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徽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8年1月25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顺利完成。
(一)经济运行速度与效益同步提高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9%,增速高于上年1.1个百分点,为近12年来最高水平;经济总量达到7345.7亿元。工业、投资、消费、财政、外贸、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均在高位运行。
1
表1: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2007年计划 指 标 名 称 地区生产总值 财政收入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进出口总额 实际利用外资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人口自然增长率 单 位 绝对值 增长(%) 绝对值 增长(%)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美元 亿美元 6900 10以上 7345.7 13.9 963 4250 2273 140 30 18 20 12 15 20 / 10 7 / / -4 -2 1034.5 26.7 5105.9 44 2007年完成 2403.7 18.4 159.3 34.3 105.3 11474 3556 50.3 4.06 6.3 30.1 37.9 / 17.4 19.8 7 / 上年=100 103 元 元 万人 % 10750 3175 40以上 4.5以内 7.4以内 吨标准煤 万吨 ‰ 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国家
明确要求,在国家核准并正式公布之前,各地不得自行公布本地区2007年数据,故2007年计划执行情况和2008年计划草案均没有列出具体数据。
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43亿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0.7,再创历史新高。财政收入
2
突破千亿元,达到1034.5亿元,增长2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56元,分别增长17.4%和19.8%。
图1:近五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亿元)10000800060004000200002003年2004年2005年总量2006年增幅2007年3923.19.44759.35375.113.311.66148.7963012.813.97345.7(%)1512
(二)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工业结构继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5%。在汽车、工程机械、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带动下,机械行业发展明显提速,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9.8个百分点,成为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0户,为历年最多。大企业快速成长,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7户,比上年增加4户,其中马钢突破500亿元,铜陵有色突破400亿元。
3
图2:近五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情况
(户)150012461500120090060030002003年2004年2005年2406155042006年2007年
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进展顺利。强磁场实验装置大科学工程、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我省;新增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39家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了67户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全年研发经费投入7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预计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200亿元,增长18.9%。
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势强劲,商贸、旅游、社区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势头良好。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3%,增速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在小麦高产攻关计划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带动下,小麦、水稻的单产和优质率均有所提高,其中小麦单产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年粮食总产580亿斤,大灾之年再获丰收。
4
养殖业呈现恢复性增长。突出发展生猪和奶牛业,在全国率先开展能繁母猪保险,扶持规模养殖大户,启动奶牛补贴制度,加强疫病防控,自下半年以来生猪存栏和出栏数明显回升。全年肉蛋奶总产566.4万吨、水产品产量196万吨,分别增长6.8%和5.1%。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销售收入超10亿元、5亿元及亿元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5户、40户和150户,“121”强龙工程目标如期实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5000家,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2003年淮河灾后重建水利工程全面建成,14项治淮骨干工程任务基本完成,实施佛子岭、长山等20座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改建农村公路1.66万公里,安排沼气建设10.8万户,解决了282.5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稳步推进,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四)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861”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建立了新开工项目管理联动机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先后两次举办银企对接会,吸引60多家境内外金融和投资机构参加。全年“861”行动计划完成投资1809.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5.4%;开工建设227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154个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5
专栏1:2007年“861”行动计划重点建设成就
制造业。建成马钢500万吨薄板带、铜陵有色35万吨电解铜扩建及7.5万吨铜棒材、海螺6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奇瑞15万台发动机换型改造及25万套变速箱、江汽5万辆轿车及15万辆轻型载货汽车等项目。开工建设安庆林纸一体化、马钢高速车轮扩建、合肥锻压集团年产2万台叉车、淮北东磁铝箔扩建、昊源化工技改等项目。 交通。建成合宁、铜九铁路安徽段、阜阳客站改造工程,沿江高速芜湖至铜陵段、铜陵至屯溪高速、合淮阜高速北段、合六叶高速等。宁宜城际客运专线、合肥新桥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能源。建成顾桥、涡北、刘庄等矿井,新增产能920万吨;顾北、口孜东、孙疃等矿井获得国家核准,设计能力1160万吨。建成投产皖电东送机组480万千瓦,电力外送市场得到落实;开工建设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国电蚌埠电厂等6个项目,装机规模640万千瓦。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在“861”行动计划带动下,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05.9亿元,增长44%。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制造业投资比重达到30.1%,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比重达到52.4%,提高4.1个百分点。
图3:近五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
6
(亿元)40.6600030.44000252120001477.61914.229.531.73544.744(%)4536271895105.902003年2004年2005年总量2006年增幅2007年0
融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增6家上市公司,13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145.1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发行企业债券28亿元,短期融资券75亿元,全年直接融资248.1亿元,为上年的2.4倍。金融机构新增各项本外币贷款922.7亿元。争取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52.6亿元。
(五)消费市场持续活跃
城乡市场全面旺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3.7亿元,增长18.4%,其中城市市场增长19.8%,农村市场增长16.9%。汽车、家用电器、体育娱乐用品等消费品持续旺销。
物价调控力度加大。受食品类价格上涨影响,物价水平上涨较快。针对这一情况,及时启动应急监测机制,建立食品价格信息报告制度,组织开展价格专项检查,加强成品油市场供应和监管,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3%,高于预期目标2.3个百分点。
7
(六)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政府效能建设进一步加强。省属企业产权多元化和战略性重组步伐加快,江汽集团、铜陵有色整体改制进展顺利,马钢公司整体改制开始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提前完成。信用安徽建设起步阶段目标基本实现。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局良好。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引进境外4家世界500强企业和2家投资性公司,23个项目列入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备选规划,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4.3亿美元,增长37.9%;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160.9亿元,增长70.8%。完成进出口总额159.3亿美元,增长30.1%,继续保持在中西部地区的领先地位;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40.4%,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
区域合作势头良好。成功举办徽商大会、合肥高新技术项目与资本对接会,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经贸活动。东向发展逐步深入,与长三角地区交通、旅游、能源等领域合作取得新的进展,与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合作继续扩大。
(七)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提高
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皖北煤电集团、淮北市、临泉县等5家单位进入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第二批90个项目全面启动。基本完成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
8
治理总体方案编制工作。生态安徽建设顺利推进,起步阶段总体目标基本实现。
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关停小火电机组23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钢能力1200万吨、炼铁420万吨、小水泥604万吨,年节能800万吨以上标准煤。认真落实差别电价政策,组织开展代发电试点。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新建项目全部安装了脱硫装置。乙醇汽油推广成果得到巩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稳步降低,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首次出现双下降。
(八)区域发展活力增强
区域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全面启动,省会经济圈规划编制完成。皖江城市带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沿淮城市群发展速度有所加快。各市增长速度差距比上年缩小。
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认真落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宁国等12个县(市)开展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继续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和财政强县工程,县域生产总值、工业、财政、投资等指标增幅高于全省水平。
促进中部崛起政策逐步落实。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对列入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的30个县(市、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自7月1日起,在合肥、马鞍山、蚌埠、芜湖、淮南五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开展增值税转型试点,
9
共抵扣增值税7.7亿元,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
(九)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扎实步伐
民生工程进展顺利。累计投入78.4亿元,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惠及4000多万城乡居民。在全国第一个以省为单位对城镇低收入群众进行价格补贴,保障了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到大的影响。所有城市和县城都建立了廉租房制度,实施廉租住房保障2.7万户。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城镇新增就业50.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城镇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30.2万人、364.5万人和486.2万人,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151万平方米,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为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职业教育规划稳步实施,18所县级职教中心开工建设。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毛入学率达到19.7%。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成,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展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81个县市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省博物馆新馆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工建设。
扶贫开发水平进一步提高。增加扶贫投入,提高扶贫标
10
准,预计全年减少贫困人口30万人。启动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兑现移民直补资金7.9亿元。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物价水平涨幅偏高,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不强,投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仍较薄弱,教育、卫生、就业、社保、住房、食品安全等涉及民生的领域仍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与重点工作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目前,国内外产业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家坚持有保有压的调控政策,促进中部崛起政策陆续出台,我省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861”行动计划的持续实施,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成长,我省有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坚实的发展基础。但国内外宏观环境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给我省带来新的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应对,切实把从紧的货币政策压力转化为破解要素瓶颈的动力,把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压力转化为优化产业结构的动力,把节能减排的压力转化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建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11
表2: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草案)
指 标 名 称 地区生产总值 财政收入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进出口总额 实际利用外资 居民消费价格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城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二氧化硫排放量 人口自然增长率 单位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美元 亿美元 % 元 元 万人 % 万人 万人 吨标准煤 万吨 万吨 ‰ 绝对值 8600 1180 6120 2760 178 41 涨幅略低于上年实际水平 12620 3800 45 4.5以内 553 1200 7.2以内 增长(%) 12 14 20 15 12 20 / 10 7 / / 4.3 25.9 -4 -2.5 -1 / 上述预期目标,是按照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综合分析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兼顾需要和可能提出的。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把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1)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12%,高于“十一五”规划10%以上的预期目标,主要考虑是,
12
从2003年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以来,我省经济已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根据目前势头,今年有望继续在这一轮发展周期高位运行;按照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我省必须发展得更好更快一些。(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约束性指标,必须完成。其他指标为预期性或导向性的,应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力争执行得更好一些。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从我省实际出发,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努力赢得加快发展的主动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强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一产、二产、三产协同带动转变。认真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鼓励类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基本同价。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商贸、社区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3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组织实施调整节假日方案,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合理引导汽车、住房等消费,促进文化、休闲、健身等消费。引导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稳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案件。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首发上市进度,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鼓励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力争直接融资规模再上新台阶。加强银政合作和银企对接,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投入。积极引进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方案,争取进入国家试点。积极探索设立创业投资基金。
努力控制价格水平过快上涨。认真落实促进生产、加强流通、保障供应的各项措施,着力保证粮食、肉类和食用植物油等重要农产品供应。加强价格监测与调控,制定应对市场供应和价格异常波动的预案,慎重出台涉及民生的提价项目。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抓好教育、医疗、农资等价格及涉农收费的监督检查。
(二)优化投资结构,提升“861”行动计划
初步安排,2008年“86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1338个,总投资1285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10亿元,比2007年计划增长19.1%;计划新开工229个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160
14
个项目。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以投资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清理充实项目储备,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三农”、节能减排、基础设施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尽快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
认真落实新开工项目必要条件。对照国家关于新开工项目“八项必要条件”的要求,完善新开工项目管理联动机制,进一步规范程序、明确职责、改进服务,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列入计划的新开工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继续加强和改进新开工项目统计,完善项目档案等基础工作,提高新开工项目管理水平。
加强重大项目协调调度。按照“有保有压”的要求,对在建项目进行认真梳理,有针对性制定工作预案,切实把有限的资金、土地等优先安排到重点领域和行业上。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做好国家直管土地计划指标争取工作;优先保障“861”行动计划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落实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建设用地置换等政策;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合理安排省统筹投资。在投资规模维持上年水平的前提下,着力调整资金投向,其中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占28.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用于社会事业和重点
15
公益性项目的投资占66.8%,提高5.4个百分点。
专栏2:交通、能源重点项目
铁路。建成合肥-武汉铁路安徽段。开工建设京沪高铁安徽段、宁宜城际客运专线。推进合蚌客运专线、宿淮铁路、阜阳-六安铁路、庐江-铜陵铁路、皖赣铁路复线等项目前期工作。 高速公路。建成合肥-阜阳、安庆-景德镇、铜陵-池州、黄塔桃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300公里以上。开工建设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泗许高速安徽段等高速公路,积极争取开工阜阳-新蔡、蚌埠-淮南、芜湖-雁翅、黄山-祁门、郑楼-郭楼等高速公路。推进望东长江公路大桥、芜湖长江二桥及扬州-绩溪、岳西-武汉、徐州-明光、宁国-宣州-杭州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 机场。开工建设合肥新桥机场,完成黄山机场国际航站楼工程,推进九华山机场前期工作。 水运。建成安庆马窝港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芜申运河、浍河蕲县船闸、合肥港集装箱码头等工程。推进巢湖闸改造和南淝河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 煤炭。确保丁集、望峰岗、顾北、潘四等7对矿井正式投产,新增1660万吨生产能力。开工建设钱营孜、青东、口孜东、袁店一矿等6对矿井,设计能力1430万吨。 电力。建成或基本建成合肥电厂5#机组扩建、华电芜湖电厂、国电铜陵电厂、蚌埠电厂、凤台电厂、巢湖电厂、宣城电厂、临涣矸石电厂等项目,新增装机容量720万千瓦。开工建设马鞍山第三发电
16
厂等项目,装机规模520万千瓦。 电网。建成皖电东送西通道500千伏输变工程、马鞍山至南京500千伏输变工程、田集电厂送出工程、华电芜湖电厂送出工程。开工建设500千伏安庆、肥东输变工程等项目。 天然气。建成西气东输合肥加气站三期、利辛至亳州支线工程。开工建设川气东送安庆、池州、宣城支线工程,做好安庆至合肥“川气”和“西气”联络线工程开工准备。 (三)落实工业强省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工程机械、电器设备、矿山设备、环保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电子信息、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组织编制合肥微电子、沿江船舶制造、非金属材料等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并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以骨干企业和开发区为依托,引导关联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煤炭、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改组改造,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加快淘汰钢铁、水泥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坚持压小与上大相结合,支持新上一批高水平项目。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围绕生物医药、高性能纤维等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做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
17
中心申报工作,组建5家左右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认定30家左右企业技术中心。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和政府采购政策。继续支持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研究推进以合肥为中心的区域创新改革试验区。
专栏3:制造业及自主创新重点项目
汽车及零部件。建成奇瑞轿车三厂等项目。开工建设奇瑞量子年产15万辆汽车及轿车五厂年产20万辆微型车、江汽集团10万辆A系列轿车及发动机、华菱年产3万辆重卡等项目。 装备制造。建成叉车集团大型运装设备、应流集团高档阀门扩建等项目。开工建设合肥锻压机床公司大型数控压力机扩建、江汽集团汽车自动化装备等项目。推进一重马鞍山重型机械、芜湖新联50万吨特种船舶等项目前期工作。 冶金。建成马钢硅钢生产线、天大钢管一期等项目。开工建设芜湖新兴铸管20万吨钢管坯、铜陵有色4万吨电子铜带等项目,力争开工马钢300万吨板卷项目。加快罗河600万吨铁矿等项目建设,推进铜陵有色铜板带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 建材。建成芜湖、巢湖等地6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新增900万吨生产能力。开工建设芜湖海螺2条日产12000吨及巢湖、宣城等地10条日产4500吨生产线。推进铜陵海螺日产12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池州海螺4条日产4500吨生产线等项目前期工作。 化工。建成黄山永新多功能高阻隔包装材料、临泉化工化肥原料路线改造、淮化集团合成氨老系统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煤化盐化
18
一体化工程焦化二期和盐化一期、无为煤化工一期、淮化集团60万吨甲醇、安庆石化13万吨丙烯腈、合肥大陆轮胎等项目。推进安庆800万吨原油炼化一体化等项目前期工作。 家电。建成合肥海尔200万台冰箱、格力300万台空调、滁州博西华60万台双门冰箱、科思60万台液晶电视等项目。开工建设合肥华凌100万台冰箱、芜湖志高150万台空调、合肥美的1000万台冰箱压缩机等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及自主创新。推进合肥微电子、亳州现代中药、淮南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奇瑞公司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淮南矿业集团煤矿瓦斯治理和马鞍山矿山研究院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进度。开工建设中科大公共安全工程研究院。 (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实施小麦高产攻关计划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油料播种面积,调整棉花生产布局,启动玉米振兴计划,着力提高单产和优质率。进一步落实促进生猪和奶业发展的政策,加快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推进种子工程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启动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发展
19
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建立农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抓好一批省级示范合作组织建设。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扩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规模,推进世行贷款青年农民培训与就业项目建设,提高转移就业和增收能力。坚持开发式扶贫,加快整村推进工程。继续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专栏4: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现代农业。加快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推进六安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启动安庆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创建40个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农产品加工。建成雨润集团10万吨低温肉制品加工、砀山汇源一期9万吨果汁加工、华茂10万锭紧密纺、六安龙华竹材深加工等项目。开工建设丰原集团秸秆纤维素综合利用、宿州森发集团9.8万吨杨木化机浆等项目。加快巢湖大平油脂、宣城和威集团肉鸡加工等项目建设进度。推进亳州古井瑞福祥20万吨小麦深加工等项目前期工作。 水利。全面建成14项治淮骨干工程,积极争取启动治淮新三项,加快建立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完成2007年淮河流域水毁修复工程和行蓄洪区移民迁建任务。继续推进宣城、六安、阜阳等城市防洪工程。继续实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淠史杭、驷马山、女山湖、花凉亭、茨淮新河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
20
和节水改造及上桥、凤凰颈等33个大型排涝泵站改造工程。加快下浒山、月潭、江巷、青弋江分洪道等骨干工程前期工作。 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以上,建设10万沼气用户,再解决300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启动江淮分水岭地区新一轮综合治理开发。 (五)强化节能减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严格落实责任制。继续把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县和有关重点企业。认真执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建立工作监督和奖惩机制。
强化重点地区、行业和领域的节能减排。推进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制定并落实淮河流域限产限排方案。建设100个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确保10个工业废水处理、29个二氧化硫综合治理项目投入运营。建成淮河、巢湖流域所有市、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完善配套管网。
建立和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机制。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推进节能发电调度制度。落实好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税收政策。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环保产业投入,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实施好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加快两淮煤炭沉陷区治理,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筛选一批循环经济、
21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项目,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深入推进生态安徽建设。
专栏5:节能减排重点项目
污染治理。建成蚌埠、铜陵西湖、定远、凤阳、萧县等污水处理厂项目。开工建设巢湖沿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及芜湖朱家桥污水处理厂二期、利辛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加快推进合肥城市环境改善工程、安徽省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安徽省城市垃圾处理工程等一批污染治理国外贷款重大项目。 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淮南矿业集团、铜陵有色集团、皖北煤电集团、马钢公司、界首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循环经济试点建设。 (六)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加强对改革的整体谋划。进一步弘扬敢为人先的精神,以更大的力度、更大的气魄推动改革,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认真总结三十年来改革的历史经验,研究提出下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注意调动和发挥基层积极性,努力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
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省属企业为重点,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继续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开展村镇银行试点,发展政策
22
性农业保险;推进信用安徽建设,健全担保体系,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融资难问题;加快建立多元化的融资平台,探索设立省级金融控股公司。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把好项目审核关,重点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能够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企业,努力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抓住国家政策调整机遇,积极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对已签约重大项目加强跟踪服务,确保资金尽快到位、项目尽快落地。继续做好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争取工作。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做好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铁矿石、铜精矿、橡胶原料等进口工作。支持更多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境外建立生产加工、资源供应基地和营销网络,扩大对外工程承包。
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继续办好徽商大会、合肥高新技术项目与资本对接会等重大招商活动。
23
(八)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继续推进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着力构建省会经济圈,增强对全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皖江城市带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提高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完善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沿淮城市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能源、煤化工、生物质、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配套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开发区为载体,着力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按照放权、搞活的总体思路,加大县域经济政策支持力度,总结完善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工作。加强分类指导,调整考核指标体系,改进考核办法,引导各地走特色发展之路。
推动开发区规范发展。完善开发区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加快产业集聚。推动开发区体制创新,加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省级以上开发区单位土地投资强度。适当控制乡镇工业集中区数量。研究制定规范开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在对全省国土空间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区域范围,明确不同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支持重点和配套政策,使之成为落实区域
24
发展战略、优化调整经济布局的重要依据。
(九)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和留守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校企合作,支持专管共用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注重提高学生技能。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双百工程”,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今年省属普通高校本专科计划招生23.9万人,比上年增长5.8%。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积极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加快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措施。
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省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和发行集团等重点文化企业,完成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演艺集团组建工作。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加大古徽州文化保护力度。加快农村和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向城市社区、农村中小学校和家庭延伸。
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深入实施全民创业行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切实帮助困
25
难群体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农民工政策。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和失业保险覆盖面,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推动做实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工作。加快建立面向城镇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县为单位实现全覆盖,参合标准由50元提高到100元。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覆盖面,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
加大民生工程实施力度。在去年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基础上,新增6个项目,实施十八项民生工程,财政共投入160亿元以上,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建立并完善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与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联动机制。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实现城市和县城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0平方米的低保家庭廉租房住房应保尽保;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专栏6:社会建设重点项目
教育。完成152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和31.5万平方米薄弱初中生活设施建设。改扩建17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设施项目,加快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等项目建设。继
26
续推进安徽大学“211”工程、安徽工业大学二期等项目。 卫生。开工建设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期工程及231所乡镇卫生院、2500所村卫生室和200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扩建一批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所)和计生服务站。 文化。加快省博物馆新馆、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新闻中心等项目建设。支持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完成9912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开工建设63所乡镇综合文化站。 各位代表!目前我省正处于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本次大会通过的各项决议,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