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对策策略
<摘要>:
《纲要》中指出“教师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而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是幼儿比较典型的一种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化的常见行为之一。告状行为是幼儿发起的几种师幼互动中发生频率最多的一次,所占比率高达28%左右。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人们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幼儿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告状?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以及幼儿人际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关系到他们能否带着正常的心态步入社会。理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真实的幼儿社会生活世界。 <关键词>:
幼儿 现象的产生 社会行为 教师的态度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我们一直会遇到小朋友告状的情况。大事、小事他们都会来找老师来解决问题。例如:每天我都会听到许多的“老师,他抢玩具!”“老师,他打我了!”“老师,他不跟我玩!”“他说以后不和我做朋友了!”然后缠着要老师当“裁判”,那么,遇到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到底该如何适当的应对呢。
二.状况的分析: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集体规则,老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或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告状的主体来说,它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在幼儿期,幼儿的认识水平交低,缺乏生活经验,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都很差,而依赖性又较强,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件不能进行全面的、完整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他们周围的问题,而成人特别是我们教师则毫无意外的成了他们心中的权威,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受挫折,他们的告状行为就频繁出现,以求得教师的裁决和答复;另一方面是由于道德水平逐渐提高,他们已懂得把自己和别人的言行与一定的行为规则作比较,产生了一定的道德体验,当他们觉得别人的行为与行为规则不相称时,也会向教师告状。幼儿的告状内容不外乎这几种:一是受欺负,二是利益受损,三是打抱不平。
三、幼儿园告状行为的主要类型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但我认为幼儿的告状行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幼儿希望获得教师的关注或认同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这种告状行为在幼儿园可以经常性的遇到。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如“老师,你看,她还没有吃完饭,我都吃好在玩了!”“老师,你看他把娃娃乱扔,我把它捡起来了!”这些幼儿的行为并不是为了制止同样的行为或者是为了惩罚对方,而是为了向教师表功,获得教师的赞赏,以此来抬高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
2.幼儿为了能够得到教师公正的裁决产生的告状。
这类告状行为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占很大比例。例如,有的幼儿在进行自由阅读活动时,常常一人独占好几本书,其他的幼儿不能进行正常的阅读活动,便向老师告状:“老师,他一个人拿了好多书,我都没书看了!”又如,“老师,是我先拿到玩具的,他抢我的。”
3.? 幼儿为打抱不平或维护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有的幼儿遇到一些小朋友欺负别人时,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和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向老师检举:“老师,他把某某小朋友打哭了。”
4.幼儿为了逃避责任,害怕受到批评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有些幼儿在欺负别人之后,当教师介入询问原因时,他们就会告诉教师:“是他先打我的”或“是他先骂我的”
5.幼儿为了试探教师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有时幼儿不大明确教师的要求或者不确定其他幼儿的行为是否符合教师的要求,产生的一种变相的询问。有一些幼儿报告的事只是其他幼儿的一些行为,如:捏橡皮泥时,教师要求捏鸭子,幼儿看到其他小朋友在捏别的东西时,他会对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不在捏鸭子,老师你来看。”其实,他可能也想尝试捏其它的东西,想得到老师的允许后进行。
6.幼儿嫉妒别人产生的告状行为。
当幼儿看到别人在某方面都比自己强,自己又无法拥有或马上胜过他,也会向教师告状:“某某
刚才说话了!我没理他。”其实是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种不通过具体的行为来缩短与他人的差距,具有一定的消极性。
7.幼儿“报复”别人产生的告状行为。
比如A小朋友先向老师告状说B小朋友哪里做错了。B小朋友会故意找出A小朋友不对的地方,然后立刻跑到老师面前说“A小朋友刚才把娃娃家的玩具拿到拼图角了。”
四.案例分析与描述:
案例一:下午的小班区角活动中,我观察幼儿在美工区剪纸。薛哲瑞小朋友很认真的在剪纸,他嘴里还嘀咕着“我要剪个爱心给妈妈”。突然,旁边的小朋友不小心碰到了他的胳膊,他的爱心剪歪了,这下他大叫起来,很生气的责怪旁边的小朋友。然后委屈的说“老师你看,他把我的爱心弄坏了!” 分析:首先,应当看到薛哲瑞告状有他可取的一面。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想通过告状来求得成人的帮助,从而矫正同伴的不当的行为。从这个角度讲,这是孩子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进步。但是,对于一些小事也要告到老师那里,这会引起同伴的敌视,也会削弱独立处理同伴间小纠纷的能力。
案例二:中午吃饭前,小朋友们在玩小汽车。这时候,贲贲突然很气愤地过来“告状”:“老师,汽车是我先拿到的,洪裕琪不让我玩。”洪裕琪也不甘示弱:“是我先拿到的!”两个人在我面前争论不休,谁也不肯让谁。我先安定了一下他们的情绪,接着,转过脸来对他们说:“如果老师把玩具汽车收起来不让你们玩了,你们会怎么办?”“会难过。”“都没得玩多没意思呀。”“所以老师把玩具放到你们中间,你们应该怎么玩。”“应该一起玩,一起玩才有意思。”说完,他俩高兴的拿着玩具汽车一起玩去了。
分析:贲贲是为了求得老师的公正解决纠纷,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在集体活动中,幼
儿之间经常会出现意见不和、争夺玩具和书籍等纠纷。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一方就会告诉老师,以求得老师的公正裁决或给予保护。在活动中通过引导他们反省,并换位思考,相互间要理解、宽容,让孩子不仅要知道别人的想法,还要理解他为什么要有这种想法,让孩子考虑一下他人的行为是否有合理的一面。给孩子创设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启发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案例三:中午进餐前,我组织小朋友看动画片《小鼹鼠》。等饭菜送到后,老师开始分饭菜时,个别小朋友开始“谈天说地”了,旺仔跑过来告诉我:“翠翠和钱彦羽在说话!”,我们因为要分菜比较忙没有理会她,但过了一会儿后,讲话的孩子多起来了,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响,连旺仔也按奈不住,加入了谈天的行列。
分析:像旺仔小朋友的这种告状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询问,即“某某在说话”,老师是支持还是反对这种行为?她想从老师这里探个究竟。“某某在说话”的第二层含义是“我没有说话”老师若对她的行为表示肯定,或给予表扬的话,孩子会得到满足感,并能领会到成人的评价标准,她就会用这种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
五.讨论与反思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幼儿告状的理由却不尽相同,那么,面对孩子的种种告状行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1.引导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幼小的心灵还很脆弱,对成人的依赖特别强,碰到问题时无法自己解决,常常依赖老师的帮助来解决问题。这时作为老师我们首先应该对幼儿间的矛盾进行一定的了解,先判断幼儿间的矛盾需不需要老师来解决的能力,又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让幼儿不能产生对任
何事情都要依靠老师有习惯。
(一)让幼儿冷静停止哭声,想想问题发生地哪里。
当孩子们发生矛盾时,他们的情绪都会比较激动。严重的时候,孩子甚至还会扭打在一起。要解决矛盾,第一步就是让幼儿停止吵、哭闹的扭打,让他们都冷静下来,再思考问题到底发生在哪里。
(二)让幼儿冷静下来,尝试反思。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并不像成人,成人发生矛盾时会记仇。而幼儿前一分钟的争吵,后一分钟又是朋友。当他们冷静下来进行单独的教育,稳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对发生的事情进行回顾。“为什么会发生矛盾?你没有做错事情啊?你觉得应该怎样解决你们的矛盾呢?”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反思,对冲突的来龙去脉也有清晰的认识,彼此的情绪也会稳定下来。
(三)引导幼儿相互协商,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
在双方都表达过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后,就想孩子们协商怎么解决这个矛盾。例如:“向同伴道歉”、“收回不好听的话”、“握手言和”等等。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引导幼儿协商使用适当的解决方案。
(四)在整个过程中以幼儿为主,先尝试让幼儿进行表决。
如果当事人都同意协商的意见,就要照着这个方案解决,矛盾也就自然的解决了。
(五)当一方出现不同意时,这时老师就要出面解决问题。
当幼儿出现不同意时,老师就要做裁判了。可能这个方案对这个孩子不公平。这时孩子对矛盾有一定的认识。也能较清晰的告诉老师刚才发生的事情,教师也能比较容易的提出双方都同意的公正的解决方法,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我觉得作为老师更应相信幼儿解决自己矛盾的能力,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和信心,让孩子大胆去尝试、去锻炼。
2.进行“勇敢”、“宽容”、“大方”“友爱”等心理品质教育
根据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着的。爷爷奶奶对他们是百依百顺,孩子再任性、淘气,爷爷奶奶都不会生气。这样就造成乐大多数的幼儿无法承受挫折的弱小心理,很多幼儿动不动就流泪,经不起一点点磕磕碰碰。针对幼儿脆弱、娇气等心理弱点,应该进行 “勇敢”、“宽容”“、大方、“友爱””等心理品质教育,培养他们经受挫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教学活动中涉及的心理品质的教育,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隐形教育更是必不可少,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隐性的教育比在课堂上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幼儿更容易接受。由于遗传的因素不同,幼儿的类型各异,在加上生活环境的差异,因此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特有的行为表现,教师可以针对个别幼儿的行为和事件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
3.帮助家长正确树立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现在的孩子都是读生子女,家长把他们视为“掌上明珠”。但是父母和爷爷奶奶不同,许多父母也知道不能溺爱孩子的道理。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但是严格并不是简单地等于态度上的严厉,在家里家长对孩子太严,幼儿没有一定的自由,这样幼儿只能在幼儿园发泄。有的家长还有好有一些错误观念自己的孩子绝对不能吃一局亏,别人打了你你一定要还手。因此教师要帮助家长正确树立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遇到困难是可以与老师商量,或是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
六.结论:
幼儿爱告状,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非常普遍的现象,作为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告状”对他们各个方面发展的价值,做一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在幼儿的世界里有许多成人不了解的东西,幼儿的头脑里也有许多成人不知道的想法,爱告状的幼儿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有许多的可爱之处。教师对告状行为的处理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我们教师不能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教师必须重视幼儿的告状,并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对待幼儿的告状必须慎之又慎,切莫等闲视之。我们既然选择了在幼教这份土地上耕耘,就必须要去了解、关注幼儿,从而理解、尊重、培养幼儿,一切从有幼儿出发,寻求、探索教育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