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目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变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
面对改革我觉得我们应吸取其它省分在课改中的经验教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不能矫枉过正
过去我们的语文课堂以讲为主,以为讲得越多,学生就理解的好,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权利,在新课标下,教师从课堂上的主宰者转变为主持人,避免单向度挥洒教师才情,将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还给学生,我们的课堂就应该把自主学习权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自觉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活”起来,但我们要避免矫枉过正。课堂要“活”,但要“活”而有度,太“活”则太“虚”,必然流于形式;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肯定“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也要告诉学生莎士比亚心中的哈姆雷特;我们要学生质疑、**,但不能使内容杂乱无序甚至漫无边际;我们要肯定讲解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要明确的是:我们肯定的不是照本宣科,不是教师唱独角戏。澳大利亚教育家史密斯曾对讲解作了如下的说明:
“当一个人遇到在他经验预料以外的事情,或与它的经验不能建立联络的事情的时候就需要解释。填补人们经验与这些新现象之间的沟是讲解的功能。”那幺在语文课堂上需要介绍新知识时,需要讲解;当学生不能把握需要掌握的问题时,需要讲解;在新课开始时,需要教师用个性化的语言营造学习氛围;在课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或质疑有质量、有内涵的问题;课尾,当学生在文字世界及丛生的问题中曲折穿行后,需要教师力拨视点,挺出高度,让学生视野敞亮,心怀澄澈,基于文字而又超越文字,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在教改中,我们要注意实行“拿来主义”,取传统教学之精华,又能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响应课改。
二、準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
新课堂的特徵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保底目标应该理解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络来决定。要确定一节课语言积累(生难字音形义、词语解释、名家名言)、文化积累(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及用语文方法準确解读本课文字问题的目标。
我们现在很强调“应用”,很强调“创新”,但这些都是建立在积累的基础上的,没有一定的知识,将来如何“应用”?没有基础又怎幺”创新”?现实教学中,学生作业、作文中的错别字现象,字不成体,语不成句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上海复旦大学曾举行汉语言文字大赛,夺得头筹的竟然是一支留学生队,中文应用基本功测试,本土选手不及留学生的事实又不争地刺痛我们的眼睛。 另外,考试评价是我们每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它毕竟关係着大部分学生的前途命运。重视“双基”无论如何都没有错。就一篇文章的学习而言,传统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培养着学生一些基本能力:
分段是为了理清文章的层次,概述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筛选提取资讯的能力,辨析词语是为了培养学生揣摩、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新课堂必须要确定保底目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落实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要想办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接受一个观念,“人脑不是一个可以灌注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可以点燃的火把”,教学中,我们要小心呵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我们也要改变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为使学生“燃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实现开放性目标。 三、重视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的评价
因为新课标是三维目标,相应的评价也应是三维的,考试是评价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它很难考查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貌。我们必须矫正自己的思维,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要重视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的评价。当一
个学生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时,我们要及时肯定,这样会强化他们的热情;当发现一个学生在儘可能的获取相关资讯,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我们要及时恰当的给以评价,因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同学,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轻鬆,更迅速。
”我们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过程性的评价适用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自主**性活动)的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我们反对应试教育下的“题海战”,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要及时肯定学生的积极行动,激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 四、教学任务单一化
语文学科是“最辨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複杂、最多样化的一门科学。”面对新课堂上,由“单向灌输”而“师生灵活互动”的教法要求,由“一元化、刻板僵化”而“趣味性与多元化”的教材变化,由“被动接受”而“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改变等的现实,语文课堂将会更复杂、更多样,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使每节课教学任务单一化,一篇课文不能什幺都教、什幺都学,这样也就能避免课堂因複杂而杂乱无序、因多样而漫无边际的情况。採用单元教学法,分散教学目标,根据每课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
如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外散文的学习,单元教学重点是“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在教学中,对《荷塘月色》,主要学习文章描绘景物的方法;动静、正侧、虚实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动词、叠词的运用等,使学生準确掌握使景物生动形象方法及通过景物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我的空中楼阁》则主要学习託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和写景方法(定点换景、定景换点);对《我与地坛》主要把握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理解珍惜母爱,爱惜生命、珍惜健康,顽强求索、不畏艰难,身体虽残、品格要健全、精神要永存,逆境中要更坚强等。 这样可以使开放性课堂“活”而有“度”,“杂”而不”乱”,既能尊重学生个性,又不至于使课堂漫无边际。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必然是一个除旧布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
要实行“拿来主义”,取传统教学之精华,完善新课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