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化学《4.2氯气的性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氯气的性质”是(人 教版)化学1专题2第一单元的内容,编排顺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上节内容(氯气的生产原理),引出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再结合氧化还原理论,学习溴碘的性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内容编排特点
“氯元素”不仅是卤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也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气的性质”在内容编排上有两大特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课程设置思想:
①注重实验教学,体现化学学科特点:教材共编入了4个观察与思考实验、4个活动与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将给学生以大量的感性认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注重学生知识的构建,体现新课标的课程思想:传统教材在描述某一物质的性质时,都是将其各种性质一目了然、分门别类的列出。而新教材在编写时打破了传统思想,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信息提示”等,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这将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的思想。
3、教学重、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理解氯气的存在、制法和用途的重要依据,也是学习溴碘的性质、氧化还原理论的基础,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1 / 7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学生缺乏可逆反应的知识,较难理解“氯水既有氯气单质的性质,又有盐酸和次氯酸的性质”。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将很难理解氯水跟不同物质反应表现出的不同性质,所以氯气与水的反应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4、教学要求
“新课标”针对本节内容提出的活动探究建议是:通过实验了解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已学了氧气等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但并没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氯气”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第一次系统学习的元素化合物,学生对此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
另外,学生在第一专题学习的“实验方案设计”、“原子结构”也为探究氯气的性质奠定了基础,但实验操作能力不够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也有欠缺。同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含氯产品,但缺乏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因此,我确定了“氯气性质”教学的预期目标,这也是我设计本节课的指导思想:让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通过实验学习化学,使学生在掌握氯气性质的同时,学会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为后期学习其他元素化合物奠定基础。(当然,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和过程不是通过一节课就可以掌握的,需要长时间的体会和学习。)
三、教学设计
接下来,谈谈我的具体设计。
1、课时安排
2 / 7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第1课时:主要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与水、碱的反应,以及次氯酸的性质。用意是:突出氯气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实验情景引出课题,应用教材中有关氯气、氯水性质的“活动与探究”强化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第2课时:我将从“氯原子的结构决定氯气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展开,结合非金属单质的化学通性,学习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之间的反应,突显化学科学方法教育。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氯气性质的第1课时,预期达到的教学目标有:
(1)通过演示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氯水的成分,掌握氯气与水、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了解可逆反应的特点。
(2)在对氯气性质、氯水成分等的探究中,了解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3)通过氯气的性质与应用事例,体会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学习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教学过程和方法
在具体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多渠道提供认识物质的途径,让学生对氯气性质进行“宏-微-符”表征。
首先,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法认识物质的状态、颜色等存在形态,认识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等宏观的、可感知的事实,建立第一层面的基本认知(这是宏观表征);其次,用化学方程式等化学语言加以表述(这是符号表征);最后,以物质的组成元素、构成微粒和微粒之间的作用力等对物质的形态和性质进行本质的
3 / 7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解释(这是微观表征)。
为使学生建立对氯气性质的三重表征,我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氯气性质的信息。例如:“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合产生氯气的实验”让学生感知到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干燥氯气分别与干燥、湿润红纸作用的现象”、“氯气溶于水后溶液呈浅黄绿色”等为学生认识氯气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做知识准备;“氯气分别与水、碱溶液反应的实验”、“氯水成分的探究实验”、“次氯酸见光分解的实验”均是从宏观现象入手,以明显的现象让学生感知物质发生的变化,再从构成微粒视角分析反应的本质,进而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的过程。
我认为:多渠道提供信息,让学生全方位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化学表征,能够发展学生的化学认知水平。全方位物质性质的信息组块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2)关注所学知识的融合运用,让学生建构氯气性质的知识体系。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将新学的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并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
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特别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建构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我用两种方法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一是以“物质转化”为线索进行氯气性质的知识建构;二是以“如何处理氯气泄漏事故”这个实际问题进行知识应用的建构。
我认为: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建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会因为元素化合物知识所谓的“散、杂、多”而产生厌学情绪。
(3)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氯气的性质。
在化学教学中合理使用实验资源,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实验探究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
4 / 7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我尝试了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验证问题假设”、“探索化学事实”等来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①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设计“教学情景”的功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入新课,而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在教学全程发挥作用。
本节课,我以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用”中毒事件引出话题,借助实验验证了“两者混用会产生氯气”的事实,试图将学生“待学内容”与“化学实验”联系起来,融入贴近生活的、有趣的、探究的、开放的问题情景。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如何除去塑料瓶中的氯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用碱溶液吸收效果更好”)。在此情景下,学生很容易质疑:“为什么水的吸收效果不够好?为什么碱溶液吸收效果好?”对这两个问题作进一步探究,也就完成了对“氯气与水、碱反应”的学习。最终以“如何处理突发事件——氯气泄漏”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设计不仅能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出氯气的性质;还能借助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构建知识体系。
②利用化学实验验证问题假设
所谓“问题假设”,就是学生根据已知的原理和事实,对未知的现象及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命题或说明。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所提出的假设。
例如,我将“干燥氯气分别与干燥、湿润红纸作用的演示实验”安排在验证“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假设时“出场”,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到微观层面剖析湿润红纸褪色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逻辑思维。
5 / 7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我将教材中检验氯水成分的“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探究实验”,在只提供实验药品、不告知学生实验方案的情况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氯气与水反应可能生成的产物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再让学生在交流实验方案中取长补短、拓展思维。最终对所有可行方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③利用化学实验探索化学事实
“化学实验教学”除了让学生练习实验操作技能外,主要的功能还是让学生认识化学事实。
本节课,我利用了“横向”和“纵向”对比实验探索化学事实。
例如,有关“碱溶液和水,哪个吸收氯气效果更好”的探索,我设计了一组同时操作的横向对比实验,以“塑料瓶变瘪程度”来“定性判断”吸收效果,赋予实验现象趣味性。当然,若课堂中能进一步完成定量测定实验的话,实验方法将更全面,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次氯酸见光分解”实验是我们教研组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李胜荣老师的创新成果。该实验通过“导管中液面上升”的现象验证了氯水见光分解产生气体的事实。由于该实验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有明显的现象,所以,我采取了时间上的“纵向对比”策略:在学生学习氯气水溶性的时候,向学生展示装置,揭开黑布,让“害羞怕光”的氯水亮相。随后,将装置置于强光照射处,在氯水慢慢光解的同时完成其他教学。当讨论到次氯酸的不稳定性时,再次观察,就能看到“液面明显上升”的现象。(关于这个实验,还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来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一点拙见,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6 / 7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