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效及经验2013年7月,青岛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试点期间,青岛市以实现“库河连漪、供排有序、山川清秀、美丽岛城”为总体目标,针对“一轴、一湾、多点、多层次”的水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围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环境治理、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水景观与水文化建设、深化水管理体制改革六大任务,共实施十大类工程,完成461个建设项目,共计完成投资187.43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初步形成了水管理科学有序、水安全保障有力、水环境优质清洁、水生态健康优美、水文化品位高雅的水生态文明体系。
一、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1.严格水资源管理,强化依法管水
(1)严守法规红线底线,高举有关水资源法规“利剑”,严守“三条红线”,严格落实“四项制度”,科学规划建设,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先后颁布实施了《青岛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办法》《城市定额用水管理办法》《青岛市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措施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水资源管理秩序。
(2)严密信息监控监督,建设完成青岛市水资源实施监控和管理、水情雨情、雨水情自动测报、防汛指挥决策、水库视频监控等水资源监控系统,严格水政监察执法,重点河库实行无人机巡查,建设了“数字大沽河”,实现了“现状能监、红线能显、决策有助、应急有策”的目标。
(3)严格责任管理考核,明确了水资源管理职责,出台了《青岛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和核工作实施方案》,逐级严格考核,促进了粗放式管理到集约式现代化管理的转变,保障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14~2017年试点期间,全市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持续实现了“两增两减”,全市用水总量由2014年的10.69 亿m3,下降到了2017年的9.44亿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5.95 m3下降到5.42 m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606,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62.2%提高到了79.2% ,在山东省对青岛市近年来的水资源管理考核中,青岛均取得优秀等次。
2.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安全大
水网
(1)城乡供水“一体化”,积极适应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水资源需求,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为主要依托,水源配置“库河连通、多源共济”,完成了北墅水库至产芝水库联调工程、胶河调水、新河水库建设等8项联调工程,及产芝水库—即墨—城阳—崂山等8项水源配置工程,确保了城乡供水安全。
(2)农村供水“规模化”, 采取城区管网延伸供水和村镇集中供水模式,实现了61处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解决了2047个村庄,160.2万人的吃水问题,全市农村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了“农村供水规模化、城市化”,广大农民喝上了安全高质的放心水。
(3)辅助供水“多样化”。加大非64
ZHIHUAI 2019.10
温鲁哲 贾秋艳
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率先启动了主城区、黄岛区及蓝色硅谷海水淡化项目建设,青岛市日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万m3。相继建设了多项再生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包括李沧区世园会再生水净化厂工程、莱西市再生水回用输水管网建设工程、黄岛区泥布湾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豆金河中水处理厂及管线工程等,再生水处理能力达到6.6万m3/d,节约了大量水资源,保障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着眼青岛市未来中心城市发展形势,“南北贯通、蓄引结合、库河相连、主客联调、海淡互补”的供水大水网已经形成,有力支撑了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青岛建设。
3.强化水污染治理,提升水环境
质量
(1)大力实施城市污水治理,伴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加强水环境治理也迫在眉睫。青岛在主城区先后实施了污水处理扩容、主支管网扩建、过城河道截污、黑臭水体整治4大工程,相继完成李村河、海泊河和即墨污水处理厂扩建改造,城市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8.2%,年节水量达1亿m3以上。李村河中游综合整治工程荣获2017年山东人居环境范例奖。
(2)大力实施农村污水治理,通过建设污水管道、化粪池等,增加农村污水年收集处理能力1181万t,完成了57万座农村厕所建设,解决了283个村庄、社区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环境污染问题,受益人口44.7万。加强农村规模化养殖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大沽河干流沿岸10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88%,《青岛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
探索与交流
城乡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4.推进水生态保护,打造优美水格局
青岛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积极构建“一河、一湾、多点、设了滨水步行带、休闲活动区、体育运动场,吸引了世界体育休闲大会、高新区国际马拉松比赛,潺潺河水与激情运动相伴,更增添了青岛的生机活力。
(3)注重与节水宣传教育相结合,施工业及生活节水改造,促进了工业、农业、生活全过程节水,同时各部门组织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活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3.科学技术护航,打造现代智能
多层次”的水生态保护体系。
(1)加大水土保持建设力度,注重水源涵养,完成了54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水源地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1平方公里。
(2)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建成少海湿地公园、唐岛湾湿地公园、姜山湿地公园等7座湿地公园,全市湿地面积达14万余公顷,湿地保护率超过50%。初步建立了以水体修复、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植被恢复、湿地景观恢复为框架的湿地修复体系,动植物种群数量得到大力恢复提升。
(3)加大水系生态整治力度。重点实施了王圈水库、石棚水库、吉利河水库、挪城水库、宋化泉水库、铁山水库、书院水库等8个水库的清淤工作,增加水库库容1049万m3。大力加强过城河道和100余条农村中小河流整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设市级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7名,区(市)级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91名,镇(街道)级河长869名,村(社区)级河长4546名。青岛以大沽河综合治理为龙头,投资120亿元,大沽河防洪能力提高到了“50年一遇”, 完成了顶宽14m的227km堤防,护岸257km,疏浚河道116km。
5.提升水景观建设,丰富高雅水文化
(1)注重与社会历史文化相结合,重点建设了大沽河“生态湿地景观区”、即墨古城遗址“汉城文化旅游区”、胶州大沽河博物馆和“历史文化街区”。白沙河、李村河、海泊河等全市15条主要河畔,核心价值观、道德文化、非物质文化景观星罗棋布、点耀生辉。
(2)注重与市民休闲运动相结合,跟进市民运动潮流,在主要河道两侧建
建设了钱谷山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基地和再生水厂社会教育基地,举办了12届世界水大会,在“世界水日”“全国水周”带动下,全市各界水生态和节水宣传已常态化,积极推广农田节水灌溉和节水器具设施,全市创建了124个节水型公共机构,60个节水型社区。
(4)注重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在部分村庄改造中,重点打造富有特色的新社区,创建了5个全国美丽乡村、3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7个“美丽移民村”,高新区的韩家民俗村等9家农业园区成功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二、 可推广的经验
1.建立了“一个中心、两手发力、三个联动、多源统筹” 的青岛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
“一个中心”即以现代水网建设为中心;“两手发力”即流域与区域共建,城市与农村共享;“三个联动”即纵向、横向、全城三个层面的联动;“多源统筹”即地表水、地下水、引黄水、引江水、再生水、海水淡化水、雨洪水七水源统筹,优化供用水结构、合理配置水资源、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合力保障青岛水安全。
2.开源与节流并举,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
青岛市立足滨海缺水城市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开源与节流并举,通过开发建设新水源和水源配置工程,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全市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大大提高全域水资源调控和安全保障能力。同时,严格落实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和水资源费有偿使用制度,加强计划用水管理,从用水端严格控制和抑制用水需求的快速增长。通过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实
65
ZHIHUAI 2019.10
水网
青岛市从试点建设伊始,就十分注重科技的引领作用,坚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广泛与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拓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并不断提升现代水管理与服务能力,推进和完善现代水信息网,努力打造安全、健康、智慧的现代水网。
4.治理成果共享,建设水文化传播平台
青岛市大力投资建设水文化宣传教育平台,特别是统筹规划建设了能够体现大沽河文化各类设施,深入挖掘和保护大沽河流域沿岸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如建设大沽河流域历史文化博物馆,成立大沽河历史文化研究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挖掘大沽河历史底蕴,编辑出版《沽河情》系列书籍,编辑出版《大沽河志》,详细记录大沽河治理工程全过程,全面展示大沽河文化,切实提升面向公众的水福利供给水平,多平台、多渠道传扬水文化,全城居民共享治水成果。
5.系统综合治理,实现水生态文明长效建设
青岛市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通过安全保障、污染防治、生态修复、节水减排、宣传教育等多个领域,建立起“系统综合治理”的理念,将防洪、治河与排涝相结合,将供水、治污与节水相结合,将陆域治污、减排与水域修复相结合,多部门多板块协同系统推进,从城市到农村、从生产到生活、从环境到生态、从水景观到水文化、从上游到下游全地域完成了一系列综合治理工程,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得以长效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青岛市水务管理局 2660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