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歌曲《小蚂蚁》教学反思
一年级音乐下册 小蚂蚁教学反思
密山市实验小学 王慧宇
一年级音乐课《小蚂蚁》是一首简单易学并有教育意义的歌曲,歌词部分由蚂蚁的习性入手,引申到生活中人人都应有礼貌、讲秩序、爱团结。生动有趣,十分易于学生接受。 歌曲的旋律以同音反复与级进音程为主生动活泼,一年级小学生十分乐意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信息化教学,采取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电子白板播放课件,在初听歌曲时播放了两张图片让学生猜哪个图片上的动作适合这段音乐,学生随音乐模仿动作很自然就得出答案、学生通过模仿小蚂蚁走步又复听了歌曲,这时学生对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读歌词使学生了解到了小蚂蚁身上的好品质。分句学唱、表现歌曲以及最后的创编舞蹈动作这些教学环节、学生都享受到了歌曲的魅力和学习音乐的乐趣。
篇二:一年级音乐下册 小蚂蚁 1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小蚂蚁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标中也深刻地阐述了“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就连古人也强烈地认识到“兴趣”对学习者的重要性,因而留下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至理名言。
在歌曲《小蚂蚁》教学中,一年级小学生性格比较活泼,思维比较活跃,为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利用各种方法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喜欢和热爱音乐,开始让同学们猜猜谜语: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学生在议论声中找到了答案,接下来讲小蚂蚁的故事,故事内容主要是根据歌词内容来编,通过故事把同学们带入蚂蚁世界,同学们入神的听着,仿佛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对蚂蚁特殊的情感,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让他们随着音乐读读歌词,按童谣形式读一读,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按歌曲节奏读一读,使其掌握歌曲的节奏,通过这些训练后,同学们随着歌曲开心的哼唱,时间不长就学会了,如果单纯的演唱是枯燥乏味的,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要提倡学科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文学、美术等姊妹艺术综合。因而,在教学中融入了歌表演创作,让学生用左右手的食指分别放在头上方,来表示蚂蚁的触角,大家围成一个圈,全盲学生站在原地表演,低视学生可以做各种动作来表现小蚂蚁的生活常态,然后他们一起合作表演,除了融入体态律动,还让学生用诗朗诵形式进行表演,丰富学生的感官、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但在音乐活动中,由于全盲生的视力缺陷,他们的肢体动作不那么协调,我想只要他们理解了音乐,即使他们表达的不那么完美,也是值得尊重和欣赏的,我想通过练习,他们的动作会更加完美,他们会一样唱的好,跳的好,相信他们明天会做的更好。
1
篇三:《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教学反思
李2012年
俊清
1.核心概念的厘定
“各课均是由同类动物中的不同动物个体开始,由个别特征到一般特征构建的,结构清晰。所有这些无不指向核心概念——“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因此,本课教学紧紧围绕“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这个核心概念,引导学生从观察蚂蚁开始,到观察不同种类的蚂蚁——观察各种不同的昆虫,最后归纳昆虫的共同特征。
2、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真实的体验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
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行为上,我们应确立“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观念,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科学,尽可能把学生真正地置于真实的生命世界中或将真实的生命系统引进课堂。真实的观察与如实的记录描述,能使教学具有真实感,使学生具有真实体验,最大限度地激活孩子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
蚂蚁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学生在很多地方都见过蚂蚁,比较了解,有的还甚至观察过;说它陌生,是因为学生对蚂蚁的认识是浅层次的,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并没有对蚂蚁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很难对蚂蚁的身体结构描述清楚。而本节课的重点就是通过研究蚂蚁的身体特点,引导学生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在探究这一环节,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的身体长什么样,这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因此学生都想探个究竟,观察的非常投入,整个探究过程是真实的,昆虫的共同特征更是学生通过观察,主动探究而得出的结论,所以对学生来说是经历了一个真实、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3、注重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育是三维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培养:一是学生在探究昆虫的共同特征之后,上课时我们请到课堂上用来观察的蚂蚁,已经很好的完成了使命,这时,我们该把它怎么办?学生纷纷表示应该把蚂蚁放回大自然,让它回归自己的家园,这时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情感教育。第二个方面就是看完一段蚂蚁的视频资料之后,问学生了解到了哪些知识,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了积极
肯定的评价,并适时鼓励学生要学习蚂蚁团结、合作、分工明确的精神,而这几种精神恰恰是我们科学课中所需要的,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
4、让科学课回归生活
让科学课回归生活体现在“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无论是引入新课,还是在探究过程中,我都重视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探究到科学知识,反过来又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蚂蚁图片,呈现各种各样的蚂蚁,让学生追忆起生活中一些相关的事实,与今天的课堂相衔接,在拓展这一环节,把课堂学习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真正体现了科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5、教学内容的开放
教学内容的开放体现在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利用,科学教育“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水远是妙趣横生的”,课堂中的一些生成性资源常可作为课程内容以补充与改进。如《蚂蚁》一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了新的问题:蚂蚁搬家说明了什么?冬天蚂蚁为什么躲藏起来?蚂蚁会迷路吗?这些生成性的问题更易驱动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有利于维持与发展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教学内容的开放
还体现在要以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向导,联系社会实践和生产实际,联系自我和自我周围的生活图景来学习科学,从生活世界走进科学世界,再从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不管怎样的课堂,哪怕你再做精心的准备,总会留有一些不足的。我衷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多多指导,让我的课堂教学设计逐步走向成熟。
《电磁铁》教学反思
李2013年
俊清
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电磁铁》一课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电磁铁、电磁铁的性质、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相关应用等。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讨论与实验结合的方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中发现问题后,大胆猜测与想象,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观点,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培养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时,我紧紧围绕教材的重难点与“科学探究”这一主题展开,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分组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为主线。我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用自制的电磁起重机模型搬运垫圈的情节,初步演示了电磁铁的神奇之处,学生看后迫不及待地
要制作电磁铁,在活动中,要明确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为了让学生能保持探究的自主积极性和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研究电磁铁的时候,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玩一玩我们的电磁铁,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使学生们愉快地自主探究展开活动,不断体验活动的乐趣,增强探究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学生通过自己玩电磁铁,对电磁铁产生好奇,想知道电磁铁的秘密,自然而然的对玩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就特别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后,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会积极大胆猜测与想象,从而进
行讨论并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观点,从中不但体验到了合作探究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
《蚂蚁》教学反思
李2013年
俊清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同学能进行归因法推理,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叫人兴奋的是,还有许多生成性的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实验安全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还不够到位。
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虽然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动,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学生,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有时下沉有时上浮,这可能与什么有关?”的问题时,我估计学生可能会做出以下几种推测:①可能与杯子的大小有关;②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③可能与马铃薯的大小有关。在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得到初步结论后,大多是学生没有意识到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是对结论进行验证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态度问题,需要验证的观念是我亮出的,而不是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结果,好像把教师的意志加在了学生身上。因此如何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需要进一步研究。 产生的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感想和体会,也迸发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我认为:
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
从学生产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活动,可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需要不断发展的一部分,如果再与学生一起讨
论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这些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选出一到两个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研究的问题,学生当然很有兴趣,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变得比较强烈,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过程之中去,学生就会很轻松的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在教学中,不管教学生什么内容,我们都要了解学生在其中产生的问题,或者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使之成为教学的起点。
2.顺应学生,既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也能展开更多的教学活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兴趣特点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即顺应学生,是现代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
3.教师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在学习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那些看似与课堂学习内容无关的问题给予必要的重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才能找到顺应学
篇四: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教学反思
篇一: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是科教版《科学》三上动物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喜受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这节课的意图在于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此外,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课前,我让学生去抓蚂蚁,上课时带来,可是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带来,因此这节课的内容我临时更改了一下。我通过多媒体的手段,让学生先观察小蚂蚁的图片,说说你观察到的蚂蚁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将蚂蚁画下来。然后共同回忆蝗虫的身体特征,并同时出示蝗虫与蚂蚁的图片,小组间讨论一下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的很热烈,可总有这么几个孩子像在捣乱似的。我一开始也没多大注意,后来我就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而且 我 也尽量的在引导学生说出蝗虫和蚂蚁的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可是学生对此好象很茫然。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要想学生在观看图片的情况下要想学生说出怎样的想法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就设想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观察蚂蚁的兴趣,让学生课后去观察,然后再去找蚂蚁,把交流的环节放到下一节课上来。于是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蚂蚁》的教学录象,学生对录象中的蚂蚁活动很感兴趣,纷纷提出一些问题:蚂蚁为什么要群居?蚂蚁怎么会有那么大力气???有些问题我组织学生回答了,而有些我故意没有回答,而是想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找出答案来。录象当中问到:你想去了解奇妙的蚂蚁世界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想”。我想>这就是我要的效果。趁热打铁,我就要求学生课后去观察蚂蚁,
并参照书本写成实验报告。从课后收上来的作业当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观察到的连我都没有想到过,而且也合乎情理的,实在是值得表扬,但对于个别学生,这样的活动是很难组织的,因为学生的自觉性并不高,兴趣归兴趣,可让他动手去做(课上的实验也只是留于形式更何况课后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了)就很难了。>科学课中有些活动在课上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课后或课前同样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也是科学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也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篇二:蚂蚁教学反思
一年级音乐下册 小蚂蚁 1教学反思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就连古人也强烈地认识到“兴趣”对学习者的重要性,因而留下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至理名言。
在歌曲《蚂蚁》教学中,一年级小学生性格比较活泼,思维比较活跃,为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利用各种方法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喜欢和热爱音乐,开始让同学们猜猜谜语: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学生在议论声中找到了答案,接下来讲小蚂蚁的>故事,故事内容主要是根据歌词内容来编,通过故事把同学们带入蚂蚁世界,同学们入神的听着,仿佛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对蚂蚁特殊
的情感,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让他们随着音乐读读歌词,按童谣形式读一读,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按歌曲节奏读一读,使其掌握歌曲的节奏,通过这些训练后,
同学们随着歌曲开心的哼唱,时间不长就学会了,如果单纯的演唱是枯燥乏味的,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要提倡学科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文学、美术等姊妹艺术综合。因而,在教学中融入了歌表演创作,让学生用左右手的食指分别放在头上方,来表示蚂蚁的触角,大家围成一个圈,全盲学生站在原地表演,低视学生可以做各种动作来表现小蚂蚁的生活常态,然后他们一起合作表演,除了融入体态律动,还让学生用诗朗诵形式进行表演,丰富学生的感官、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但在音乐活动中,由于全盲生的视力缺陷,他们的肢体动作不那么协调,我想只要他们理解了音乐,即使他们表达的不那么完美,也是值得尊重和欣赏的,我想通过练习,他们的动作会更加完美,他们会一样唱的好,跳的好,相信他们明天会做的更好。
篇三: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 是第二单元要专门认识的第三种小动物,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脚,在这个世界上昆虫是一个最大的类型,也是动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用不同方法观察,以细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
学生对身边的小动物还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是都是零碎的,不成结构的。比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对蜗牛和蚯蚓这两种动物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和发挥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经验,对于蚂蚁的生活习性做进一步的学习,从而知道 每种生物都有
自己独特的适应陆地上生活的本领。
本课我先通过蚂蚁搬豆的儿歌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蚂蚁的兴趣,再让学生回忆他们是在哪里见过蚂蚁的,从而发现蚂蚁活动的地方很多,花坛、草坪等地方都是蚂蚁喜欢生活的地方,接着问学生:“你们熟悉蚂蚁吗?”三年级的小朋友一定会非常自信得说熟悉,接着让他们摆拼蚂蚁模型,从而获得学生对蚂蚁的前概念,三年级的小朋友喜欢做游戏,摆拼游戏他们也非常喜欢,通过在轻松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感受科学课的乐趣。通过第一次摆拼,他们会发现其实蚂蚁的结构并不熟悉,接着就进入本课的重点环节,观察蚂蚁,通过让他们动脑筋想办法怎么去寻找蚂蚁并可以拿到教室里观察,训练他们的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一边观察,一边将刚才摆拼有误的模型进行修改,修改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获得内化的过程。通过再一次摆拼,学生能够更加熟悉了解蚂蚁,他们会发现平时应该更加注重观察,并且适当得使用一些工具如放大镜就更好了。接着再让他们分组分别观察蚂蚁的头、胸、腹,说说他们的新发现,并且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课后进行探究,从而让他们能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篇五:《送小蚂蚁回家》教学反思
《送小蚂蚁回家》教学反思
《送小蚂蚁回家》是一个情景交融的童话故事,讲的是美丽的夏夜,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在危急时刻,睡莲救它上来,蜻蜓、萤火虫帮助她回到了家。这篇课文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目标一:借助拼音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重点学习“静、莲” 在田字格中的书写。目标二: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目标三:根据提示说说蜻蜓和萤火虫一起送小蚂蚁回家的经过;在理解朋友们是怎样帮助小蚂蚁的基础上明白朋友间的真诚互助,体会这个夏夜的美丽。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紧围绕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的四个问题进行教学。谁送小蚂蚁回家?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就能找到答案。然后我让学生通过填空,帮助他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里,睡莲把它救了上来,蜻蜓、萤火虫把他送回家。为什么送小蚂蚁回家?课文的2-7小节告诉我们好心的睡莲主动救起掉进池塘里的蚂蚁,可是,睡莲没有办法送小蚂蚁回家。这一部分的内容大多是两人之间的对话,我让学生通过轻声读、指名读、同桌读、师生配合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反复诵读,熟记于心。紧接着,我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四个词语:惊醒、弯弯腰、感激、摇摇头,试着将2-7小节的内容进行复述,帮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知道了为什么送小蚂蚁回家的原因。怎样送小蚂蚁回家?
同学们都知道,最后是热心的蜻蜓和萤火虫送小蚂蚁回到了家。这一部分最关键的是要学生说说蜻蜓和萤火虫送小蚂蚁回家的经过。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对送小蚂蚁回家的经过十分直观。然后再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重点抓住蚂蚁、蜻蜓、萤火虫各自的动作,以及,他们飞过哪些地方,最后到了哪里。接着,让学生根据板书和动画试着说说蜻蜓和萤火虫送小蚂蚁回家的经过。结果怎样?小蚂蚁回到了自己的家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来说说:小蚂蚁十分感激,心里会想些什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明白了这篇课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心中要装着别人,要时时刻刻关心他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