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教学研究/ 10.3969/j.iSSr1.1671—489X.2010.34.035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张志斌 21世纪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教育部早在1999 年就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 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农村学校 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容乐观。 1现状 的心理行为较为普遍 一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 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因各种事因 1.1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 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农 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缺乏动机,相当 刚解决了温饱问题,有的甚至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 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表现在课堂上主要是回答问 地区出现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1)外出打工的家长 题不够积极主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作业 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2)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 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 1.2情绪忧郁 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3)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 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 农村学生给人的感觉是,没有孩子所应有的那份 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 活泼、开朗,缺少的是阳光与朝气。面对考试,大多数 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 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 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  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 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的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部分学生出现轻微焦 2.2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几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 虑,有的甚至属于过度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 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但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 普及不够,方法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 1.3情感冷漠,不合群,不善交流 农村学生的情感远没有城市学生那么丰富,电视里不管 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 有多么感人的情节,他们都会表现出很漠然,即使是村里的 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农村小  迎丧嫁娶,他们也只会感觉热闹好玩而已。相当一部分农村 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跟同伴待在一起感觉不到快乐,有的甚至产生出自卑 2.3农村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或自负心理。很多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 密。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1.4胆怯、羞涩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 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 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世的现象与 “打骂教育”“黄荆棍下出好人”的现象并存。受农村 2.4大教育观在农村地区难以树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 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彼此之间都有太多的秘 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态普遍存在。 这一点表现非常明显: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见了认 识的长辈,不好意思,甚至躲起来,更不用说打招呼。特别是高 社区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年级学生,由于临近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更显不够大方 1.5攻击性强 大多数学生都不肯“吃亏”,他们会在被别人踩 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 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行为 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  (反踩一脚)。有的对玩具会有虐待行为。这种趋向的 致。这也是农村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学生容易出现品德障碍。 3对策研究 ..1.6竞争意识不强,缺乏服务意识 3.1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 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 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科研 室、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 来,既开设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 2010年12月上第34期(总第220期) 绝大部分学生不积极参与竞选干部,有的是明显缺 育进入课堂 乏自信而放弃竞争,有的是缺乏服务意识不愿多做事而 不愿参加竞争,有的则是持无所谓的态度。 2成因分析 2.1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一__ —35— \教学研究\ O~3岁聋儿听觉功能发展与听觉技巧训练 许蓉 摘 要语言的学习主要依靠人类的听觉能力,听觉是较早发展渐进成熟的,3岁前是听觉发 展最易受外力影响的时期,此阶段听觉经验对日后语言发展有极大影响。聋儿由于听觉通道受 损,听觉发展较健听儿童滞后,因此必须对聋儿进行听觉技巧训练,越早干预,听能发展越好, 听觉技巧能力也越高。做好O~3岁聋儿的听觉技巧训练是聋儿康复成功与否的关键。 关键词聋儿;听觉功能;听觉技巧 听觉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根据听觉发展规律对 展的听觉技巧一聋儿进行听觉技巧训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 壅 2听觉功能发展的关键期 听力是通往语言学习之路,是智能发展中最重要的一堕 125~250 13}001 I} 5oo~1 000 35 J 35 1  ̄ 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聋儿听能得到有效的抢救和提高,促 进聋儿语言的发展。 1 O~3岁儿童听觉功能发展 00种感觉。每一项感知觉都有自 0oo00o2。0 l 。。~。 % 1  二10o0 1 听觉较早开始发展,但成熟是渐进的,听觉的逐步发展 己的重要时间表,3岁前是听!觉发展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 与幼儿渐渐学会讲话的过程并行,一直到学龄为止。 1.1婴儿期 时期。听觉发展的可塑性极高,到了孩子2岁左右,听觉的  早在胎儿期听觉功能已经具备,先在耳蜗底部接受 敏感度、频率的区分、方位的区辨、听清言语都在进步,低频,随着成熟过程,接受低频的部分渐渐移到耳蜗顶 原因在于他的脑接收处理声音讯息的方式改变了,所以 部,所以胎儿期对低频感觉比高频灵敏。随着脑干以及 他的神经细胞能对愈来愈多的细微声音反应 。因此,3 大脑皮质内的听觉区域结构逐渐形成髓鞘,婴儿听力逐 岁前的听觉经验,对于日后能听清、能说出的语言声音范 渐变得敏感,有能力分辨语音中的细微差异,对高频反 围,有着极大的、永久的影响。听力上出现问题,又没有 应持续增进,开始建立听觉分辨和回馈,可以确定声音 及时干预,错过关键期,必然会对今后的方方面面产生严  的来源,开始对声音产生记忆。研究表明,婴儿期是人 重的影响。一生中发展最旺盛的时期,应该加强语言的跟进,并注 各阶段的听觉与口语发展顺序(Pollack):【听觉发展 意词语的丰富性,促进语言的快速发展。 1.2幼儿前期(1~3岁) 顺序】察觉一注意一辨位一分辨一听觉回馈一监听自己的声 音一听觉顺序一听觉处理一听理解一高层次理解;【口语发 l岁以后,孩子听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感知语言、辨 展顺序】哭一发咕咕声一无声笑一有声笑一无意义发声一牙 别简单的语音方面。幼儿前期的孩子听力上有了各种进 牙语一模仿发声一发耳语声一说儿语一说第一个有意义的  步,能够按照正确的顺序记住所听到的话,并对所听到 字,字的组合,句子对话,具备接近成人的语法。的话进行认知判断,可以理解各种环境下听到的信息。 3语音可辨识的规律特点 1)音量。自然状态下,韵母音量比声母大,语音音 此时,学会区辨噪音环境下的声音是本阶段孩子尚待发 要将之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并注意邀请心理教育专家 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师又在制造新的心理障碍。 及时予以指导。 3.4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 全面考查学生的言行,改革教育方法,开辟与学生 3.2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 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育,进行正面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 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学生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 为的训练和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 通,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共同培养学生健 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及 全的人格,特别是要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 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 因为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 巧并予以适当磨练,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 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总之,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任重 3.3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心理 道远。但有理由相信,只要从上到下都认真重视了,这 教育知识和技能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小学教师 个问题总能解决的。不过不希望用的时间太长,因为实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注意避免只重视骨干 在等不起了。 教师培养的倾向,否则将会出现一些教师努力消除学生的 2010年12/I上第34期(总第220期)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仁兆镇曲家店小学) r 一36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