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郑功成《慈善法》开启慈善事业黄金发展时代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慈善法))开启慈善事业黄金发展时代霹爹◆、1◆l厂‘、1/-●‘:)■巴.盹=;d曩一~=:・:j芦互乏量-d一_舅E一一,一即、,幽鬣答p.一乏=卫一。.~Jr一。/一是i百_¨一,i翟瓣孳j磊。1’田r'.’‘!P'・!:¨一..二.。.¨二:二:.二啊“k一.避碧嘲,^~一一一一__凳√一■捌一一r.'-.=:■—,・‘回9圆记者:近年来慈善事业发展迅速,您很早就开始关注慈善,全程参与了《慈善法》草案起草过程,请您谈谈该法出台的历程。的要求相比,我国的慈善事业还十分落后,其根本的致因不在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和慈善资源的不足,而在于法制的欠完备影响了慈善机构的发育与成长。慈善事业的牵涉面广、关注度高、影响面宽,其能否郑功成: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之上并以援助弱势群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参与该法草案起草全过程的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体和促进社会公益为己任的社会事业,它是当代社会治理结构中十分得到理性治理,不仅直接关乎这一事业能否得到健康、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世态人心和社会文明进步。在我国社会建设任务繁重、有益的组成部分。在谈论《慈善法》的出台前,谈谈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是有必要的。我国民间的慈善活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乐善好施、亲友与乡邻互助一直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治理急切需要大力发展慈善公益型社会组织的背景下,加快慈善事业的立法步伐,让慈善事业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确实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慈善法》的立法过程中有几慈善一度被极“左”者冠上了“封建”“虚伪”的污名。今天中国的慈善事业,是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得以“正名”的。1994年,民政部的老部长崔乃夫创办中华慈善总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个正式公开以慈善冠名的组织。进入本世纪后,慈个重要的时间节点。2005年9月,民政部曾经向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提出起草慈善事业促进法的立法建议,并于2006年拿出一个法律草案,但随后被搁置。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2009年,民政部开始进行调研,研究慈善法的起草工作,但由于各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又一次被搁浅。直至2013年,在讨论十二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时,慈善法迎来了优先立法的契机。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后,国家立法机关主导立法逐步体现,随善事业被纳入政府工作视野。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这场巨大灾难的发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慈爱之心,中国慈善事业可以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近20多年来,慈善组织在不断发展,募集的慈善款物也在不断增长,慈善活动的范围更是从扶危济困等传统项目逐渐向提供社会服务与促进教科文卫体发展及环境保护等领域拓展,已经成为了公众高度关注的公益领域与社会事业。但客观而论,与近30多年来国家取即明确由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牵头主持慈善法的法律起草工作。2014年2月,全国人大慈善法起草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同时成立。同年1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至2015年10月,《慈善法(草案)》得的经济发展成就和社会文明发展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当6月上・2016中国减灾年12月进行了二次审议,直至今年化的培育,要改变“一对一”的传3月升格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统慈善方式和理念,请您简要谈谈新时期的体制应当是政府、次会议审议通过。((慈善法》和慈善文化的关系。社会、市场等各方边界明确、晒回阉记者:相互配合协同的多元体制.没有法治化的引领,政策的强郑功成:慈善事业与每一个有很多媒体评价,《(慈善法》势牵引缺乏依据.人相关,现代慈善文化的培育与法的开门立法使其成为一部高质量的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社会参与治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法律法律。在《慈善法》起草与制定过格局。本身就包含了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程中,您牵头成立的课题组发挥了观,以及对传统社会美德的弘扬,什么作用?是塑造慈善文化的重要手段,而弘参考依据,有的主张已经在草案中扬现代慈善文化则构成了发展慈善郑功成:《慈善法》开门立法、得到了体现,有的代拟法律条文被事业的思维基础与道德基础,也是科学立法的特征非常明显,在法律直接吸收进法律草案。因此,该项营造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氛草案起草过程中,各种各样有关于。课题的研究对《慈善事业法》立法围并引领社会成员存心向善的有效慈善法草案的研讨会进行了上百场,工作做出了有益贡献”。在《慈善举措。《慈善法》开篇即提出要弘很多学界专家与业内人士都参与进法(草案)》于2015年10月提交扬慈善文化,该法第七条规定设立来。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后,课题组又“中华慈善日”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任委员马敷、副主任委员王胜明和应有关领导的要求,提交了《慈善一步弘扬慈善文化,激发公众参与民政部主要领导的支持下,我牵头法》与《红十字会法》的关系处置、慈善的热情。法定慈善日定在9月成立了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慈善信托是否单独列章等专题报告,5日,每年9月5日将成为动员全“慈善事业立法研究”课题组,课为《慈善法》最终定稿中妥善处理民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的固定日子,题组成员来自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这两个问题提供了依据。能够与《慈它有利于集中、广泛地调动人们关课题组根据《慈善法》的立法进程,善法》的起草与制定有如此密切的注慈善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慈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召开了关联,这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与其他纪念18次专题研讨会和多次小型座谈当然,我要申明的是,《慈善法》日或节日相比,法定慈善日冠以“中会,邀请学界、慈善业界与法律界的制定是一项很大的工程,许多人华”作为前缀,更能够体现慈善作等专业人士计400多人次参与研讨,都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贡献,包括反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华文化围绕慈善法立法框架与各章内容完对的声音,都有利于促使法律更加的重要组成源远流长,现在还需要成了16份专题研究报告,全部提供完善。《慈善法》的制定,是我国传承与进一步弘扬,同时亦对大中给了慈善法起草领导小组与工作小慈善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立法,华地区与海外华人更显亲和力。第组,为慈善法草案的起草提供了参为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八十八条、第九十一条等也是对弘考与依据。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依据,最后通过的版本可以说是令扬慈善文化、形成慈善氛围应当采会在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人更加满意的有质量的法律。我们取的行动的具体规定。传统的慈善室的公函中就明确指出,“这些报希望《慈善法》能够真正开启中国活动基本上是一对一的款物接济,告先后提交我委后,均受到了我委慈善事业黄金发展时代的大门。主要限于亲友、同乡等熟人圈子,主要领导和《慈善事业法》草案起形态单一,规模有限,完全可以立草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为法律草晒回贬圜记者:足于恻隐之心或者善爱之心,建立案的起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背景与您在多个场合提到现代慈善文在乐于助人的道德基础之上。而现q少中国减灾2016・6月上匦阅记者:《慈善法》的出台对于促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将起到什么作用?郑功成:《慈善法》第三条规定了该法调整的慈善活动范围,排在第三类的是对遭遇天灾人祸的不幸者的救助。尽管政府是救灾的主体,保险公司等市场机制构成了当代社会灾后重建的基本力量,但灾难是我们共同的敌人,特别是重大灾难一旦发生,政府与市场均存在着失灵的地方,社会慈善力量的介入便成为必要,这既是我国以往慈善事业实践中特别亮丽的地方,也是世界各国慈善界的惯例,因为灾难最能唤起人们的同情心,也往往最能激发人们参与慈善活动的热情。前面也讲到,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让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达到新高度,重大灾难的发生是推动慈善活动规范的重要节点,针对重大灾难的救助一定是慈善活动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仍然面临着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多发频发、致灾因子复杂且灾情损失严重的严峻形势。进行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法治化是其主要取向,建立社会机制是其主要手段。新时期的体制应当是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边界明确、相互配合协同的多元体制,没有法治化的引领,政策的强势牵引缺乏依据,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社会参与格局。当前,社会力量参与综合减灾的行动仍十分有限,其自身存在的资源动员能力不足、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信息公开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救灾慈善活动的开展和社会参与的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救灾慈善活动本代慈善事业虽然还需要博爱、人道等作为支撑其发展的道德力量,但它更是社会分工日益发达所带来的必须按照一定规则运行的行业,是合理调节物质财富分配格局和弘扬精神文明及提升全民道德水准的有机统一。现代慈善文化更多地指向专业性、公共性活动,捐赠者和受身所面临的法制困境。对于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来说,《慈善法》的出台恰逢其时,贯穿共享发展理念,明确了政府和慈善组织等多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和职责边界,赋予了民政部门在监管慈善事业方面的主管角色和权威性,为相应后续政策的出台奠定了法律基础。《慈善法》有些规定是比较具体的,有的规定是原则性的,还有授权性条款。我希望在该法出台后,民政部门能够对救灾慈善活动配套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和具体规定,使该法真正落地,进一步促进防灾减灾救灾主体多元化。(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陶冶博士在采访中提供的帮助和支持)益者是分离的。有段时间,慈善组织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公众对其缺乏信任感,甚至回到过去“一对一”救济的方式,这并不符合现代慈善文化理念。《慈善法》通过对于慈善组织在信息公开等方面的规范,提升公众对于组织的信心,促进现代慈善文化的培养。将来我国要重视从文化方面为慈善事业扫除障碍、培育氛围。6月上・2016中国减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