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隶校尉:汉至魏晋时期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司隶”,在汉朝是地名,指的就是长安附近的地方。校尉,官名,为部队长之意。《汉书》记载:“司隶校尉,周官,汉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节,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大奸猾。后罢其兵。察三辅、三河、弘农。元帝初元四年去节。成帝元延四年省。绥和二年,哀帝复置,但为司隶,冠进贤冠,属大司空,比司直。”由此可见,司隶校尉初为朝廷官职,始置于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4年),是汉武帝因“巫蛊”一案而临时设置的加强京城治安的警官,后来固定下来,成为专司监察的常设官职。司隶校尉负责监察居住京畿的文武百官和皇亲国戚、宦官近臣。此外,还负责督察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和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的京师地区,起到和刺史相同的作用。但由于司隶校尉所负责的京辅诸郡是朝廷的所在地,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比较集中,所以有着一般刺史望尘莫及的特权。司隶有持节的特权。节即符节,是皇权的象征,持节者可代表皇帝行事,对于封侯、外戚、三公以下,无所不纠,实际上是皇帝的钦命使者。从身份上看,司隶校尉既是御史大夫的属官,又可反过来监察御史大夫,这也表明它对皇帝负责的特殊地位。司隶校尉的监察权的有效行使,还有赖于其对两种权力的拥有:一是治安权。司隶校尉可以惩治罪犯,对于京师近郡的罪犯,依照诏令,有捕杀之权。汉代中央给司隶校尉配备了很多属官以供驱使,属官有较高的从事和较低的假佐两类,如“都官从事”、“功曹从事”、“别驾从事”、“郡国从事”等,从而有力的服务于其监察权的行使。二是领兵权。司隶校尉初置可率领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说明了其对京畿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也就成就了一种声势,使其对监察权力的行使更能游刃有余。
西汉后期,由于外戚势力的膨胀,司隶校尉得不到皇帝的大力支持,司隶校尉的地位历经反复。元帝时,由于司隶校尉诸葛丰持节纠察元帝宠臣许章,被解除持节特权,失去了皇帝钦命使者的身份和方便行事的权力。成、哀之际,司隶校尉的地位被进一步削弱,常常被免官或降职,甚至发生被杀的事件。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被撤销,后来于绥和二年(前7年)复置,除去了校尉衔,更名司隶,但隶属关系已发生变化,改属大司空。司隶校尉最终演变成和刺史一道成为监察全国的巡视监察官员。
东汉以后,司隶校尉因重新获得到皇帝的重视支持,获得新生,其地位和职能又有提高。光武帝曾特招朝会时为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设专席而坐,因而有所谓“三独坐”的美称。东汉时司隶校尉因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为百僚所畏惧。其对京师地区的督察也有所加强,京师七郡称为司隶部,成为十三州之一。东汉在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中,一方常借重司隶校尉的力量挫败对方,从此司隶校尉成为政权中枢里举足轻重的角色。东汉末年,司隶校尉逐渐演变成地方官后,还具备了行政权、司法权、领兵权等职能。
魏晋初期,司隶校尉虽仍保留,但它同御史中丞分督百僚,职权重叠,且司隶校尉已逐渐向行政官转化。东晋孝武帝时为了加强御史台的职权,竟废除司隶校尉,并其监察权于御史台。
综上所述,两汉魏晋时期,司隶校尉作为皇帝领导下的独立监察系统,其巡察权力包括治安权、巡捕权、惩治权、平理冤狱等,监察的对象涉及皇亲国戚、宦官近臣、畿辅七郡及京师百官、两千石长吏等,监察职
1
〔1〕
能基本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司隶校尉的设置及其监察权力的行使,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各级官吏,尤其是中央高官的不法行为,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了统治秩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官员的执政行为,防止了官员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但是,由于司隶校尉作为皇帝的使者,依附于皇帝,其行使巡视监察权时往往受皇帝的制约,体现皇帝的要求,在专制制度下,司隶校尉只能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其监察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第七》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司隶校尉
附:就考试而言,从考前、考中二个阶段来谈谈学生正确心态的培养。1、考前心态:适度压力正常,重实力轻运气:(1)考前的正常心态,首先应该是保持适度的紧张和压力。有的家长说学生一到考试就紧张,其实紧张是学生重视考试的一种表现,也是青春期成长中的学生在开始承担个人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一种正常的反应。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做到让学生完全不紧张,只是不用过度施加压力就好。(2)考前的复习,要更多的着重于梳理知识、总结题目、反思错误,从而真正的提高自身的实力,而不要意图在押题这种运气行为上
2、考中心态:客观看待题目,保持个人节奏:(1)考试中的心态,往往也反映在考试的策略上。从应试的角度而言,能得高分的策略才是好策略。但是在实际的考试中,很多同学却忽略了这一点。(2)考试中最常见的心态失衡的表现就是“跟一道题死磕”,耗费太多的时间在一个小问题上。很多同学知道自己有这个问题,但是就是改不掉,一方面要加强考试时对自身的认知和控制,另一方面这部分同学往往在平时生活中就比较容易急躁、较真、较劲,更多的要在平时处理问题时,就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心态。(3)好的考试心态是:无论出现什么意外,总能保持个人习惯的考试节奏应试。遇见难题可以跳过去,没感觉的题过一会儿再想。不急躁,不自大,客观、冷静。
2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