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民俗学的定义和范围
1.一般了解民俗学名称的由来。
民俗学作为独立的人文科学的专有名词首先出现于(英国),这个学术专名是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考古学家、英国议会秘书(汤姆斯)于1846年用萨克逊语的两个词合成的。原来这个名词的含义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作为学科名称可以直译做“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
2.掌握民俗学的概念。
民俗学是研究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象的科学。
3.了解民俗学的研究范围。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①经济的民俗:它是以生态民俗、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
②社会的民俗:它是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为主要内容的;
③信仰的民俗:它是以传统的迷信与俗信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的;
- 1 -
④游艺的民俗:它是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习俗为主要内容。
第二章民俗学的性质和任务
1.了解民俗学的性质。
①民俗学的独立学科性质 ②民俗学的边缘学科性质
2.掌握民俗学的任务
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生活、文化活动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以阐明一向不被重视的,真实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精神状态和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主要是指长期历史的,但也包括现在的。我们的民俗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在学’。
第三章民俗学的方法和作用
1.一般了解民俗学的方法。
㈠调查方法 ㈡研究方法
2.重点掌握民俗学的作用。※
⑴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首先可以丰富世界人文科学宝库,积极推进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
⑵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能够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振兴中华的勇气和自觉性。
- 2 -
⑶民俗学的研究,可以有效地自觉地推动“移风易俗”的工作,发挥它应有的改造社会的作用。
⑷民俗学的研究可以为制定和落实党与国家的政策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⑸民俗学的研究,在国际间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与各国人民的相互团结。
第四章民俗的主要特征
1.掌握民俗的内部特征。
民俗的内部特征有三,即民族的区别、阶级的差异、全人类的共通性。
⑴民族的区别
民族的区别是民俗的重要属性之一。所谓民族的区别,既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而言,又是指不同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民俗事象在世代传承。
⑵阶级、阶层的差异
民俗事象中所显示的阶级的差异是民俗的重要社会属性之一。在各个阶级共有的民俗惯制中,也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差别,这种阶级差别除了经济地位与手段的不同,民俗形式的繁简程度不同之外,还有剥削阶级利用民俗压迫被剥削阶级者的对立性质。
⑶全人类的共通性
- 3 -
全人类的共通性,这是民俗具备的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属性。各个民族的民俗,在形成过程中,都有许多相似相近的因素,也都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它们往往具有人类共通的深刻内容。如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火的崇拜,从来就具有全人类的广泛性。同时,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由民族化逐渐被转化为国际化的民俗,成为人类共同的民俗事象。如火葬习俗,逐渐以其科学性取代土葬、水葬、天葬等旧俗。
2.掌握民俗的外部特征。
⑴历史性
这是民俗发展在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显示出的外部特征。这个特征也可以叫做时代标志的特征。因为这种特征是在民俗发展的特定历史中构成,所以叫做历史性。比如我国汉代妇女缠足恶俗,所以延续那样久,主要是封建时期对妇女压迫的主导思想和制度在漫长年代里持续不变的原因。
⑵地方性
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征。这种特征也可以叫做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比如食俗,我国民间常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不大准确,但却大致反映出饮食习俗的地区特点。
⑶传承性
传承性是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具有运动规律性的特征。这个特征对民俗事象的存在和发展来说,应当说是一个主要特征。民俗是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对的稳定性。比如岁时节日的习俗,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和吃元宵;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与踏
- 4 -
青郊游;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除夕辞岁的年祭和吃团圆饭,都是传习了千年以上的岁时习俗。
⑷变异性
变异性是与传承性密切相联系、相适应的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特性。标志着民俗事象在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流传所出现的种种变化。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同地区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或多或少有些变化,有些甚至是剧烈的变化。例如,从古代婚礼用五谷杂粮撒向新娘,做驱邪祝吉仪式,到当代用五彩纸屑撒向新娘以致庆贺,同样也可以看到古代信仰、礼仪在传承过程中的变异轨迹。
第五章自然生态民俗
1.了解生态民俗的概念。
联系食物链的有关民俗文化,叫做生态民俗。
2.了解动物生态民俗。
3.了解植物生态民俗。
4.了解自然周期形成的生态民俗。
5.一般了解人类在食物链中居统治地位的生态民俗。
第六章物质生产的民俗
- 5 -
1.了解民间村寨经济的民俗形态。
2.掌握“百工五法”。
我国工匠生产的民俗传承中,最宝贵的智慧创造就是“百工五法”,这五法便是:矩、规、绳、水、垂。
矩:是工匠用以取直角正方的工具,现代工匠用的直角曲尺就是这种工具。古代俗称“鲁班尺”。
规:正圆的工具。
绳:古代又称“绳墨”,是取平面直线的划线工具,俗称“墨斗”。
水:取平的技法自古用水。
垂:取直立的垂绳。
以上五法在石匠、木匠、泥瓦匠、皮匠、旋匠、陶工以及各种金属工当中都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3.了解工匠生产行业习俗中的分工和信仰内容。
第七章交易和运输的民俗
1.掌握市交易活动的四种民俗形态。
- 6 -
⑴原始的无言交易:这种交易的形式是交易双方互不接头,只是把自己准备交换的东西放在按习惯该放的地方,只要双方各自取货走开,便达成了交易。
⑵按需进行的自然交易:这是原始交易中无价值观念的交易形式,是根据经济需要的原则进行的,交换双方各拿出自己的物品,如果双方互相需要对方的物品,则按照互赠的方式交换,双方全然不理会物品之间的任何价值上的差别,只是根据需要。
⑶按数量、质量进行的等价交易:在交易中由于物产数量与质量的差别,产生了交易中的价值观念,随之交易习俗也渗入了等价交换的观念。
⑷用商品媒介和支付手段进行交易:在市的交易中,由等价交易的价值观念,逐渐产生了用特定物品衡量价值的习俗。
2.掌握商的民俗类型。
商的民俗类型有三种:居间商、行商、坐商。
3.掌握市、商的民俗标志。
市以“市声”为代表。“市声”有两种,一种是叫卖声,一种是代声。商的标志主要指坐商的招幌,又俗称“幌子”。
4.了解交通运输的民俗传承。
第八章消费生活民俗传承之一――服饰习俗
- 7 -
1.了解服饰的产生及其作用。
2.掌握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⑴依据性别构成的服饰习俗⑵依据年龄构成的服饰习俗⑶依据职业构成的服饰习俗
⑷依据地位构成的服饰习俗⑸依据用途构成的服饰习俗⑹依据民族构成的服饰习俗
⑺依据季节构成的服饰习俗⑻依据质料构成的服饰习俗⑼依据色彩构成的服饰习俗
⑽依据工艺构成的服饰习俗(11)依据样式构成的服饰习俗
3.掌握服饰的习俗惯制。
⑴实用的习俗惯制
实用的习俗惯制是服饰自身的基本特征所形成的习惯,它在消费生活中产生于服装的实用价值。像原料、做工的经久耐穿;规格、样式的舒适合体;生产、生活的方便;气候冷暖的适应等习惯,都属于这一类。
⑵观赏的习俗惯制
观赏的习俗惯制是从服饰的实用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民俗惯制,它受到消费生活水平的严格制约。布料、绸料、毛料的差别;素淡与艳丽的对比;长短与肥瘦的比例等,往往不是出于实用的要求,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从自觉的美感和社会交往的观赏方面形成的一系列习惯,这些习惯正是服饰习俗的重要内容。
- 8 -
⑶礼仪的习俗惯制
礼仪的习俗惯制是完全出自社会礼俗的需要,并不一定去考虑服装的实用性或某些观赏性的要求。比如结婚礼服,虽然也有观赏的因素,但是,主要是婚礼仪式的需要,从古以来,婚礼服饰几乎只用于当时婚礼,以后不再穿用。
⑷信仰的习俗惯制
信仰的习俗惯制是把实际生活中的服饰习俗转移到信仰习俗中的某些惯制。比如人死后所穿的“寿衣”,完全没有实用的和观赏的意义,甚至礼仪上的意义也不占主要位置,它只是作为“亡灵”消费生活的延续,这纯属信仰的需要。
4.重点掌握古代丧服的“五服制”。
⑴最重孝服“斩縗”: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不缝边。穿这种丧服服丧三年,用于孙、子、妻为祖、父、夫服丧。
⑵次重孝服“齐縗”:则是用缝边的粗生麻布制成。为从祖父母服一年,为从曾祖父母服五个月,为从高祖父母服三个月。
⑶稍轻孝服“大功”:用熟麻布制成,比齐縗稍细。为伯叔父母及堂兄弟、未嫁堂姐妹丧服九个月。
⑷次轻孝服“小功”:用较细熟麻布制成。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外祖父母、母舅、母姨丧服五个月。
- 9 -
⑸最轻孝服“缌麻”:用最细的熟麻布做成。为从普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姐妹、表兄弟、岳父母丧服三个月。
第九章消费生活民俗传承之二――饮食习俗
1.了解食俗的起源及范围。
2.一般了解我国饮食结构及调制法的传承。
3.掌握饮食的惯制。
⑴日常生活需要的食制
这是从生理需要出发,为了恢复体力的目的形成的习惯。它包括节制饮食的次数、食量的分配及时间的规定。最早人类采用早晚二餐制,过了很长时间,农业有了进步后才渐渐采用一日三餐制,我国三餐制较早,这是被人们普遍承认正常饮食制度,既利于生活,也利于生产。
⑵节日礼仪需要的食制
这是从年节及仪礼的社会需要出发而形成的多种类型的饮食惯制。如正月十五的吃元宵,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八月中秋的月饼,辞岁的饺子等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再有,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等,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的要求。
⑶信仰上的饮食惯制
自古以来就有把人类饮食生活转移到信仰生活中去的习俗。人类饮食的本能和习惯,被人
- 10 -
类祖先理解为万物都具有的本能和习惯,所以,从很古的时代便有了以“牺牲”供奉各种神灵或祖先的。原始时代的“血祭”,以及后来用“祭酒”,再晚些的“供果”等等,都是这种饮食习俗的转移形式。
第十章消费生活民俗传承之三――居住习俗
1.一般了解居住习俗的产生。
2.掌握我国住室结构的类型。
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类:窑洞型。利用自然物可居住的条件进行加工修造的固定生活空间。这是古代穴居的发展,用挖掘窟穴的办法修造的,前部则有门窗。著名的延安窑洞就是一种典型;
第二类:帐篷型。适应自然环境,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制造成的移动生活空间。这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居住形式,用以适应他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第三类:上栋下宇型。有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的生活空间,是目前我国各地最为常见的房屋类型。
3.掌握居住习俗的表现。P135-141
⑴住屋的设施和格局: 营造住室总是依据住室的功能安排其设施的,注室第一要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第二要从消费生活出发尽可能舒适。
- 11 -
⑵住屋的造型和工艺:住房除了它的实用价值以外,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建筑艺术体系,这些体系都是从民间营造技术上发展起来的。
⑶住屋的分布与座落:人类居住的分布与人类社会属性分不开,同时也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分不开。因此,人们历来便利用各种有利的自然条件,构成聚居的建筑群体,这种住屋的集群形式,就是村 镇 城市的居住结构。
⑷有关住屋的信仰:建造住屋时的各种仪式,都是把居住与信仰习俗结合而成的。
第十一章家族、亲族的民俗
1.掌握家族的概念。
家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用夫妻关系与亲子女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重点掌握家族的职能。
家族有对内和对外两种职能。
家族对内职能:家族负有维持共同生计的使命,即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家族经济职能,用以提供一个家族物质生产与消费的保证,维持家族的延续和扩大,生儿育女,配偶成家;维持家族成员间的感情融洽,管理、制约、调整内部成员行为的职能。
家族对外职能:向社会提供劳动力;相应地向社会提供智力、财力,包括对社会上老、弱、病、残、孤、寡的扶养义务。家族对外关系的维系是发展社会关系的十分重要机能,它所结成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成为促使社会发展的纽带。家族对整个社会有一定影响和制约作用,
- 12 -
成为左右社会行为的最小单位。
3.了解家族的类型。
⑴以世代划分的类型:①夫妇一代家族②双亲子女两代家族③祖孙三代家族④四世同堂家族⑤五世同堂家族
⑵以婚姻关系划分的类型:①单一家族(一对夫妻)②复合家族(两对以上夫妻)
4.掌握以血缘关系和以姻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关系结构。
⑴以血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关系结构,大致有四个特点:
①血缘关系的成员之间保持着较强的血亲家庭观念,维护着对直系长辈的服从与对家长制服从的统一。
②姻缘关系的侧重点在于维持家族的延续,因此家族成员对生女、绝育的姻缘关系采取排斥鄙弃态度。
③有较强的对老人的赡养义务观念。
④姻缘关系对全家族负责。
⑵以姻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关系结构,也有四个特点:
①姻缘关系只侧重维护家族中本人的亲子关系。
- 13 -
②姻缘关系以夫妻之间的感情融合为主,家族血缘的延续退居次要地位,生女或绝育对家族关系无大影响。
③对老人的义务观念趋向淡、弱。
④夫妻关系的约束相互负责,不受其他成员管理或制约。
5.掌握家世、家谱、家风、家教、家法、家产、家庆、家难、家庙、家讳的概念。
家世是家族世系主要的职业特征所标志的社会地位,旧社会一般地指家族的世业或门第、门祚、门阀;新社会所讲的家庭出身大致与家世相似。
家谱是我国家族民俗发展中的一种记录家族世系及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或文书。俗称谱书、宗谱、族谱;古代典籍上又称“家牒”、“家乘”。
家风是指一个家族的传统风习而言,是家长或主要成员影响下自然形成、潜移默化的传统习惯和生活作风,通常在民俗中又成为“门风”。
家教是家族长辈对幼辈子女的教育所形成的惯俗,是教养子女保证世系相续成材的主要手段。
家法古代称家约,又称家规。家法本来是旧式家族家长训诫和制裁家族成员的法规、条例;同时也可以说是家族共同信守的规约。
家产古称缘,俗称家财、家私、家业、家计或家当,是一家所拥有的财物或产业。
- 14 -
家庆是家族内部发生的重大事件,专指喜庆事。
家难是家族内部发生的重大事件,专指不幸事。
家庙古代大家族供奉祖先的祠堂叫做家庙或宗祠。
家讳是古老的禁忌习俗渗入家族礼法中的称呼习俗,在日常言谈或使用文字时,要求回避父、祖及所有长辈的名字,这叫家讳。
6.掌握家产继承的四种类型。
⑴第一种:长子继承或以长子为主要继承人的类型。
⑵第二种:季子(幼子)继承或以季子为主要继承人的类型。
⑶第三种:家族成员不分长幼,实行平均分家的类型。
⑷第四种:女儿继承或女子及女婿继承家产的类型。
7.掌握非血缘或近亲家族关系的五种类型。
⑴第一种是继亲关系,是继父母与继子女间构成部分非血缘关系的家族体系。
⑵第二种是养亲关系,是养父母与养子女间构成部分非血缘关系或近血缘关系的家族体系。
⑶第三种是乳亲关系,即子女与乳母(奶妈)之间一种近似家族成员的关系。
- 15 -
⑷第四种是义亲关系,俗称“干亲”,是干爹妈与干儿女(义父母与义子女)之间构成的非血缘关系。
⑸第五种是教亲关系,是宗教信仰习俗构成的教父母与教子女之间的非家族关系。
8.掌握亲族的概念和亲族的范围。
亲族是由家族扩展而成的社会集团,它是由若干家族以近缘关系错综联结成的。
亲族的范围是以本人为基准,垂直向上推衍直系长辈四代,向下推衍直系晚辈四代,构成直系血亲。
9.掌握亲族称谓的两种方法的特点。
⑴类分法的称谓特点是:①不标明亲族是父系的或母系的;②不标明亲族是直系的或旁系的;③不标明亲族的排行顺序,只标明尊卑辈分。
⑵叙述法的称谓特点是:①父系亲族和母系亲族分明;②直系亲族与旁系亲族分明;③既标明尊卑辈分,又标明长幼顺序。
第十二章乡里社会的民俗
1. 掌握乡里社会的概念。
乡里社会,也称作村落社会或扩大为村镇社会。它是用地缘关系吧不同家庭,亲族集团组合起来的生活共同体,是固定在特定地方的更大范围的社会单位,也可以称作地缘共同体的基
- 16 -
本单位。
2.掌握乡里社会的类型。
①单一家族村落:一家一户发展成大家族。 这种类型的村落宗室势力极强,对内对外关系都有家庭职能的特点。
②亲族联合体村落:这种类型往往是前一种类型的发展,是由姻亲关系连接起来的几大家族村落。 ③杂姓移民聚居村落:是由大部分原来五亲族关系的多姓家族结成的村落。
3.掌握构成乡里社会的传统势力集团种类。
①阶级集团:这是由阶级社会以来在村落中产生的重要势力集团,是交错在亲族内外因经济地位决定的阶级协同体。
②亲族集团:是村寨社会产生以来支配或左右村社会生活的重要联合势力。
③民族集团:这是民族杂居村落独有的构成因素。
④近邻集团:这是村落内部纯属按自然地域形成的邻居组成的集团,它完全是由村落生活习惯形成的。
⑤宗教信仰集团:在我国存在着不同宗教信仰的集团在杂居在同一村落中的情况,但并不多见。
⑥结义结社集团:这是村落中世代传袭的又地缘关系联系起来的信用、信仰集团。
- 17 -
4.了解结义的概念。
5.掌握结义的目的。
a. 为了谋求生活上、道义上的亲密交往和互助,吧一般的不同宗姓的社交往来关系增进为兄弟般亲缘关系。
b. 有一定社会政治目的的结义。这种结义在多数情况下发展成结社,结社也多是由秘密的结社开始。
c. 6.了解秘密结社的性质。
d. 7.重点掌握乡里习俗表现的三个方面。
e. 第十三章都市社会民俗
1.一般了解都市民俗的新概念。
2.掌握都市与村落的民俗差异标志。
3.掌握城乡民俗交流循环体的标志。
4.一般了解城乡民俗融合的近郊村落带。
5.一般了解都市民俗原型及都市化过程。
- 18 -
6.一般了解古都民俗文化遗产。
第十四章个人生活仪礼的习俗
1.掌握人生仪礼的概念。
人生仪礼又简称个人生活仪礼,国际上又称“通过仪礼”。每个人在一生中必须经历几个生活阶段,人的社会属性是通过这些重要阶段而不断确立起来的。在各个阶段中,总有一些特定的礼仪作为标志,以便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评价。在这一生中,各阶段所标志出的仪礼,就是人生仪礼。
2.掌握人生仪礼的三种类型。
民俗学家把人生仪礼分为三种类型:
⑴脱离前状况的仪式:如从孕育到诞生是人生异常重要的变化,婴儿脱离母胎表明脱离了孕育状态,诞生礼就是脱离前状况的仪礼。同样,死亡标志着生的结束,因此丧葬礼也是脱离前状况的仪礼。
⑵过渡阶段的仪式:如出生到成年之间、结婚到死亡之间所经历的各项有关仪式都属此类。
⑶进入新状况的仪式:如成年礼、结婚礼等都表明进入新的人生阶段。
3.掌握人生仪礼的民俗形式 。
⑴诞生礼⑵成年礼⑶结婚礼⑷丧葬礼
- 19 -
4.掌握冠礼的概念。
冠礼即成年礼。这种古礼是指男子二十岁时加冠转入成年阶段的仪礼。这种礼仪是用加冠做标志由社会承认并接纳这个人进入成人行列,在此之前都是童子,此后由社会承认,社会即开始予以管理、制裁,本人既在社会上享有权利,也同时尽社会义务。
5.掌握古代婚礼的“六礼”。
“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分别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
纳采: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用雁。
问名: 这是求婚后托请媒人问女方姓名及生年月日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结果再通知女方的仪式。
纳征:是订盟之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进入成婚阶段的重要仪礼。
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好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女方同意时的仪式。
亲迎:是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
6.掌握丧葬礼的类型和程序。
我国各民族古老的葬礼,有多种类型,大致分为:
- 20 -
一是土葬,二是火葬,三是水葬,四是天葬,五是复合葬法,六是药物存尸。
在传统丧礼发展过程中,大致形成下列几项程序:
一是停尸,二是招魂,三是吊丧,四是殡仪,五是送葬。
7.一般了解人生仪礼的改革。
8.掌握“八议”。
侗族对婚姻“六礼”制的改革
侗族,作为西南地区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婚俗亦十分古朴、简单。玩山对歌结恋情,相约便可成婚配,并无繁文缛节。由于汉文化的渗透,汉文化、经济对侗族地区的影响,致使缔结婚姻亦按“六礼”循规蹈矩,礼节越来越繁琐、彩礼愈收愈贵重,无钱娶亲而“悬搁终身”的人有之,为娶亲“倾家荡产”的人有之。对于这种陋弊之俗,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贵州锦屏婆洞十寨的寨老共同议定了八条乡规民约 (称为“八议”),对婚姻“六礼”制进行了一场重大改革,并将其铭刻于碑石,令子孙世代遵守。
“八议”内容如下:
一议:行亲之家,财礼六两,女家全受,舅父只收酒肉,水礼财礼不妄受分毫。
二议:送亲礼物,只许糍粑一槽,其酒肉多寡,听其自便。
三议:送陪亲婆礼,只许酒肉,不得又送糍粑。
- 21 -
四议:嫁女之家,妆奁多寡,随便其有。手巾概行禁止。
五议:纳采之后,禁止节礼。日后行亲节礼,只许馈送一年。
六议:喜忧礼物,禁送卷联祭轴。
七议:姑表结亲,不得混赖,必要庚书媒帖为凭,其财礼仍照六两。
八议:生男育女之家,只许嫡亲送礼,不许搭礼。
第十五章婚姻的民俗传承
1.掌握人类婚姻发展的五个阶段及其俗制。
2.掌握婚姻的民俗形式。
大致有以下十六种:掠夺婚、服役婚、买卖婚、表亲婚、交换婚、转房婚、招养婚、招养夫婚、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共妻婚、“阿注”婚、试验婚、自愿婚。
3.掌握掠夺婚、服役婚、买卖婚、表亲婚、转房婚、招养夫婚、典妻婚、指腹婚、冥婚、阿注婚的概念。
掠夺婚:俗称抢婚,是一种古代婚姻形式,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时期用战争手段俘获妇女的一种野蛮的强制婚姻形式。
服役婚:是一种古老的婚姻形式,它是以男子赴女方家服劳役为结婚条件的。男子住在妻
- 22 -
方劳动一段时间,作为代价偿还妻方劳动力的损失,换娶妻子到本氏族或本家族中来。
买卖婚:是古代氏族外婚议婚的一种发展形式,也是私有制婚俗的一种代表形式。它是以男方用相当数量财务为代价换娶女方为妻的特点出现在婚俗中的。
表亲婚:通常又称姑舅表婚婚,是古老的血缘婚、亚血缘婚的遗风构成的古婚形式之一。这种形式是由兄弟的子女与姐妹的子女之间婚姻关系组成。
转房婚:学术上又称做逆缘婚,是古代“夫兄弟”“妻姊妹”共夫共妻的残余形式。
招养夫婚:是一种重婚的一妻多夫的变异形式,这种婚俗法律上无明文规定,在民间却得到了承认。
典妻婚:又称承典婚,这是旧社会买卖婚派生出来的临时婚形式。这种婚俗形式是男方用财物租用已婚女子作临时夫妻为其特点。
指腹婚:又俗称“胎婚”,是封建时代兴起的一种包办婚姻形式。其特点是:两家女主人同时有孕,指腹相约,产后如一男一女,结为夫妻,是家长制为子女包办预定婚约的变态形式。
冥婚:又称作嫁殇婚,或俗称“鬼婚”,是一种古老的封建加迷信的婚俗类型。它是以男女两方为已死儿女联姻的婚嫁关系为特点的。
阿注婚:是我国永宁纳西族现行的一种“望门居”或“访妻婚”婚俗形式。它是以女系为主的招夫,男不过门,只到女家偶居为特点的一种古老婚俗。
4.了解“七出三不去”、媒的概念。
- 23 -
七出:“无子” “淫泆”“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三不去:经持舅姑之丧;娶时贱后贵;有所受无所归。
第十六章信仰的民俗及其特征
1.一般了解信仰习俗的范围。
2.掌握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⑴民间信仰没有固定的信仰组织,宗教信仰却有自己特定的教会、教团组织。
⑵民间信仰没有一定的至高信仰对象,宗教信仰却有各自特定的至高崇拜对象。
⑶民间信仰没有支配信仰的权威,宗教信仰却有各自的创教人或布教祖师。
⑷民间信仰没有形成任何信仰宗派,宗教则都有各自的宗派。
⑸民间信仰没有其信仰的完整体系,宗教信仰则有其伦理的、哲学的完整体系。
⑹民间信仰没有可遵守的一定的规约,宗教信仰则有特定教规的制约。
⑺民间信仰没有专司神职的职业人员,宗教信仰则都各有其专指的执事人员。
⑻民间信仰没有进行信仰活动的固定场所,宗教教会则都拥有各自的活动场所。
- 24 -
⑼民间信仰没有特定的法衣法器和仪仗,宗教信仰却都有各自的神具、教服、法器或仪仗。
⑽民间信仰者在民间生活中没有自觉的信仰意识,宗教信徒则不同,他们对自己所信奉的宗教,在任何时候都有自觉的宗教意识。
3.重点掌握信仰习俗特征。
第一,极其狭隘和直接的功利性:民间信仰中的所有迷信事象都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或生活共同体的局部利益密切相关。
第二,极大的神秘性:迷信的神秘特点往往成为信仰传承发展传播的重要因素,可以设想,一种迷信事象如果失去了它的神秘色彩,那么这种事象也就完全失去使人迷信的诱惑力了。大量信仰习俗事象的不可被理解,往往都成为诱人迷信的神秘力量。
第三,极大的封锁性和保守性:这个特点多表现在施行迷信手段的人或集团当中,阴阳、风水、相面、算命、测字等等,都不轻传,或托词“天机不可泄露”,或设置许多禁忌,防止扩散。
第四,明显的多样性:民间信仰从远古原始信仰传袭而来,信仰对象可以说是漫无边际、涉及万事万物。不仅自然力和自然物,各种动植物都在信仰之列。
第五,多重性:这是民间信仰自发的、活泼的特征,又称作多层复合信仰或多层结构的特点。
第十七章信仰的原始形态
- 25 -
1.掌握自然崇拜的四方面内容。
(一)天象信仰
古代对天象的信仰包括对日、月、星、云、雾、风、雨、雷、电等的信仰。
(二)大地信仰
把大地作为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加以崇拜是原始信仰的普遍形式,这是和人类祖先必须依赖土地这个物质基础分不开的。
(三)山、石信仰
崇拜大山是一种原始信仰的形式。山的雄伟高大在古代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它是通往上天的路,因而有神秘性;另一种认为山是幻想中神灵的住所,因而值得崇拜。
对岩石的信仰是原始信仰的形式之一,最能代表这种信仰的应当是新石器时期的各种关于石的神话。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女娲炼五色石修补苍天的故事,已经反映出这种对石的信仰。
(四)水、火信仰
对水、火的信仰是大自然崇拜的普遍的两种原始形式。人类对水的依赖性超过任何其他自然物,因而水给人的恩惠和水加于人的祸患都是引起人们信仰水的客观依据。对火的信仰也是人类角普遍的原始信仰之一。人类和火的密切关系是人类异于其他动物,从蒙昧向文明过渡的重要标志。但是,最初对火的发现是神秘的,充满了原始信仰色彩的。神话中关于从天帝那里盗取火种的故事,正是这种信仰的反映。
- 26 -
2.了解“石敢当”的概念。
3.了解动植物信仰。
4.掌握图腾的概念。
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5.掌握图腾信仰。
图腾”信仰是古代大自然信仰及动物信仰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氏族标志的信仰形式。“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语,最早出自北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的方言,是“它的亲属”或“标记”的意思。在原始人的信仰中,认为人类都源于某一个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某种动物的亲缘,一部分是植物或自然物象。“图腾”信仰和氏族对氏族祖先的信仰很有关系,往往在许多神话、传说中讲述本氏族祖先是某种动物或与该动物近缘,甚至杜撰流传下大量异物感生的祖先诞生故事,以解释古代对孕育的无知。既定了某种物种后,便形成了对这种“图腾”标记的信仰,甚至有一些禁忌或仪式,所以,“图腾”信仰不能单纯地看作对某些物象的崇拜,更重要的反映出对氏族祖先的一种尊崇。到了后来,氏族祖先上升为氏族守护神灵,这种信仰便更具有后世神灵信仰的特点了。
6.了解祖灵信仰的发展。
第十八章迷信的主要类型及其手段
1.了解占卜、兆、数的概念。
- 27 -
2.掌握禁忌的概念。
它是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观念和做法的总称。
3.掌握禁忌的五个方面。
第一,把大自然中的自然力或自然物看成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事物,加以崇拜,形成了对日、月、星、风、雨等物的禁忌观念与行为。
第二,把某种动物或植物看作是和本氏族祖先有近缘关系的神圣物,形成了严禁捕杀或禁止冲犯等禁忌。
第三,对祖灵的崇拜所派生的关于祖先象征或遗物禁忌。
第四,对鬼灵、精灵的崇拜所派生出来的关于所谓鬼、怪之类及其活动场所的禁忌。
第五,对吉凶祸福的命运的迷信派生出来的趋吉避凶观念所形成的禁忌。
4.了解咒、符的概念。
5.掌握巫术、摹仿巫术、接触巫术、蛊的概念。
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
摹仿巫术是一种以相似事物为代用品求吉或致灾的巫术手段。
- 28 -
接触巫术是一种利用事物的一部分或与事物相关联的物品求吉嫁祸的巫术手段。。
蛊是巫术中一种以毒虫作祟害人的民间迷信手段。
6.了解祭祀类迷信及其手段。
第十九章岁时节日与信仰习俗
1.掌握岁时节日的由来与发展。
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古代季节气候。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历法纪年。最早在古文献《逸周书·时训》中就记载了一年中的24节气。古代农历把一年划分为12 个月,24节气,72候,约365天, 从而构成了岁时节日的计算基础。历法反映了农业生产规律,对指导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岁时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有些节日如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则是由节气直接发展而来的。
2.掌握节日的类型。
农事节日、宗教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
第二十章游艺民俗的概念和范围
1.掌握游艺民俗的概念
凡是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不论是口头语言表演的还是动作表演的、或用综合的艺术手段表演的活动,都是游艺民俗。
- 29 -
2.掌握游艺民俗的范围
游艺民俗的范围大体限定在以下几个基点上:
非宫廷化的广大民间层的表演活动;
非宗教信仰的世俗生活表演活动;
非剧场化、非大舞台化的表演活动;
非职业化的或半职业化的民间文艺家的表演活动。
第二十一章游艺民俗的主要类别及其活动
1.掌握民间口头文学活动类。
(讲故事)(讲笑话)(唱歌谣)(猜谜语)可以说是口头文学的四项常见的表演活动。
2.掌握民间歌舞乐活动类。
歌舞乐活动包括以下三种基本的表演形式:(歌舞)(乐舞)(民乐)。
3.掌握民间游戏的概念和种类。
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语称“玩耍”。
- 30 -
民间游戏的种类粗略划分可有五类:(室内生活游戏)(庭院活动游戏)(智能游戏)(助兴游戏)(各类博戏)。
4.掌握民间竞技活动类型。
民间竞技活动根据主要项目分做三类:(赛力竞技)(赛技巧竞技)(赛技艺竞技)。
5.了解民间杂艺活动类
- 3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