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作业(14)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诗词鉴赏 作业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放 慵 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午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了春日里优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春景的喜爱和赞美,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形成鲜明的对比。

B.颔联写放下官务的悠闲自在和应对官场俗务的苦恼,表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C.颈联进一步写出在官场中不得意的际遇,本性愚拙,不谙官场交际,因此与人交情疏浅,表现对官场人情世故的疏离感。

D.尾联表明无论世俗如何变化,但诗人心中安稳,能在“独”中坚守自己的品格。 ※【答案讲评】A (“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形成鲜明的对比”无中生有,也没有进行对比。) 2.古人评诗有“诗眼”说法,本诗第二句哪个字是诗眼?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醉”字是诗眼。②“醉”在诗中是“使海棠盛开,花色红颜如醉”之意(或浓浓春意使海棠也沉醉)。③“醉”用拟人的手法使景物生动形象,富有诗意。④被陶醉的不但只有海棠,还有欣赏春色的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里的陶醉与闲适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南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 ①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吴松:即今吴江市。②第四桥:城外的甘泉桥。 ③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身处晚唐末世,举进士不第,只好退隐江湖。 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一二两句写鸿雁南飞,随云而去,自由自在,反衬词人漂泊江湖,身不由己的凄冷、苦楚。

B.下片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心愿,他十分向往陆龟蒙浮游于江湖上自得其乐的闲居生活。 C.“今何许?”一句是反问。诗人正是在这反问中,表达了怀念故人、伤时忧世的情怀,也寄寓了自己不得志的身世之感。

D.最后一句描写词人凭栏怀古,吹凄凄冷风,看残柳飞舞,一派参差凌乱、凄冷萧索景象,以景结情,表达出词人感慨身世、忧心国家的复杂感情。 2.请简要赏析“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句。

答案:1.D;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场雨。此处将本形容人生活贫苦的“清苦”用于写山,使无情物着有情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无限苍凉之感。

解析:1.此句暗含了难觅知音之意,增添了词情的苍凉与悲壮。

2.本篇为过吴松抒怀之作。南宋淳熙十四年冬天,姜夔往返于湖州与苏州两地,路过吴松(今江苏吴江市)时,写下了本词。缘何过吴松而作此词?因为姜夔最推崇的晚唐诗人陆龟蒙,生前就隐居在吴松。

上片以景寓情,燕雁随云,数峰清苦,都是词人漂泊清苦生涯的写照。“燕雁无心”,写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因为冬天正是北雁南飞的时节。此句亦暗含对陆龟蒙的思念之情,因为他有很多歌咏北雁的诗, 如《归雁》:“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孤雁》:“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等等。“太湖西畔随云去”意境深远,只见那些鸿雁在太湖西边随着白云飘浮。此处词人以大雁的随云远去暗喻自己独自漂泊。“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商略:商量、酝酿、准备)”二句,意思是那几座山峰萧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黄昏是否下雨。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意盎然,别有情致。词人拟人写山,实则以数峰之清苦衬托出自己的万千愁苦。 下片追思唐诗人陆龟蒙,发怀古幽情,抒写知音难觅的惆怅寂寞。“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两句意思是: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随天随子一起隐居。第四桥指的是吴江城外的甘泉桥,陆龟蒙曾隐居在此, 故词人打算追随他定居在甘泉桥边。“今何许”三字,意蕴丰富,是词人对自然、人生、历史、时代所提出的充满哲学反思的反诘。这样的思考使得词人“凭阑怀古”,却不见龟蒙,不见故人,只看到“残柳参差舞”。此句暗含了难觅知音之意,增添了词情的苍凉与悲壮。

全词化实为虚,意在象外。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2.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1.B; 2.①写景上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 ③反衬(或“对比”“衬托”)。“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 ④巧妙扣题。“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 ⑤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⑥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静”字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

解析:1.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错误,“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故选B。

2.此题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遣词造句、手法的运用、意境的创设、情感的表达、意象的选取等角度分析,此题“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句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从写景的角度看是“视听结合”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是“借

景抒情”;从意象选取看,“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从结构看,前后呼应,紧扣标题,还可从炼字的角度分析。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 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

【注】①省:记,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③霜栽:指野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能向朝廷引荐自己。 2.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答案:1.B; 2.①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

②运用叠词,“冉冉”“涓涓”,由外在环境写到内在心境,节律优美,音韵和谐。

③运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

④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结构严密。 ⑤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作铺垫。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说法错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指出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

③①

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赏析诗歌的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本句意思是野菊的微香四处飘散,花上的秋露似泪珠点点。这里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诗句中连用了两个叠词“冉冉”“涓涓”,运用这两个叠词写出由于环境恶劣。本来花气袭人的野菊只能散发出细细的微香,所以它难免要清泪涓涓,不断洒落,叠词的运用从外在环境写到野菊的内在心境,刻画细致入微,同时节律优美,音韵和谐。本诗是诗人李商隐自桂幕归京后,暂代京兆府某曹参军。京兆府掾曹位卑职微,此期生活相当困窘。诗人借咏菊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喟,他欣赏菊花的高洁,以菊自比,但表述更多的却是孤芳自赏的寂寞,以及想要摆脱这一处境却无能为力的压抑无奈。所以此处“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此句紧承上句的野菊所处的环境:它的北面是苦竹园,而且还有椒坞在旁。竹的味道那么苦,椒的味道又那么辣,苦、辣之味包裹着菊花。托根在这样的辛苦之地。它的处境多么艰辛啊。由于环境恶劣。本来花气袭人的野菊只能散发出细细的微香,所以它难免要清泪涓涓。不断洒落了。同时,野菊的辛苦遭逢还不仅仅是境遇不好。它又生不逢时:它生于萧飒衰败的寒秋,蓓蕾一开,便受风刀霜剑的摧残,实在太不幸了。紧接着下文揭示了野菊的心境,所以此句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还有本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写出了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只能发出细细的香味,内心悲苦,清泪涓涓,奠定全诗悲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作铺垫。

点睛:赏析诗句题答题步骤: ①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该手法的;

③点出运用该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