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浅谈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摘要】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然选择。然而,市场化就意味着风险,为了达到利率市场化的预期目标,商业银行必须对利率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利率的不确定性所代来的市场风险。要有效管理利率风险,首先得对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其次是合理评估利率风险,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从内部控制和外部建设等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对策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遵循的是渐进式改革模式,整体上是按“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步骤展开的。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形成央行调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基准利率,基准利率引导各市场利率的基本格局,逐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利率。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2002年初在全国八个县农村信用社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50%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2004年10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基本过渡到上限放开,实行下限管理的阶段,并允许存款下浮;2005 年7月21日人民币与美元脱钩,汇改正式启动。

到目前为止,包括国债、金融债券在内的非存贷款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包括银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贴现、再贴现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以及外汇市场也已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同时,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强了银行贷款的自主管理能力。

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将由传统的法定利率的接受者逐步变为市场利率的制定者,这无疑在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经营自主性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存在着很多对利率敏感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如果对这些资产与负债的头寸和期限安排不当,在利率发生波动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就有可能遭受严重的利息损失,甚至破产倒闭,这就是所谓的利率风险。因此,如何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的首要问题。基本的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风险。

(一)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是最主要的利率风险,它产生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头寸重新定价时间和到期日的不匹配。通常把某一时间段内对利率敏感的资产和对利率敏感的负债之间的差额称为“重新定价缺口”。只要该缺口不为零,则利率变动时,会使银行面临利率风险。另外,重新定价风险不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净收入,也会影响金融机构的市场价值。

(二)收益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是指由于收益曲线斜率的变化,导致期限不同的两种债券的收益率之间的差额发生变化。收益率曲线斜率一般为正,但当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的时候,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就会变化,于是就产生收益率曲线风险。

(三)基准风险

基准风险是利率风险的另一重要来源,它产生于具有相同的重新定价特征耳的资产负债或表外项目利率的非完全同步变动。具有相同有效期或者相同的重新定价特征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的未来现金流会因为利率的不同步变化发生非预期的变化。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收益大部分来自存贷款净利息收入。当商业银行根据基准利率的变化调整存贷款利率时,如果利差减小,必然影响银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四)期权风险

期权风险来自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中隐含的期权。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期权常常隐含在一些资产和负债之中。比如贷款者有提前还款的权利,活期存款的存款方有权随时提款而不受任何经济损失,定期存款也可以在支付罚息的情况下提前支取。银行相当于这些隐含期权的卖方。由于期权的卖方可以在有利的时候执行这些隐含期权,如果不能充分管理这类风险,这些隐含期权特有的非对称性将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

(五)阶段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阶段性风险是指放开利率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因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而产生的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商业银行对利率水平显著提高不能适应,导致风险加大,威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其次,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大幅波动,商业银行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与经验,外部的金融市场也难以提供相应的金融工具让其进行利率风险规避和对冲等操作。最后,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竞争激烈,存贷利息差的缩小给商业银行带来盈利降低甚至亏损的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表内业务管理

表内业务建设主要是指通过调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来规避和防范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风险。

(二)建立商业银行风险衡量系统

包括进行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和持续期缺口分析。

(三)开展表外业务或发展利率衍生工具

例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以及利率互换。

(四)强化内部控制

通过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和完善的利率风险信息管理系统,独立进行外部审计,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定价能力。

(五)完善外部环境建设

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快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构建,建立与发展金融衍生市场,鼓励金融创新,加强利率风险的监管。

参考文献:

[1]胡新智,袁江.渐进式改革: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1.

[2]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