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实行的游戏活动。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韵律活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游戏和音乐的相互关系上。在音乐游戏中,音乐和游戏是相互促动、相辅相成的。音乐指挥、促动和制约着游戏活动,而游戏动作又能协助儿童更具体、形象地感受和理解音乐,获得一定的情绪情感体验。所以,音乐游戏是深受儿童喜欢的一种音乐活动。
音乐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同时也是以发展学前儿童的音乐水平为目标的一种游戏活动。
它具有突出的教育作用,集中体现了音乐的艺术性、技能性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之间的对立统一。它把丰富的教育要求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使孩子们在乐此不疲的游戏和玩耍中既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同时,在愉快而自由的游戏活动中,儿童还获得了更多的积极情绪情感的享受和体验,进一步促动了儿童对音乐活动的稳定兴趣及积极、主动个性的形成。
音乐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分类方式也各不相同。根据当前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的实践,能够大致作以下归类:
(一)从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来分
从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来分,能够分为有主题的音乐游戏和无主题的音乐游戏两类。
1.有主题的音乐游戏
这个类音乐游戏一般有一定的内容或情节的构思,有一定的角色。儿童在音乐游戏中根据游戏中的角色模仿一定的形象,完成一定的动作。如《小猫敲门》的游戏,能够由教师和儿童分别扮演“小猫”和“老鼠”的角色。根据游戏中的情节内容,模仿小猫轻轻地走路和躲藏、学猫叫以及老鼠机灵害怕等动作,按照游戏中的情节提示实行游戏。
玩法:前奏,小老鼠到处窜来窜去偷东西吃。
1—2小节:猫作敲门状。
3—4小节:小老鼠右手放在耳边倾听敲门声。
5—6小节:猫用力敲门。
7—8小节:猫很神气地用手拍胸脯。
9—12小节:老鼠轻声地问,猫司令很神气地回答。
13—20小节:小老鼠东窜西窜,边跑边喊“救命”,猫司令大叫一声“喵呜”,向老鼠猛扑过去。
第二遍音乐:猫追捉老鼠,老鼠可蹲下躲避。
规则:
(1)猫司令在最后一句“喵呜!”后才能向老鼠扑去,老鼠才能逃走。
(2)被捉住的老鼠停止一次游戏。
2.无主题的音乐游戏
这类游戏一般没有一定的情节构思,仅仅随音乐做动作,相当于律动或律动组合,但这种动作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即含有游戏的规则。如《抢位子》的游戏,儿童仅仅随着乐曲声自由地做各种动作,但是当音乐一停,必须抢坐一个位子,这便是游戏的规则。
(二)从游戏的形式来分
从游戏的形式来分,能够分为歌舞游戏、表演游戏和听辨反应游戏。
1.歌舞游戏
这类游戏一般是在歌曲的基础上产生的,即按照歌词、节奏、乐句和乐段的结构做动作并实行游戏。游戏的规则通常定在歌曲的结束处。这类游戏与有主题的游戏有所不同,它能够有较明显的游戏主题、内容,也能够没有专门表现情节和角色的音乐,相对地比较侧重于儿童的创造性动作表现。如歌曲《袋鼠》设计成音乐游戏,主要侧重于引导儿童表现袋鼠妈妈和小袋鼠怎样相亲相爱,能够启发儿童做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再如《猫捉老鼠》的游戏,儿童在熟悉并学会演唱歌曲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歌词的词意自由做表演动作,分别扮演大猫和老鼠;当唱完歌曲的最后一个音后,扮演大猫的儿童才可去抓“老鼠”。
2.表演游戏
这类游戏是按专门设计、组织的不同音乐来做动作或变化动作而实行的游戏。从游戏内容上看,一般有一定的情节和角色;从游戏形式上看,带有较强的表演性。如音乐游戏
《熊与石头人》,整个音乐由三部分组成——主题歌曲、“熊走”的音乐和“小朋友跳舞”的音乐。
在玩此游戏时,儿童根据音乐所展示的情节和内容实行表演:
第一部分,由儿童边唱歌曲边按词意用动作自由表演;
第二部分,由扮演“熊”这个角色的儿童(或教师)按音乐节奏走出来,而扮演小朋友的儿童则自由摆放造型,但不能动,一“动”就被“熊”发现(“吃掉”),必须退出游戏;
第三部分,舞曲音乐响起,未被“熊”发现的小朋友自由地随音乐跳舞。游戏依此反复实行。在这种表演游戏的实行过程中,有时教师为了突出儿童的表演动作与音乐性质、节奏和结构的一致,能够灵活随机地改变音乐的顺序,如小朋友正在跳舞的时候,突然插入 “熊走来”的音乐等,以增加儿童的音乐与动作表演的一致性,以及增强游戏的情趣性。
3.听辨反应游戏
这类游戏比较侧重于对音乐和声音的分辨、判断水平的要求,以培养儿童对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色、乐句等的分辨水平。它一般没有固定的游戏情节或内容,以对音乐要素的反应和理解为主。如: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要求分辨的是小乐器的音色;游戏《奇怪的声音》要求分辨声音的强和弱,并用身体动作(如:跺脚表示强,拍手表示弱;伸展双臂表示强,双臂屈肘抱肩表示弱……)加以反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