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提问要变直为曲,深题浅问、化难为易,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提问艺术 深题浅问 发散思维 质疑 契机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增强提问的有效性、启发性,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擅长设疑,擅长提问,使课堂不时笼罩在疑问的“迷雾”中,虽虚无缥缈,却神奇诱人。学生乐于在这类迷雾中寻求和追索,由此使他们的认识得到升华,能力经受考验。当他们找到满意的答案时,一定会获得更新、更浓、更久的成就感。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认为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并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抓住契机,有意识的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力争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伊始,便引导学生紧扣课题自由提问,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设疑提问:桑兰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自主地展开研读,引导他们抓住课文中的“优秀”“不幸”“坚强”这三个关键词理清课文脉络,弄清其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感受到主人公面对不幸有坚强的性格与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从中受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教育,接着我再抓住课文中的“优秀”“不幸”“坚强”这些关键词所在的段落让学生练读,这时学生都能读出对桑兰的敬佩之情。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直”是直问,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一语中“的”,是提问中最常用的方式。在课堂提问中,如果只是一味地“直问”,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只要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要求他们 “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我在《老山界》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餐“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我就换个角度来问:“‘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由于我设置的“曲问”并结合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教学不仅要从教材出发,更应从熟悉学生的知识结构入手。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设计问题也是如此,从课堂提问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问题的设计必须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结构出发,恰当的提出问题。问题的难易要适度,太深,学生会觉得百思不得其解,让他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学生会丧失寻求答案的信心,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太浅,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助长了他们的思维惰性,养成不动脑筋的坏习惯。有人说过:“跳一跳,摘到桃子”。提问也应该是这样,只有在学生思维和记忆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使学生进行类推、联想进而获得答案。那么该如何做呢?当学生如果遇到了难题,欲通未通,是懂非懂,心中有言但又难以说出来时,就说明学生这时已处在愤悱之中,这时教师不必直接告知答案,而是为学生提供另一种思维途径,触发学生的原有记忆和思维,从而达到豁达贯通。如《燕子》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有这样一个句子:“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为什么说从这个句子就能看出燕子的动作轻快呢?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作暗示,当你在用石头打水漂时,水里的涟漪是怎样的?学生就会恍然大悟。
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钻研教材,了解编者意图,明确教学要求,弄清重难点,把握教材的整体性,还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本班实际出发,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心智发展水平,生活面等诸多因素,多设计一些学生们“跳一跳就能摸着”的问题。 四、提问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因此,提问能激起学生思考,引起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使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教学就是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过程。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的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参考文献:
1.张文全 周化宇:《提问技能·板书技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一版
2.《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辅导,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2002增刊 3.《语文教学参考用书》,江苏教育出版社
4.《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二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