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练习题完美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小古文阅读。
燧明国 ① 不识四时昼夜②,有火树名燧木,屈盘③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④於其国,息⑤此树下。有鸟若鸮⑥ ,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⑦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
注释:①燧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②四时昼夜:春夏秋冬和白天黑夜。③屈盘:曲折盘结。④至:到。⑤息:休息。⑥鸮(xiāo):鸱鸮(chī),鸟类的一科,头大,嘴短而弯曲,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对农业有益。⑦感:感悟。
[1](理解句子)结合注释,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讲述了燧人________的故事。
[3]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它教给了我们许多生存的本领,故事中的圣人就是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一自然现象的启发,悟出了钻木取火的道理。
[4]古今中外,依据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而发明创造的事例不胜枚举,试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古文阅读。
孔融让梨
融四岁时,值①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②门。一盘酥梨,置③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④按①____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⑤?”融从容⑥对曰:“②____,尊老敬长,为人之道⑦也!”父大喜。
(注释)①值:遇到,碰上。②盈:满。③置:放。④遂:于是,就。⑤故:原因,缘故。⑥从容:很镇定的样子。⑦道:道理。 [1]根据意思选词语。(填序号)
A.宾客盈门 B.唯己独小 C.各得其所 D.尊老敬长 (1)每个人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____) (2)尊敬老人和比自己年长的人。(____) (3)唯独自己的梨子是最小的。(____) (4)来了很多宾客。(____)
[2]下列加点的“故”与文中“何故”中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为精卫。 B.他无故缺勤。
1 / 8
C.故人西辞黄鹤楼。 D.我的故乡在福建。 [3]结合古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
(1)猜一猜:孔融会按什么方法分梨呢?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文中①处横线上。
A.高矮胖瘦 B.长幼次序 C.距离远近
(2)想一想:孔融回答了什么让父亲“大喜”?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文中②处横线上。
A.树有高低,人有老幼 B.先来后到,公正合理 [4]孔融( )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A.懂得谦让 B.体谅父母 C.有礼貌 D.拾金不昧
3. 文言文练习。
王戎七岁,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 。”取之,信然。 [1]补全文言文。
[2]这篇文言文的题目是《王戎__________》,王戎是“___________”之一,自幼聪慧。
[3]解释下列字、词。
(1)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竞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信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习了这篇文言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与“夸父追日”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两个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精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人死化鸟填海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啖蔗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1]解释下列字词。
(1)啖(______) (2)尾(______)
(3)云(______) (4)渐至佳境(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 / 8
(1)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 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问所以。
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文言文。
滥竽充数①(节选)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②之,廪食③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充数:凑数。②说:通“说”,喜欢。③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
[1]“齐宣王使人吹竽”中的“使”的意思是( )。 A. 命令,派 B. 出使 C. 假使 D. 使者 [2]“好一一听之”中的“好”是指( )。 A. 善,好 B. 友好 C. 喜欢,喜爱 D. 很
[3]南郭先生不会吹竽,那他为什么能在乐队里混过一次又一次呢?( ) A. 因为南郭先生聪明。
B. 因为齐宣王喜欢让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C. 因为他吹竽吹得很好。
[4]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理解。
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1]从上文中找出与加点词意思相关的单音词。
(1)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 (反义词:________) (2)豹视之,顾谓三老 (近义词:________) [2]填空。
“豹视之”的“之”指___________,“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一句中的“之”指___________。西门豹巧妙地处死巫婆,用的是____________法。
8. 阅读天地。
画荻教子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或:_________________ 惟读书是务。 务: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8
(2)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与理解。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注释)①选自《淮南子·天文训》。②共工;相传是炎帝的后裔,西北的洪水之神。③颛顼:相传是黄帝的后裔。④维;绳子。⑤绝;断。⑥焉;这,这里。⑦潦:路上的流水、积水。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共工与颛顼争夺天帝之位,颛顼失败了。(_______) (2)不周山把支撑着天的柱子撞折了。(_______)
(3)因为天倾向西北,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_______) (4)因为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了。(_______)
[2]共工触山反映了古代人民( )的愿望。
A.争做帝王 B.探索自然、征服自然 C.改变宇宙 D.改变土地 [3]下列对共工的看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B.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C.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有勇无谋,性格暴躁,偏激任性,破坏环境 [4]在我读过的神话故事里也有像共工那样个性鲜明的人物,如《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
[5]你赞成共工触山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理解词语意思。
曰________ 溺________ 堙________ 故________
[2]本文选自《________》,炎帝是________,精卫是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取之,信然。”中的“然”在文中的意思是( ) A.对,是 B.答应,信守
4 / 8
C.这样,如此 D.表示一种语气
[2]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尝/与诸小儿游。 B.诸儿竞/走取之。 C.此必苦/李。 D.唯戎不/动。
[3]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为什么王戎没有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认为七岁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天地。
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①无所出。俄②有老父③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①计:办法。②俄:一会儿。③老父:对年老的男人的尊称。 [1]解释加点的字。
初竖执之:_____ 遂依而截之: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文中老父说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给我们什么启示?下面分析有误的有_______。(填序号) ①别人提意见时,你要学会分析,不能盲目听信别人的话。 ②别人提出的建议,尤其是老年人,我们一定要尊重、听从。 ③人不能自作聪明,倚老卖老,这样会耽误了别人的事。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13. 阅读平台: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有一位国王 , 性情暴烈 , 冷酷无情 , 对他的子民从来都不会施以温情和关爱 . 说来也奇怪 , 他的国家所在的地方都覆盖着厚厚的白雪 , 寒风凛冽 , 冰天冻地 , 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姹紫嫣红的春色和美丽清新的绿意 . 他十分渴望春天光临他的国家 , 于是他花了很多钱财祭祀拜神 , 请求春天的到来 , 但都没能如愿 .
有一天 , 一位穿着破烂 , 疲惫不堪的少女来到皇宫门前 . 她找到国王 , 恳求他给她一些食物和一个睡觉的地方 , 她实在太饿太累了 . 但冷漠的国王 , 从来都不愿意帮助别人 , 他请求春天的到来也不是为了他的臣民 , 而是为了他自己能更好地到处游山玩水 . 他面无表情地叫卫兵把少女从门前赶走 .
可怜的少女冒着肆虐的严寒走进了一片森林 , 森林中除了积雪之外 , 就是凛冽的寒风 . 就在少女绝望之时 , 她看见一座小屋 , 她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敲开了小屋的门 . 门开了 , 一位厚道的守林老人急忙把她扶了进去 , 让她躺在暖和的火炉边 , 给她盖上厚厚的毛皮毯子 , 然后用仅剩下的面粉为少女做了面包还有热汤 . 然而当老人把面包和热汤端到少女面前 , 却发现她已经
5 / 8
死去了 . 老人一阵难过 , 为一个年轻美丽的生命 . 他在森林中挖开积雪 , 把少女埋进去 , 并把没吃的面包 . 热汤和盖过的毯子也一起放进去 . 老人想 , 但愿那位姑娘在地底下能得到温暖和食物 . 第二天早晨 , 奇迹出现了 , 尽管其它地方还是寒冷和冰雪 , 但在少女的坟墓上及周围 , 却开放出了各色各样美丽的鲜花 , 长出了绿意盎然的小草 , 飘扬着温暖 , 弥漫着清新 .
原来 , 那少女便是春天 .
春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里 , 静静地等待我们去把她种植 , 施肥 . 耕耘和护理 , 只要我们善待生活 , 珍惜生命 , 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 那么春天就会永远属于我们 , 幸福也期待着我们去收获 . 无论你付出得多么早 , 或者多么晚 .
也许这样静静等待着我们的 , 不仅仅是春天!
(1)读了这个童话你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看法 , 用自己的话给他们各写一句话。
国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姑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予是快乐的 , 给予别人自己才能有收获 , 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想一想 , 并合小伙伴们一起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理解。
莫扎特“解套”
大作曲家莫扎特还是海顿的学生时,曾和老师打过一次赌。 莫扎特说,他能写出一段曲子,老师准弹不了。
世界上竟会有这种怪事?在音乐殿堂奋斗了多年且早已功成名就的海 顿岂能轻易相信。见老师疑惑不解的样子,莫扎特竟真的伏案疾书起来,很快便将一段曲谱交给了老师。海顿未及细看便满不在乎地坐在钢琴前弹奏起来。仅一会儿的工夫,海顿就弹不下去了,于是他惊呼起来:“这是什么呀?我两手分别弹响钢琴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位置呢?”
接下来海顿以他那精湛的技巧又试弹了几次,还是不成,最后无可奈何地说:“真是活见鬼了,看样子任何人也弹奏不了这样的曲子。
显然,海顿这里讲的“任何人”其中也包括莫扎特。莫非莫扎特也钻进了自己设计的“套子”中?且慢,让我们沉住气,仔细看看莫扎特是如何“解套”的吧——
只见莫扎特接过乐谱,微笑着坐在琴凳上,胸有成竹地弹奏起来。海顿也屏住呼吸,留神观看他的学生究竟会怎样去弹奏那个需要“第三只手”才能弹出来的音符。
令老师大为惊喜的是,当遇到那个特别的音符时,莫扎特不慌不忙地向前弯下身子,用鼻子点弹而就。
海顿禁不住对自己的高徒赞叹不已。
莫扎特的这一轶闻饶有趣味.尽管在公开演奏场合他从未表演过用鼻子去弹钢琴,但这次打赌所表现出来的变通思维,在他的不朽作品中处处闪光。
“世界上没有不能弹奏的曲子。”这应当是创新学推崇的一条座右铭。变不可能为可能,这也是创造型人才应具备的一种潜质。是的,从创新学的角度讲,
6 / 8
没有不能实现的事情。
[1]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屏______ ( ) ______ ( ) 曾______ ( ) ______ ( ) [2]填上合适的词语。
钻进( ) 表演( ) 变通( )
疑惑的( ) 精湛的( ) 不朽的( ) [3]摘抄文中的成语,并用其中的一个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位置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创新学推崇的一条座右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读《弟子规》节选,完成练习。
冠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②紧切。置③冠服,有定④位,勿⑤乱顿,致污秽。
(注释)①冠:___________。②俱:___________。③置:___________。④定:___________。⑤勿:___________。
(译文)(出门)帽子要戴正,扣子要系好,袜子和鞋都要穿平整紧凑。(在家)衣帽都要摆放好,各自都要有固定的位置,不要乱丢,把家里弄得又脏又乱。
[1]请根据译文内容,猜一猜加点字的意思,补全注释。
[2]这段话所讲的事情中,哪些你还没有做到呢?以后准备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课内阅读。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________。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________,湖底石块________。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________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照样子,写词语。
一座座雪峰 一幅幅________ 一道道________
[3]选文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种景物,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横线①”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用________来比喻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
[5]瀑布是怎样形成的?用“横线②”标出文中的语句。
[6]这些湖泊为什么叫做“五花海”“五彩池”?用“ ”在文中标出来。
[7]九寨沟这么美,请你用一句简短的话来宣传它。
7 /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女 娃 游 于 东 海,溺 而 不 返。 [2]给下列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炎帝之少女(_______) A.少年女子。 B.小女儿。 (2)故为精卫(_______) A.事情,事故。 B.因此。 (3)以堙于东海(_______) A.填塞。 B.淹没。 [3]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能概括出女娃形象特点的一项是( ) A.自不量力 B.英勇顽强 C.聪明能干
[5]读了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铁杵成针》,回答问题。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李白小时候的读书态度任何?(用短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在路过一条小溪的时候,遇见了谁?她在干什么?(用短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了解情况后,反应如何?做出了怎样的举动?(用短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