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统一的课堂模式(精简版)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对高效课堂中课堂模式的思考

芮城中学 朱小军

一、 创建高质量的课堂是否需要统一的课堂模式?

有一些教师经常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来给自己找依据,其实这是一句教学境界达到一定高度后,才能使用的话。教学模式就好像人手中的手杖,年轻教师有了这样的手杖,从不会教学到轻车熟路地驾驭课堂教学,老教师有了这样的手杖,课堂教学会日臻精彩完美。课堂教学需要这样手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扔掉手杖,大胆地走自己的路。从“形似”走向“神似”,从“入模”走向“出模”,才是教书匠走向教育家的必然历程。

如果真正想要达到“教无定法”的教学境界,一般而言,要经历以下五步:第一是依靠模式,实现教学方式转型,将“教”的课堂转向“学”的课堂;第二,依靠模式,实现角色转型,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教师要学会智慧导学;第三,依靠模式,规范教与学的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品位;第四,超越模式,达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境界;第五,不再依赖模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随着改革的深入,真正好的模式也必将担当起历史的重任。从依靠模式到超越模式是提升课堂教学品位的有效路径,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 高效的课堂模式如何产生?

教学模式的形成与推广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规定相对统一的操作模式,学校推广实施。二是不给出统一的模式,但要求学校吸取相关模式的精华,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创新教学改革模式。无论是“拿来主义”还是“自创”,最终目的都是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目前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学习表面化和教学格式化这两个误区:教学中机械照搬,忽略其精髓所在,导致有形式无实质;教学过程中合作、探究流于程序化,有其形而无其神,造成课堂学习形式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的流程,以一个或几个教学模式为基础,把有关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加以改造,把教学要素组合起来形成一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构。实际的教学,一般都需要选择、改造、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这个过程更多是多样综合,而不是机械搬用。

三、 课堂模式的范例:学导型思辨课堂模式

学导型思辨课堂模式按照“依标施教,以学定教,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理念,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学习方式。

学导型思辨课堂教学模式由三种课型、五个环节和三张评价单构成。三种课型即问题生成学导课、问题展示解决课、问题拓展提升课。五个环节即情境设置、自主合作、展示交流、师生互导、拓展提升。三个评价单即问题生成评价单、问题解决评价单、问题拓展评价单。

在这三种课型中各有五个环节。

“问题生成学导课”:一是情境引导,激发欲望。二是自主学习,结构预习。三是问题发现,小组评价。四是组内展示,合作探究,五是归纳共性,生成问题。最后将问题生成卡反馈给教师,教师结合预设的问题和学科生成的问题制作“问题解决评价单”。本课型的核心要素是充分预习。

“问题展示解决课”:一是问题引领,合作学习。二是小组展示,生生质疑。三是师生质疑,拓展延伸。四是问题训练,评价指导。五是归纳总结,知识升华。课后教师结合“问题展示解决课”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未达三维目标的问题制作“问题拓展评价单”。

“问题拓展提升课”:一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是小组拓展,总结归纳。三是问题训练,合作评价。四是关键问题,师生共探。五是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这三种课型之间紧密联系,以螺旋式动态相互支撑,五个环节之间相互促进,三个评价单相辅相成,它们彼此之间融为一体,共同作用于课堂,使课堂成为师生之间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个性共扬的活动场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