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梅花的育种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1-08-28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经验交流

现代园艺2017年第8期

浅谈梅花的育种现状及发展趋势

马琳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摘要:梅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有非常悠久的栽培历史,因其曼妙的花姿和清淡的气味受人喜爱。梅花的比 引一直是许多学者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梅花不同育种目标和育种途径的现状阐述,分析了梅花未来的育种方向及目 标,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梅花;育种现状;育种目标

梅花(^mnus mume)属蓄薇科(fiMaceae)李亚科 (祝floideae)李属(Prunus),原产中国,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在我国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现有323个梅花品种,分属3系统、6类、14群、25型,其 中249个品种(77% )是通过种质资源调查从国内外搜集到 的,另外74个品种(23%)是21世纪以来人工选育的。在各 种育种途径中,以实生选种为主(58%),国外引种为辅 (21 %),其余依次为选择育种(7%),杂交育种(5% ),远缘杂 交育种(5%)和其他(4%)。

不同地区对梅花的育种有不同的目标,对于北方地区来 说,主要以培育能露地栽培,并安全过冬的具有典型梅香的 抗寒梅花品种为目标。对于南京等南方地区来说,选育早花 抗寒品种、晚花浓香品种、盆景矮化品种和花果兼用品种等 特用优良品种,以丰富梅花品种资源,延长梅花的观赏期是

其育种目标。通过1957 ~ 2002年间共45年的长期选育,陈 俊愉等已取得了抗寒梅花新品种选育之初步成果,掌握了 22 个抗寒品种,成为在北京和“三北”露地开展区域试验乃至进 一步种植、应用的资源基础。

张启翔教授曾指出梅花育种的5个方向及途径,包括: 1)龙游梅类品种系列的育种。(2)黄色系统梅花的育种。花黄 且具香味的品种“黄香梅”。早在明代就有记载,但现在已经 失传。(3)杏梅系的香化育种。杏梅系的品种均具有花大、繁 密、抗性强、易管理等优点,但几乎所有的品种都失去了香 味。(4)抗性育种。抗性育种是梅花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主 要有抗寒性、抗涝性、抗空气污染。(5)花型及花径育种。梅花

2

3 4 5 6 1

参考文献

刘晓倩,张启翔.国内梅花资源与育种研究进展[J】.山东林业科技, 2008(2)

李庆卫.梅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S1)晏晓兰,熊彩凤.梅花新品种介绍[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2(3)刘飞虎,熊丽简述我国花卉育种现状[J】.中国花卉园艺,2002(3)刘青林.梅花品种改良的现状与前景[』】.花木盆景(花卉园艺),1999(2)张启翔.谈谈梅花育种方向及途径[』】.中国花卉盆景,1987(2)

(责任编辑张芝)

花型主要有平展型、浅碗型、蝶型、碗型、飞舞型等,其它花型 较为少见。

有些学者认为提前梅花的花期,使之与桃李等花期错 开,展现“傲雪寒梅”的风姿是一个育种目标;培育适合切花 栽培的灌丛形“二度梅”是一个育种方向;还有要培育花果兼 用梅品种。

梅花未来的育种方向可以向花色、花香和树姿方面发 展,即培育出花色鲜艳、花香浓郁的曲枝梅花品种。赵昶灵、 郭维明、陈俊愉(2003)曾从艺术哲学的角度对梅花之美进行 研究,认为花色是梅花的关键审美属性,同时具有相对独立 的美学意义。除了花色,花香是梅花的灵魂,进行花香组成成 分分析和花香对人的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的研究,有助于梅 花在目前非常火的芳香疗法、园艺治疗方面的应用。梅花新 品种的选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应在确立具体的育种 目标后有计划、有顺序的进行,逐步实现最终的育种目标。

深浅,在品饮过程中,甘美生津,蕴藏无限玩味和享受的乐 趣。

总之,科技普洱茶膏执行严格的质量技术标准和操作规

程,严格遵循QS质量体系认证,对生产全过程进行严格监 控,力争使茶膏的生产标准被国家相关部门批准为普洱茶膏 的生产标准规范。科技普洱茶膏是优质普洱茶的精华,产出 比有的甚至可达到20 : 1,是普再茶的真正精华所在,其中的 有益酶、茶多酚含量可以高达60%,品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微热效常温萃取工艺技术,可完好保留有益物质和活性物 质;数字化浸提和有害菌去除工艺,能有效滤除可能存在的 有害物质;纯天然制品,健康又养生;所产茶膏口感纯正厚 滑,可具10年老普洱茶之口感,比普洱老茶更胜一筹;茶膏 越陈越香,在科学贮藏条件下,其品质一年更胜一年。

-226-

饮用普洱茶膏已成为尊贵与高品位生活的象征,常饮普 洱茶膏,身心将获得健康,可延年益寿,尽享高品质生活。参考文献

蒲绍柳,伍岗.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与评鉴[J】.蚕桑茶叶通讯,2010(3)徐亚和.解读普洱[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陈继伟,王立波,李朝云.茶水比例、浸提次数对普洱茶膏得率的影响 [J】.蚕桑茶叶通讯,2009(5)陈继伟,何昆萍.普洱茶茶膏传统制作工艺探讨[』】.茶叶科学技术, 2009( 3)陈继伟,何昆萍.普洱茶茶膏传统制作工艺探讨[J】.广东茶叶,2009(5)周红杰.云南普洱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梁名志.普洱茶科技探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王蔓)

1 2 3 4 5 6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