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对策(之四)——开拓“综合减灾”新理念

2024-08-23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筮 鲞簋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b1.9 NO.3 2007年9月 J.of Institute of Disaster-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p.2007 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对策(之四) 一开拓“综合减灾"新理念 马宗晋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积累着以众多灾民的生命和财富为代价的灾害史记,特别是近两千年自然灾害 所呈现巨灾事件时空分布的规律性,,以及与灾害伴生的一些“异常现象”和思考都正在为我们现代人得以 发掘、引用和研究,这是十分宝贵的灾情史料。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一次次巨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党和 政府逐步建立了专业性的和兼业性的减灾机构。几十年来,这样一些专科性灾事的研究单位和工程单位, 对各类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的能力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对各类巨灾对社会的影响也取得了一些基本认 识。就目前国内外对单灾种的预测能力来看,单灾种的研究仍然是基础性的,不可或缺,但对全社会的减 灾来说,则必须开拓减灾多要素的综合发展,编制全社会“减灾系统工程”。 中国减灾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是由灾害的发生和不断的经历而逐步前进的。古代人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有限, 以“听天由命”的心态为主,帝王也以“拜天求恕”为鉴,以“赈灾”、“治水”安抚、解怨于民,同时也 建立了一部分防灾的吏政和避灾之戒律。尽管清末民初近代的科教体系有所改良,天、地近代科教有所引 进,可是仍然很少直接面对灾害,而是被动地应对自然灾患。在1800 ̄1949共150年内,以华北、华中、 华南和西北东部这一人口比较密的地区发生了25次巨灾(死人l0万以上)为例,共死亡4 993万人,如 加上数百起中小灾害的死人,预计近亿,年均灾亡人口可达60万以上,对社会的安定造成非常严重的打 击。可惜那个时段内的直接经济损失尚不易统计。尽管如此,早期对待减灾事业的努力,仍然是一个重要 的初级发展阶段。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积累着以众多灾民的生命和财富为代价的灾害史记,特别是近两 千年自然灾害所呈现巨灾事件时空分布的规律性,以及与灾害伴生的一些“异常现象”和思考都正在为我 们现代人发掘、引用和研究,这是十分宝贵的灾情史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一次次巨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党和政府逐步建立了专业性的和兼业性的减灾机 构,如担负减灾科技事业的气象局、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地震局、海洋局、地矿部等部门,大力发 展对各类自然变异的监测、预报以及相关的防灾工程。几十年来,这样一些专科性灾事的研究单位和工程 单位,对各类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的能力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对各类巨灾对社会的影响也取得了一些 基本认识:干旱是影响社会发展最深远的;洪水是危害农事和社会工程最普遍的;地震是引起社会恐慌和 局地人口伤亡最重的;巨风是破坏沿海经济发展最敏感的;地质灾害多数伴随工程建设的不当而遍布盲目 新建、改建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七大类灾变的监测、预报、评估等要素的观测研究系统总计已不下 两万余个站台和近百万人参加的队伍。各类防洪、防旱、防风、防震、防滑等等工程的建设也都有相当广 泛的布设。加之,伴随经济的发展,城镇建设防灾标准水平的提高,部队大利参与的救灾能力和物资、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第9卷 疗等等部门,都在减灾效能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救灾的效益。统观我国减轻自然灾害的事业,五十年来 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减灾效益;尽管如此,但五十年内灾亡人数总计仍在60万人以上, 年均灾亡1.2万人左右,这比第一阶段灾亡人数已下降了十多倍。可见,我国减灾事业第二阶段的发展是 明显的,但现今的减灾能力和探明灾理的水平仍存在许多难点,尚有待探究。 二十一世纪开端以来,我国、亚洲乃至全球,伴随半个世纪的增温趋势与大环境的变异,一系列极端 性的灾事,如飓风、暴雨、酷热、地震、海啸、洪水、滑坡、野火等等,频频发生,广布各大洲,发展的 和发展中的国家多有巨灾灾害。所以,全球性减灾的社会需求确有加大力度之必要,以更全面地组织社会 整体性的防灾和减灾措施,奋力开拓“综合减灾”新理念,全面加大单专业减灾部门科技发展;同时,更 普遍地提升全社会各有关灾事部门的备灾、救灾和减灾的职责效能,特别是努力开展全民减灾意识和减灾 自卫行动的培训。近几年来,国务院正在大力筹划国家安全的应急措施,突出灾事应急方方面面的职责, 队伍、工具、技术、信息,特别是应急法规和问责制的建立等等,全面提升各级领导和社区群众的减灾意 识与能力。可以说,这是开创全社会综合减灾的有力开端,是我国减灾事业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的先声。 综合减灾的三大任务 ・ 人类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感受,早期并没有明细分割,有如原生态科技,但中世纪时期科技已进入了天、 地、生;数、理、化明确分科的阶段,代表着科技划时代的巨大进步。但如今科学的各分科、甚至包括现 今的技术分支,都有一大部份开始走向科学之间乃至科技之间的交叉、互动与融合,这方面简单说就是“综 合”。就目前国内外对单灾种的预测能力来看,单灾种的研究仍然是基础性的,不可或缺,但对全社会的 减灾来说,则必须开拓减灾多要素的综合发展,编制全社会“减灾系统工程”。 从我国和国际上减灾事业的发展来看,我认为有三个综合减灾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一是多种自然灾 变之间机理相关性的综合研究;二是全社会减灾要素综合运作优选方案的研究;三是如何核算减轻自然灾 害的负增长与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 1 自然灾害之间的机理相关性 首先必须明确,各种自然灾害都是以自然变异为先导,如风、雨、雷、电、冷、热、震、陷等等,都 是以人对自然界的感受分出利、害。人和社会都是承受自然变异的个体,当个体已达到承灾之患时方成灾 害。但自然变异对社会和人类来说,自然灾害要素往往是彼此相关的,可表现为灾害链、灾害群和灾害之 间彼此生、消、起、伏的相关,后者被郭增建称之为灾害“互斥链”。明显的灾害连锁链以(台)风一雨 一雹一洪一滑(坡)一毁(房、工程)一涝,最为普遍;其次是(酷)热一干旱一地裂一断水一毁耕一野 火;再者是地震一连雨等气象变异一山崩(滑)一毁(房、工程)一泄毒一室火。以地震为链首的灾害事 件一般总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起的,所以也可看作是灾害群的一种表现。灾害互斥链的提出多半是从很靠 近的时间内,在相邻的地区内一种灾害的发生,减弱了或加强了邻区已在孕育中的灾害得以发生的相互关 系,这种现象已有过一些事例,但在机理的相关性上还需进一步证明。前面简单列述的三种灾害链,或者 二种灾害链、一种灾害群的内在机理相关问题,粗浅的认识是比较易解的,但仔细深究其内在的相关机理 还需要深入的实体调查与分析。这种调查与分析,恰恰是需要在大区间内灾害风险的区划和各地区现有减 灾实力的调查综合分析,给出提高减灾能力的实策,以求减低风险和灾险的水平。图1和图2是近几十年 个别单项灾种成灾的频次比和成灾风险图,它们是组合多灾种迭加状况的基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3. 20世l 前半期中国洪水等效壤度固 . ’ 竭菡謦 #期中国洪 ”≯ 鞴 ・- ● fj _ 墨I倒 I = 图l 2O世纪各单项灾种成灾的频次比图 图2全国地震震中分布图 2全社会减灾要素的综合运作 1989年,由科技委、计委、经贸委三委办公厅共同批准成立了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组内1990年初 步提出了全国减灾系统工程的框架(图3): 图4全国减灾系统工程框架图 这是可用于国家、省、区域三个层次的减灾领导层统一规划模式,以三个子系统为基本框架构成的全 社会减灾系统工程设计。设计的基本目标在于推进综合减灾的行动。目前各专业减灾仍然是以灾害的基本 类型进行专业范围内的减灾科技行动;而防、抗、救灾和安置与重建工作则主要是社会减灾兼管理部门的 行动;科普、保险、立法等保障部门尚未得以系统的建立,从总体来看还未实现多灾种的综合组织与管理。 冷静地分析国内外主要减灾国家,关于防、抗、救灾的社会分工和安置、重建及科普保险、立法等社会保 障系统基本上多是由政府统一组织,面对各类灾情的。对待各种灾害的科技行动则组织上仍以单科为主, 目前对各种灾害的监测、预测的能力、水平和工作特点既有差别,也有共同之处,所以对灾害的预测和机 理研究还必须要充分发挥单部门的作用,但也必须针对中国的各种巨灾和亚洲的巨灾开辟综合研究的探 索。以巨灾实例为基础,探索多灾种,多信息,在巨灾的孕育过程中研究它们各自可能存在机理相关的关 键之,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第9卷 3自然灾害与社会发展 社会的发展表现在方方面面,如经济上通常以GDP和政府财政收入作为正向增长的标示,那么自然灾 害、人为灾害、环保与社保、人口的增减消费等等方面的投入都可以看作是负向增长。我国是一个多灾国 家,近50年来全国每年约有1.5—3.5亿人受灾,占总人口的25%一30%,年均死人1.2万,倒房350万间, 20—35%的农作物受灾,50、60、70、80、90各年代分别直接损失362亿、458亿、423亿、555亿、1120 亿(以1990年可比价为准),约占同年财政收入的1/3左右(图4)。20世纪末,全国668个城市中受洪 水、地震、台风、干旱、滑坡、沉陷、地裂、缺水等等方面威胁的多少都会在500至100个城市之内发生 (图5)。全国道路、桥梁、水工、房建等等工程设施的灾损和病害者也相当严重。以上这些累计值也是很 惊人的。人民日报上曾发表“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 l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 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 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一次性直接投资约需10 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可惜目前我们还没有与 国家统计局合作,仔细核算历年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以外的因灾造成的社会生产链的连带经济损失即衍 生灾害的数额,不过据粗略的估计一般约占直接经济损失的5—10倍左右。上述两个方面的负面损失值已 对我国发展在经济上有相当的威胁作用,值得对同类负面增长的经济值给以充分的重视和分析。我国关于 自然灾害经济学的研究,据访问,开展的非常少。当然,我国对灾害的保险事业,前后起伏多次尚未正式 确定保险准则,这是有关减害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现行的救灾标准主要还限于灾后的灾民生活和 居住,但灾民的生计,如耕作和生产力的恢复尚有不少困难。灾害经济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则是工业生产 链的破坏,由于产生工业短时间或长时间的灾损和停滞,国际上关于由此造成的衍生灾害十分关注,这是 一个国家负面经济学的重要领域。我们不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但是每一次巨灾的发生,都使我们在面对 一个个生产链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倾倒的悲惨境况,却没有适当的方法加以评估和革新地加以复兴,走 向新的自创之路,尤其是关于直接影响国家基础工业和高端技术集中的城市和工业区,灾毁与复兴前后的 变革,直接涉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 害 虫害 火灾 洪水灾 和气象 地质灾害 图5 1949-1991年中国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对比 图6 1980-1997中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摸数分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