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不一样,学习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3.积累形容人的成语,古诗积累运用。 【教学重点】
1..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积累形容人的成语,古诗积累运用。
【教学难点】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不一样,学习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我发现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观潮》《梅兰芳蓄须》。 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也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普罗米修斯》。 有的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了三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学生自由读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我发现他们用不同的方法交流了怎样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举了例子。第一个小朋友发现了从题目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题目拓展法。第二个小朋友从理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要素归纳法。第三个小朋友从抓住文章几件事,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3) (4) 4.你还有哪些概括主要内容的好的方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结:同学们,在阅读文章时,采用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会对我们理解课文内容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希望我们能学以致用。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词语积累。 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一般形容哪些人。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读一读这些词语。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意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2)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鼓励学生借助拼音把八个成语读正确,重点指导学生把“凛、畏、秉、阿”的读音读准确。 2.理解词义。 (1)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指导并小结: 志存高远:指立志很高远,有雄心壮志。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大义凛然:大义:正义;凛然:严肃、或敬畏的样子。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英勇无畏:非常勇敢,毫不畏惧。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秉公执法:公正地执行法律。 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3.了解特点。 (1)再读一读这几行成语,想想有什么特点?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些词语都是形容、赞扬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的成语,我们可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这些成语。 4.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上面的成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5) (6—13) (1)宋朝包拯是一个 、 的清官。(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或铁面无私) (2)面对敌人的绞架,李大钊 ,毫无惧色。(大义凛然) (3)古今中外,但凡学问做得好的人,大都是 并有着很高道德修养的人.(志存高远) (4)抗金英雄岳飞品行高洁,文武双全,一生 。(精忠报国) (5)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 、 , 令人敬佩。(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3.我拓展,我积累。 这样表现革命精神的词语还有很多。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积累的这样的词语 (14) (15) (16) (17) (18) (19) (2)全班交流。(奋不顾身 正义凛然 赴汤蹈火 气宇轩昂 坚贞不屈 舍己为人)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了解词语含义的理解,积累运用到写作中。】 (二)句子积累。 1. 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句子不同的语气?想一想,练一练,然后和同学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不同句子的意思相同,但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表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那是我们中国的地方,为什么不能去?” 指导朗读:第一组例句中的第一个例句是两个反问句,一方面表达的意思更肯定,另一方面看出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思考与追问,朗读时一定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且一次比一次强烈;第二个句子是把第一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了,只强调了“为什么不能去”这一个疑惑,朗读时疑问语气没有第一组的强烈。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用愁没钱花。 指导朗读:第一个例句是反问句,表达的意思也更肯定,读的时候,语调要上扬;第二个例句是陈述句,语气平缓,表达的效果没有第一句强烈,读的时候,语调稍平。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4.分小组比赛读。 5.练一练,学运用。读一读下面的情境,应该怎么说,再写下来。 小明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还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你提醒他说…… 过生日,你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有点儿不敢相信地说…… (1)学生自由读,与同桌交流该怎么说 (2)全班交流,师生评议,哪些说法的表达方式效果更好。 (3)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师范读,学生跟读。 (2)互相交流识记生字。 (3)自由朗读。 (18) (19) (20) (21) 2.作者: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 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3.课件出示词语意思: [注释]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白日曛: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谁人:哪个人。 君:你,这里指董大。 4.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译文] 满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暗的,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22) (23) 向南飞去。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 5.熟读成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4) 【建议;理解诗的大意这一环节,对诗的大意的讲解难度较大,这个练习的目的重在引导学生积累,繁杂的讲解会使学生失去积累背诵的兴趣,应让学生自己理解古诗,对不理解的内容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大概理解,便于积累背诵。然后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多积累诗词。】 6.延伸阅读。 别董大(二) 【唐】高适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设计意图: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释和插图,在反复朗读中了解古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背背,学会积累诗句。在读读背背和探究交流中提高了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运用”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不足之处:
在讲授词语时,讲得不够详细练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应该让学生试着造句,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