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南省新乡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2023-09-10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河南省新乡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19高三上·江苏月考)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物质生活越是发达,人们越是需要用哲学的方式思考。因为哲学总是 着智慧的光芒,可以帮助人们避免 , 从而建立起独立而正确的价值观。回归经典是走近哲学的一种好方式,可经典往往晦涩难懂,让人 。我们需要的是像《哲学的迷途》《哲学的底色》等既通俗又接近哲学原义的著作。

A . 散发 随波逐流 望洋兴叹 B . 散步 随波逐流 望尘莫及 C . 散发 随心所欲 望尘莫及 D . 散步 随心所欲 望洋兴叹 2.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近日,“中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课题组报告指出,中国中小学生睡眠状况令人堪忧,约有2/3的小学生和3/4的中学生睡眠严重不足。

B . 梵高在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

C .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月3日发表的《2004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指出,美国自身的人权问题一大堆,还穷兵黩武,粗暴侵犯别国主权,不断在国际上制造侵犯人权的悲剧。

D . 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当地人告诉我,倾听沙子呜呜的鸣响最好是在清朗干爽的风天的黄昏较为合适。

3. (2分) (2017高一下·辽宁月考)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人是最擅长以吃来表达纪念的,①_________许多节日都与特定的食物结下不解之缘,②_________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③_________最个人化的节日——过生日,④_________吃一碗长寿面。中国人是最有口福的民族,中国的烹调举世闻名,⑤_________中国人⑥_________敢于将饮食上升到文化的境界,并以本民族得天独厚的饮食文化为骄傲。

第 1 页 共 18 页

A B C D ① 因为 所以 因为 所以 ② 比如 譬如 / 不管是 ③ / 甚至 另一方面 还是 ④ 都要 也要 也要 都要 ⑤ 凡 只有 / 只要 ⑥ 都 才 都 就 A . A B . B C . C D . D

4. (2分) 填入下面横线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是作家,_________________我说不好。

①笔下从不吝啬大谈感情的字句。 ②对别人从不吝啬大谈感情。

③在亲人面前却很奇怪说不出抒情的话, ④奇怪的是在亲人面前却说不出抒情的话, ⑤习惯是从母亲那儿传来的吧, ⑥这是从母亲那儿传来的习惯吗? A . ②④⑥ B . ①③⑤ C . ②③⑤ D . ①④⑥

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2分)

5. (6分) (2020高三上·南京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译古文正如同翻译外文,都是在人与人之间架设理解的桥梁。如果说翻译外文是缩短一国人与他国人的空间距离,让不同国度的人不出国门便可见面晤谈,那么翻译古文则是填平现代人和古代人的时间沟堑,让现代读者通过译文与相隔千百年的古代作者进行对话。当年苏曼殊曾为他的汉译英诗集取了个名字叫“文学因缘”,不禁让人

第 2 页 共 18 页

想到一句俗话“千里姻缘一线牵”,翻译充当的角色就仿佛文学因缘的月下老人罢?

古文今译也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事情。据说,汉代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曾把殷周时代古奥的档案文册改写成明白流畅的汉代语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曾有人开始用白话文改写文言文。时光流逝,语言变易,阅读中的语言障碍造成理解的困难,这在中外都一样。《尚书》到了唐代,人们已觉得“佶屈聱牙”;就是十六七世纪的莎翁剧作在三四百年之后的观众看来,也有些古怪拗口。所以,如果不加注释或翻译,大概会有不少读者被语言障碍拒之门外,不能进入古代人的心灵世界,就好像面对粮仓却没有钥匙的人一样,空守着粮食却饿肚皮。

毫无疑问翻译是必要的,可是,翻译并不容易。译文很难达到逼肖原作的水平,虽然翻译者都很想使译文成为原文的镜子,“象忧亦忧,象喜亦喜”,除了左右相反之外纤毫不差,但翻译者打造的这面镜子总不可能没有一点走形,更不消说在拙劣的匠人手里还有成为“哈哈镜”的危险。唐代刘禹锡《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一诗里曾好心地替翻译者抱不平,他说:“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不过翻译毕竟不是自由写作,原文对于译者总是一重束缚又是一把验尺,所以即使是最好的翻译者面对原文,也不敢拍胸口打包票,保证译文完全传达了原文的精神,恢复了原文的旧貌;更不消说面对的是一篇古今传诵的名篇佳作,译者就更不能保证译文如同原文一样有神韵妙味了。这里原因很多,撇开翻译者水平的差异不说,大概首先是古今文化的时代差异。古人生活在业已消逝的历史之中,时间已经带走了他们的精神、情感、习俗。虽然翻译者可以通过阅读去体验这种历史氛围,通过译文来重现这种历史风貌,但毕竟逝者如斯夫,再好的译者也不能重构历史的真实,而只能部分地还原与逼近真实的历史。即使加上说明,加上注释,也难以完全凸现原文中属于那个时代的精神与情趣。其次是古今语言的时代差异。古人用那个时代的语言创造了不可复制的文学范本,而我们却用这个时代的语言去追踪和复述它的用意与内容。仅仅是语言构成的差异就使我们为难,因为精密严整的白话和自由灵动的文言毕竟不大一样;更何况还有一些原文中典章、器物、习俗、礼仪的术语早已消失,翻译者不得不花很多话语去解释;还有文言特有的节奏、韵律、气脉、风味在白话中无法复现,翻译者不得不另辟蹊径去模仿。所以,在原文和译文的“转运”过程中,难免颠簸磕碰得失真或走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翻译者在原文面前总是一事无成,好的翻译有可能使原作“投胎转世”到译文中来,尽管同样有些“失真”或“走样”,但臻于化境的译文可以“补偿”这些损失。不过,这需要翻译者对古文有透辟的理解,对白话有娴熟的技巧。

(选自《作壁上观——葛兆光书话》,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翻译如同月下老人,它帮助读者和作者进行对话,在两者之间搭建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B . 面对前代的文学作品,如果缺少了翻译的牵线搭桥,后代读者必然会感到难以理解。 C . 对译者而言,原文一方面制约并限定翻译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检验翻译优劣的标准。

第 3 页 共 18 页

D . 只有对文言有精深的理解且能熟练地运用白话文,才有可能较好地传达原文的精神。 (2) 下列有关古文今译的表述与文章不符的一项是( )

A . 翻译者掌握运用古文与今文的水平有差异,个人能力有局限,这会影响到翻译的水平。 B . 古今文化具有时代差异性,翻译者可以间接地体验历史,却没法完全重构历史的真实。 C . 古今语言的时代差异,使我们不易去追踪和复述古人创造的文学范本的用意与内容。 D . 文言文特有的节奏、韵律、气脉、风味,这在白话文中只能通过模仿的手段加以复现。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将古文翻译与外文翻译相联系,进行对比论证,突出其不同的特点,强调古文翻译可以穿越时间,拉近古人今人距离。

B . 文章第二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司马迁改写殷周档案和20世纪前期用白话文改写文言文等例,说明古文今译的现象早已有之。

C . 文章第三段使用比喻论证,将翻译者的译文喻为镜子,说明翻译没法达到和原文严丝合缝的效果,拙劣的翻译甚至可能发生变形。

D . 文章第三段引用刘禹锡《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两句,为翻译工作者辩护,译经之僧也可兼为文章高手。

6.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佛教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

印度佛教中尸毗王割肉贸鸽、摩诃王子舍身饲虎等故事大量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的壁画中。画面企图在肉体的极端痛苦中,突出心灵的平静和崇高。连所谓王子、国王都如此“自我牺牲”,那就不必说一般的老百姓了,这是统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骗,又是他们撒向人间的鸦片和麻药。这是一种地道的反理性的宗教迷狂,其艺术风格是激昂、狂热、紧张、粗犷的,构成了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黑格尔曾说,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愿意感受到把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黑格尔的论述完全适合这里。

第 4 页 共 18 页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突出中间的佛身。尽管佛像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柯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跟长期分裂和连绵战祸的南北朝相映衬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朝不保夕、人命如草的日子终成过去,在繁荣昌盛的统一王朝,精神统治不再需要用残酷的苦难来吓人,而变成以诱人的天堂幸福生活来吸引人。敦煌唐代雕塑与壁画不是以强烈对比的矛盾(崇高),而是以相互补充的和谐(优美)为特征了。与北魏洞窟中佛像叫人畏惧而自我舍弃相比,其心理状态和审美感受是大不一样了。

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菩萨(神)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前者。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禅宗将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不要那烦琐教义和仪式,不必出家,也可成佛;不必那样自我牺牲、苦修苦炼,也可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因此,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完成了这一社会转折的敦煌宋代石窟,尽管洞窟极大,但精神全无,也没有多少宗教的作用和意味了。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佛陀世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中国古代异常复杂的宗教艺术中,佛教石窟艺术是其主要遗存,它经历了漫长的友展过程并留传了下来。 B . 在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流行,历经隋唐达到极盛,随着中国的禅宗教派出现,佛教走向衰亡。

C . 北魏先于南梁宣布佛教成为国教,是佛教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占据统治地位的法律标志。 D . 敦煌北魏洞窟壁画中出现的王子、国王“自我牺牲”的佛教故事,是统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骗,也是对百姓的麻醉。

第 5 页 共 18 页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的北魏佛像,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似是表达对人世的关怀或动心,实际上似乎并非如此。

B . 巨大、智慧、超然的北魏石窟佛像,正是匍匐于神像前的蝼蚁们怀着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情绪建立起的巨大、不朽的“公平”主宰。

C . 中唐壁画着意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其中供养人的形象愈来愈大。这一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出现大规模的世俗场景,反映出宗教艺术将完全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 . 佛教思想中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信仰与生活相统一的禅宗得以产生,并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黑格尔认为,愈是痛苦便愈能认识到痛苦的价值,便愈发愿意感受到痛苦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的丰富。这一认识适于阐释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

B . 北魏石窟中壁画是雕塑的陪衬与烘托,它突出了佛像的宁静、智慧和超然;而敦煌唐代的雕塑与壁画则呈现出相互补充、和谐优美的面貌。

C . “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形象地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

D . 敦煌宋代石窟没有多少宗教意味,因为此时世俗哲学已取代宗教哲学,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9分)

7. (19分) (2020高一上·浦东新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廷页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来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 , 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

第 6 页 共 18 页

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颒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着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改动)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A.客巴西 客________ B.州举有道 举________ C.与吴筠善 善________ D.耻之 耻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3) 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断句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

(4) 李白在长安时,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后来,却又愿被永王璘辟为府僚佐。这表现他怎样的思想品格?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第 7 页 共 18 页

8. (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 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 .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 .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 . 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 .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 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五、 默写 (共1题;共6分)

9. (6分) (2020高二上·桂林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________;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

第 8 页 共 18 页

(2) 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写出自己命运坎坷,早年遭遇不幸的人生经历。

(3) 此时相望不相闻,________。(《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4) 水面清圆,________。(《苏幕遮》周邦彦)

六、 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

10. (1分) (2019高一上·金华期中)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审美移情”的三种情形。(不超过12字)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说的都是“情”和“景”的关系,而“雁”意象群的发掘,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写景 ( 物 ) ”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 ( 言志 ) ”的诗句,但数量最多的还是写景 ( 物 ) 与抒情 ( 言志 ) 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审美移情”的情形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审美移情”的情形指的是 ________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19高三上·南京月考) 任选一题作文。

(一)“蹭”原有摩擦之义,生活中难免磕磕蹭蹭。如今,“蹭”又有了新含义,成为很多人的喜好。蹭流量乐在其中,蹭热点乐此不疲,学知识可蹭课,沾口福则蹭饭。蹭中见人情,蹭中见世态。你对生活中的“蹭”有什么样的观察和感受?

请就上述材料写一篇记叙文,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二)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老爷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老爷子把儿子暴损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

第 9 页 共 18 页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答案:1-1、

考点:解析:

答案:2-1、

考点:解析:

答案:3-1、

考点:

第 10 页 共 18 页

解析:

答案:4-1、

考点:解析:

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2分)

答案:5-1、

答案:5-2、

答案:5-3、

考点:解析:

第 11 页 共 18 页

答案:6-1、

答案:6-2、

答案:6-3、

考点:解析:

第 12 页 共 18 页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9分)

答案:7-1、答案:7-2、

答案:7-3、

答案:7-4、

考点:解析:

第 13 页 共 18 页

第 14 页 共 18 页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答案:8-1、答案:8-2、

考点:解析:

五、 默写 (共1题;共6分)

答案:9-1、

答案:9-2、

答案:9-3、

答案:9-4、

考点:

第 15 页 共 18 页

解析:

六、 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

答案:10-1、

考点:解析: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答案:11-1、

第 16 页 共 18 页

第 17 页 共 18 页

考点:解析:

第 18 页 共 1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