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地基变形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三、地基变形

3-1 某高15cm,横断面为50cm的圆柱试样,在侧向不许可变形的条件下,垂直应力

2z1000kPa时,测得侧向应力xy65kPa。已知E10000kPa。

1) 1) 试求土的侧膨胀系数及线变形模量;

2) 2) 试求压力从100kPa增加到150kPa时,土样增加的垂直变形;

3) 3) 试问在无侧限试验条件下,侧向应力XY0时,压力从100kPa增至

150kPa时,土样增加的垂直变形。

3-2 某土样高2cm,其无侧胀压缩试验结果见表3-1试验时,土样上下两面排水。

表3-1

压力强度(kPa) 孔隙比e 0 50 100 200 300 400 1.310 1.171 1.062 0.951 0.892 0.850 1) 1) 试求各压力区间的压缩系数,体积压缩系数与线变形模量;

2) 2) 试求原有压力强度p1100kPa时,增加压力强度p150kPa时,土样的垂

直变形;

3) 3) 试求原有压力p1150kPa,增加压力强度p200kPa时土样的垂直变形; 4) 4) 若试验时,土样仅从上面排水,下面不排水,试问对上述变形计算有何影响? 3-3 有一高2cm,横截面积为50cm的饱和土样,压缩试验数据见表3-2。试验前土样饱和重量为1.736N,试验后干土重为1.166N,土颗粒间的压缩系数,并判断其压缩性。

表3-2 垂直压力强度(kPa) 压缩量(mm) 2s2.70,求0~100,100~200kPa

0 0 100 0.926 200 1.5

3-4 已知土样直径为12cm,高为3cm,在有侧限压缩仪中做压缩试验,原始孔隙比为1.35。当施加荷载p1100kPa时,孔隙比为1.25,p2200kPa时,孔隙比为1.20,试求土样在两级荷载作用下压缩变形和压缩系数。

3-5 已知无侧限可压缩性土层厚度为5m,受压前的孔隙比为1.5,压缩后的平均孔隙比为1.3,求其变形量。

3-6 荷载板的尺寸为1.732m×1.732m,荷载试验得到的数据见表3-3。试绘p-s曲线,确定变形模量E,地基土的侧膨胀系数0.40。

表3-3 荷载强度 p(kPa) 垂 直 变 形(mm) 100 11 200 20 300 29 400 40 500 200 550 600

3-7 有一高8cm,直径为4cm的圆柱形试样,在四周均等的应力100kPa作用下变形稳定后,再施加垂直应力200kPa和侧向应力100kPa,测得相应的垂直变形为1.12mm,侧向变

形为0.11mm。试求该试样变形模量E及侧膨胀系数。

3-8 已知正方形试样的尺寸为10×10×10cm,今施加三组不同应力见表3-4。

表3-4

试样号 2z(kPa) 40 20 60 x(kPa) 10 20 0 y(kPa)10 20 0 1 2 3

1)试用广义胡克定律计算三种受力情况的体积变形;已知变形模量E=4000kPa,侧膨胀系数0.35;

2)若试样为正常固结粘土,试问在上述三组压力下,体积应变有何不同?

3-9 在面积为1×m的荷载板上施加100kPa,测得地面垂直变形为1.0cm。若建筑物基

2

础为10×10m,基底压力p100kPa。

2

1)试分析建筑物基础底面处垂直变形与荷载板的垂直变形是否相等,为什么? 2)试问地面以下2m深范围内为硬土层,其下为软土层,上述结论有何变化? 3-10 某粘土原状试样的压缩试验结果见表3-5。

1) 1) 试确定前期固结压力pc; 2) 2) 试求压缩指数cc;

3) 3) 已知土层自重应力为293kPa,试判断该土层的固结状态。

表3-5 压力强度(kPa) 孔 隙 比 压力强度(kPa) 孔 隙 比 0 17.28 34.60 1.024 86.60 1.007 173.2 0.989 346.4 693.8 1385.6 0.953 0.913 0.835 34.6 0.685 1.06 1.029 2771.2 0.725 5542.4 11084.8 2771.2 6928.0 1732 0.617 0.501 0.538 0.577 0.624 3-11 某基础宽6m,长12m,中心垂直荷载为10800kN,地基为均质土层在自重作用下,已压缩稳定。地下水位距地面为5m,土湿密度为18kN/m,饱和密度为20kN/m ,ρs=2.72,埋深D=1.5m,压缩层厚度为12m,求基础中点最终沉降(不考虑毛细水作用),土层压缩系数为0.0032(1/kPa)

3-12 某长条形基础,B=20m,偏心荷载3000kN/m,偏心距为0.8m,地下水位很深,

319kN/m均质土层厚为30m,其下为岩基,压缩试验资料见表3-6。ρs =2.72,湿密度,

3

3

含水量30%,求基础中点的最终沉降量S=?。

表3-6 P(kPa) e 0 5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0.75 0.71 0.67 0.60 0.545 0.50 0.465 0.45 320kN/mm缩变形),粘土,地下水位与地面平齐,压缩试验数据见表3-7,求堤底中

3-13 某路堤断面如图3-1所示,地基为8m厚粘土,下层为密实粗砂(忽略砂土压

心下的沉降量。

表3-7

P(kPa) e

3-14 何谓原有应力,附加应力(即增加应力)和实受应力?如何确定基础底面

下Z处的原有应力,附加应力和实受应力?如图3-2所示。

3-15 影响土的弹性和塑性变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16 有一长条形基础,宽10m,作用着均布垂直荷载p=200kPa,

埋深D=2m,土层很厚,土的密度18kN/m。压缩试验的结果见表3-8。试用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中点的沉降量。

表3-8

P(kPa) e

3-17 在上题中,若侧压力系数K0=0.54,试用三向分层总和法计算中点的沉降并与上题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3-18 某水下基础平面尺寸为6×6m,埋深2m,基底实受压力p=300kPa(没有扣除水的浮力),若土面以上水深8m,地基土层的有关数据见表3-9。试计算基础中点的沉降量(以每一种土为一个分层)。

2

0 0.73 50 0.64 100 0.59 200 0.56 400 0.545 30 0.900 100 0.816 200 0.790 300 0.769 400 0.758 表3-9

孔 隙 比 e 土 层 粗砂层 中砂层 高 层 土 层厚 度 饱和密度(kPa) P(kPa) +2.0 0.00 ___ 2.0 2.4 4.8 3.6 2

0 ___ 100 ___ 200 ___ 300 ___ 20 19.5 19.0 18.5 0.742 0.721 0.712 0.706 0.892 0.834 0.806 0.790 1.060 0.982 0.949 0.918 亚粘土层粘土层 -2.40 岩 层 -7.20 -10.8 3-19 某基础尺寸B×L=4×8m,砌置深度为2m,其上作用着均布荷载p=190kPa,基础底面处原有压力q=40kPa。已知可压缩层厚16m,平均初始孔隙比e0=1.10,平均压缩系数a=0.0005(1/kPa),试用单向分层总和法求基础中点的沉降量。

3-20 有一长条形基础,底宽15m,承受总荷重为1500kN/m(已减去浮力)。建于总厚度为20m的软粘土地基上,软粘土的浮密度为8kN/m。压缩试验成果见表3-10。基础埋深10m。试计算下述两种情况的基础中点的沉降量:

表3-10 压力强度p(kPa) 孔 隙 比 e 0 50 100 200 300 400 3

1.406 1.250 1.120 0.990 0.910 0.850 1) 1) 不考虑开挖时地基的回弹膨胀;

2) 2) 考虑开挖基坑时地基的回弹膨胀。回弹再压缩曲线坡度为压缩曲线坡度的0.22

倍。

3-21 有三个长条形基础,建于同一条件的均质地基上。基础尺寸与基底均布压力见表3-11试分析A、B、C三个基础中点沉降量间的差别和角点沉降量间的差别。

表3-11 基 础 A B C 基础宽度B(m) 10 10 20 基底压力p(kPa/m) 80 160 80 3 3-22 有一刚性基础的上面作用着均布荷载,试分析基底压力分布是否均匀?为什么?

3-23 试分析均布荷重作用下,均质半无限空间体表面各点的沉降量是否均匀?为什么?

3-24 今有两相邻刚性建筑物,建于均质地基上,基底压力均匀分布,若二建筑物同时兴建,试问两建筑物是否同时下沉?为什么?各向什么方向倾斜?若一个建筑物先建后,经很多年后再建第二个建筑物,两建筑物的倾斜方向有无改变,为什么?

3-25 某地基,已知A=0.3,H/B=4.0,压缩试验数据见表3-12,试确定ms与沉降比值系数an各为多少?

表3-12

p(kPa) e

3-26 长方形基础,长边L=12m,短边B=3m,埋置深度D=2m,基础中心作用垂直荷载

318kN/mV=80.5kN,基底以上土的平均密度,土的变形模量E=14000kPa,泊松比

0.32,求基础中点、角点和基础平均沉降。

0 0.590 100 0.571 200 0.566 400 0.562 3-27 长方形基础(L=6m,B=5m),基础材料及其台阶以上的平均土密度

20kN/m3,如图3-3所示,求基础中点下的沉降量。

3-28 已知基础材料及基础台阶以上土的平均容密

20kN/m3,细砂层,

19.6kN/m3E33000kPa;粘土的e0=1.08,压力变化范围内的平均=0.0009(1/kPa)。如图3-4所示。

求基础底面中点的沉降量,取砾石层为受压层下限。

320kN/m实的中砂层,粘土层的饱和密度m地下水位处于地表面,粘土层的压缩数据

3-29 某路堤的堤身断面如图3-5所示,地基表面以下有12m厚的粘土层,其下为密

见表3-13,求路堤基底中心点C的稳定沉降量。

表3-13 P(kPa) e 0 0.87 50 0.81 100 0.78 200 0.75 300 0.735

3-30 某土坝及其地基的剖面如图3-6所示,其中粘土层的压缩系数=0.00024(1/kPa),初始孔隙比e1=0.947,渗透系数K=2.0cm/y。粘土层的应力分布如图3-6所示,试按单向渗透固结理论(假设荷载系一次加上)推求:

1) 1) 粘土层的稳定沉降量;

2) 2) 粘土层的沉降达12cm所需的时间? 3) 3) 加荷6个月后,粘土层的沉降量。

(提示:坝身土料渗透性很小,可认为粘土层的水只能从下层的中砂排出。且砂土层的压缩量忽略不计。)

3-31 某矩形基础图3-7,尺寸为4×2m,N=119t。土层厚度、地下水位如图所示。各土层的压缩试验数据如表3-14,试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的最终沉降量(建议分层厚度可为50、50、100、100、100、150cm)

表3-14

p(kg/cm) 22

 土 层 (1)粘土 0 0.5 1 2 3 0.81 0.78 0.76 0.725 0.69 (2)亚粘土 (3)粉砂 (4)轻亚粘土 0.745 0.892 0.848 0.72 0.87 0.82 0.69 0.84 0.78 0.66 0.805 0.74 0.63 0.775 0.71 3-32 如图3-7,试用规范法计算上题中粘土层③的压缩量。

3-33 一块饱和粘土样的原始高度为20mm,面积为30cm,在固结仪中做压缩试验。土样与环刀的总重为175.6克。环刀重58.6克。当压力由100 KPa增加到200 KPa时,土样变形稳定后的高度相应地由19.31mm减小为18.76mm。实验结束后烘干土样,称得干土重为94.8克。试计算与p1及p2相对应的孔隙比e1及e2;计算该土的压缩系数a;评价该土是高、中还是低压缩

性。

3-34 在天然地面上填筑大面积填土3m,其密度11.8t/m。不计表层粗砂土的压缩量,地下水位在地表下1m,如图3-8所示。试计算原地面在大面积填土作用下的沉降;当上述沉降稳定后,地下水位突然下降到粘土层顶面。计算粘土层由此而产生的附加沉降。粘土层的固结试验资料如表3-15:

表3-15

P(kg/cm) e 22

30 0.85 0.5 0.76 1 0.71 2 0.65 3 0.64

3-35 某钻孔土样

的压缩试验记录如表3-16所示,试绘制压缩曲线和计算各土层的a1—2及相应的压缩模量ES,

并评定各土层的压缩性。

表3-16

压力(kPa) 1土样 孔隙比 2土样 ##0 0.982 1.190 50 0.964 1.065 100 0.952 0.995 200 0.936 0.905 300 0.924 0.850 400 0.919 0.810 3-36 某方形基础如图3-9所示,其压缩试验结果如表3-16,试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3-37 某矩形基础及地质资料如图3-10所示,试用《规范》方法计算地基的沉降量(

s1.2)

3-38 某柱基础底面尺寸为2.0m×3.0m,如图3-11所示,地基土为均质的粉质粘土,

试用《规范》方法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提示:zn取4.5m。)

3-39 已知两方形基础及其地质剖面如3-12所示,

作用在每一基础上上部结构荷载为587.0kN,试用规范法计算基础I中心点的最终沉降量,并考虑基础II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