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汉语“V不C”结构的句法特征

2021-03-22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文化纵横

表达内容方面。日本较多政治、经济方面的网络流行语:每年都会出现比如“アベノミクス”“N国党”“闇営業”“NHKをぶっ壊す”“報道しない自由”等涉及政治方面的网络流行词。中国近十年网络流行语中只有“中国梦”“供给侧”“命运共同体”“不忘初心”四个词汇。日本政治类的流行词带有调侃和批判的态度,日本年轻人似乎对政治不感兴趣,通过娱乐化态度看待政治问题。中国方面则是通过网络宣扬国家政策,起到正能量的宣传作用。近几年中国的政治类相关网络流行语逐渐增多,表明中国年轻人近几年对政治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中国较多社会类网络流行语,其中女性权益类词语日本较多:中国的社会类网络流行语比重较大,其反映着中国当时的社会问题。比如2011年“小悦悦”一词,来自广东两岁的小悦悦连续两次被车碾压,路过的18名路人都视而不见这一社会事件,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缺点等问题。日本2019年“上級無罪”一词来自于东京池袋的恶性交通肇事事件,87岁的肇事者因是政府前高管因此未被逮捕这一社会事件,引起日本民众的热议。日本网络流行语中会不时出现关于女性权益的词语,而中国近十年并没有。比如“保育園落ちた日本死ね”一词的热议使日本重新重视女性生育后的就业问题以及保育制度的问题。日本2019年在网络上流行“KUTOO”一词,用于反对女性在职场和正式场合必须穿高跟鞋的规定。此类的网络流行语可以反映出日本女性地位以及权益上的问题的严峻性。同时通过网络的热议,也表明日本女性地位逐渐提升。本文通过2010-2020年中日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的对比,从来源、语言结构、风格、内容等方面的异同分析中日民众的生活态度及心理状态。中日网络流行语都在表达上都会使用省略语,利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强烈情感。表达风格更加生动化、个性化。并且消极批判类的网络流行语比重较大,青年群体把网络作为减压的出口,宣泄现实的不满,体现了抵抗性心理。其中自嘲口吻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了年轻人对生活的无力感,失望但又对未来憧憬的矛盾心理。不同点在于中日青年的兴趣点的差异,中国偏向微博、抖音等软件,日本偏向漫画、搞笑段子等方面。语言结构上,中国的网络流行语造词功能更强,更具有自由性。表达内容上日本民众对政治持有娱乐化态度,更加注重女性的权益,日本近些年来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表明近年女性地位逐渐提升。中国近年政治类相关网络流行语逐渐增多,表明中国年轻人近几年对政治关注度逐渐提高。中国更注重于社会事件,反映社会问题的网络流行语比重较大,通过网络反映社会变化,体现社会热点。网络流行语就像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不仅反映出人们内心想法,也及时的反映出现实生活的问题和矛盾。通过研究中日网络流行语的异同,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取长补短促进自身发展。参考文献[1]李婷.中日ネツト流行語につぃてのサブヵルチヤ一研究[D]湖南大学,2014.[2]水源.汉日网络新语·流行语构词法比较――以2009~2018年新语·流行语为例[J]现代语文,2019.[3]盛烨.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日译考察[D]广西大学,2018.[4]王以臻.中日网络流行词汇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 2019.[5]吴小栓,焦中彦.新语·流行语から见た中日文化の相连点[J]北方文学, 2015.040

现代汉语“V不C”结构

的句法特征

曹琪雯

(西安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摘 要:本文对在“V不C”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了梳理,认为在对“V不C”结构层次划分问题上既要考虑其句法形式,又要兼顾其表达的意义。从认知的角度,句法和意义没有本质的区分,只是程度的不同,一个句法形式本身就可以表达某种意义,“V不C”就是这样一种句法形式,语义上表达否定可能性。此外本文在梳理“V不C”结构的用法实例时发现,在“V不C”结构做谓语时,主语既可以是施事,亦可以是受事,也可以是中性主语,这一特殊的结构形式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关键词:V不C;结构层次;语义特征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界2020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0Z264。作者简介:曹琪雯(1980-) 河南驻马店人,硕士,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V不C”结构是指由动词或形容词加上“不”再加上补语的形式,其内部结构较为固定,可以用来表示否定可能性。汉语界对这一结构有不同的称谓,如,动补结构否定可能式(石毓智,2011),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朱德熙,1982),现代汉语情态式(石毓智,2002),否定能性述补结构(吴福祥,2002),情态述补结构等。汉语届的传统是将“V得C”与“V不C”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吕叔湘(1944)最早对这两种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得”表示可能,“不”表示不可能,并论述了二者的语序排列问题。此后的研究多是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讨论,认为“V不C”是“V得C”的否定式。从共时的角度,前者表示肯定意义,后者表示否定意义,似乎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故二者经常被放在一起进行研究,但这种做法给易给人一种错觉,即“V得C”是早于“V不C”出现,后者是前者的否定。从历时的角度,事实恰好相反,“V不C”的用法早于“V得C”的用法,即“V不C的来源与V得C无关”(吴福祥2000)。鉴于此,本文重点关注“V不C结构”。“V不C”的结构的层次划分对“V不C”结构特层次的划分主要有四种方法,王力等(1985)提出“两类”说,认为“V不C”结构可以分成“V得不C”和“V得不得”两大类;刘月华(1980)则提出“三类”说,包括“V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V不了”“V不得”;而赵元任(1979:210)、丁声树(1961)等提出了四类说,即“V不得”“V不得C”“V不了/来”、将“词汇性的可能式”单列一类。就“V不C”结构特的研究除了有上述的“两类说”“三类说”“四类说”之外,也有观点认为“V不C”是一个双层结构,即VC先组合再和“不”组合。相较以上四种方法,“四类”说更为全面,因为该种分法不仅从句法形式上对“V不C”结构进行了分类,同时还兼顾到了“V不C”结构所表达的意义,从认知的角度,句法和意义没有本质的区分,只是程度的不同,一个句法形式本身就可以表达某种意义,“V不C”就是这样一种句法形式,语义上表达企望或可能性。一般认为“V不C”结构是“V得C”结构的否定省略形式,表可能性。“得”的意义有多种,如能力,条件,可能,“V不C”则是其相对意义的表达。刘月华则认为“这一观点过于笼统,“V不C”这一结构表达的主要意义为不是不愿而是不能够。张旺熹(1999)进一步解释了这里的“愿而不能”。“愿”即期望,是指主观上愿意做出某种动作或达到某种结果,“不能”表示客观上没有某种能力或条件,而无法实现做出某个动作或实现某种结果,所以“V不C”结构表达两个方面的意义,即企望义和可能义,但他进一步指出,企望义不具有普适性,可能义更为普遍,这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V不C”实例都含有主观企望义。吴福祥(2002)则认为“V不C”结构的语法意义为“不具有实现某种结果或位移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实现某种结果或位移的可能性”是“V不C”结构语法化的内在要求。这一认识在语法意义层面上比较合理。在梳理“V不C”结构层次划分的同时,笔者观察到“V不C”结构中非常特殊的一种句法现象,即主语与“V”谓语动词的关系。汉语动词谓语句,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多样的,主语可以是动作的施事、受事,或既不是施事也不是受事。如,我吃了三个馒头,“我”是施事;馒头被我吃了,“馒头”是受事。她只是掉了几点眼泪,“她”既不是施事也不是受事。类似这样结构的表达在现代汉语中非常普遍,但不同的表达出现在同一种结构中的现象并非寻常。而“V不C”构式就具备这种特殊的表达,在“V不C”构式做谓语时,主语既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如“我推不开门”“他跑不快”“我”和“他”是施事;而“这块骨头啃不动”“电磁波看不见”“这块骨头”和“电池波”则是受事;在这种结构中,主语还可以是第三种形式,也就是说主语既不是施事也不是受事,如“钝刀切不了肉”“钝刀”既不是施事也不是受事,在这里是中性主语,指工具,真正的施事还是工具的使用者。“V不C”结构的成分分析对“V不C”结构成分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对“V不C”结构中“V”“不”“C”各成分性质的分析。目前普遍的观点是“V不C”中的“V”主要是动词,也可以是少量形容词。岳俊发(1984)的研究发现充当“V”成分的主要是动词、形容词和少量词组,其发展趋势是由动词到形容词,由单音节到双音节,由个别到普遍。刘月华(2001)通过语料就“V”的选择性限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能够充当“V”的大多是动词,以单音节为主,但一些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使动词“使、让、叫”、以及“是、有、为、象”等受到限制,不能进入该结构充当“V”的成分,但形容词有时也可以进入该结构。笔者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能够充当“V”的动词,多是行为性比较强的词语,如“听不到”“看不见”“打不开”等,这些动词在语义上多表示一个动作使事物原来的状态或位置发生了变文化纵横

化,“剪不断”“赶不走”“搬不动”等,此外一些状态动词也可以充当“V”,如“想不开/到/来”“死/病不起/了”“漏不掉/了”等,但这类结构中的“C”通常比较局限,如“了”“来”“起”“到”等。“V不C”结构中,少量的形容词也可以充当“V”的成分,这些形容词具有动词的部分特征,即使事物的状态发生变化。如“忙不完”“弯不了腰”“静不下心”等。关于“V不C中”“不”的词性的研究,主要有四种观点:一、“不”为中缀。赵元任(1979)认为“不”是插在动词“V”和补语“C”之间的词缀,根据其位置,把它叫做中缀。二、“不”是能性助词“不得”的省略。吕叔湘(1944)认为“得”表示可能性,“不”与之相对表示不可能性。因此“不”本质上和“得”一样也是助词。三、“不”为否定副词。也有学者认为“不”是副词,表否定义,如吴福祥(2002)认为“不”是对VC结构的否定,表示相反的意义。相较前两种看法,第三种看法更具有说服力,复合现代汉语语法对“不”的界定和认识。关于“V不C”结构中的“C”,学界的看法大致相同,认为能够充当“C”的一般是单个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趋向补语或结果补语。充当趋向补语的“V”可以是单一成分也可以是复合趋向成分,单一趋向成分如“回不去、过不来、拿不走”,复合趋向成分如“走不过去、跑不回来”等。如果不存在方向或位置时,多用“来”而不用“去”。充当C的形容词有一定的限制,通常动态性质的形容词可以进入“V不C”结构, 而一些静态形容词,如表贬义的形容词往往受到限制。结语“V不C”结构是现代汉语中富有特色的、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语法表达形式。在对“V不C”结构层次划分上既要考虑其句法形式,又要兼顾其表达的意义,从认知的角度,句法和意义没有本质的区分,只是程度的不同,一个句法形式本身就表达某种意义,“V不C”就是这样一种句法形式,语义上表达企望或可能性。本文在梳理“V不C”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时发现,在“V不C”构式做谓语时,主语既可以是施事,亦可以是受事,也可以是中性主语,形成这种结构特征的内在要求和动因值得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石毓智.现代汉语发展上的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诞生—语音变化对语法发展的影[J].语言研究,2002[3]刘月华.可能补语用法的研究[J].中国语文,1980(4)[4]吕叔湘.与动词后得与不有关之语序问题[A].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5]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a(1)[7]岳俊发.“得”字句的产生和演变[J].语言研究,1984(2)[8]张旺熹.V不C结构实现的语义条件[A].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9]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0]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0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