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 名词解释
1. P38要素禀赋:指一个国家拥有的各种生产资源的相对量的状况.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对生
产有重要影响的生产资源主要有土地、资本和劳动这些生产要素。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并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量在两个国家的不同,而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量在两个国家的不同。
2. P38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对于两种
商品(X和Y)和两种要素(L和K),如果生产Y的资本/劳动比率大于生产X的资本/劳动比率,那么我们就说Y是资本密集型商品,X是资本密集型的商品。
3. P39要素丰裕度: 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
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要素丰裕度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衡量要素丰裕度,一种是以实物来衡量,即用各国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总和来衡量;另外一种则是以相对要素价格来衡量,即用每个国家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来衡量。
4. P44罗布津斯基定理:(1)1955年雷布津斯基发表《要素与相关要素价格》一篇文章,
对生产要素的增长对国际贸易关系的影响进行讨论,从而提出该定理。(2)在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变、两种商品均被生产,并且其他要素供给数量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出增加,同时又使其他产品的产出下降。(3)该理论说明,当一个国家的某种要素禀赋增加时,有的行业出现增长,有的行业出现减少。这主要取决于行业使用该种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 5. 国际投资头寸:是一种统计报表,反映的是一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的对外金融资产
和负债存量。这种存量是过去发生的对外交易的结果,按照某一特定时点的当期市场价值(当期市场价格和汇率)及其他因素(例如注销或重新分类)衡量。构成金融资产和负债的项目包括对非居民的金融债权和负债、股本资产和负债、金融衍生工具、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
6. P165国民收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所生产
并在市场上卖出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一国的国民收入(Y)包含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以及净出口(NX),即Y=C+I+G+NX。 7. P166国际收支(BOP):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上其他国
家或地区之间,由于贸易、非贸易和资本往来而引起国际资金移动,从而发生的一种国际资金收支行为。它包括两种具体的收支形式:直接的货币收支和以货币表示的资产转移。
8. P251对外贸易乘数: 一国在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作用下,由于对外贸易收入而增加的该
部门消费会通过国民经济的产业链增加相关部门的收入和消费,最终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产生倍加效果。
9. P200一价定理: 是指同一种商品在统一的市场中应当有相同的价格。如果A国国内市
场与B国国内市场是统一的,那么用A国货币(或B国货币)表示的某一商品在两个国家的价格应该是相同的, 即P=E•P* .
10. P272丁伯根原则:一国往往面临多个经济目标,而这些目标之间常常具有内在的不一
致性,若要实现若干个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若干个有效的政策工具。要实现N种独立的目标,就需要相互独立的N种政策工具,这一原则被称为丁伯根原则。
11. P197黄金输送点:(gold point)是指汇价波动而引起黄金从一国输出或输入的界限。黄金
输送点一般是在金平价之上加一个正负百分数,这一百分数是根据进行国际贸易的两国
1
中南民族大学
之间的输送费用和利息计算的。汇率波动的最高界限是铸币平价加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出点(Gold Export Point);汇率波动的最低界限是铸币平价减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入点(Gold Import Point)。
二 简答题:
1. P45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对他的可能的解释有哪些?
(1)里昂惕夫之谜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的一种质疑,基于实证分析,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而劳动力相对不足,根据H—O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法,他得到的结论是,美国出口更多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更多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故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一些解释:
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具有其他国家工人3倍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应该用工人数乘以3,所以是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此外,还有要素密集度逆转、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偏好论、关税结构说和自然资源稀缺等理论来对里昂惕夫之谜的现象予以解释。 1) 要素密集度逆转:某种商品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
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农产品在非洲与美国的生产)。
2) 自然资源说:H-O理论中只考虑到了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而忽略了土地、矿藏和
森林等自然资源。里昂惕夫也曾在1956年支出,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影响是可能出现谜的原因。许多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美国的某些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的,美国的大宗进口商品很多是自然资源密集的产品。 3) 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们通过对劳
动力进行投资(如进行教育、职业培训、保健等),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从而对一个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与影响。 该学说认为新时代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同样重要,一个国家应该重视人力投资,取得好的投资效益,才可能产生新的比较优势。
4) 需求逆转:在H-O理论中,假设两国的消费者的偏好是形同的,所以国家贸易的形态
只取决于要素禀赋的差异,没有考虑需求的差异。但是在实际贸易中,供求双方都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如果某国在对某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在消费上又特别偏好改商品,将会使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需求逆转。
5) 关税结构学说:H-O理论是建立在自由贸易的假设的基础上,没有关税、运输成本及其
他限制商品流动的障碍,但现实中却存在大量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美国为了刺激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限制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口,从而影响了美国的贸易模式,出现了美国更多的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6) 研究与开发学说(R&D学说):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研究与开发的多寡,可
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而充裕的资金、丰富的自然资源、高质量的人才是从事研究开发的条件,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是研究开发的基础。研究开发的变化可以产生新的比较利益,它不是靠扩大已有的规模,而是通过向研究、开发进行投资取得的。在实际衡量中大多利用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来计算它。该学说强调了科技在国际贸易优势形成中的作用,符合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7) 信息贸易理论:信息是可以创造价值并能进行交换的无形资源,是现代生产要素的组成
部分,占有信息便会产生贸易,信息本身同时又是可以交换的商品,是一种软件要素,而且是一种无限的资源。占据信息意味着比较优势的改变,可以促进一国贸易格局的变
2
中南民族大学
化。
2.P66何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是如何解释国际贸易的?
(1)内容: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产品创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阶段总是在美国发生,在这一阶段由于美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美国的厂商对创新产品拥有生产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别的国家尚不具备条件模仿美国的创新产品,美国厂商获得国内外的垄断性利润。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生产该种产品的阶段。模仿国已经没有绝对的技术、管理障碍,可以进行模仿性生产了,创新国产品竞争力下降。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以低成本为基础开始向第三国出口的阶段。模仿国的大规模生产,不仅满足了本国需求,并且开始向第三国出口,创新国对于该种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逐渐消失。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创新国市场的阶段。由于该产品在创新国的生命周期基本结束,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从创新国转移到模仿国。
(2)上述四个阶段结束之后,即该产品在创新国(美国)完成了自己的生命周期之后,随着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便在模仿国(由于模仿国具有“后发优势”)开始并进行着自己新的周期。该过程有点像接力棒传递过程一样,从先进国家的创新、生产开始,然后转移、传导到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再转移、传导到更为落后的国家与经济体进行生产和经营,在生命周期的延长过程中,该产品能够尽量为人们创造利润收入。 3.P127 关税同盟理论
(1)关税同盟净静态效应
关税同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通过条约形式,相互取消原有的关税,统一海关税则。其特点是,同盟内部取消所有的贸易限制,实行自由贸易,对非成员国,则实行统一的关税制度和限额制度。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主要集中在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两个方面。
贸易创造是指在关税同盟内部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后,国内生产成本高的商品被成员国中生产成本低的商品所取代,来自成员国的低价进口商品替代了昂贵的国内生产的商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被创造出来。
贸易转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这就是贸易转移。这对进口国是种福利损失。
2、关税同盟的实践显示出,它可能增加一国的经济福利,也可能降低一国的经济福利。关税同盟国的成员国通过参加同盟是否利益更大,取决于若干条件,例如,关税同盟成员国与外部世界国家生产成本相差小则结成关税同盟后利益大;结成关税同盟前,成员间关税高,则结成关税同盟后税收减免,利益大,等等。
说明:图D、S曲线为该国的需求与供给曲线,无关税时,该国从成本低的A国进口,在Pa
下进口Q1Q2,此时,B国因成本高被排除在贸易之外。征收Pt的关税,进口减为Q3Q4,若此时该国与B国结成关税同盟,两国间无关税,A国被排除出贸易,该国以Pb价格进口Q5Q6的商品,如果该国与B国结成关税同盟,消费者比在关税价格下有更多的福利,但却不如与A国结成关税同盟的利益多。
3
中南民族大学
与Pt相比,由于消费者的价格降低到Pb,产生净福利a、b,消费者剩余增加a+b+d+e,即PbPtE1E2,生产者剩余降低d,e是税收转移。但与A国结盟相比消费者剩余却少PaPbE2E3,因为自由贸易的进口(从A国)必须转向B国,当然作为1区的生产者剩余增加了,但c部分作为税收也因此损失了。如果该国与A国结成关税同盟,则该国只有贸易创造,而不会发生贸易转移。
(2)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1)关税同盟的优势:
a.关税同盟建立以后,为成员国之间产品的相互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种市场范围的扩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使生产者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利益,并且可进一步增强同盟内的企业对外,特别是对非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关税同盟所创造的大市场效应引发了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关税同盟对成员国的福利增加还体现在贸易创造,即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相对于本国自行生产,体现为福利增加。
b.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在各成员国组成关税同盟以前,许多部门已经形成了国内的垄断,几家企业长期占居国内市场,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因而不利于各国的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组成关税同盟以后,由于各国市场的相互开放,各国企业面临着来自于其他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结果各企业为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必然会纷纷改善生产经营效率,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增强采用新技术的意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同盟内营造一种浓烈的竞争气氛,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技术进步。
c.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关税同盟的建立意味着对来自非成员国产品的排斥,同盟外的国家为了抵消这种不利影响,可能会将生产点转移到关税同盟内的一些国家,在当地直接生产并销售,以便绕过统一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样客观上便产生了一种伴随生产转移而生的资本流入,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 2)关税同盟的劣势
a.关税同盟对成员国的劣势体现为贸易转移,即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这对成员国而言是一种福利损失。
b.关税同盟的建立促成了新的垄断的形成,如果关税同盟的对外排他性很大,那么这种保护所形成的新垄断会成为技术进步的严重障碍。除非关税同盟不断有新的成员国加入,从而不断有新的刺激,否则由此产生的技术进步缓慢现象就不容忽视。
c.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会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关税同盟建立以后,资本逐步向投资环境比较好的地区流动,如果没有促进地区平衡发展的政策,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某些国家中的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别将逐步拉大。
4.P199试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
购买力平价这一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总结创立的。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该理论认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实际上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较大差距。
购买力平价理论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为在每一时点上,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商;相对购买力为当两国都存在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等于过去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
购买力评价认定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取决于通货膨胀,而后者又取决于货币数量,故其理论基础为货币数量论。但在当时金本位制走向灭亡,汇率动荡不已
4
中南民族大学
的情况下,如何解释纸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上,购买力平价还是提供了一个可以实际操作的基础,同时结合通货膨胀来考察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因为从长期看,汇率的实际走势与物价的走势大体一致,是符合国际经济实际的。但是,卡塞尔提出的货币的购买力决定货币价值,而不是货币价值决定货币购买力,这在逻辑上存在着表象与本质倒置的问题。另外他在分析汇率决定与变动时,没有更多地从国民收入、贸易、资金流动等方面着手,对于汇率决定的复杂性解释不够,因而存在着相应的缺陷。另外,这一理论所设定的假设前提,如同一价格率等,即使在今天存在着很好的套利过程,也是过于严格的,这样就限制了这一理论的普遍适用性。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今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5.P249简述J曲线效应及原因
(1)J曲线效应:当一国货币贬值后,最初会使贸易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而不是改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贸易收支恶化才会得到控制并好转,最终使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这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与字母J相似,所以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被称为J曲线效应。
(2)“J曲线效应”存在的原因主要是汇率贬值并不会立即引起贸易收入增加,这是因为货币贬值到贸易收支状况改善之间存在一下几种时滞因素。a .认识时滞,即本币贬值后,本国出口的商品价格降低的消息,并不能被进口商所了解,而需要一个过程。b.决策时滞,即进出口商在掌握了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的信息之后,需要对价格变动的重要性做出分析,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C.生产时滞,即面对增加的出口需求,国内出口部门从组织资源到生产出产品需要一个过程。d.取代时滞,即以前的合同不能取消,进出口商都要一定的时间来处理以前的存货。E.交货时滞,即出口商将商品生产出来后,要交到买方手中,需要经过货物的运输过程。只有经过这些环节和过程之后,出口方的外汇收入才可以增加。
6.P101持续性倾销形成的条件
(1)企业的产量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它会根据国内外市场特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价格来增加利润。企业决定其销售分配你的条件是:如果对应于某一分配方案,其他任何分配方案都不能增加企业的总利润,那么那个方案就是最佳的。假设从本国拿出一个单位的产品到国外市场上去销售,如果企业从国外市场上获得的边际收益大于在本国市场上减少的一单位销售所损失的收入,那么新方案将使企业的总利润增加,原来的分配方案就不是最佳的,企业将会增加在国外市场的销售,直到国内外市场上的边际收益相等。此时企业的总利润不在增加,即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化,因此最佳的方案条件课表示为:MRH=MRF.
(2)另一方面,企业决定其总产量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H=MRF=MC。
5
中南民族大学
根据这一条件,我们便可以确定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在图中,边际成本曲线与企业在国内市场的边际收益曲线的交点分别决定了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销售量。再由国内外市场上的需求曲线,可以确定对应销售量的市场价格,企业在国内外地的销售量分别为PH、PF。由于国外市场的需求曲线更为平坦,即需求弹性相对较大,故对应的价格低于国内价格。
(3)综上所述,持续性倾销要具备以下条件: 1.MR向右下倾斜,即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2.DF比DH更平坦,即国际市场的需求弹性大高于国内市场。
3.无商品的回流,即两市场完全隔离。
三、分析题:(请注意关于倾销和汇率两章章的内容)
1.设中国物价水平某年上升了10%,美国物价水平上升了5%,试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预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将作如何变化? 由相对购买力平价可知: (Et-E0)/E0=πAt–πBt =10%-5%=5%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了5%,即人民币贬值5%。而美元升值5%。
2. 在日本,有些商店专门出售从美国回购的日本商品,而价格要比正规商店的定价低。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四、论述题:
1. P109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1)概述:
幼稚产业保护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他认为,一国实行贸易政策的原则是,其贸易政策必须同本国工业发展的进程相适应。李斯特所主张的贸易保护并非是对所有工业的保护,而是对有前途的工业采取贸易保护;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应该是关税。
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这类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2)幼稚产业有以下三种判定标准(M-B-K标准):
1)穆勒标准。只要将来在自由贸易下能够获利就可以保护。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使技术经验不足、生产力低下、生产成本高于世界价格、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的产业继续生产。未来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可以获利,暂时的保护是值得的。这是一个静态标准。
2)巴斯塔布尔标准。是将穆勒标准动态化,提出了现值的观念,认为保护幼稚产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
3)肯普标准。包含了以上两个标准的全部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产业在被保护期所获取的学习成果应具有外部经验效应的标准。如果企业所学习的知识经验具有外部性,该技术可以为其它产业所获得,因而使得本产业利润无法增加,将来利润无法补偿投资成本,国家应该予以保护。
对于幼稚行业的保护是必要的。在同样的游戏规则下,各国条件不一样,自由贸易可能
6
中南民族大学
会损害相对落后国家的利益,但保护的目的在于使得受保护者得以进步,最终不需要保护,在国际市场中自我扶植,因此保护幼稚产业不是单纯地保护落后。 (3)支持幼稚产业的论的依据:
1)不完全资本市场的存在。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一整套金融机构,使传统部门的的储蓄用于新成长部门的投资,那么新工业部门的增长将会受到这些工业当前盈利能力的限制。因此,即使这些工业的长期收益较高,最初较低的利润将会成为投资的障碍,最优政策当然是建立更完善的市场,但是对这些优质工业的保护可以提高利润,从而使这些工业更快成长,所以保护幼稚工业可以作为次优的政策选择。
2)无偿占用问题,是指新产业产生的社会福利没有得到补偿。例如,首先进入新兴产业的公司,必须承担为适应具体环境而进行的技术改造或开辟新市场的“起步成本”;其他公司可以跟随先驱者而不必承担“起步成本”,而先驱者不能从自己的成本中获得任何收益。由于存在无偿占用问题,没有私人企业愿意首先进入。开创这些新的工业的社会收益显然会大于其成本,最优的政策是给先驱公司的无偿贡献予以补贴。
当最优政策无法办到时,用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来鼓励进口新产业的做法也不失为次优的选择。
(4)幼稚产业的评价
1)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还不能发挥适当的功能)显然比在工业国家更适用。 2)试图从现在就进入未来才会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未必是一件好事。
3)很难确定哪项工业或潜在的工业符合这些要求,而且经验表明,一旦给与保护就很难予以取消。
4)对于贸易保护(例如以进口关税的形式)所能做到的,采用对幼稚工业给予相应的生产补贴会更好。
2.战略性贸易政策
(1)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提出者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一国政府可借助R&D补贴、生产补贴、抽口补贴等政策手段,以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利,强占国际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转移其垄断利润,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其自身的福利水平。
(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三个特征:属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厂商投资成本巨大,且很难通过市场得到完全补偿;很大的外部性。 (3)战略性政策的有效性 1)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必须以利润转移部分超过补贴额或者关税保护成本为先决条件。
2)极难选择赢家(战略性产业)及设计适合的政策去培育它们。 3)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是以对手不采取行动为前提的。 4)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现实运用中还会受到多边规则的约束。 5)此政策更加适合发达国家应用和实施。
后记:本资料仅供参考,还是要多看书;另外,还有没整理到的,请大家补充完整。最后,希望大家考个好成绩。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