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解读与思考
2007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迎来了新时代。
解读《课程要求》关于课程性质与目标、主要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等内容,笔者对课程内涵、资源开发、课程管理等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一、课程名称及内涵
《课程要求》将课程定名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其课程性质与目标是“既强调职业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由此得出,这一课程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职业生涯与规划、就业指导、职业素养提升。
就业指导课程名称常见的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毕业生就业概论、大学生职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辅导、大学生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课程的发展。此类课程主要指向“就业”、“职业”、“生涯”的“指导”、“辅导”、“规划”与“管理”,不同组合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包括教学理念和对象、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差异等。例如,从教学对象看,“就业”只针对毕业生;“职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考虑的问题;“生涯”则关注人的各个阶段。从教学内容上看,“就业”考虑就业前的准备,隐含提升就业率的功利要求;“职业”关注人职匹配,希望提升个体满意度;“生涯”的重心在规划,是指人生重要阶段的控制与管理。从教学方式上看,指导、规划、管理是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时期就业的不同理念。
高校就业指导最初是为了辅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其内容以就业形势、政策及技巧为主。随着形势的变化,这一功能已由关注毕业生转向关注大学生,已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了以学生为主体,由短期的初次就业转向长期的职业规划。其教学内容主要有六个部分(表1)。
这六部分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第一、二部分强调对职业的“认知”;第三、四部分关注职业所需的“技能与素质”;第五、六部分侧重职业的“适应与发展”。对职业的认知是适应和发展职业的前提,职业技能与素质培养是适应和发展职业的条件,而适应和发展职业的过程正是对职业再认知和对职业技能素质提升的过程。这是在教师辅导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职业适应和发展更是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结果。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活动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
由此,笔者认为,本课程是大学生在教师辅导下进行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过程,其课程名称可统称为“大学生职业辅导”,其他等可视作组成课程。
二、课程内容及其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与效果往往取决于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现代课程设计理论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一是学科价值取向,以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体系为中心,追求现代化、系统化和专业化;二是学生价值取向,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习者的本性和要求;三是社会价值取向,主张课程内容设置要以适应社会需要的经验和能力为依据,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
职业辅导的课程目标主要体现在态度、知识、技能三方面,即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实践训练和环境的熏陶,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职业环境,科学确立生涯目标,发挥
自身优势和潜能。课程内容的六个部分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学生对实践活动及职业环境的体验,更强调将知识、感受和能力转化为自身综合素质。其课程价值取向应兼顾学科体系、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
1.开发理论资源,推动课程建设学科化
大学生职业辅导是一门交叉性特别强的课程。理论研究是重要环节。要中外结合,借鉴并开发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成熟理论;要校企结合,借鉴并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经验和理论;要政校结合,借鉴并开发政府人事与劳动保障部门较成熟的劳动培训与职业指导理论。
2.开发学生资源,推动课程建设人本化
目前课程教学有六多六少的情况:指导时间高年级多低年级少,指导对象毕业生多普通生少,活动空间校内多校外少,学习内容结论多案例少,指导方法讲授多体验少,指导形式集体多个人少。本课程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教学内容,贴近学生需求,学生愿意参与;整理职业发展案例,促进学生敢于参与;通过项目管理扩大学生参与面,让学生善于参与;最大限度提供交流机会,加强解决问题的过程控制,让学生乐于参与。
3.开发环境资源,推动课程建设社会化
对大学生职业辅导课程环境资源开发是指通过有形或无形的物质、文化、制度和组织等环境,对学生职业生涯开发产生潜在影响。首先,应充分重视自身资源的建设,发挥人才优势,积极寻求劳动部门职业指导师、人事部门人力测评师、心理学界心理咨询师等部门与行业的人才资源,培育职业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要重视课程教学建设,做好软硬件环境资源
的开发,如职业认知测评工具、职业教育网络平台、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校园文化活动、学科专业与科技创新竞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素质拓展训练、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室、就创业教育团体辅导与个案咨询、社会实践等。其次,家庭环境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学校要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子女的想法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第三,企业、政府、社会等也影响着学生职业生涯的开发与辅导。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独有的资源优势,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与素质提供实践平台;也要充分利用政府、社会对学生职业辅导提供的人员、信息、政策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平台。
三、课程教学考核及其管理
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通过考核和评估来衡量的,大学生职业辅导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域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全程性,已使单一的考试形式无法满足课程综合考核的需要。《课程要求》的六个主要内容都强调实践环节,教学方法不再是单一的课堂讲授,而是小组活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测评工具使用、人物访谈、团队训练、模拟面试、录像观摩等多样化的方式。教学内容涵盖了不同时段的学习需求,全程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全程化的考核模式。课程目标的三维设计对考核方式的多元化、考核主体的多样化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本课程正处于教学理念的转型期、课程建设的过渡期和课程考核的试验期,教学管理应抓住重点,处理好以下问题。
1.教学理念转型期,处理好关键问题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特点,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用“辅导”替换“教导”和“指导”,用学生体验式学习取代教师灌输式学习,这是课程教学的内在需要,也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处于这样的教学理念转型期,任课教师的培训、督查与考核是课程管理的关键。师授生受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课堂讲授,对教师的考核
重点是讲稿质量。大学生职业辅导课程设置了多维度课程目标和丰富的实践环节,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查,不仅有系统知识的讲解,还有对学生课内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反馈,以及对学生实施分阶段考核的信息追踪与归整分析等。做好教师任务目标分解研究,实施教学质量目标考核是解决课程考核管理难题的关键。
2.课程建设过渡期,着眼于长效机制
大学生职业辅导从选修课到必修课的过渡正是课程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学习效果的检测具有一定滞后性,尤其是关于学生“态度”与“技能”的考核与学生职业发展情况密切相关,而后者是学生离校后的反馈,是本课程的延伸性考核,是一种长效考核。因此,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既有显性,又含隐性;既有短期教学目标考核,又有长期教学质量反馈。课程考核应着眼于长效机制,纳入高校课程评价体系,严格按照高校课程建设和管理要求来实施,注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建立通畅客观的信息反馈机制,突出考核评价的激励功能,构建课程质量监控评估体系。
3.课程考核试验期,要抓好过程控制
目前,原已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的高校正逐步将此课程作为必修课向全体在校生开放,这不仅使考核人数增多、考核时段增加,而且使考核周期变长,考核内容和方式必然需要改革。《课程要求》提出,本课程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形成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两大方面进行评价”。课程考核的形式最终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课程考核应突出其示范、纠正、反思与激励功能,抓好过程控制。一是要抓好各模块教学内容的考核点,确保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二是要抓好各时段考核间的连结点,使考核内容相关,确保课程教学的连贯性;三是要抓好综合成绩的管理,合理设计考核内容的比重,确保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公平公正。
因此,课程考核重点应以过程评价为主,让学习者从考核中反观自己的成长历程,形成生涯管理;考核内容应强调学生个体的感知,突出对解决实际问题及创新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应多样化,长期考核与短期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提倡以学生成长档案的方式记载学生职业认知、适应与发展的全过程;考核主体应多元化,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学,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师生共评、社会测评,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