕陡地上。
2) 技术要求
水土保持林建设的技术要求包括整地工程、施工时间和苗木质量等方面,其与一般造林在位置与目的上有所不同。水土保持林营造主要是在水土流失区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地方进行,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
造林密度:造林密度根据造林目的、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立地条件和经营条件等综合因素来确定。考虑发挥水土保持作用,初植密度应高于林业造林,具体参考GB/T16453.2的附录B中所列水土保持树种初植密度。
工程整地:水保造林一般都应采取工程整地,以保水保土、促进树木正常生长。整地应根据立地条件、造林树种、造林目的选择不同的造林方式,整地工程有带状整地和穴状整地两种,每种工程技术要求详见GB/T16453.2-1996。
树种选择:根据大红沟流域坡面、沟壑等不同地类,坡面的上部、中部下部、阴坡、阳坡等不同位置,立地条件不同,应布设不同的林种,在同一林种,还需考虑不同树种,要求适地适树。乔木林以刺槐、速行杨、臭椿、落叶松等为主,灌木林以季
63
综合评价
柳、沙棘、柠条等为主。
苗木要求:造林用种子、苗木必需在中龄优良林份的健壮母树子园、采种基地或采穗圃内采集,严禁在幼龄树、衰弱树、病虫树上采集。从外地调运种子、苗木时,必需通过实验研究选择适宜种源调运,并做好种子、苗木的检疫工作。苗木根系状况是造林成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水土保持造林要求根系发育良好,主根粗壮、侧根发达,起苗时保持根系完好,苗木运输时保护好根系,及时假植,从起苗到栽植必需保持苗木根系不失水份。
抚育管理:应注意工程的管护和林木的管理。初林时要松土除草,定株除蘖、修枝整形、灌水施肥。缺苗进行补植,并利用林间空地种植低杆作物,但应利于林木生长。已开展治理的地块或小流域必需固定专人管护,防止人畜破坏、林地火灾、病虫、鼠、兔害。
3、经果林 1)建设条件
宁南山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比较贫乏,特别是不仅数量少,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肥不协调,加之粗放经营,土地利用率很低,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在“十五”期间,流域所在地原州区政府利用土地资源丰富和大搞井窖工程的条件,创造性的提出了“果菜型”、“果农型”、“果苗型”、“草果畜型”等高效庭院经济模式,这些科技成果,大部分已推广应用,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力地带动了原州区生态环境建设和脱贫致富与农村经济发展。大红沟流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发展经济林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2) 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包括整地工程、苗木质量、抚育管理等方面。
整地: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88542”造林整地工程。即:开挖宽度0.8m,深度0.8m,埂顶宽0.4m,高0.5m,回填活土0.4m(回填一半),回填的水平沟宽2m,要求外埂坚固、埂顶水平,回填后沟间距4~6m,每隔10m设一横档,苗木置于沟底外侧。
苗木要求:要求苗木根系发育良好,主根粗壮、侧根发达,起苗时保持根系完好,苗木运输时保护好根系,及时假植,从起苗到栽植必需保持苗木根系不失水份。
抚育管理:抚育管理是实现造林目标的重要措施,必须加强造林工程管护和林木管理。初林时要松土除草,定株除蘖、修枝整形、灌水施肥。缺苗时进行补植。对已造林工程地块或造林工程集中的小流域必需固定专人管护,防止人畜破坏、林地火灾、
64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病虫、鼠、兔害。
4、水土保持种草 1) 建设条件
草地资源建设与畜牧业的发展,必需考虑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改良与提高,以及自然资源与长期生存发展问题。大红沟流域草场建设具有较大的优势,大红沟流域位于农业交错区,畜牧生产在大红沟流域历史悠久,商品率较高,宜草地面积大,草业资源丰富,畜禽良种繁多,畜产品加工业有一定的基础,还有民族优势,具有发展牧业的自然和物质条件。大红沟流域气温、降水、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适合草场建设需要,社会经济条件满足草场建设要求。根据土地适宜评价及典型小流域设计,人工草布设在立地条件较好、<15°的退耕坡耕地上,以适生的优质、高产、营养价值高的乡土草种为主。
2) 技术要求
草种选择:根据大红沟流域气候、土壤等自然特点,草种要求抗逆性强、保土性好、生长迅速、经济价值高、适口性好的乡土优良草种。选用的种籽必需符合种子质量标准,要求达到规定的纯净度和发芽率标准,保证种籽优良。
整地工程:对缓坡地播种前应进行耕翻,深20cm左右,翻耕后及时耙耱保墒;对退耕坡耕地尽可能先整地,采取水平阶整地方式,阶面宽3.0m以上,3~5°的反坡,前一年整地,第二年种草。
5、封禁治理 1) 建设条件
大红沟流域上游为云雾山保持区,为封禁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地域环境;影响封禁治理的最重要的条件是降水,大红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420mm,完全满足了封禁治理所需降水的条件。近几年的封禁治理试点工程证明,在大红沟流域开展封禁治理工作是完全可行的,降水适中、土层深厚、土壤理化性质良好,为封禁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封禁治理试点的成效显著,地方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封禁治理建设,把其作为改善农村生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大事来抓,组成了由林业、水利、畜牧、农业等多部门主管领导参加的协调机构,加强调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保证了封禁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宁夏回族自治区采取了五大扶植措施促进了封禁治理,并依法加强监督管理,有力地制止了禁牧区放牧行为,保障了水土保持封禁治理的有序进行。
65
综合评价
2) 技术要求
基本要求:在封禁治理中,应将封山封坡育林育草与人工造林种草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封禁治理必须在按要求实施几年后,林草植被得到恢复,盖度达65%以上,林间有70%以上的地被物。
5.3.3 典型小流域内治理措施的设计
1、水平梯田设计 (1) 建设条件
水平梯田布设在离村庄较近的5°~15°坡耕地上。 (2) 水平梯田设计标准与要求 1) 设计标准
梯田防御标准采用20年一遇3~6小时最大暴雨,地埂以内能拦蓄10~20年一遇一次降雨中两埂之间所产生的地表径流及泥沙。
2) 梯田建设要求
①、田块整理标准。顺等高线布置田块,田块长度根椐地形情况确定,适宜长度100-500m,田面宽度应根据地面坡度、土层厚度等因素,按照坡度缓田面宽,坡度陡田面窄的原则确定,适宜田块宽度10-40m,相邻田块的高差有利于水土保持和表土利用,控制在0.5-3m之间,田面不均匀高差应小于0.3m,。为防止田块长度径流集中冲刷,沿纵向每隔30~50m应修横向软埝,埝顶应低于地埂;地埂采用梯形断面,用人工筑成顶宽0.4m,内外坡1:1,埂高以安全拦蓄集水区设计暴雨径流为标准,外坡不得大于1:0.5或者出现倒坡现象。
②、道路建设标准。随地形变化布置田间道路,提高道路之间的连通性,田间道路面宽3-4米,生产路路面宽1-2m,确保小型农业机械下田作业。
③、生态工程标准。田坎营造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等生物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④、土壤改良标准。消除耕作中的主要障碍因子,耕地熟土层厚度达到30cm以上,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分别不低于2.5%和2%,速效养分丰富。
3) 水平梯田断面设计
水平梯田设计主要是水平梯田断面,即求出不同坡度下梯田的优化断面。梯田的断面设计一般是地面坡度越陡,田面宽度越少,相应的田坎高度越大,坡度缓则相反。田面宽度一般陡坡区取5-15m,缓坡区取20-40m。田块长度应随地形而定,为防止田块长度径流集中冲刷,沿纵向每隔应横向软埝,埝顶应低于地埂;地埂采用梯形断面,
66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用人工筑成顶宽0.4m,内外坡1:1,埂高以安全拦蓄集水区设计暴雨径流标准,外坡不得大于1:0.5或者出现倒坡现象。
①、水平梯田的断面要素
水平梯田断面要素包括:田坎高度原坡面斜宽、田面毛宽、田面净宽、田坎高度等。详见《水平梯田标准设计图》附图。
②、水平梯田的断面要素 各要素之间关系: 田坎高度:H= Bx sinθ
原坡面斜宽:Bx = H/sinθ 田坎占地宽:Bn =Hctga
田面毛宽:Bm = Hctgθ 田面净宽:B = Bm-Bn 田坎高度:H = B/(ctgθ-ctga) ③、水平梯田工程量计算 ⅰ、单位面积土方量计算
V1BH1(L)BHL 2228式中:V—单位面积(公顷或hm2)梯田土方量,m3; H—田坎高度,m; B—田面净宽,m。 当梯田按公顷计算时:
1VH1041250H
8当梯田面积按hm2计算时:
1VH666.783.3H
8ⅱ、单位面积土方移运量
67
综合评价
21WVBB2HL
312式中:W—单位面积(公顷或hm2)土方移运量,m3—m。
土方移运量的单位为m3—m,是一复合单位,即需将若干立方m的土方量运若干m的距离。
当梯田面积按公顷计算时:
WBH104833.3BH 12式中:W—每公顷土方移运量,m3—m。 当梯田面积按hm2计算时:
WBH666.755.6BH 12式中:W—每hm2土方移运量,m3—m。
不同坡度水平梯田断面要素设计标准见表5—1。
表5—1 水平梯田断面要素设计标准表 地面 坡度 田坎高 田坎 侧坡 占 地 田面宽 斜坡长 田坎 B(m) 18 18 10 12 14 8 10 12 Bx(m) 16.1 18.1 10.2 12.2 14.2 8.3 10.4 12.4 68
b(m) 0.38 0.42 0.47 0.77 0.90 0.78 0.98 1.17 田埂 D(m) 0.69 0.69 0.69 0.72 0.72 0.72 0.72 0.72 占地 % 6.6 6.1 11.4 12.2 11.4 18.1 16.3 15.2 每hm2 土方量 θ(°) H(m) 1.40 α(°) 75 75 75 70 70 70 70 70 V(m3) 113.9 123.6 139.7 165.3 192.6 160.8 203.4 241.9 5 1.58 1.76 10 2.12 2.47 2.14 15 2.68 3.22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 施工要求
梯田施工包括定线、田坎清基、修筑田坎、保留表土、修平田面等五道工序。 1)定线
根据梯田断面设计的田面斜宽,在中轴线上划出各台梯田的基点;从基点出发,用手水准定施工线。
2)清基
将清基线内的石砾杂物清除整平。 3)筑埂
筑埂时应分层夯实,每层需土约20cm,夯实后厚约15cm。 4)保留表土
连台梯田表土逐台下移,隔坡梯田将表土取起堆放待整平后均匀铺好。 (5) 设计图
见顾家台典型小流域单项工程设计图(典型设计号—01、02、03)。 2、水土保持造林设计 (1) 建设条件
乔木纯林主要布设在路旁、村庄周围及水湿条件较好的沟道;灌木纯林主要布设在地形偏远的坡面小块、沟道上游强度侵蚀区域、离村庄较近的缓坡退耕地及梯田地埂上;。
(2) 设计原则
1) 适地适树,注重实效
乡土树种与适生优良树种相结合。首先选择耐干旱、耐瘠薄,抗风力强,适生性强、根系发达的树种,其次,选择速生、丰产、优质的树种。
2) 因地制宜地采取漏斗式格网整地、水平沟整地和鱼鳞坑整地措施,充分拦截坡面径流,保持苗木栽植带的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入渗,提高坡面径流利用率和造林成活率。
3) 采用林业科技成果,如利用生根粉侵根,提高造林质量。 (3) 树种选择
乔木纯林以樟河柳、速生杨为主;灌木林以沙棘、季柳、柠条为主。 (4) 造林密度
乔木林株行距为4×3 m,在道路旁,设计为1行,株距为3 m,在村庄和水湿条
69
综合评价
件较好的沟道,采用漏斗式格网整地,株行距为4×3 m,在整体布局上遵循“品”字形排列原则。
灌木林株距1.00m,采用水平沟整地。季柳、沙棘置于沟底外侧,柠条点种于边埂及坡面上。
(5) 整地时间和方式 1) 整地时间
考虑土壤熟化、积蓄雨水、劳力费用等问题,一般在栽植前一年秋季或当年春季。 2) 整地方式
整地工程防御标准按10年一遇6小时最大暴雨设计,整地方式分为水平沟整地和鱼鳞坑整地两种。
①水平沟整地
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88542”造林整地工程。即:开挖宽度0.8m,深度0.8m,埂顶宽0.4m,高0.5m,回填活土0.4m(回填一半),回填的水平沟宽2m,要求外埂坚固、埂顶水平,回填后沟间距4~6m,每隔10m设一横档,苗木置于沟底外侧。
②鱼鳞坑整地
在地形较陡或地形破碎的沟谷坡地,以小鱼鳞坑整地为主。每坑平面呈半圆形,坑长径0.8m,短径0.5m。坑深0.3m~0.5m,坑内取土正在下沿作成弧状土埂,高0.2m-0.3m。各坑在坡面基本上沿等高线布设,上下两行坑口呈\"品\"字形错开排列。坑的行距和穴距2m×2m。
③漏斗式格网整地
漏斗式格网整地在整体布局上遵循“品”字形排列原则,漏斗上口平面尺寸随林种、造林密度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尺寸。经济林以3.0×4.0m为宜,乔木林可采用4×3m。另外,漏斗平面尺寸随树冠大可采用不同的尺寸,树冠大则宜大,树冠小则宜小。漏斗下口平面尺寸一般取0.5×0.5m。漏斗深度根据当地实际经验,一般取1.0m(挖方深度0.5m,软坎高度0.5m)。格带用土堰做成,堰顶宽0.4m,内外边坡1:1—1:1.5,土堰应顺直、光滑、堰顶水平、堰体坚实。
(6) 造林方法
1) 植苗造林:樟河柳、速生杨、沙棘、季柳、等为植苗造林; 2) 直播造林:柠条为穴播造林。 (2) 造林标准设计图
该标准设计主要根椐造林立地条件,设计为四旁乔木林、道路绿化林、沟道绿化
70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林、荒山灌木林、地埂灌木林等几种模式,其配置图及栽植技术要求详见顾家台小流域单项工程设计图(典型设计号—04、05、06、07、08)。
3、经果林 (1)、苗木栽植
1) 立地条件类型:壤土,地势平缓,土层深厚,PH值8.2—8.7之间,土壤肥力中等。
2) 配置方式:
① 以山桃、山杏为主,株行距2×4m。
规格 株距 林种 树种 m 经济林 行间套种 山杏、口桃 2 m 4 行距 苗龄 年 2—3 成品—级苗 种类 株/hm2 1251 需苗量 套种紫花苜蓿等,
② 以早酥梨、红梅杏为主的庭院特色经果林,株行距3×4米。
规格 需苗量 林种 树种 株距 行距 苗龄 种类 m m 年 株/ hm2 经果林 红梅杏、早酥梨 3 4 2—3 成品—级苗 840 行间套菜 套种南瓜、胡萝卜等 3)造林技术
① 山桃、山杏造林技术
整地;沿田块纵向向修成口宽60cm、深40cm的“节水槽”,槽内每隔6米设一
71
综合评价
横档,槽间距4m。造林前以栽植点为中心挖定植穴,直径0.5m、深80cm,将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每穴施有机肥30kg,先将表土和有机肥混匀填入坑内,然后浇水。
苗木规格及质量:选用2—3年生、无损失、无病虫害、根系发达的一级苗木。 苗木栽植:可在土壤解冻到芽萌动前定植。植前苗木根系浸水一天,并用ABT生根粉溶剂作蘸根处理。栽植时,苗木直立穴中保持根舒展,株行齐,分层覆土踏实。当土封至坑2/3时,将苗向上轻轻提起,以便根系向下,踏实,然后用心土封平,埋土至地径以上2厘米。随即围坑浇定根水,水渗完后撒虚土保墒。栽植时要做到“三大一深”和“三埋三踩一提苗”。
②、红梅杏、酥梨造林技术
整地;沿田块纵向向修成口宽60cm、深40cm的“节水槽”,槽内每隔6米设一横档,槽间距4m。造林前以栽植点为中心挖定植穴,直径0.5m、深80cm,将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每穴施有机肥30kg,先将表土和有机肥混匀填入坑内,然后浇水。苗木规格及质量:选用2—3年生、无损失、无病虫害、根系发达的一级苗木。果树栽植:可在土壤解冻到芽萌动前定植。植前苗木根系浸水一天,并用ABT生根粉溶剂作蘸根处理。栽植时,苗木直立穴中,保持根舒展,株行齐,分层覆土踏实。当土封至坑2/3时,将苗向上轻轻提起,以便根系向下,踏实,然后用心土封平,埋土至地径以上2cm。随即围坑浇定根水,水渗完后撒虚土保墒。栽植时要做到“三大一深”和“三埋三踩一提苗”。田间管理:一是中耕除草,造林后每年不少3次。即每年要进行春耕、中耕、秋耕各一次。春耕、中耕深10cm左右,秋耕深20cm左右。二是施肥,每年5、6月份春梢停止生长时每株追施0.1kg氮肥,6月下旬以后每株可施0.2kg磷钾类化肥。三是灌水,采用树行沟灌。根据土壤墒情、天气降雨和植物需水情况确定。在萌芽前、花前、花期、果实发育期关键阶段及时灌水。四是修剪,多采用自然疏散分层形,其方法是第一年,将幼树在距地面80—100cm下剪断,定干。剪口下留6—8个饱满芽即可;第二年剪留70cm左右的主枝作为中央枝,在其下方剪留3—4个长50—60cm的枝条作为第一层主枝;第三年,将中央干的延长枝在50cm左右处剪截,将第一层各主枝的延长枝在40—50cm左右下剪截;第四年,将中央枝的延长枝在50cm左右处剪截,再选1—2个位置、角度合适的枝条为第二层主枝,将第一、二层主枝的延长枝在40—50cm下剪截,同时在第一层主枝上,离中央枝60cm左右处选第一侧枝;第五年,在中央枝上选1—2个主枝条作为第三层主枝,在第一层各主枝上选第二侧枝,在第二层各主枝上,选第一侧枝。主枝和中央枝的夹角为70。左右,有利于缓合树势。促发侧枝。授粉枝配置:授粉要选用与主栽品种早酥梨、红梅杏亲
72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和力较强的品种,授粉枝应栽植在上风处,保证主栽品种授粉均匀。五是病虫害防治,要及时防治梨小食心虫、刺蛾、金龟子、梨黑星病等病虫害。冬季枝干要涂白,以防止野兔、羊只啃食树皮,定时投放灭鼠药防治鼠害,确保树木安全过冬。补植:苗林栽植当年的成活率低于85%时,于当年秋季或第二年春季用同龄大苗补植。
(3) 造林标准设计图
见顾家台典型小流域单项工程设计图(典型设计号—09、10) 4、人工种草 (1) 建设条件
根据土地适宜评价及当地畜牧业发展需要,人工草布设在立地条件较好、<15°的退耕坡耕地上,以适生的优质、高产、营养价值高的乡土草种为主。
(2) 草种选择
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GB、T16453.1-1996和该流域养殖业饲草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设计流域主要种植紫花苜蓿。
(3) 播种方式
播种方式主要采取撒播。 (4) 播种量设计
人工种草播种量采用下式计算: R=H*N*/100*A,总播种量(kg)=R*M 式中:R—理论播种量,kg/hm2;
H—千粒重(g/1000粒);
N—单位面积需有萌芽力的种子数,一为200-500粒/m2; M—播种面积hm2;
A—种子量(浓度与发芽率的乘积)。 (5) 种草标准设计
距村庄附近立地条件较好的退耕地上,设计为坡耕地退耕种草、地埂种草两种模式。其配置图及栽植技术要求详见顾家台典型小流域单项工程设计图(典型设计号—11)。
5、生态修复
(1) 生态修复技术措施设计 1) 工程围栏设计
73
综合评价
由于流域内干旱少少雨,短期内建设生物围栏有困难,所以全部采用工程围栏。 工程围栏砼桩高1.5m,桩间距8~12m,桩规格为10×10cm,埋入地下部分0.5m,采用五层刺丝围栏。 配置图见顾家台典型小流域单项工程设计图(典型设计号—12)。
2) 宣传牌建设
宣传碑采用砖石结构。用大卵石铺底,其上砖砌基座,基座上砖砌一24墙弧型碑牌,水泥沙浆抹面。碑面用油漆粉涮成白色,上刻写红字,正面书写项目名称;背面正上方刻水土保持图案,下方左半部介绍项目情况,右半部绘一项目简图(典型设计号—13)。
3) 舍饲圈棚设计
舍饲圈棚建在农户院内或庄前避风向阳的地方。以解决贫困户修建舍饲圈棚困难。每栋圈棚建筑面积48m2(8×6m),为半敝开式砖木结构。
①、前墙、二四墙全砖,高1.2米。用水泥沙浆砌墙(内刮 沙浆,外勾缝)左右山墙、后墙砌三层三七砼砖,(内外粉踢角线)人行道铺地砖,柱子二四砖砌,门两侧砌二四砖柱子,草料、水槽全砖砌,(高0.4m 0.5m)刮水泥沙浆并造面,秸秆\"三贮一化池\"内墙二四砖砌(高1m),内外水泥沙浆刮平并造面。池底用小石子,打垫层3-5cm,并造面。左、右山墙用胡基砌墙,内外三合土粉平,屋顶瓦为红机瓦,后墙并出沿30-50cm。
②、槽栏材料:槽栏上档用D20焊管,下档用D15焊管,槽栏腿用D20焊管,竖杆用D15焊管,槽栏高1.2m。
③、龙管架用D20焊管焊接。
④、门用252A系列钢窗料和1.0mm铁皮制作。 ⑤、棚膜建议用无滴长寿膜(膜厚10-12丝)。
标准设计图详见顾家台小流域单项工程设计图(典型设计号—14)。 (2) 生态修复管护措施设计
根椐流域实际情况,制定“生态修复管理办法”、“生态修复管护措施”和“水土保持封育管护乡规民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国家关于生态修复建设的有关规定,确定专人管护,实行县、乡、村三级管理,一级对一级负责制。
制定护林护草的乡规民约,包括:封禁制度(时间、办法)、护林护草人员和村民的责、权、利,奖励、处罚办法等。特别要严禁毁林、毁草、陡坡垦荒等违法行为。加强宣传乡规民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个个自觉遵守。乡规民约制定后,必须严格执行,并纳入乡、村行政管理职责范围,维护乡规民约的权威性,保证真正起
74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到护林护草作用。
6、小型蓄水保土工程 (1) 水窖 1)建设条件
水窖工程是坡面小型蓄水工程之一。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规划中,在路旁、坡面、庭院为了解决人畜饮水、局部抗旱点浇基本农田,修建水窖工程,可有效地减轻水土流失。一般布设在村旁、路旁、有足够地表径流来源的地方。窖址应有深厚坚实的土层,距沟头、沟边20m以上,距大树根10m以上。
2)技术要求
水窖单窖容量30~50m3。窖筒(上接地面窖口,供取水用)直径0.6~0.7m,深1.5~2.0m。旱窖(不蓄水部分)上部与窖筒相连,深2~3m。直径向下逐步放大,到散盘处直径3~4m。水窖(蓄水部分)深3~5m,从散盘处向下,直径逐步缩小,到底部直径2~3m。窖口直径0.6~0.7m,高出地面0.3~0.5。沉沙池布设在来水方向的路旁,距窖4~6m。进水管为圆形,直径0.2~0.3m,管口在沉沙池从地表向下深约2/3处,管身以1:1坡度向下与旱窖相连。
水窖防渗处理。调好水泥沙浆。水泥砂浆中水泥、砂子、水的体积比为1.0:2.0:2.5;水泥砂浆抹面厚度不小于2~3cm。
3)设计标准
水窖工程建设的设计防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3~6h最大降水量。 设计图见顾家台典型小流域单项工程设计图(典型设计号—15)。 (2) 涝池 1)建设条件
涝池主要修建在路旁(或道路附近),用于拦蓄道路径流,防止道路冲刷与沟头前进;同时可供饮牲口和洗涤之用。
2)技术要求
涝池设计为土质,深1.0~1.5m,形状依地形而异,圆形直径一般10~15m,方形、矩形边长各10~20m至20~30m。四周边坡一般1:1;大型涝池深2~3m,圆形直径20~30m,方形、矩形边长一般30~50m,特大型的可达70~100m。土质涝池周边坡比1:1,料石(或砖、混凝土板)衬砌的周边1:0.3,涝池位置不在路旁的需修引水渠,将道路径流引入池中,为防止过量洪水入池,在池的进水口前应设置退水设施;
75
综合评价
路壕蓄水堰小土坝一般高1~2m或3~5m,顶宽1.5~2.0m,上游坡1:1.5,下游坡1:1。必须准确计算每座路壕蓄水堰的集水面积、来水量和蓄水容量,保证路壕中一系列蓄水堰能全部容蓄设计频率下一次暴雨径流。
涝池池底要用粘土防渗。如发现细小裂缝,应及时灌浆处理。 路壕蓄水堰的小土坝,应分层夯实,干容重不低于1.4g/cm3。 3)设计标准
涝池工程设计防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量。 设计图见顾家台典型小流域单项工程设计图(典型设计号—16)。 3) 泉水改造 (1)建设条件
对项目区内的48处泉眼进行维修改造,有效利用当地水资源,使当地农民摆脱吃水不方便、不卫生的局面,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意义重大。
(2)技术要求
1) 在原水泉上游挖上口宽9m,下口宽2m的倒圆锥坑,在坑下游挖口宽 2m,底宽0.3m,深3m的截槽,截槽长15m。
2) 截槽下面用宽为4m的厚塑料贴于墙面,塑料的另一侧用细土回填0.3m,其余部分用原土回填。
3)用直径为1m的无砂砼管放在圆锥坑中间,周围用滤料回填2m深,其余用原土回填。无砂砼管共计7节,每节长0.5m,无砂砼管口高于地面0.5m,地面以下0.5m处用原地基土回填。在第6节和第7节无砂砼管之间压φ32塑料管10m。
4) 在塑料管出口处建砼水槽1个,水槽长1m,槽口宽0.5m,底宽0.3m,槽壁厚10cm,槽深0.5m。
设计图见顾家台典型小流域单项工程设计图(典型设计号—17)。 7、道路
田间道路是基本农田中为了耕作管理及农作物运输方便修建的道路,在基本农田建设中结合梯田的规划设计,配套以田间道路,路面宽一般为3m,道路纵比降小于10%,中间高,两边低,生产道路建设结合基本农田建设来进行,路面要略高于田面并分段将路面积水引至田间。设计图见顾家台典型小流域单项工程设计图(典型设计号—18)。
76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6 项目建设监督与监测
6.1 预防监督
6.1.1 预防监督目标
完善各级水土保持监督机构建设,健全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在预防监督执法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强化生态保护意识,逐步形成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制度;建立现有人工林草植被及水源地的保护机制,使流域预防保护区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根本遏止。
6.1.2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任务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机构是依法行使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权、监督权、收费权的专门组织。要真正落实“三权”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执法体系,配备一支强有力的执法队伍。目前,原州区政府成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执法人员通过了岗前培训,已全部持证上岗。大红沟流域治理期间需尽快健全乡、村水保监督机构,形成区、乡、村三级执法体系。
原州区水土保持监督站主要进行流域内监督执法工作的管理,重点抓大案要案的查处、“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及执法人员的培训、预防监督示范工程的建设等工作。
6.2 监测
6.2.1 监测内容
项目监测的内容包括项目执行情况监测和项目效益监测两大部分。
项目执行情况的监测内容包括:梯田、人工造林、种草、经济林、各类小型水保工程、沟道工程等内容计划执行与工程质量等。主要对项目建设各项内容的实施进度,各项措施实际达到的质量标准,技术服务工作的实际效果等进行监测评价,若出现问题应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
项目效益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水沙变化、环境影响、农户监测、典型地块监测等。水沙变化主要是监测大红沟流域土壤侵蚀、泥沙输移及沉积、水沙动态变化等,为评价大红沟流域单项与综合措施保水保土效益提供依据。环境影响主要进行气候、水资源、水质、下垫面等的监测。评价项目的环境效益,农户及典型地块监测,评价项目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6.2.2 监测方法与站点布设
77
综合评价
1、治理进度与质量监测 (1)治理措施的质量监测
根据国家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及设计要求,在每年年终或治理阶段结束后,对已完成的治理措施,用皮卷尺、钢卷尺、手水准等简易工具,及时进行 全面观测和量算,逐项逐块核实质量和数量,并将核实的措施逐项逐块造册登记,绘填图斑,写出专题报告,提请上级验收,着重以下内容:
① 梯田的质量监测。梯田断面尺寸是否合理。用皮尺量田面宽度和田坎高度,看是否符合原相应地面坡度的标准要求;田面是否水平。要求纵向坡不超过1°,横向水平,田边1米左右是否留有倒坡;田边埂是否坚固,尺寸是否合理;田坎是否巩固,坎坡是否合理。
② 水土保持林和经果林的质量监测。整地工程设计是否合理。以水平沟和鱼鳞坑为主,根据当地暴雨径流情况,是否能拦蓄10年一遇6小时最大暴雨设计,水平沟和鱼鳞坑在坡面上是否水平,土埂是否坚固;选用的树种是否适合当地条件,且有较好的经济价值,是否优良品种。通过现场观察,结合面上调查 进行判断;造林成活率是否达到85%以上。选有代表性的林地和果园,按规范要求确定样方,在样方中具体观察成活率。
③ 种草的质量监测。种草设计是否合理。选种的草种是否适合当地条件,有无经济开发价值,是否优良品种,植株密度是否合理;成活率是否达到85%以上。 (2) 治理措施的进度监测
总的原则是各项治理措施必须在质量合格的基础上监测其进度,质量不合格,不计其数量,责令返工重作,到质量符合要求时,才计其数量。
① 梯田的进度监测。由监测人员用皮尺或测绳逐台丈量田面的长度和宽度,由此计算每台梯田的面积。并对整片修建的梯田,在1:10000地形图上勾绘范围。 ② 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的进度监测。对农户分散经营的经济林,采取逐块丈量的方法。道路及四旁造林按株行距折算为面积。由于大面积连片造林,一般在1:10000地形图上勾绘范围,用求积仪量算造林面积。
③ 种草的进度监测。对分散种植的草地,采取逐块丈量法监测。对较大面积集中连片的草地,采用在地形图上沟绘量算草地面积方法监测。
78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监测
采用典型农户定点调查和社会调查两种方法 (1) 典型农户定点调查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监测,以典型农户与典型地块为主。 1) 典型农户定点原则
① 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总体部署,以村为单元具体布设典型农户,并在典型农户土地上布设典型地块。
② 典型农户分好、中、差三个档次对比;典型地块以有项目与无项目横向对比,并在项目执行期间进行不同时期的纵向对比。
③ 从项目实施之年起,长期固定监测。并按不同时段,连续观测记录。 2)典型农户的选定
① 在大红沟流域内按农户经济水平好、中、差三个档次为一组,分别选取,每乡至少选两组,并尽量选在典型小流域内。
② 所选典型农户要有代表性,并能反映不同行政区、不同类型区的特点。每一组好、中、差的典型农户不仅要在同一行政区内,而且要在同一类型区内。 3)典型地块的选定。
① 原则上在典型农户经营的土地上选取,以配合了解典型农户实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所获得的增产
② 以有措施地块与无措施地块对比。即梯田、果园、造林、种草与坡耕地(或荒坡)对比,水地与旱地对比,坝地与坡耕地和梯田对比。
③选取的典型应有代表性,以一块完整的地块为原则,每块面积不小于0.5hm2。
4) 监测内容
① 典型农户监测内容 。
农户调查的内容包括农户基本情况、年末生活性固定资产情况、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情况、当年新增生产性固定资产情况、年末生活性消费支出情况、生产投入与产出情况、生产间接投入情况、主产品产量分配情况、农户家庭经营收支情况、农户劳动力使用情况。
79
综合评价
② 典型地块的监测内容
A、梯田、坝地、水地、坡耕地监测内容:面积、土壤类型、种植作物、耕作情况、投入(肥料、农药、劳力等)、产出情况(籽实、付产品),年增产效益等。
B、人工林的监测内容:面积、土壤类型、树种、整地方式、成活率、保存率、造林投入、管护投入、产出(活立木、薪柴),年增产效益等。
C、经济林监测内容:面积、土壤类型、品种、整地方式、成活率、保存率、投入(肥料、农药、劳力)、产出(鲜、干果,间作收入等)、年增产效益等。
D、人工种草监测内容:播种面积、土壤类型、草种、保存面积、覆盖度、投入(农药、种籽、劳力)、产出(干草、鲜草、籽实)、年增产效益等。 5) 监测方法
① 典型农户的监测方法
A、对典型农户和监测人员都事先进行技术培训,使之熟练掌握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
B、由监测人员指导并协助典型农户,根据每年家庭经营、收支等情况,按监测表内容连续记录。县区监测人员每年至少两次深入典型农户,对其记录结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原始资料精度。 ② 典型地块的监测方法
A、对梯田、坝地、坡耕地典型地块上的粮食产量,单打单收,分别求得其单位面积的产量,并了解增产的具体原因。
B、对果园、林、草措施的各类产品(果品、枝柴、草料等)典型地块上的产量,单打单收,求得单位面积的产量,并了解增产的具体原因。 C、每年年终,按填表说明进行整编,审核无误后上报。 (2) 社会调查
1) 经济效益的社会调查
① 调查内容。原则上以乡(镇)为单元,以自然村为基础,主要调查了解收集大红沟流域农村经济有关资料:包括土地、人口、劳力。农业资源条件,农业生产情况。大红沟流域市场状况,着重项目投入、产出物品的价格。水土保持各项措施完成情况 。
80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② 调查方法。统一制定表格,由监测人员到各乡、村逐户调查。具体数据以政府部门的年报统计资料、业务部门专业资料和访问农民相结合确定。 2) 社会效益的社会调查
在大红沟流域内由于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而促进农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效益,在典型农户定点监测的同时,以乡(镇)为单元进行社会调查。按照水土保持项目监测评价有关技术规程的要求,由监测人员在项目实施中期与期末,到各级统计部门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并在大红沟流域内对调查内容进行重点核对。 3、生态效益的监测 (1) 监测内容与站网布设
由于投资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生态效益的监测只进行植被度方面方面的监测。 1) 监测布设。在典型地块中选有代表性的人工乔木林、灌木林、经济林和人工种草分别布设监测点。从建园第一年开始,长期持续监测每年植被度的变化。 2) 监测内容。乔木林和果园的郁闭度,灌木林和人工种草的盖度。 3) 植被度的监测
林地郁闭度监测,用树冠投影法。灌木盖度的监测,用线段法。草地盖度的监测,用针刺法。乔、灌、草混合体系的盖度监测,用上述测定乔木林郁闭度、灌草盖度的方法,分别测定样方内乔、灌、草的郁闭度和盖度,三者之和再减去乔灌草相互间重叠的部分,即得覆盖度。 4、保水保土效益监测
保水保土效益监测是项目效益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准确地掌握单项措施保水保土效益、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水保土效益和整个大红沟流域的保水保土效益,根据项目 区实际情况,采取定位监测与面上调查相结合,宏观控制与微观监测相结合,在大红沟流域系统地补建和完善了保水保土效益监测网络,全面开展了项目的保水保土效益监测。 (1) 站网分布
在大红沟流域内的顾家台典型小流域内布设1处单项措施保水保土监测站,开展小流域降雨、蒸 发、径流、泥沙、侵蚀等项目的定点观测。 (2) 监测内容
81
综合评价
① 单项措施监测。单项措施保水保土效益监测以标准小区为主,并结合面上调查。主要观测不同坡度、不同措施的径流泥沙变化。
② 小流域综合治理监测。
A、小流域水土流失及不同治理程度下,综合防治措施的保水保土效益。 B、小流域降雨量、径流、泥沙的动态监测。
C、以典型骨干坝控制范围内各项水保措施的数量与质量的动态监测。 (3) 监测方法
① 每次暴雨后,及时查看雨量,降雨历时,查明水池水量、水位,及时记录。
② 将池中泥水搅匀,用标准重取样器取洪水水样,经过滤、烘干后,求得各小区的水量和泥沙。
6.2.3 仪器设备
1、 监测设备仪器配置
水保监测工作涉及学科多,信息量大,处理技术复杂,按照立足现状、着眼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起点较高、尽量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总体要求,需配置监测设备、测绘设备、化验仪器、通讯设备等。大红沟流域监测设计设备仪器配置见表6—1。
表6—1 大红沟流域监测设备、仪器及工具购置表
序号 一 1 2 3 4 5 6 7 8 9
名称、规格及型号 仪器 斜卧式水尺 自计雨量计 测沙仪 水位计 自记温度计 湿度计 风速传感器 风向传感器 日照计 单位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数量 3 9 1 1 1 1 1 1 1 82
单价(万元) 0.05 0.2 3.8 0.4 0.18 0.18 0.58 0.58 0.38 合价(万元) 17.68 0.15 1.80 3.80 0.40 0.18 0.18 0.58 0.58 0.38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二 1 2 蒸发器 涡流式沉降仪器 钢弦式渗压计 全站仪 经纬仪 电子天平 水质测验仪器 水尺 设备 摄像机 数码照相机 合计 个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根 部 部 1 1 1 1 1 1 1 9 1 1 0.46 0.4 0.48 5 1 0.2 2 0.01 1 0.8 0.46 0.40 0.48 5.00 1.00 0.20 2.00 0.09 1.80 1.00 0.80 19.48 2、 基本建设 新建监测用房30m2。 3、 交通工具
大红沟流域顾家台监测站点属偏远山区,路况差,为保证监测任务的顺利完成,需配备必要的监测专用车辆。
6.2.4 监测运行管理
在固原市监测站的领导下,原州区成立监测分站,并配备相应的监测人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其工作任务是完成各项治理措施质量、进度的监测,搞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调查、统计、分析、评价;乡(镇)级完成治理季节各治理点的质量、 进度监测,搞好各监测点的观测。
83
综合评价
7 技术支持
7.1 必要性
由于大红沟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复杂性,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建设对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迫切需要对成熟理论认真总结、提炼和升华,并注重新方法、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不断调整研究思路,用全新技术支持体系指导项目建设。如何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对大红沟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作用,如何协调治理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协调农民利益和生态建设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机制,针对当前大红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深入实际,开展水土保持前瞩性、战略性、方向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生产急需的关键技术研究,不仅是科学地保护改良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潜在的资源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而且是发展区域经济和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内容和生产力。
大红沟流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影响因素特别复杂。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而水保科技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土资源开发的重要技术支持,是项目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水保科技只有面向水土流失治理,服务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才能够发挥其科技先导作用。
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重大措施及实用技术成果推广,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专题调研,已成为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关键措施和技术成果推广等问题的解决,必需依靠水土保持专题调研、技术引进和科学研究。同时,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也必需走科技致富的道路,通过专题调研、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技术成果推广,并尽可能与当地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密切配合,形成项目科学技术支撑体系,推动大红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大面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技术指导,造成系统性差、整体性差、科研成果组装配套推广不够,科研与生产脱节的被动局面,加之大红沟流域科技文化落后、大红沟流域治理成果的管理水平、农民科技水平和治理开发科学技术含量低等原因,必需对大红沟流域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技术培训,培训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农民技术骨干,为项目提供技术服务,把项目建设和
84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水土流失的整体防治水平,必须加大水保科技投入,提高水保治理的科技含量,促进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和项目效益的最大发挥。
封禁治理工程实施时间较短,技术路线还不成熟,科技含量较低。到目前为止,封禁治理实用技术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合理、快速恢复稳定的生态环境技术支持,开展封禁治理专题调研和科学研究,研究大红沟流域生态环境演变与侵蚀环境发生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不同侵蚀环境区域治理目标及关键技术,为大红沟流域封禁治理工程开展作好技术支持。
7.2 专题调研
以项目建设和管理为主线,坚持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把握重点,以专题研究推动项目建设和管理达到更高水平。根据项目区实际和项目实施的需要,以研究生态环境退化、经济贫穷落后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主要内容,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为主攻方向,以全面提高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以综合配套推广运用现有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为主要手段,组织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水土保持部门协作开展研究,确保项目的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实施。
7.2.1 专题调研课题与承担单位
根椐茹河一、二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实施经验,结合本项目建设的需要,拟开展以下几项专题调研:
(1) 特色经果林经营管理技术研究:目的在于提高特色经果林的生产能力和果品质量,促进项目区特色经果林优质高产。其方法是对已建果园开展科学管理、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实验。
(2) 生态需水预测研究
针对大红沟流域实际情况,研究其生态环境用水的组成和特点,选择典型流域进行研究生态需水量及计算方法,并针对目前植被状况进行生态需水分析。
(3) 水土保持保土减沙效益研究:目的在于研究各类治理措施保土减沙效益,提出改进建议。其方法是通过径流小区、自然坡面径流场、特定小流域的对比观测,并参照水文站泥沙观测资料,分析研究项目保土减沙效益,总结项目保土减沙效益,
85
综合评价
为改进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承担单位为原州区水土保持工作站及有关科研机构。
7.2.2 技术路线
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定位试验、实验分析与调查研究、综合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在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与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配套组合,总结提高,突出效益。
7.2.3 进度安排
在项目建设期内逐年进行,除水土保持效益研究需在生产期达到5年才能完成外,其余专题项目均可在建设期间完成。
7.3 技术推广
水土保持技术推广是大红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技术支持系统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通过固原市原州区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努力,部分水土保持科研成果得到了示范推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科研与推广脱节的问题。因此,加强水土保持技术成果的推广力度,是项目建设的迫切需要,它对增加项目建设的技术含量、提高治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7.3.1 推广内容
根椐茹河一、二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推广经验,结合本项目建设的需要,拟开展以下几项技术成果推广:
(1) 经果林建设推广与提高旱作农业区保收能力试验与推广; (2) 利用抗旱药物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推广应用;
(3) 坡地径流“窖灌”农业高效用水模式与产业化示范推广; (4) 设施畜牧业的应用与推广;
7.3.2 技术推广途径与方法
技术推广的途径与方法:首先要建立行政、科研人员、农民群众相结合,信息、物资、资金相配套的科技推广技术服务体系和开发实体。其次,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实行科技承包,与各级水保业务部门、与各级政府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做到奖惩分明。第三,科研成果推广要与培养农民的科技智能相结合,促进农业科技开发与农民科技素质同步发展,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86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7.3.3 推广的措施及计划
1、 建立行政领导、科研人员、农民群众相结合,科研、推广、示范相结合,信息、物资、资金相配套的科技推广技术服务体系和开发实体。
2、 制定有关物资使用、资金管理及实体承包等各种措施的实施办法及相应政策。 3、科研成果推广要与培训农民群众相结合,使农业开发与农民科技素质同步发展,从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7.4 技术培训
7.4.1 培训任务与内容
技术培训的主要对象是从事项目建设管理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包括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参与项目建设和后期管理的项目区农民。
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有:相关的法律法规、项目管理、技术规范、业务基础知识等。
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内容有:项目管理、技术规范、专业技术、新技术推广应用等。
对项目区农民群众的培训内容有:水土保持工程施工与管理基础知识、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经果林栽培管理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与营销等。
7.4.2 培训方式
根椐茹河一、二期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经验,结合本项目建设的需要,拟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开展培训:
1、 专人进修、培训:主要对象为项目管理人员和骨干技术人员。
2、 参观学习:区域外的参观学习对象为项目管理人员和骨干技术人员,本区内的参观学习对象为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
3、 自办培训班:以工程技术人员、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为主。
7.4.3 培训计划
本项目拟在三年期内培训建设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与项目建设和后期管理的项目区农民共计954人次,分年度的培训计划详见表7-1。
87
综合评价
表7—1 项目区技术培训计划表 类别 培训内容 水土保持工程管理 农村经济管理 管理技术 计算机信息管理 监测评价技术 特色经果林栽培及管理 治理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 坡耕地治理开发技术 总计 技术干部 技术干部 经果林栽培户 农民技术工 农民技术工 21 21 450 210 210 954 7 7 150 70 70 318 7 7 150 70 70 318 7 7 150 70 70 318 培训单位及对象 技术干部 技术干部 每 年 人 次 总人次 2009 21 21 7 7 2010 7 7 2011 7 7 88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8 项目组织管理
8.1 建设期管理
8.1.1 项目建设管理的组织形式和机构设置
根据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建设部《关于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0]20号)精神,以及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的总体要求,结合大红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特点,在项目建设中将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项目建设监理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四项制度”,健全建管机构,规范建管程序,确保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项目将在自治区发改委、水利厅的统一领导下,由原州区水利局作为项目的建设单位,履行项目法人职责,严格按基建程序进行建设管理,完成项目建设实施任务。
原州区水保站作为项目实施单位,具体负责项目的建设组织实施与管理工作。承担原州区水利局以合同方式授权的部分法人职责。
原州区水利局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均为合同关系,全面实行合同化管理。其中设计和监理单位,由原州区水利局通过招标或直接委托等方式选择确定,并负责与设计和监理方签订合同。对符合招投标条件的淤地坝工程,由原州区水利局委托有资质的招标中介机构组织招投标,由原州区水利局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承包合同;对水保造林工程,由原州区水利局与当地水保专业队签订施工承包合同;封禁治理与其它工程,由原州区水利局与受益人签订施工承包合同。
8.1.2 资金管理
原州区水利局设立财政专户,项目中央资金的合同支付实行报帐制,各参建单位报帐申请和资金支付程序为: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的合同支付按照与原州区水利局鉴定的合同、施工进度及任务完成情况,由原州区水利局审核后报上级财务管理部门报帐拨付。宁夏水利厅水保局应加强对中央资金的直接监管,减少资金周转环节,理顺投资渠道,做好工程建设的保障服务,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杜绝资金的截留、挪用,提高投资效益。
8.1.3 质量管理
项目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应通过设计、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社会监理的质量控制和政府的质量监督等手段,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89
综合评价
1、 设计、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
设计单位受项目法人委托,按照合同和国家行业有关技术规范进行工程设计,并就合同委托的设计任务对项目法人负责,保证设计质量。
参与涝池、泉水改造、水平梯田等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并具有丰富的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经验,严格按照合同、工程设计文件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进行工程施工。应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按期完成。在施工的过程中接受监理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的检查和监督。水窖可在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下,由地方组织施工。
2、 社会监理的质量控制
监理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依据合同和国家有关法规、技术规范、规程和质量标准,对建设工程进行监理,对工程负质量控制责任。负责单元、分部工程的核验,参与隐蔽工程验收,向项目法人负责,并接受主管单位和质量监督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8.1.4 监督检查
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应制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定期深入施工现场,对建设项目的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任务完成好、标准质量高、资金使用效益好的,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进度慢、质量差,资金管理混乱的,要通报批评,将视情况核减直至终止投资计划,追回违纪资金,问题严重的还要追究项目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8.2 运行期管理
8.2.1 管理机构
治理措施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乡人民政府、村委会为具体管理单位,负责建立管护组织,制订管护公约,落实管护人员的管护职责。
8.2.2 产权制度
工程建成后的产权按照“谁治理、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归属参与建设的集体,产权所有者采用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鼓励集体或个人承包经营,获取收效,以壮大集体经济力量,服务于工程管理和维修。对于承包经营的集体或个人,应以合同方式落实其管护责任。
8.3 保障措施
90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土流失是大红沟流域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启示,脱贫致富必须从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抓起,为加快大红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大红沟流域广大干部群众决心振奋精神,转变观念,抓住机遇,真抓实干,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基础。
8.3.1 组织领导
原州区高度重视该流域的建设,各级党委、政府明确责、权、利,把治理任务作为目标管理考核和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成立项目指挥部,成立由主管区长任治理总指挥,各相关部门领导任成员的治理指挥部;治理实施办公室设在原州区水保站,办公室主任由原州区水保站站长兼任,负责大红沟流域的日常工作,工作人员从相关单位抽调。
大红沟流域所在地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村委会应配合实施单位,做好群众自筹资金的落实、劳力调配及工程用地的协调工作,保证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所用劳力的足额到位。
8.3.2 政策措施
1、认真执行农民投资承诺制度,保证流域治理中的劳力投入,增加治理投入,加快治理进度。
2、实行以奖代补、择优扶持的办法,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
3、坚持“谁承包、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允许继承和转让,长期不变”的原则,利用拍卖、租赁、承包等措施,落实责、权、利,明晰 产权,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治山治水的积极性。
4、采取机关单位、厂矿企业投资治理荒山荒坡兴办绿色企业或当地乡镇入股集资;或采取义务劳动等形式,造就全社会投入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氛围。
8.3.3 制度建设
在项目目标、任务管理、计划财务管理、项目会计核算、物资管理、项目监理等方面制定相关的办法,以保证各项工程正常运转,从而保证治理任务和治理标准的双向完成。
8.3.4 监督措施
进一步健全区、乡、村三级水保执法体系。做到区有专门机构,乡有专干,村有专职人员;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上奠定全面落实水土流失监督执法制度、“三同时”
91
综合评价
制度、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审批制度等各项执法管理制度的良好基础。
通过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动态报道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水土保持法》等政策法规。并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综合手段,广泛动员,层层发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把大红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纳入规范化轨道。
92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9 进度安排
9.1 项目实施与进度安排
9.1.1 交通、水电等条件以及气候、农事活动等因素对施工的影响
大红沟流域交通方便,固—环公路、黑—炭公路沿流域分水岭通过,流域涉及各村与乡政府均有简易公路相通。加之项目建设实施也可为大红沟流域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但由于大部分乡村道路为土路,在雨天对施工机械的通行会有所影响。
大红沟流域基本实现村村通电,且大部分农村已实施电网改造,电力供应能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
大红沟流域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在6~9月,春秋季干旱多风,会对林草植被建设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春秋季节造林种草应在上一年进行工程整地、拦蓄雨水,以提高造林种草的成活率。大红沟流域气候雨热同季,各项工程施工期同时是农作物生长期,施工季节与农民农事活动同步,因此应合理安排各项工程施工时间,避免受农事活动的影响。大红沟流域冬季寒冷,冻土层一般都在100厘米以上。因此,从上年11月下旬至来年3月下旬基本无法施工。
大红沟流域农事活动主要是春播秋收,通过合理安排,集中机械、劳力在农闲时节施工,可保证足够的劳力投入项目建设,不会对项目建设造成太大影响。
9.1.2 建筑材料、苗木、种籽的来源状况
项目建设所需要的水泥、钢材、木材、油料、化肥、农药、地膜、炸药等均可在大红沟流域所在固原城采购,项目建设所需的砂子、石子等须从黑城河拉运,运距较远。所需苗木由大红沟流域所在的原州区现有苗圃或新建苗圃解决。草种由当地种子站或草原站提供。
9.1.3 大红沟流域的劳力技能状况及施工力量
农闲时大红沟流域70%~80%的农业劳动力能够投入项目建设,大红沟流域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掌握梯田、小型水保工程、乔木林、灌木林、人工种草及其它工程建设的技术要领。大红沟流域所在的原州区有专业施工队,农民专业队,专业技术人员50~100名,加上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培训,施工技术力量能够满足项目建设的要求。
93
综合评价
9.2 施工方法
9.2.1 施工方法
1、水平梯田
一般采用机械推平田面、人工修筑田坎的方法,从下向上逐台修筑。 2、林草植被
人工造林采用在上一年进行工程整地、来年进行植苗造林的方法施工。造林应尽量选用当地培育的壮苗,苗木做到随起随用,栽后踏实、浇水,适时松土除草,对未成活苗木及时进行补植。种草一般采用人工播种的方法,播种前应进行深翻整地,对种子进行去杂精选,浸种消毒,播种后加强田间管理。
3、封禁治理
一般采用刺丝网围栏,并在封禁区建设标志牌、宣传牌。 4、道路与小型水保工程
道路与小型水保工程均为推土机施工。对一些交通不太方便的小型工程,也可采用人工挖运、夯实土方的方法进行施工。
9.2.2 施工组织形式
水平梯田、小型水保工程、道路建设由专业施工队或群众实施。林草措施及封禁治理工程建设,以户或联户承包、村或联村、乡或联乡的形式组织劳力实施。
9.3 施工进度
9.3.1 项目总工期
项目总工期为2009~2011年,为期3年。
9.3.2 年度实施方案
参照相同类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经验,各项治理措施在3年内平均安排,年均治理面积2435.47hm2,年治理进度为16.11%。
94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表9-1 大红沟流域各项治理措施建设进度安排表
单位:hm2、栋、座
进度计划 序号 工程名称 2009 一 1 坡面治理工程(hm2) 水平梯田(hm2) 乔木林 水保2 林(hm2) 小计 334.04 3.00 334.04 3.00 334.04 2.00 1002.13 10.00 灌木林 299.15 299.15 299.15 897.44 2997.61 670.00 34.90 2010 2997.61 670.00 34.90 2011 2997.61 670.00 34.90 合计 7306.40 2010.01 104.69 庭院特色经果林 经果3 林(hm2) 小计 经济林 75.79 75.79 75.79 227.38 78.79 368.96 983.33 6 15 2 23 78.79 368.96 983.33 6 15 2 23 77.79 368.96 983.33 6 15 2 23 237.38 1106.88 2950.00 18 45 6 69 3 4 人工种草(hm2) 封禁治理(hm2) 涝池 小型 水窖 泉水改造 小计 二 水保 工程 (座) 三 田间道路(km) 46 46 46 138 95
综合评价
10 投资估算
10.1 编制依据
1、《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 2003年1月);
2、《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03]67号文);
3、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发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计价格[2002]10号);
4、发改价格(2007)670号文《关于发布工程建设监理费有关规定》; 5、国家计委收费管理司、财政部综合与改革司关于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复函(计司收费函[1996]2号)。;
6、宁夏回族治区交通厅、物价局《关于调整公路汽车客货运输价格的通知》([1993]第292号);
7、宁夏回族治区物价局《关于汽车、大中型拖拉机装卸费标准》(宁价(费)发[1991]第69号);
8、主要材料水泥、钢材、油料等,依据当地2007年第四季度材料价格;农林产品的价格采用2007年当地平均市场调查价格;
10. 2 编制方法
1、基础单价 ⑴ 人工预算单价
该项工程地处宁夏十一类地区, 人工预算单价依据《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取高限。工程措施人工工资按1.9元/工时,林草措施人工工资按1.5元/工时,封育治理措施人工工资按1.5元/工时。 ⑵ 材料预算价格
材料预算价格包括原价、运杂费、采购及保管费三部分。材料采购及保管费率工程措施按市场价和运杂费之和的2.0%计算,林草措施、封育治理措施按1.0%计算。主要材料价格见表10-1、10-2。
表10-1 大红沟流域主要材料价格表
96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单位:元/t、m名称 水泥 钢材 5931.15 块石 碎石 砂 水 电 3
单价 428.15 81.65 80.78 78.13 10.00 0.64 表10-2 大红沟流域主要材料价格表
单位:元/株、 kg
名 称 速生杨苗 樟河 柳苗 红梅杏 酥梨嫁 嫁接苗 接苗 季柳苗 沙棘苗 柠条籽 紫花苜蓿 单 价 2.02 3.03 2.02 2.02 1.01 0.08 20.20 30.30 ⑶ 施工机械使用费
施工机械使用费按《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附录中的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计算。 ⑷ 施工用水、用电
施工用水以当地实际调查情况10.0元/m3计算,施工用电以当地实际电价0.64元/(kw·h)计算。
2、各项措施工程单价 ⑴ 工程单价计算
工程单价由直接费、间接费、企业利润、税金组成。单项工程直接费用包括基本直接费和其他直接费,基本直接费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使用费,根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以人工、材料预算价格和机械台时费价格进行计算。
其他直接费、间接费、企业利润、税金等四项取费标准见表10—3。
表10—3 其他直接费、间接费、企业利润、税金取费标准
97
综合评价
编号 费用名称 工程类别 计算基础 费率(%) 小型蓄水保土工程 3.5 梯田工程 一 其他直接费 林草措施 基本直接费 2.0 1.5 封育治理 1.0 小型水保工程 7 梯田、谷坊、水窖 二 间接费 林草措施 直接费 5 5 封育治理措施 4 工程措施 3 三 企业利润 林草措施 直接费与间接费之和 2 封育治理措施 直接费、间接费、利润之和 1.5 四 税金 3.22% (2) 独立费用包括建设管理费、工程建设监理费、科研勘测设计费、水土流失监测费、工程质量监督费,独立费用取费标准见下页表10—4
表10—4 独立费用取费标准表
98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号 一 1 2 二 三 1 2 四 五 六 费用名称 建设管理费 项目经常费 技术支持培训费 工程建设监理费 科研勘测设计费 科学研究费 勘测设计费 征地及淹没补偿费 水土流失监测费 工程质量监督费 计算基础或依据 一至三部分之和 一至三部分之和 按发改价格(2007)670号文 国家计委、建设部(2002)10号文 本次可研不计算 一至三部分之和 费率(%) 1.6 0.8 0.6 0.15 一至三部分之和 3 、 预备费包括基本预备费和价差预备费,按国家有关规定本次只计算基本预备费,以第一部分至第四部分之和的6%计算。
10.3 工程总投资
由大红沟流域各小流域(片)梯田工程、林草工程、封禁治理、保土耕作、特色经果林、淤地坝、小型水保工程、田间道路等单位工程造价乘以相应措施量估算项目总投资,经估算工程总投资2950.74万元,其中工程措施费1819.83万元,林草措施费612.83万元,封禁治理措施费144.70万元,独立费用206.35万元,预备费167.02万元。见表10—5。
表10—5 大红沟流域投资估算表
99
综合评价
单位:万元 序号 工程或费用名称 建安工程费 1790.35 1562.93 654.73 602.21 305.99 94.30 5.32 56.92 32.05 130.62 130.62 2.50 79.82 65.77 12.64 53.13 14.05 144.70 89.92 1.03 1.52 52.23 2014.88 2014.88 120.89 2135.77 2135.77 林草工程费 栽植费 205.39 59.61 8.27 51.34 20.63 125.15 0.00 205.39 205.39 12.32 217.72 217.72 苗木种子费 327.62 166.38 44.09 122.28 150.92 10.32 0.00 327.62 327.62 19.66 347.27 347.27 设备费 29.48 29.48 0.00 29.48 29.48 1.77 31.25 31.25 独立费用 206.35 61.86 49.73 75.43 0.00 15.46 3.87 206.35 12.38 218.73 218.73 合 计 1819.83 1562.93 654.73 602.21 305.99 94.30 5.32 56.92 32.05 130.62 130.62 31.98 612.83 291.76 65.00 226.75 171.55 149.52 144.70 89.92 1.03 1.52 52.23 2577.37 206.35 61.86 49.73 75.43 0.00 15.46 3.87 2783.71 167.02 2950.74 2950.74 第一部分 工程措施 一 1 2 3 二 1 2 3 三 1 四 一 1 2 二 三 一 二 三 四 梯田工程 <5° 5°-10° 10°-15° 小型水保工程 泉水改造 水窖 涝池 道路建设 田间道路 监督、监测设施建设 水土保持造林工程 乔木林 灌木林 种草工程 经果林 工程围栏 管护房 宣传/标志牌 舍饲圈棚 第一至三部分合计 第四部分 独立费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建设管理费 工程建设监理费 勘测设计费 征地及淹没补偿费 水土流失监测费 工程质量监督检测费 一至四部分合计 基本预备费 静态总投资 价差预备费 工程总投资 第二部分 林草措施 第三部分 封禁治理 10.4 资金筹措
10.4.1 资金筹措原则
100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属社会公益性建设项目,其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减少流域入黄泥沙。为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工程建设资金的筹措采取“中央、地方、集体和个人多渠道投资”的原则。
10.4.2 资金筹措比例
1、工程措施
梯田工程主要作用是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群众脱贫致富,调整农业结构,多采用机械施工方法。中央投资比例为40% ,地方配套40%(采用项目配套的方式),群众自筹资金为20%;小型水保保工程、道路等中央投资比例为60% ,地方配套10%,群众自筹资金为30%。监督、监测设施建设费中央投资比例为100%。
2、林草措施
乔木林、经果林、人工草等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投资主要以地方、集体和个人为主,中央投资比例为40%,地方配套20%,群众自筹为40%。灌木林主要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而修建的生态林,中央投资比例为60% ,地方配套20%,群众自筹为20%。
3、封禁治理
中央投资比例为60%,地方配套10%,群众自筹为30%; 4、其它费用
独立费用中央投资比例为50%,地方配套50%;预备费全部为地方配套奖金。
10.4.3 资金筹措方案
根据资金筹措原则和比例,项目总投资2950.7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56.59万元,地方匹配1070.89万元,群众自筹623.26万元。
地方配套资金中,利用项目捆绑的方式配套资金625.17万元,占地方配套资金的58.39%。
大红沟流域资金筹措方案见表10—6。
表10—6 大红沟流域工程建设资金筹措表
101
综合评价
单位:万元 序号 工程或费用名称 中央 比例金额 (%) 1819.83 776.12 合 计 1562.93 625.17 654.73 602.21 305.99 94.30 5.32 56.92 32.05 130.62 130.62 31.98 612.83 291.76 65.00 226.75 171.55 149.52 144.70 89.92 1.03 1.52 52.23 206.35 61.86 49.73 75.43 0.00 15.46 3.87 167.02 261.89 40.00% 240.88 40.00% 122.40 40.00% 56.58 3.19 60.00% 资金筹措方案 地方 金额 663.66 625.17 群众 比例比例(%) 金额 (%) 380.06 312.59 第一部分 工程措施 一 1 2 3 二 1 2 3 三 1 梯田工程 <5° 5°-10° 10°-15° 小型水保工程 泉水改造 水窖 涝池 道路建设 田间道路 261.89 40.00% 130.95 20.00% 240.88 40.00% 120.44 20.00% 122.40 40.00% 9.43 0.53 5.69 3.20 13.06 138.56 15.99 122.57 58.35 13.00 45.35 34.31 29.90 14.47 8.99 0.10 0.15 5.22 800.69 103.17 30.93 24.87 37.72 0.00 7.73 1.93 903.87 1070.89 1070.89 10.00% 10.00% 10.00% 10.00% 50.00% 20.00% 20.00% 20.00% 20.00% 10.00% 10.00% 10.00% 1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61.20 20.00% 28.29 1.60 30.00% 17.08 30.00% 9.61 30.00% 39.19 30.00% 199.78 0.00 199.78 71.35 34.15 60.00% 19.23 60.00% 78.37 60.00% 306.47 290.48 162.05 15.99 50.00% 四 监督、监测设施建设 第二部分 林草措施 一 1 2 二 三 一 二 三 四 水土保持造林工程 乔木林 灌木林 种草工程 经果林 工程围栏 管护房 宣传/标志牌 舍饲圈棚 第一至三部分合计 第四部分 独立费用 一 二 三 四 五 建设管理费 工程建设监理费 勘测设计费 征地及淹没补偿费 水土流失监测费 一至四部分合计 基本预备费 静态总投资 价差预备费 工程总投资 26.00 40.00% 136.05 60.00% 68.62 40.00% 59.81 40.00% 86.82 0.62 0.91 60.00% 60.00% 53.95 60.00% 26.00 40.00% 45.35 20.00% 68.62 40.00% 59.81 40.00% 43.41 26.98 30.00% 0.31 30.00% 0.46 30.00% 15.67 30.00% 623.26 623.26 623.26 623.26 第三部分 封禁治理 31.34 60.00% 103.17 2577.37 1153.42 30.93 50.00% 24.87 50.00% 37.72 50.00% 0.00 7.73 1.93 0.00 50.00% 50.00% 50.00% 六 工程质量监督检测费 2783.71 1256.59 2950.74 1256.59 2950.74 1256.59 167.02 100.00% 10.5 分年度投资
根据工程建设总体安排,大红沟流域2009——~2011年投资计划见表10—7。
102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表10—7 大红沟流域分年度投资计划表
单位:万元 工程或费用名称 一 1 2 3 二 1 2 3 三 1 四 一 1 2 二 三 一 二 三 四 第一部分 工程措施 梯田工程 <5° 5°-10° 10°-15° 小型水保工程 泉水改造 水窖 涝池 道路建设 田间道路 监督、监测设施建设 第二部分 林草措施 水土保持造林工程 乔木林 灌木林 种草工程 经果林 第三部分 封禁治理 工程围栏 管护房 宣传/标志牌 舍饲圈棚 第一至三部分合计 第四部分 独立费用 建设管理费 工程建设监理费 勘测设计费 征地及淹没补偿费 水土流失监测费 工程质量监督检测费 一至四部分合计 基本预备费 静态总投资 价差预备费 工程总投资 合计 1819.83 1562.93 654.73 602.21 305.99 94.30 5.32 56.92 32.05 130.62 130.62 31.98 612.83 291.76 65.00 226.75 171.55 149.52 144.70 89.92 1.03 1.52 52.23 2577.37 206.35 61.86 49.73 75.43 0.00 15.46 3.87 2783.71 167.02 2950.74 2950.74 2009 627.93 520.98 218.24 200.74 102.00 31.43 1.77 18.97 10.68 43.54 43.54 31.98 204.28 97.25 21.67 75.58 57.18 49.84 48.23 29.97 0.34 0.51 17.41 880.44 119.07 20.62 16.58 75.43 0.00 5.15 1.29 999.51 55.67 1055.19 1055.19 建设工期 2010 595.95 520.98 218.24 200.74 102.00 31.43 1.77 18.97 10.68 43.54 43.54 204.28 97.25 21.67 75.58 57.18 49.84 48.23 29.97 0.34 0.51 17.41 848.46 43.64 20.62 16.58 0.00 5.15 1.29 892.10 55.67 947.78 947.78 2011 595.95 520.98 218.24 200.74 102.00 31.43 1.77 18.97 10.68 43.54 43.54 204.28 97.25 21.67 75.58 57.18 49.84 48.23 29.97 0.34 0.51 17.41 848.46 43.64 20.62 16.58 0.00 5.15 1.29 892.10 55.67 947.78 947.78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03
综合评价
11 经济评价
11.1 经济评价的依据和方法
11.1.1 评价依据
经济评价依据主要为水利部发布的关于《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94)。
基础资料依据《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林产品的价格依据2007年当地平均市场调查价格。
11.1.2 评价方法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属社会公益性建设项目,依据《规范》要求,可对计算方法适当简化,主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评价工程建设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工程的经济合理性。措施的经济评价遵循效益与费用计算口径对应一致的原则,分析时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动态分析为主。
11.2 效益分析
11.2.1 分析原则、范围、期限
1、原则
水土保持建设项目的特点是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经济效益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类;效益分析只计算项目建设投资而新增加措施的效益,原有措施虽然随着时间推延和技术进步,也会提高效益,但因未投入建设资金,因此不计算其效益;分析的原理为有项目与无项目对比分析,分别采用静态和动态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2、计算范围
项目直接效益(有实物产出的效益)主要包括梯田、坝地的种植作物效益和林、草措施效益;间接效益(无实物产出的效益)主要指保土效益等。
3、计算期限
项目效益计算期限为30年,基准年定为2007年。
11.2.2 分析计算的内容和方法
1、计算内容
计算内容包括种植作物、造林、种草、蓄水保土效益等4个方面。
104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种植作物:以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等为主,分析计算在梯田上增产粮食的效益。
2)造林:以乔木林、灌木林为主计算增产的活立木和柴薪,以经济林为主计算其鲜果的效益。
3)种草:以适合当地生长的紫花苜蓿草种为主,分析计算其增产干草的效益。 4)蓄水保土效益:只计算各项措施的直接拦泥保土效益,不考虑各项措施因固沟防蚀、减少崩塌、滑坡而产生的减沙效益。
梯田、林地、草地的蓄水保土量,按各项措施的蓄水保土指标和各年的实施数量进行计算。
2、计算方法 1)经济效益
首先确定各项措施有项目与无项目的对比关系;调查分析确定各地类、各项措施单位面积的增产量、投入及所涉及的各种价格;然后,按各种价格指标、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指标及各项措施数量,编制效益费用流量表,计算出项目的经济效益、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结果。
2)蓄水保土效益
蓄水保土效益计算采用新增措施的面积并考虑坡面措施实施后的保存数乘以坡面措施蓄水保土指标计算。蓄水保土指标的确定是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流域的实际情况,确定大红沟流域年径流模数和输沙模数,根据各项措施的相对蓄水保土指标,确定出各项措施的绝对蓄水保土指标。
11.2.3 各项措施效益指标和主要参数确定
各项措施发挥经济效益计算期:梯田从第2年计算,乔木林从第7年算,灌木林从第3年算,草从第2年计算,每隔八年增加更新费用563.72元/hm2。经济林从第3年算。各项措施效益指标见表11—1、11—2。
表11—1 各项措施经济效益指标
项 目 增产量 (m3、kg/hm2) 1250 4500 3000 1.8 4500 30000 1800 1500 梯田 坝地 灌木林 (薪柴) 乔木林 种草 (活立木) (饲料草) 庭院特色经果林 封禁 经济林 (饲料草) 105
综合评价
单价 (元/kg、m3) 产 值 2(元/ hm) 1.6 2000 1.6 7200 0.2 600 500 900 0.2 600 1.00 30000 0.5 900 0.2 300 表11—2 各项措施保水保土指标 水平梯田 项 目 谷坊 保水 m3 hm2(/、座) 保土 t/ hm2(、座) 100 涝池 150 梯田 157.95 封禁 67.5 造林 84 种草 67.5 林草措施 14 27 34 24.45 27 24.45 保水保土指标确定参照有关研究成果资料,选用梯田、林草、蓄水、保土指标。其中:梯田相对保水指标79%、保土67%;林地选取覆盖度在于20%—30%,取均值为保水42%,保土41%;草地选取覆盖度在20%—30%,取均值为保水34%,保土37%。
11.2.4 费用估算
1、项目运行费的计算方法和成果
各项措施年运行费包括项目运行初期和正常运行期每年所支出的全部费用。本次计算从项目开始运行时算起,由于水土保持措施的运行费主要是人工投资,其次是生产所需材料费和其它投资费用。通过对当地新增措施正常运行所需费用的调查,各项措施单位面积的年运行费指标见表10—3。经计算项目在计算期累计运行费6630.26万元,各项措施的运行费计算成果详见附表。
表11—3 各项措施年运行费指标表
坡 面 措 施 项目 梯田 运行费 450 乔木林 150 灌木林 60 经济林 100 种草 60 生态修复 20 小型水保工程 20 106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元/hm2、座) 2、工程建设投资
大红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2009年实施,2011年结束,建设期3年,工程总投资为2950.74万元。
11.2.5 项目主要措施的经济效益及综合经济效益
1、主要措施经济效益 1)直接经济效益
通过对大红沟流域各项新增治理措施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分析计算:由项目建设到30年计算期末2038年,大红沟流域水平梯田新增产值11256.06万元,大红沟流域年人均粮食400kg以上;乔木林新增产值216.71万元;灌木林新增产值1453.85万元;人工草地新增产值1859.56万元;经济林新增产值573.00万元;庭院特色经果林新增产值840.00万元;封禁治理新增产值2478.00万元。大红沟流域新增措施直接经济效益18677.17万元,各项措施新增产出效益详见附表。
2)间接经济效益
经按上述方法和要求对各项措施保水保土效益进行计算,措施分期实施后,大红沟流域新增措施年均蓄水101.63万立米,新增措施年均蓄水效益30%,新增措施年均保土32.78万吨,新增措施年均保土效益33%。大红沟流域新增措施年蓄水保土量见附表。
新增措施拦泥效益按每拦蓄1吨泥沙折价1.00元人民币的标准计算。经计算30年计算期内总拦泥效益917.95万元。
2、综合经济效益
大红沟流域治理措施总投资2950.74万元,至2030年累计运行费4054.78万元,累计产出效益18677.17万元;累计净效益11671.65万元,效益费用比2.67,综合经济效益成果计算详见附表。
11.2.6 生态效益
大红沟流域建设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大红沟流域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07
综合评价
1、蓄水保土作用显著
大红沟流域经过3年水土流失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新增治理面积73.06km2,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面积累计达105.93km2,治理程度达到70.07%,年均新增蓄水量101.63万立米,新增保水效益为30%。大红沟流域地表径流大部分就地拦蓄入渗,改善了地表径流状况,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明显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削减洪峰,调节河川径流,蓄浑排清,降低河流洪水含沙量;将部分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水,增加了沟道常流水,涵养了水源,提高了地表径流利用率,对汛期洪水起到了调节作用,改善了水环境。
通过兴修水平梯田、种植人工林草和大面积的生态修复,年均新增保土32.78万吨,新增保土效益33%,提高了土壤的抗旱能力,减轻流失相应保留并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促使土壤生态系统的良性转换和良性循环。
2、减少入河泥沙,延缓下游河道淤积
经过三年项目建设,大红沟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可有效地减少进入下游河道的泥沙特别是粗颗粒泥沙,延缓下游河道淤积,从而减轻了下游河道的防洪压力。
3、改善生态环境的其他作用
项目实施后,区域林草覆盖面积增大,林草郁闭度将大幅度提高,区域小气候将得到有效调节,大红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水分状况和热量状况将明显改观,生态系统功能增强,区域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也将会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将明显改善。通过项目建设,大红沟流域林草覆盖度将提高到48.82%,当地野生动物将得以繁衍和发展,有利形成人、动植物与自然协调发展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
11.2.7 社会效益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为大红沟流域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大红沟流域建设可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建设期末,大红沟流域将达到高产稳产基本农田2733.70hm。新增水平梯田全部发挥效益后,大红沟流域基本农田粮食年产量将达到586.17万kg。
108
2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
水平梯田的增加,促使当地农民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农业生产将逐渐向集约化经营发展,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得到较大提高。同时,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得到进一步合理调整。
3、提高了环境质量,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了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大量的生活物质资料,而且使区域人口承载量提高,人口密度和人口环境容量将达到相对稳定,将会极大地提高大红沟流域生产力水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得到协调发展,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功能转向良性循环。
11.3 经济评价
11.3.1 评价依据和方法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会公益性,其社会效益远远超过项目的财务收入,因此大红沟流域经济评价着重进行国民经济方面的分析,分析计算项目全部费用和效益,考察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以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大红沟流域经济评价依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等规范中的要求和方法,分别采用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进行计算。经济效益除计算项目建设新增措施直接经济效益外,还应计算项目建设后,减少下游河道淤积所产生的间接效益。
对项目建设涉及的各项投入及产出效益,在分析时均折算为货币形式表示,无法用货币形式表示的,只作定性分析。
经济计算期取30年,基准年为2007年。
在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实施中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作必要的分析预测,并提出适当的预防策略。
11.3.2 经济分析的主要指标
1、贴现率
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水土保持项目是以减少泥沙、恢复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属社会公益性建设项目,在进行经济评价时,选用7%的贴现率。
109
综合评价
2、内部收益率
经济内部收益率(IRR)以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效益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表示。内部收益率大于或等于社会贴现率且其数值越高时,说明项目经济可行性越好,其表达式为:
t(BC)t(1EIRR)0 t1n式中:EIRR——内部收益率; B—年效益(万元); C—年费用(万元); n—计算期(年);
t—计算期各年序号,基准点的序号为0; (B-C)t—第t年的净效益(万元)。 3、净现值
净现值(NPV)为用所选的贴现率将计算期内各年净效益折算到基准年的现值之和。其大于零时,说明项目经济可行,其表达式为。
NPV(BC)t(1i)t
t1n式中:NPV —经济净现值(万元); i—社会贴现率; 4、效益费用比
效益费用比(BCR)为在选定的贴现率时,项目效益与费用的现值之比,其比值大于1时,说明项目经济可行,其表达式为:
BCRB(1i)tntC(1i)tt1nt1
t
式中:BCR—经济效益费用比; B t—年效益(万元); C t—年费用(万元)。 5 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Pt)应以项目的净现金流量累计等于零时所需要的时间(年)表示。当投资回收期(Pt)小于行业的基准投资回收期限,说明项目投资能在规定的时间内
110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收回。
(BC)t1Ptt0
11.3.3 国民经济评价结果
根据效益分析,计算出工程的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净现值(ENPV)、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和投资回收期(Pt),结果如下表11—4。经计算,项目总经济效益7910.16万元,效益费用比为1.83。
表11—4 大红沟流域国民经济评价结果表
项目 总经济效益 总费用 净现值 内部收益率 效益费用比 投资回收期 单位 万元 万元 万元 % 年 指 标 7910.76 4314.91 3595.25 12.68 1.83 9 备 注 社会折现率 7% 社会折现率 7% 社会折现率 7% 社会折现率 7% 社会折现率 7% 社会折现率 7% 从表11—4结果中看出,在包含减沙效益的情况下,内部收益率大于7%的社会折现率;在贴现率i=7%时,各项经济评价指标均符合项目经济可行的要求。
11.3.4 敏感性分析
按照《水利经济计算规范》中的要求,对项目进行了不确定因素影响分析。由于项目自身特点,决定了对于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人为因素、原材料和劳力价格波动、工期延长等因素都会对项目建设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分四种情况对项目进行敏感性分析。分别为:(1)效益减少10%;(2)投资增加10%;(3)效益推迟2年;(4)投资增加10%且效益推迟2年。项目建设敏感性分析结果见表11—5。
表11—5 项目建设敏感性分析结果表
项 目
IRR(%) 111
i=7%、NPV(万元) BCR 综合评价
正常情况 效益减少10% 投资增加10% 效益推迟2年 投资增加10%且效益推迟2年 12.68 11.54 12.01 12.13 11.22 3595.25 2871.70 3399.48 3458.04 3194.81 1.83 1.69 1.75 1.81 1.71 从表11—5的敏感性分析结果看出,项目建设总体上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即使效益减少10%及投资增加10%与效益推迟2年两种不利情况同时出现的情况下,经济评价指标仍表明工程效益显著,抗风险能力可行。
11.3.5 国民经济合理性评价结论
经过计算分析,从表10—5结果中看出,在包含拦泥保土效益,贴现率I=7%的情况下,大红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在计算期内的各项经济评价结果为:
1、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IRR)为12.68%,大于社会折现7%,说明该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超过要求水平,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上合理。
2、国民经济净现值(NPV)等于3595.25万元,大于零,项目在国民经济上具备盈利能力。
3、经济效益费用比(BCR)为1.83大于1,项目建设经济可行。 4、投资回收期为9年, 说明项目在计算期内能够收回投资。
综上所述,大红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在财务上可行, 国民经济上合理,说明项目可行。
11.4 环境影响评价
11.4.1 项目实施将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水环境的影响
从以上各项新增措施蓄水能力分析计算可知,各项治理措施依照设计逐年实施的同时,项目每年将耗用一定数量地表径流量,尽管耗用部分水资源,但相应的水土保持能力逐年增大,地表径流状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使大红沟流域洪水流量明显减少,降雨经过措施截流渗入地下,补给土壤,形成水圈生态良性循环,促进了大红沟流域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减少的入黄水量主要用于大红沟流域群众的生产生活,也是必需的。
对于项目建设减少入黄水资源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减少输沙耗水和加强项目工
112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程建设运行管理进行弥补。
11.4.2 改变种植结构将对土地质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随着大红沟流域各项治理措施的增加,保土能力将逐年增大,土壤中的水分、氮、磷、钾等有机质将大范围免于流失,相对的土壤肥力增大,在水、肥、气热的作用下,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使土壤空隙率提高,加快有机质的熟化,增强植物的生长,形成土圈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土壤的理化性质将得到良好的改善。
11.4.3 植被的大面积恢复对气候以及大量物种保护和繁衍的影响
随着大面积植被的自然修复和人工林草的建设,林草植被逐年增加,风力将会明显减弱,小气候形成,温度变幅减小,农业生产力提高,有利于区域气候的改善。
随着项目工程的实施,人工林草和封育林草面积逐年扩大,生长量日益增加,地面覆盖逐步提高,到项目建设期末,林草覆被率达到48.85%以上,地面植被的增加,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增强了生态系统功能。
11.4.4 项目实施对促进社会进步、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1、对促进社会进步的影响
1) 随着项目各项生态工程的建设,较为合理地调整了大红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人口布局,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项目实施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将由现状的农、林、牧及其它用地比例为1︰0.24︰0.11︰0.85调整到1:0.51:0.82:0.39。由于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中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资源开发,随着各项措施效益的发挥,使农地的土地生产率显著提高;同时,大红沟流域将有大量的农民接受各种专业技术培训,使他们的生产技能及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科学合理地实施大面积生态修复和人工造林种草,使林地、草地等各业土地单位面积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大红沟流域土地生产率比现状有较大的提高。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及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民的食品结构也将发生显著的变化。从以粮食为主的食品结构向肉、蛋、奶、果、茶齐全的方向转化。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使大量劳动力转移到矿区建设、果品贮运、果品加工等副业生产中,带动当地资源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 改善了居住条件及生活卫生、文化教育条件。项目的实施,将给大红沟流域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当地农村和生活卫生条件将会显著地改善,基本上消除因不良卫生条件而引起的疾病传染蔓延现象,同时学龄人中的就学率将有显著的提高。
113
综合评价
2、减轻自然灾害
1) 减轻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
项目实施后,通过各项措施综合治理,将基本控制各流域(片)沟蚀吞蚀土地,减轻面蚀使土地 “贫瘠化”的现状。
2) 减轻河流洪水、泥沙危害
通过对各项措施蓄水、保土效益分析可知,项目实施后,将年均有效拦蓄泥沙32.78万t,年均蓄水101.63万m3,大量减少入黄泥沙,减轻大红沟流域泥沙对下游的危害。
3) 减轻干旱对农业的危害
项目建设修建水平梯田、坝地、水平阶、鱼鳞坑整地造林等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有效蓄集天然降水,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据调查,在干旱年份,流域内梯田、坝地的粮食产量是坡耕地产量的2~3倍,可有效抗御气候干旱灾害。
114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2 综合评价
12.1 综合评价
大红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农村经济相对落后,项目建设对有效减轻区域自然灾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和长远影响;对减少入黄泥沙、减轻黄河水患、改善水资源利用状况具有特殊作用;大红沟流域实施可以进一步实现区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因此,项目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新增治理措施面积73.06km2,其中水平梯田2010.01hm2,乔木林104.69hm2,灌木林897.44hm2,经济林227.38hm2,庭院特色经果林10.00hm2,种草1106.88hm2,封禁治理2950hm2,建设泉水改造造工程 10处,水窖150眼,涝池50座,新修田间道路138km。工程总投资2950.74万元,其中工程措施费1819.83万元,林草措施费612.83万元,封禁治理措施费144.70万元,独立费用206.35万元,预备费167.02万元。项目建设总投资中,中央投资1256.59万元;地方匹配1070.89万元;群众自筹623.26万元。项目建设完成后,年增加产值18677.17万元;在贴现率I=7%时,项目投资内部回收率为12.68%,净现值为3595.25万元。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采用可靠的资料,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对工程建设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论证,总体来看:
12.1.1 经济效益较好
经计算分析,项目投资内部回收率达12.68%,净现值为3662.71万元(i=7%),项目经济效益较为显著。经对项目进行敏感性分析,项目总体抗风险能力基本可行。
12.1.2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在大红沟流域大规模有计划地实施综合治理与开发,期末累计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0.07%,林草覆盖率达到48.82%,初步形成水土保持生态防护体系。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减轻风沙危害,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实现大红沟流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12.1.3 社会影响广泛
115
综合评价
项目实施不仅使大红沟流域环境有效改善、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当地经济得到发展,并通过应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对培养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际技能,也将产生深刻影响。
12.2 结 论
通过对项目建设进行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分析论证,结果表明:大红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项目建设指导思想明确,建设目标切合实际,规模可行,措施布局合理;项目技术设计合理,经济效益较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影响广泛,项目建设切实可行。
鉴于大红沟流域自然条件恶劣,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任务艰巨,社会经济普遍落后,地方和群众自筹能力低,建议加大国家投资力度,尽快立项实施该项目。
116
工程设计乙级291106—sy号 水保资证乙字第01号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
大红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
(报批稿)
综合评价
固原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2008年8月
118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前 言
为了加快原州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建设步伐,促进流域治理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环境。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水保局宁水保发〔2007〕第76号《关于下达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隆德县乐正川等七个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任务书的通知》文件要求。原州区水利局委托宁夏固原市水利勘测设计院,于2008年1月开始,对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一级支沟原州区大红沟流域农业综合开发与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现状进行了勘察与勾绘,在充分听取了流域广大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精心组织和认真细致的工作,历时两个多月,于2008年3月完成了《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下简称《大红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编制《大红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过程中,我们科学把握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与改革的思路。把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谋划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发展、深化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水土保持发展与改革的实践当中,积极践行并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思路,努力开拓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在措施布局上,我们从防治水土流失、夯实农业基础和改善生态环境入手,以径流调控理论为指导,确立了“沟坡兼治、对位配置、依靠科技、深度开发、全面实现耕地梯田化、荒山荒坡林草化、径流拦蓄利用化、田间道路网络化、地埂利用生态化、农田种植高效化、产业基地规模化”的治理开发目标。围绕这个目标,通过大力开展水平梯田、经济林、水土保持造林种草、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措施,力争通过三年的治理,在流域形成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大流域示范区建设积累经验。
本次可研编制工作,充分利用固原市原州区现有水土保持规划、农业综合区划、近期和远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农业各业发展规划,并将水土流失治理研究的各项新成果应用于可研中;在工程建设现状、自然条件等调查中坚持面上普查与典型小流域详查相结合,实地考察与现场勘察相结合;在可研目标和工程规模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对治理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将措施落实于各小流域(片)内。经投资估算、效益分析及国民经济评价,确定了项目实施的各项保证措施。通过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充分发挥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促进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
1
综合评价
当地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大红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后,由自治区发改委、水利厅于2008年8月2日,在银川组织召开会议,对《可研报告》进行了审查。参加会议的有自治区发改委、水利厅、固原市水务局、原州区水土保持工作站及设计单位固原市水利勘测设计院的专家和代表。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了杨达沟流域现状建设情况,听取了设计单位的汇报,审阅了有关资料,经过讨论,提出了《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意见》,按照修改意见,我们组织报告编制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改,现提交修改后的报批稿。
本次可研提交成果: 1、总报告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 2、附件
1)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顾家台典型小流域措施初步设计》报告
2)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报告
3、附表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可行性研究附表》 4、附图
1)流域地理位置图
2)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与土地利用现状图 3)流域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现状图 4)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与土地利用规划图 5)流域沟道工程分布图
本次可研工作由于任务重、内容多、要求高、涉及范围广,加之水平所限,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2
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1 综合说明…………………………………………………………………1
1.1原州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概况………………………………………1 1.2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大红沟流域的选择………………………………2 1.3可研编制依据和过程…………………………………………………………4 1.4工程建设规模、内容与工期……………………………………………………4 1.5工程投资估算、资金筹措………………………………………………5 1.6效益分析…………………………………………………………………………5
2 流域概况………………………………………………………………7
2.1流域位置…………………………………………………………………………7 2.2自然条件…………………………………………………………………………7 2.3社会经济条件……………………………………………………………………15 2.4对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的评价…………………………………………………19
3 水土流失和防治现状…………………………………………………21
3.1水土流失现状……………………………………………………………………21 3.2水土保持现状……………………………………………………………………24
4 项目建设任务和规模…………………………………………………28
4.1建设目标…………………………………………………………………………28 4.2治理类型区划分…………………………………………………………………31 4.3治理工程建设任务和规模…………………………………………………31 4.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57
5 防治措施及其布局……………………………………………………60
5.1防治措施及其布局原则…………………………………………………………60 5.2防治措施及其布局………………………………………………………………61 5.3防治措施设计……………………………………………………………………61
6 项目建设监督与监测…………………………………………………77
6.1预防监督…………………………………………………………………………77
1
综合评价
6.2监测………………………………………………………………………………77
7 技术支持……………………………………………………………85
7.1必要性……………………………………………………………………………85 7.2专题调研………………………………………………………………………86 7.3技术推广………………………………………………………………………87 7.4技术培训………………………………………………………………………88
8 项目组织管理 ………………………………………………………90
8.1建设期管理……………………………………………………………………90 8.2运行期管理……………………………………………………………………91 8.3保障措施 ………………………………………………………………………91
9 进度安排……………………………………………………………94
9.1项目实施与进度安排…………………………………………………………94 9.2施工方法 ……………………………………………………………………95 9.3施工进度 ……………………………………………………………………95
10投资估算……………………………………………………………97
10.1编制依据……………………………………………………………………97 10.2编制方法……………………………………………………………………97 10.3工程总投资…………………………………………………………………100 10.4资金筹措 …………………………………………………………………102 10.5分年度投资…………………………………………………………………104
11 经济评价…………………………………………………………105
11.1经济评价的依据和方法……………………………………………………105 11.2效益分析…………………………………………………………………105 11.3经济评价…………………………………………………………………110 11.4环境影响评价………………………………………………………………113
12 综合评价 ……………………………………………………………116
12.1综合评价……………………………………………………………………116 12.2结论 ………………………………………………………………………117
2
批 准:李世虎
核 定:高春河
审 查:马志坚 校 核:赵德亮 编 写:马荣亮
参加设计人员:马荣亮 魏玉珍 刘平路 黄全孔
杨晓珍兰雪梅 王东霞 杨小红 张丽英冯 婧 李 杰 杨德川
毛永珍何文发
魏改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