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主要学习内容为: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其第二目内容为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学校,生源不好,学生的基础差。地理又是一门“副科”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实在是不敢恭维。而地理是一门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知识的综合学科。有些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在初中时就畏惧数理化,空间想象力很差,到高中学地理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有些学生甚至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却收缩而下沉也不理解。经常在做题时认为受热要下沉,冷却会上升。“一讲到气温、气压很多学生就傻了”这句话是我们地理老师的口头禅;学生也发出“读理科要是没物理、读文科要是没地理,读书其实也不难”的感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高低压是指水平方向的差异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1.长方形玻璃缸、2.塑料薄膜、3.一杯热水、4.一杯冰块、5.一束香、6.打火机 【课程安排】
(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了解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会制约大气的运动状况,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气运动状况的一种简单形式——热力环流。 (播放视频)海风、山风
(承转)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吧。
(PPT展示)活动
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塑料薄膜、一杯热水、一杯冰块、一束香、打火机等。 实验步骤:
①将一杯热水、一杯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②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③在塑料薄膜一侧(装冰块的杯子上方)开一个小洞; ④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师)待会儿我们请同学上台和老师一起完成这个实验,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开始)......
(师)好,同学们实验都做得非常棒,我们在请两位同学上台观察。 (观察中)......
(师)大家观察的怎么样了?我们请台上的观察员给我们说一说烟雾是怎样运动的,并将运动方向画在黑板上。 (生)......
(小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我们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烟雾在玻璃缸内先由小洞向下,然后由装有冰块的杯子飘向装有热水的杯子,由装有热水的杯子向上,后又飘向装有冰块的杯子上方,形成闭合的
一圈。烟雾的飘动代表了空气的流动,有实验可知,地面冷热不均可引起空气环流。 (版画)空气环流
(承转)那没什么是热力环流了?它是怎样形成的了?让我来看图2.3。
(PPT)图2.3 热力环流的形成
(师)假如A、B、C三地地表性质均一,且温度一致情况下 ,此时大气有无运动? (生).....
(承转)对,同学们都非常棒,当地面受热情况是均匀的时候,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如图a。我们接着假如地表性质均一,A地受热,B、C两地冷却,A、B、C三地空气怎样运动? (生)......
(师边说边画)A地空气向上运动,B、C两地空气向下运动
B A C
(师)请同学们接着分小组讨论:1.在同一高度的上空A′、B ′ 、C′空气密度发生怎样变化?气压怎样变化? 2.空气发生怎样的运动? 3.那么近地面情况呢? (讨论)......
(师)好了,讨论的时间到了,同学们讨论的怎么样啊?下面我们请每组的代表来给我们讲一讲,我们看哪一组的结论最好。 (生)......
(师)每组的代表都回答的不错,如果A地受热多,B、C两地受热少,则A地近地面空气就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的空气就会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如图b。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使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
面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从而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进而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热力环流的含义和形成 (提示学生在书上勾画) (热力环流小结)
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③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 ④什么叫热力环流?
(注)第三问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学生会有迷惑,需要老师及时答疑。
(总结)在今天的这堂课上我们了解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热力环流,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海风、山风,同学们再想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热力环流的表现,大家可以结合书上30页的活动题来思考。
【板书设计】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 1. 含义 2. 形成
【作业布置】教材30页活动题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热力环流原理,其难度并不大,但由于它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知识传授上我要将与之有关的概念与规律做了简单的复习,希望学生能迁移到随后的热力环流过程,然后列举了热力环流的几个实例,目的在体现地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并希望达到当堂掌握巩固的目的。全过程始终贯彻讲练结合的方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与练习生活相结合的思想。教学设计上比较传统,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缺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我觉得本节课整体的设计比较好,很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课堂实况反思)我用30分钟完成本知识的内容,在课堂教学时围绕教材内容,主线清晰,逻辑性较强,步步演进,注重知识间因果联系,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文内容,获得知识体验,并训练地理思维。以身边的地理现象为实验,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但是感觉教学设计中的学生活动的深度不够,任然是教师讲授为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还是有待改进的。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有待改进,不够美观,没有达到地理课堂给学生美的感受的目的。
(学生情况反思)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还是充分参与到了课堂中来,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当问题抛出去,只要个别同学能回答上,怕时间不够就继续讲解,忽略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在以后班上学生比较多时应该注
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