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登岳阳楼》的时候,我用“那时那人,那景那情”为一条主线贯穿起整堂课。让学生理解诗歌从时代、诗人、景、情入手。 一、“那时那人”
把杜甫诗分四个时期来总结:
1、读书和漫游时期( 712-737年)
2、困居长安时期(737-756年)唐王朝扩边战争 3、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年)叛乱 4、西南飘泊时期(759-770年)常有战乱 安史之乱:755-763
寓居成都浣花草堂:759-765(寓居四年,有两年在外漂泊)765严武去世
特别突出“安史之乱”和“寓居成都浣花草堂”两段时间,让学生能大致了解安史之乱时期写了大量忧国忧民诗歌,同时,也不能有惯性思维的误导,以为杜甫诗歌都是愁苦满怀的,也有宁静愉快的诗歌,如《春夜喜雨》。
让学生既要掌握主流诗歌,同时也不要对杜诗用模式化思维“一概而论”。 这部分,教学效果较好。但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学生感受不够深刻。 二、“那时那人,那景那情”——温故《登高》
复习杜甫登高之作的《登高》,学习这首诗,总结杜诗的共性: 时间:767秋
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意境:萧瑟、苍凉,雄浑、阔大、悲壮
感情:悲漂泊、悲秋、悲老、悲多病、悲孤独、悲登台、悲自身和国运艰难。 杜甫:博大、崇高、忧国忧民。
请同学从“时、景、情、人”的思路来欣赏,鉴赏意象、意境、情感,来体会领略杜甫的博大情怀,取得的教学效果很好。 三、“那时那人,那景那情”——知新《登岳阳楼》
知新《登岳阳楼》,学生探究赏析意象、意境、情感、诗人情怀。
登岳阳楼(768冬)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景)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景)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己)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己) 教师总结:意象:洞庭水
意境:宏伟宽阔。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无边无际。
情感:悲老病、漂泊、孤独,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忧国忧民 杜甫:博大、崇高、忧国忧民 。
这两首诗写作时间,抒发的情感、体现诗人的胸怀、形象是一致的,放一起欣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接受。效果不错。
为了突出这首诗风格和作者特点,赏析了两个写景关键词“浮”“坼”。
不足之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因此,今后我会在语言表达这一领域给予学生更多的锻炼,不断提高学生的诗歌素养。 四、“那时那人,那景那情”——拓展李白诗歌《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游岳阳楼时,写下这首诗。
意象:楼、川、洞庭湖、雁、山、月、凉风 意境:宏丽美好、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 情感:遇赦后轻快欢乐
李白:自由、潇洒、浪漫、豪情逸志
把唐朝两个最伟大的诗人写的岳阳楼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体悟不同个性抱负的诗人诗歌不同,不同人生境遇诗歌不同。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目标基本达到。但掌握得还是比较浅,日后教学还得再通过更多的诗歌来让学生深入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