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园I ACADEMY 2013年第1 1期 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 张东彦 华南农业大学 【摘要】当下,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1"7题十分严峻。本文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分析了当前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针对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 就业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退后,社会对毕业 生的需求总量在增加,但由于各种原因,高等农业院校毕业 生就业形势在好转中面临着挑战。一方面,高校大规模扩招, 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矛 盾日益突出。我国正面临着城市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 打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局面,而由于国 有大中型企业实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国家机关和事业单 位精简机构、裁减人员,以及乡镇企业近几年不景气的形势, 致使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人才市场需求不旺。④目前庞 大的就业队伍,使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显得十 分严峻。总体来说,就业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1.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方式灵活,就业渠道增多 目前,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大学生 一样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方式,落实工作。 就业方式主要有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两种。正规就业方式 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报酬,能长期连续就业, 是目前主要的就业方式。而非正规就业方式则没有固定的工 作时间、工作地点,也没有固定的收入,属于短期的、阶段 性的就业。目前国家应鼓励就业渠道多样化,为大学生创造 更多的就业机会。从2012年起,网店经营、家教和自由职 业等都被列入正规就业范围。 2.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地区依旧失衡 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大部分人固守大城市、开发地区和 经济发达地区,而不愿意去“老、少、边、穷”地区的倾向 仍然非常显著,就业地区不平衡的局面依然严重。另外,性 别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就业。在校期间高等 农业院校毕业生的男女性别比例大约是九比一,虽然女生的 学习成绩以及工作搜寻强度都高于男生,但女生的就业率低 于男生,失业持续时间高于男生。 二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传统观念束缚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 “望子成龙”“出人头地”等传统观念促使大学生跻身 公务员的“独木桥”。相反,由于政策、激励措施不到位等 原因大学生到基层去的社会氛围还不强烈,基层就业的局面 尚未完全打开,渠道尚不畅通。高校缺乏对社会需求和用人 单位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的了解。例如,只有部分高校开展 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查,并及时将相关数据信息反馈给学校 相关部门,反馈给一线教师,以增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可见,高校缺乏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缺乏对岗位 职业能力要求的了解,将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无法符合用人 一36一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 1—0O36—02 单位在职业能力方面的岗位要求。 2.服务手段落后、信息渠道单一,制约了高等农业院 校毕业生就业 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仍在沿用传统模式, 以粗放的招聘会和单调的政策指导课来开展毕业生就业工 作。而且,信息不对称、信息搜集的渠道和手段单一,信息 不足或信息短缺等问题在高校表现仍然突出。高校部分专业 设置忽视社会需求,忽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 从教育部发布的常规统计数据中可发现,高校文科专业的就 业率与高校内部专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很低。就业率很低的 专业没有及时缩招或调整,反而存在继续扩招的现象。这导 致了高校毕业生的供给不能吻合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 3.受精英教育的影响,许多毕业生不能及时调整心态, 期望值过高,与时代要求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理想工作”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高等农业院校 毕业生“就业难”在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很多大学生 在上学期间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就业意向,但毕业时对于能干 什么、适合干什么、喜欢干什么等问题尚不明确,相当多的 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主要体现在薪酬、 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因此加剧了就业压力。不少大 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很高期望。他们的就业观念:一是 瞄准国有企业;二是不愿到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工作,扎堆 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三是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干苦、脏、 累的工作。受上述观念的羁绊,许多毕业生在择业竞争中受 挫,由于自设门槛,失去了许多工作锻炼的机会。 三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针对以上的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些缓解大学生就业 的对策,希望对大学生、高校和社会提供参考。 1.加强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 高校可通过开展团队拓展、朋辈辅导以及就业一对一 咨询等方法,为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支持与帮助, 建立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模式。职业指导个性化是指职业指 导工作在解决普遍学生的普遍问题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学 生个性特征的职业咨询、服务和指导问题,从而提高职业 指导的针对性。 2.提高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专业化水平 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大学生将专业 知识运用于实践。另外,高校还可成立专家库,邀请具有社 会实战经验的专家走进大学课堂,为大学生的专业化提供社 会基础,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职业能力可分为自我学习能 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 学园I ACADEMY 2013年第1 1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冯平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的问题不容忽视,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这对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在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是 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一【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l1一o037—02 (35.71%)属于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有39人(25.32%) 是来自于贫困家庭;有60人(38.96%)是2012级新生。对 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其主要的不良心理状态包括紧张、焦 个人要想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进步,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及心理状态是必需的,特别是对大学生而言,拥有了过 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从容地面对学习、就 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展现自己的能力、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处在特殊心理时期的大学生来 说,随着他们社会阅历的增长、思维方式的变化以及在日 趋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很多大学 生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抑郁、暴躁、自卑等形式 的不良心理状态。而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 导和解决,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其行为出现障碍。而为了了解当前大学 虑、沉闷自闭、愤怒、自卑、偏执等,其各自的具体人数和 所占比例,见下表: 我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紧张 焦虑 沉闷自闭 愤怒 自卑 偏执 调查个例数(人) 45 44 14 9.09 12 28 l1 所占比例数(%) 29.22 28.57 7.79 l8.18 7.14 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我们 对本校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 了调查和分析,并对其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和建议,现将具体情况阐述如下: 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 我们对本校五个系部不同专业的550名大学生进行了 随机抽样调查,发放了心理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大 一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得知:现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 平不容乐观:在接受调查的550名大学生中,有154名大学 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类学生占到了此次调查总 人数的28%。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出现心 理问题的概率要大于其他家庭的学生,而这方面的情况却是 我们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忽视的 个重要环节和受众人群。此外,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是 造成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和 一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及其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并对引发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从大学生的心理 状态出发对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做更深入的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在550名本校大学生中,有154名学生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在这154人当中:有55人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很多毕业生在面临各种压力的 时候,往往会表现出焦虑、紧张、不自信,而这样的心理状 态对他们日后的择业、就业和步入社会开始新的生活都是很 不利的;而经过相关的访谈、调查了解我们得知,学校在对 学生就业压力导致的焦虑、紧张情绪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 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八个模块。 目前,华南农业大学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 导课程教学要求》,在大二、大三开设《职业素养提升与就 业指导》必修课课程。 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做好求职准备。 注释 3.继续加强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 让大学生在校期间提前了解就业形势,结合大学生就业 影响因素及自身特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减少毕业后适应 工作、社会的时间。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已聘请一些校内外 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职业咨询和指导,使学生得到专业、 优质和满意的职业指导。 4.深化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素质提升 综合素质是目前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的关键,它要求大 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因此高等农业 ( 毛素琴.浅析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J].内蒙古民 族大学学报,2007(6):65~67 参考文献 [1]邓宏宝.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建设的意义与方略[J]. 成人教育,2009(7):28 [2]徐德斌.高校职业指导模式个性化创新探索[J].长春大 学学报,2009(2):94 [3]朱生玉、陈晨.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 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9): 25 [4]朱明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增强职 业教育魅力[J].网络财富,2010(19):93 [责任编辑:高照] 一院校要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 力、强化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三个方面来重点培养和发展大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