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人用玉思想的嬗变对含“玉”词语的影响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人用玉思想的嬗变对含“玉”词语的影响

作者:郑 媛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11期

“中华悠久而古老的文明史,可谓从远古的玉石文化展开”。 集天地之精华,撷山川之灵气的玉,很早就引起了原始先民的注意。作为大自然的结晶,它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崇玉、尚玉的思想也随着人们对玉石的了解、深化而不断发展、演变。受其影响和推动,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含“玉”词语,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一、玉之萌芽——从玉石不分到玉石分化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有五德者。”这一界定道出了玉、石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初步揭示了“玉”与“石”之不同。即玉属石类,但又不是一般的石头,它是美石,温润而有光泽,质地坚硬而又细密,为石中之佼佼者。这是古人经过漫长的用玉实践后得出的结论。

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的思想尚处于蒙昧状态,玉和石往往被混杂在一起,作为维系生产和生活的工具及战争的武器。“据文献记载:处于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矛、斧、锛、铲、纺轮等生产工具。”[1](P.73)臼、杵、盘、勺、匕、梳等生活用具在殷墟墓葬中亦有发掘。汉代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宝剑》中载风胡子语:“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2](P.70)这说明玉还曾经作为战争武器使用过。但由于玉质坚而脆,容易磨损,加之产量相对较少,难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渐渐地便退出了工具的舞台、武器的行列。与此同时,玉所特有的天然的物质美——色彩晶莹,纹理别致,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认可促使人们把玉从石头中筛选剥离出来。

玉石不分(比喻好坏不分)、玉石杂糅(比喻好坏混杂)、玉石俱焚(比喻好坏同归于尽)、玉石同沉(比喻善恶一齐受害)等四字词语的产生,从侧面再现了这一时期人们用玉思想的转变。

二、玉之神奇——礼玉思想的勃兴与衰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随着玉器实用性的减弱,其社会功能日益突显出来。有着美好形制的玉,开始在祭祀、葬礼、朝聘礼仪等重大活动中崭露头角并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方面源于玉器本身的玲珑剔透、致密坚硬带给人的神秘感,另一方面也与自然界的变幻莫测和巨大威力引发的鬼神崇拜息息相关。

商周以来,礼制勃兴,以玉行礼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尤其是在祭祀活动中,玉器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人的眼里,玉是一种神物,可以与鬼神相通,与天地相合,因此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年代,玉便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祭祀的首选品。这在甲骨文的“玉”字和“礼”字中不难找到佐证。

“玉”,甲骨文作“ 羊 ”、“”或“ 丰 ”,《说文》作“王”,“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即把三块美玉用丝线贯穿起来,代表天地人参通。而“礼”字,甲文写作“”,象两玉在器中之形,表“盛玉以奉神之义”(王国维语)。《说文》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以“玉”作为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玉之为祭器并不是随意为之的,而是有着严格的规定性。《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一祭祀制度为历代封建帝王所承袭。

在我国,丧葬行为发生甚早,玉殓葬风俗在新石器时代初见端倪,至秦汉时期达到鼎盛。这是玉器社会功能的又一体现。古人认为玉既然可以作为沟通天地之灵器,当然也就具有护佑祖先墓葬之功能——可以防止尸体腐烂,魂魄消散。所谓“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于是便出现了玉覆面、玉衣、玉枕、玉猪形握、九窍玉、嵌玉棺等随葬玉器。另一方面,以玉殓尸,让死者在阴间也能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也是葬玉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在诸侯、贵族的朝聘会盟时,人们也常常借助玉器以示礼仪。《国语·吴语》曰:“越灭吴,上征上国,宋、郑、鲁、卫、陈、蔡执玉之君皆入朝。”

礼玉制度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玉思想的兴起,对后世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对鬼神的虔诚、敬畏到对人的仰慕、尊敬,大量的敬称词语应运而生。如“玉女”是对他人之女的敬称,“玉婘”是对他人家眷的尊称;称人容貌有敬词“玉面、玉貌”,称人言语有敬词“玉音、玉声”;对别人的书信敬称“玉札”,请受信人展阅书信则为“玉展”;人的身体贵为“玉体”,人的行止尊为“玉趾”,人的照片也被冠以“玉照”的美名。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地位衰微,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礼乐制度受到严重的打击,玉的礼器作用也大大降低。玉主要被当成了一种装饰品或陈设物。东汉末年,随着道教的兴起,传统的礼玉思想开始走向复兴。受宗教气息的感染,特别是道教教义“长生不老,羽化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仙”的影响,此时的礼玉已更多地流于一种迷信,玉成了人们延年益寿、修道成仙的依托和工具。玉的灵性由于披上了宗教的外衣也越发显得神秘。除了丧葬用玉,以玉圭、玉琮等为法器,沟通人神,降仙除孽外,秉承秦汉余绪的食玉之风也是大行其道。与道教有关的用语,亦多以“玉”字命名。如道教称天帝曰“玉皇、玉帝”,其仙官曰“玉郎”,仙童曰“玉童”,天帝的居处为“玉宇、玉京、玉清、玉虚”。“玉液琼浆”是道家的仙药,“玉炉”、“玉府”为道家的炼丹炉和藏书之所。就连人体各部位的称呼也都与玉结下了不解之缘:“玉池”为口,“玉房”为心,“玉华”指发,“玉楼”指两肩,“玉垄”为鼻,“玉”为牙,“玉都”指身体等。

三、玉之富贵——玉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

玉通体晶莹,质地坚韧,远在周朝被作为国之重器的同时,它成了权力和地位的化身。《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明确规定了等级不同,所执玉器也不一样。在仪仗用玉、宴飨礼器用玉、服饰佩玉中,玉同样被视作贵族身份和地位的标尺和信符。《礼记·玉藻》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玫而缊组绶。”通过成套配玉的分别,显示了玉饰因官阶的不同而渐次变化。

作为稀有罕见的神物,玉还被统治阶级当作珍宝而加以收藏,成为财富的象征。秦昭王愿以十五城易赵之和氏璧,足见璧价之昂贵。《管子》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亦可知玉币之非比寻常。

如此宝贵的玉器,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馈赠佳友,酬答情人的最佳选择。《诗经·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琼琚、琼瑶、琼玖都是美玉,以玉为赠,表达了诗人希望永结同心的愿望,也体现了爱情的永恒价值与持久魅力。 如果说“玉”是财富的象征,那么“金”就是富贵的代名词。“金”、“玉”联姻,不仅成就了无数的“金玉良缘”,也为我们打造了许多的四字词语:金玉满堂、金相玉质(形容事物质美,有如精雕细琢金玉)、金泥玉检(古封禅所用书函,封以金泥而署以玉检)、金枝玉叶、金科玉律、金口玉言、金声玉振(喻才学精妙或声名洋溢广布)、金题玉躞(谓极精美的书画或书籍的装潢)、金童玉女、璞玉浑金、玉圭金臬(比喻重要的准则或法度)、玉液金波(喻美酒)、玉昆金友(谓学业德行齐名之兄弟)、玉走金飞(谓日月如飞,比喻时光易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玉之高洁——“君子比德于玉”观的盛行

“德”是起于西周的社会规范,它既是人们思想意识上的伦理,又是实践行为中的准则。而“玉德是统治者和儒家、法家先哲根据实施德政的需要,以比附和衍进的思维模式将玉所固有的质地美转化为思想修养和行为准则上的最高标准的德。”[3](P.67)《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随着玉被赋予人格化、德行化的内涵,“比德于玉”的思想便流行开来。

《礼记·聘义》载孔子语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而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这是对齐相管仲“玉有九德”说的发展和深化,也是儒家信条——仁、义、礼、智、信的集中体现。至东汉,许慎将玉德进一步概括为“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之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玉集人间诸多美德于一身,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左右君子言行的玉圭金臬。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炼玉过程,恰是君子不断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的生动写照。玉的高洁品性也被熔铸在大量的含“玉”词语中:玉德(喻素质之美)、玉立(喻坚贞不屈)、玉色(喻操行优异)、玉润(润泽如玉)、玉府(指高洁的襟怀)、玉节(形容高尚的节操)、玉温(谓仁德)、玉粹(像玉一样的纯美)、玉烛(言人君德美如玉,可致四时和气之祥)、玉壶冰(喻高洁清廉)、玉洁冰清、玉洁松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这些词语是汉民族隐喻思维作用的结果,是跨域联想的产物。这种联想不仅架起了玉与人之间的桥梁,也被广泛投射到雪、月、水等事物的身上。雪之洁白、月之明亮、水之清澈都与玉有着些许相似之处。因此“雪”又名“玉妃、玉沙、玉花、玉英、玉蕊、玉雪、玉絮、玉蛾、玉尘、玉霙、玉屑、玉蝶、玉鸾、玉鳞瑶甲”;“月”被赋予“玉魄、玉娇、玉壶、玉羊、玉鸾 、玉轮、玉盘、玉环、玉镜、玉杵、玉兔、玉蟾、玉钩”的美名;“玉水、玉流、玉河、玉溪、玉川、玉泉”等则成为与水有关的别称。

五、玉之美丽——佩玉风尚的返璞归真

远古时代,推动玉石分化的主要基因就是玉之美丽。玉具有精良细腻的质地,致密透明的组织,清脆悦耳的声音,纯净怡人的色泽。这些与生俱来的美的因子,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感染着人们,陶冶着人的心灵,并逐渐凝结为一种原始的朴素的审美需求。人们用玉打扮自己,把玉加工成璜、玦、珠、管、坠等各种装饰品,佩戴在身上。这是玉器作为非生产性工具的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用途。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礼仪活动的出现,玉佩的这一功用也日益丰富起来。除了作为美化自身的装饰品,它还是达官贵人显示身份地位的重要器具,是普罗大众趋吉避凶,祈求平安幸福的吉祥物。

西汉刘向在《说苑·杂言》中说:“玉有六美,君子贵之。望之温润;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阚而不荏,廉而不刿;有瑕必示之于外。”[4](P.76)公开承认了玉美学的重要价值,同时也说明了古之君子必佩玉的缘由。人们将理想的道德观镶进美丽的玉石中,使玉在天然的物质美之外,又平添了几许崇高的意味。

进入文明时代,古人的用玉思想已消磨殆尽,玉的神圣光环也逐渐被淡化。但把玉作为护身符,通过玉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望却丝毫未曾减损。“这种观念与其说是一种迷信,倒不如说是一种风俗,一种由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风俗”,[1](P.73)是佩玉风尚的一种返璞归真。

反映在语言中就是出现了许多以玉美化事物,作为美称的词语。如:玉井(井的美称)、玉梁(桥梁的美称)、玉堂(宫殿的美称)、玉牖(窗户的美称)、玉食(果实的美称)、玉管(毛笔的美称)、玉岫(山峰的美称)、玉刹(佛塔或佛寺的美称)、玉柱(石柱或筷子的美称)、玉庭(庭院的美称)、玉洞(岩洞或洞房的美称)、玉簟(竹席的美称)、玉梳(梳之美称)、玉楮(纸的美称)、玉棹(船桨的美称)、玉墀(台阶的美称)、玉佩琼琚(对诗文的美称)等。同时,“玉”还是描绘女子肤色容颜,性情举止的天然喻词。有着玉石般白净肌肤与娇美容颜的女子被唤作“玉女、玉儿、玉蛾、玉姝、玉搔头、玉芙蓉、玉天仙、玉翼蝉娟。”她们的身材“亭亭玉立”;她们的性情“玉洁冰清”;她们的歌声“珠圆玉润”;她们的夭亡则如“玉殒香消”。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用玉最久远的民族。在对玉器广泛使用的过程中,人们对玉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以玉为美,以玉为奇,以玉为贵,以玉为荣,或许可以作为发轫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的简单诠释,而大量含“玉”词语的产生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生动形象的注脚。 注释:

[1]王晋凤.浅谈中国玉文化及内涵[J].文物世界,2002,(2). [2]杨伯达.玉为神物——读玉札记之二[J].美术观察,2000,(6). [3]杨伯达.关于玉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观点的探讨[J].中原文物,2001,(4). [4]杨伯达.玉、石之美——读玉札记之一[J].美术观察,1999,(1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四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3]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辞源(修订本)·第3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王恩建 李艳云.从汉字异构看古代玉文化[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5]王晋凤.浅谈中国玉文化及内涵[J].文物世界,2002,(2). [6]刘素琴.儒释道与玉文化[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4,(1).

[7]崔涛.玉与中国传统文化[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2). [8]岑运强 张志云.从斜玉部文字看中国古代玉文化[J].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9]胡绍文.读《说文解字》玉部字[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5). [10]萧世民.汉语中以“玉”用作修辞所涉范围的考察[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2,(1).

[11]【韩】李玄玉.谈玉的意蕴[J].汉字文化,2003,(2). [12]丁艳.“玉”族词语文化解构[J].汉字文化,2004,(2).

(郑 媛,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