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测量
一、课程标准相关内容解读
《课程标准》指出:测量应达到具体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二、单元的知识点及课时安排建议
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如下:
例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1课时)
毫米、分米 例2: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分米与米和厘米之间的关 的认识 系。(1课时)
测
例3:认识长度单位千米(1课时)
千米的认识 例4:通过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1课时)
例5: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单位换算(1课时) 量
吨的认识 例7:知道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1课时)
三、教材分析
1、具体教学目标、教材说明、教学建议见教参P32——34。
2、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3、教学难点:建立准确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及能进行各个量之间的单位换算。
四、考点跟踪考查
1、此单元内容的考查题型一般有:填合适的单位、单位换算、换算后进行大小比较或加减、判断、选择、作图、解决问题。
例6:认识质量单位吨(1课时)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一、课程标准相关内容解读
《课程标准》指出:1、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2、能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4、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二、单元的知识点及课时安排建议
单元的内容有: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 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如下:
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和超过100。(1课时)
1、加法
例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2课时包括练习)
例1:笔算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2课时) 万以内 2、减法 例2:笔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2课时) 的加法 例3:整百数减三位数(1课时) 和减法
例1:加法的验算 (1课时)
(二) 3、加、减法的验算 例2:减法的验算 (1课时) 4、整理复习(2课时)
三、教材分析
1、具体教学目标、教材说明、教学建议见教参P32——34。 2、教学重点: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及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3、教学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第三单元 四边形
一、课程标准相关内容解读
《课程标准》指出:1、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2、指出并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二、单元的知识点及课时安排建议
单元的内容有: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单元内容结构及课时建议:
例1:认识四边形感悟其特点。(1课时)
四边形 例2: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点有所了解,加深对长、正方形的
认识。(1课时)
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平行四边形 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对边相等) (2课时) 会画平行四边形
周 长 例1: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并能计算。(1课时)
四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 例2: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1课时)
的周长 例3: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1课时)
例4:先估后量(1课时)
估 计 例5:结合实际活动估测 (1课时)
三、教材分析
1、具体教学目标、教材说明、教学建议见教参P52——55。
2、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内画平形四边形,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教学难点:根据给定的周长作画、解决复杂的周长计算问题。
第四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一、课程标准相关内容解读
《课程标准》对有余数的除法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提及一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二、单元的知识点及课时安排建议
单元的内容有:一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运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二是用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
单元内容结构及课时建议:例1: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1课时) 意义和计算 例2: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及余数的含义 。(1课时)
有余数的 例3:余数和除数的关系。(1课时) 除法
解决问题:例4:解决问题(2课时) 三、教材分析
1、具体教学目标、教材说明、教学建议见教参P72——77。 2、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教学难点:准确、灵活运用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
第五单元 时、分、秒
一、课程标准相关内容解读
《课程标准》指出:1、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三年级下册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二、单元的知识点及课时安排建议
单元的内容有: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等于60秒、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单元内容结构及课时建议:
时、分、秒 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 例1 (1课时)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2课时)
三、教材分析
1、具体教学目标、教材说明、教学建议见教参P86——P87。 2、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简单的时间经过计算。 3、教学难点:简单的时间经过计算
秒的认识 (1课时)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课程标准相关内容解读
《课程标准》指出:能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 二、单元的知识点及课时安排建议 单元的内容有: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 单元内容结构及课时建议:
例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
例2:乘法估算
多位数乘
一位数 例1:不进位乘法
例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个位积满十需向十位进位
例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连续进位 笔算乘法
例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连续进位
例5:0的乘法
例6: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例7: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三、教材分析
1、具体教学目标、教材说明、教学建议见教参P98——P101。 2、教学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教学难点:连续进位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课程标准相关内容解读
《课程标准》指出: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读写简单的分数。
二、单元的知识点及课时安排建议
单元的内容有: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单元内容结构及课时建议:
例1、例2:认识几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 例3: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例4、例5:认识几分之几 分数的初 例6: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步认识 例1、例2: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法
分数的简单计算
例3:1减去几分之几简单计算
三、教材分析
1、具体教学目标、教材说明、教学建议见教参P129——P131。
2、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法。
3、教学难点:1减去几分之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