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考前专项练习语文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小古文阅读。
勿贪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①勿贪多,则拳可出矣②。”
(注释)①汝(rǔ):你。②矣(yǐ):了。
[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瓶中/有果。
B.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C.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D.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
[2]“取之满握”中的“之”指的是( )
1 / 23
A.瓶子 B.瓶中的果子 C.瓶口 D.拳头
[3]对“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
B.我不要那么多,你握紧拳头就可以出来了。
[4]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古诗文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精卫填海》选自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少女”指__________。
[2]故事讲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去东海游玩时不幸_______,化为_________,她衔来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子,填塞 _________的故事。
3. 阅读理解。
欧阳修苦读
2 / 23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②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⑤,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孤:小时候死了父亲。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③荻(dí):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像苇叶,秋天开紫花。④闾(lǘ) 里:乡里。⑤文字:文章。
[1]“家贫无资”的“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当这个字表示“供给;提供”的意思时,可以组词为_________。
[2]“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意思是( )。
A.他从小时候开始写诗歌文章时,个子就和大人一样高了。
B.他从小时候起开始写诗歌文章,下笔就和大人一样镇静了。
C.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水平已经和大人一样高了。
[3]选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写欧阳修苦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苦读的故事呢?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23
4. 阅读《王戎不取道旁李》,完成习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析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戒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面的字词。
(1)尝:_______ (2)竞走:_______
(3)唯:_______ (4)信然: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你认为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轻松阅读快车。
4 / 23
藏王的使者
唐朝( )时,藏( )王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到内地求婚。内地的文成公主既漂亮,又能干。好多国家都派使臣来求婚。唐朝皇帝决定让使臣们比比智慧,哪个最聪明,就把公主许配到他那里去。
第一次,皇帝让使臣们分出一百匹马中哪匹马驹是哪匹母马生的。别的使臣都把毛色相同的马驹和母马分在一起。禄东赞却把马驹同母马分开关起来。隔了一夜,才把母马一匹一匹地放到马驹中去。马驹见到自己的妈妈,急忙扑上去吃奶,不一会儿全分出来了。
第二次,皇帝叫人扛来一根两头削( )得一样的檀香木棍。问使臣们哪一头是根,哪一头是梢。别的使臣都很为难( )。禄东赞用绳子拴住木棍的中央,把它放在池塘里,说:“下沉的一头是根,浮着的一头是梢。”
最后,皇帝叫人拿来一块玉石,要使臣们用线穿过玉石上的洞眼。洞眼很小,里面的孔道是弯弯曲曲的。使臣们一个个用线去穿,都失败了。禄东赞一边看,一边动着脑筋。忽然,他看见地上有只蚂蚁,想出了主意。他把丝线拴在蚂蚁身上,把蚂蚁放到玉石的洞眼上。 在洞眼这头慢慢吹气,在另一头放了蜜糖。就这样,蚂蚁带动丝线穿过了玉石洞眼。
5 / 23
皇帝见三道难题全让禄东赞解决了,心想:一个使臣都这么聪明能干,藏王一定更了不起。于是,皇帝让文成公主嫁到西藏。聪明的禄东赞终于完成了藏王的使命。
(1)给短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丑陋——( ) 愚蠢——( )
(3)唐朝皇帝让使臣们比智慧,比的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朝皇帝的判断正确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 常)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zhé shé)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6 / 23
[1]选择( )里正确的字词或读音,用“√”表示。
[2]王戎凭借什么断定“此必苦李”?(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小古文阅读。
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①写《千字文》,日②以十本为率③,书遂④大进。平生于⑤书,未尝⑥苟且⑦,或答人简札(zhá)⑧,少⑨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纪事》
(注释)①临:临摹。②日:每天。③率:标准。④遂:于是,就。⑤于:对,对于。⑥尝:曾经。⑦苟且:敷衍了事,马虎。⑧简札:信件,书信。⑨少:同“稍”,稍微。易:改换,更换。愈益:愈加,更加。
[1](字词理解)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文徵明临写《千字文》”中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7 / 23
A.玉树临风 B.兵临城下 C.身临其境 D.唐临晋帖
[2](句段理解)对下面这句话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A.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越发精致巧妙。
B.因为他越来越老了,所以书法更加敷衍了事。
C.因此,愈老的书法水平更加精致巧妙。
D.因此,他的年纪越大,《千字文》就背得更加熟练巧妙。
[3](提取信息)文徵明之所以“愈老而愈益精妙”,是因为他( )
A.有兴趣,肯用功。 B.人聪明,练得多。
C.练得多,不随意。 D.不随意,有耐心。
[4](分析判断)下列句子中不是文徵明勤奋刻苦习字的具体行动的一项是(A.日以十本为率 B.书遂大进
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D.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8 / 23
)
[5](评价人物)读了这篇小古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比较阅读两篇小古文,回答问题。
(一)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shào shǎo)女,名曰(yuē rì)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 ruò)而不返,故为(wèi wéi)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二)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2]读句子,选择合适的停顿,画上“√”。
①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②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3]下列每组句子中带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9 / 23
A.常衔西山之木石 诸儿竞走取之 B.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
C.夸父与日逐走 诸儿竞走取之 D.树在道边而多子 道渴而死
[4]读课文,照样子填一填能表达故事经过的关键动词。
(___________)——(溺)——(__________)——(堙)
[5]“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都表现的是一种 的精神。下列各项中,也体现这种精神的有(________)(可多选)
A.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B.大禹坚持十三年,耗尽心血和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
C.东汉时,一个叫孙敬的读书人,夜间读书时,用绳子的一头绑住头发,另一头绑住房梁。一打瞌睡,绳子就扯痛他的头皮,提醒他继续读书。
D.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十几年的奋斗,终于建成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
9. 文言文阅读。
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①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②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10 / 23
注释:①旦:早晨 ②百住:数以百计。住,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 好:喜欢
B.每旦之海上 之:到……去
C.从鸥鸟游 从:听从
D.汝取来,吾玩之 取:捉
[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与理解。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这篇小古文出自( )
11 / 23
A.《列子.汤问》 B.《山海经北海经》
C.《世说新语》 D.《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2]“尝与诸小儿游”中“尝”的意思是( )
A.经历,体验 B.吃一点试试
C.常常 D.曾经
[3]下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尝与诸小儿游(诸:许多) B.此必苦李 (必:必定)
C.诸儿竞走取之(竞:争着) D.取之,信然(信:相信)
[4]对“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一句解释最为恰当的选项是( )
A.看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树枝都被折断了。
B.看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
C.看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小朋友争抢着跑过去折下树枝。
D.看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王戎就去折下树枝。
12 / 23
[5]下列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戎/不取/道旁李 B.尝/与/诸小儿/游
C.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D.树/在道边/而/多子
[6]“人问之”,别人问王戎的是什么问题呢?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为什么把李子树折下来了?”
B.“树上那么多果子,别人都去摘,你为什么不去呢?”
C.“你为什么站在路边不动呢?’
D.“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吃呢?”
[7]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B.王戎不喜欢吃路边的李子,是因为李子苦。
C.要学会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D.我们要讲文明,不能随便摘路边的果子。
13 / 23
11.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孟母戒子
盂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誼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誼矣。
注释:①诵:背诵。②辍(chuò):停止。③誼(xuān):忘记
[1]给下列画线字选择正确意思。
其母方织 (______)A.正在 B.方向 C.相当
以此戒之 (______) A.命令 B.告诫 C.戒备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小古文阅读。
14 / 23
孔融让梨
融四岁时,值①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②门。一盘酥梨,置③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④按①____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⑤?”融从容⑥对曰:“②____,尊老敬长,为人之道⑦也!”父大喜。
(注释)①值:遇到,碰上。②盈:满。③置:放。④遂:于是,就。⑤故:原因,缘故。⑥从容:很镇定的样子。⑦道:道理。
[1]根据意思选词语。(填序号)
A.宾客盈门 B.唯己独小 C.各得其所 D.尊老敬长
(1)每个人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____)
(2)尊敬老人和比自己年长的人。(____)
(3)唯独自己的梨子是最小的。(____)
(4)来了很多宾客。(____)
[2]下列加点的“故”与文中“何故”中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为精卫。 B.他无故缺勤。
C.故人西辞黄鹤楼。 D.我的故乡在福建。
15 / 23
[3]结合古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
(1)猜一猜:孔融会按什么方法分梨呢?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文中①处横线上。
A.高矮胖瘦 B.长幼次序 C.距离远近
(2)想一想:孔融回答了什么让父亲“大喜”?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文中②处横线上。
A.树有高低,人有老幼 B.先来后到,公正合理
[4]孔融( )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A.懂得谦让 B.体谅父母 C.有礼貌 D.拾金不昧
13. 阅读理解。
孟母诫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辍然②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③也,呼而问之日:“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④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①诵:背诵。②缀然:突然中止的样子。③喧:遗忘。④引:拿来。
[1]这个小古文蕴含的道理是( )
16 / 23
A.母亲要教育孩子 B.教育孩子要用暴力 C.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不能半途而废
[2]解释加点的字。
其母方织(________) 以此诫之(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文中多次出现“度”。根据你的理解,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A.尺码,标准。 B.刻度。 C.量,计算。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____)
17 / 23
(3)曰:“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情境,想象人物的表情或动作,填入句中横线上。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他_____________,说:“宁信度,无自信也。”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1)与群儿戏于庭 (__________)
18 / 23
(2)众皆弃去 (__________)
(3)光持石击瓮破之 (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水迸儿得活。
(2)光持石击瓮破之。
[4]根据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读下面的文言文,答题。
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②,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③?”徐曰:“不然。譬如④人眼中有瞳子⑤,无此,必不明。”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19 / 23
①[尝]曾经。②[戏]玩耍,嬉戏。③[邪]疑问词,相当于“啊”。④[譬如]好比,就好像。⑤[瞳子]瞳孔。
[1]照样子,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徐孺子年九岁。(年纪)
尝月下戏。(______) 人眼中有瞳子。(______)
[2]借助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短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
①徐孺子认为月亮很干净,所以明亮。
②徐孺子是举瞳孔的例子来反驳对方。
17. 阅读理解。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20 / 23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_______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_______写法,这种写法有_______作用。
[4]第三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__、__、__等特征。“______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18. 课外阅读。
21 / 23
自护其短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3],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
[1]北人:北方人。
[2]仕:做官。
[3]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1]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2]。”
注释:
[1]比:连续,接连。
[2]贾:同“价”。
[1]我们可以从《自护其短》中获得什么启示?
22 / 2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价十倍》中的“伯乐效应”使你联想到了什么生活现象?你是怎样看待今天的这种社会现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