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来。(理解探究-概括)
2.包公是怎样审驴的?请选择正确序号( )(理解探究-概括-比较)
A. 关驴—饿驴—放驴—打驴 B. 饿驴—放驴—打驴—关驴 C. 关驴—饿驴—打驴—放驴 D. 打驴—放驴—饿驴—关驴
3.“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包公这句话中的五个感叹号,说明了( ) 。理解探究(说明)整合与解释(细节) A.包公暗自高兴 B.包公心情激动 C.包公成竹在胸 D.包公十分生气
4.包公审驴时,衙役和四面八方的人们反应不同,衙役们“差点儿没笑出声来”这是因为( )。(理解探究-归因)整合与解释 A.衙役们很喜欢看热闹 B.衙役们觉得包公做法费解 C.衙役们了解包公用意 D.衙役们觉得包公装模作样
5.“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人们会十分吃惊的原因是( )。(理解探究-归因)
A.小偷太厉害了 B.包公居然要审驴
C.刘五牵驴来告状 D.消息传得太快
6.这次,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有好几百人了,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这里的“看热闹”指( )。(理解探究-言外之意)
A.提意见 B.听审讯 C.问究竟 D.了解计谋 7.文中通过包公审驴,使得包公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还要描写衙役和围观的群众?是因为( )。(评鉴内容) A.衙役们和群众刚好路过 B.突出衙役很尽职群众关注 C.这样描写比较具体生动 D.侧面烘托包公的断案如神
8.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怎么样?请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 计 谋 结果 检索(找到显性的知识)+概括+说明
9.《包公审驴》这篇课文中,你读出一个怎么样的包公?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明。(评鉴内容)
10.课文重点写包公审驴,为什么还要写第一二自然段,能不能把第一二自然段去掉?请说明理由。(质疑创新)
11.试着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问题,并标出这是属于什么能力层次的
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