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析新型人际传播方式下的人际关系——以网络、手机人际传播为例

2022-06-06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XINXINGMEITI羹新兴媒体 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使用现状 此外,我国已成为短信使用量增 长最快的国家,据工业和信息化部 2009年9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 国手机用户在2009年前8个月共发 的时空限制,跨越了传统的面对面人 际传播的局限。 2_网络人际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1-网络使用现状 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 统计报告(CNNIC)显示,截止2009年 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 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 ①从“看客”型受众到“投入”型网 众的转变 送短信5095亿条,相对前年同期增长 11%,8月份发送640亿条,平均每个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90条l 5_。这意味着, 由于大众传播媒介与身俱来的优 点与缺陷,致使大众传媒注重信息的 单向灌输,而忽略了受众的即时反馈。 重从22.6%提升到28.9%,互联网普 及率稳步上升。目前,全国互联网普 及率为28.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中国手机网民呈现迅速增长态 短短几年间,我国手机短信发送量增 长了数百倍,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久而久之,受众对扑面而来的巨量信 息变得冷漠,日渐形成了受众的看客 心理,并进一步演化成为“集体的无意 识”。但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受众的地 位得到提升。网络为传受双方搭建了 一移动通信大国。 二、网络发展状态下的人际关系 1阆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势,占了网民整体的8%。截至2009 年12月底,手机网民规模2.33亿,占 网民总体的60.8%,移动网络、手机 终端在中国互联网发展中起着更加 重要的作用[21。 2.手机使用现状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 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 个信息交换平台,信息传播的控制 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它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 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_6_。而 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区别于现实世 界人际传播的一种新型人际交往方 式,具有快速性、超时空性、超链接、 权从传播者手中得以释放,受众获得 了同等的“话语权”。网络用户不仅可 以主动地选择信息,还可以积极地发 布信息和意见l 7_。在网络人际传播中, 传受双方互动交流,加速了人际关系 的紧密发展,更重要的是消解了受众 1987年,中国移动通信运营业引 进了第一套移动通信设备,用户数仅 有700户。1999年1月,中国手机用户 数为2448.1万户;2005年1月,中国 手机用户数为33979.6万户,增长了 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给人际传播 中的网民带来了全新的刺激和体验。 传媒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际传播方 式的改变,互联网的延时传播、电子 的“看客”心理,因为受众身处网络传 播环境中,由被动阅读的“看客”型受 l3.87倍【3]。截止2009年,中国的手机 用户从2005年的4亿户增长到5.48 亿户。目前,中国手机用户仍以每月约 500万户的速度激增[41。 众转向主动搜索的“投入”型网众,他 们开始关注热点议题,投入到焦点话 题的讨论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传播等技术打破了传统人际传播中 传媒2010.05 o 新兴媒体 X JNXINGMEIT 受众从“看客型”向“投入型”转 变,改变了“集体无意识”的冷漠现实, 激发了社会成员的热情,并促进了社 会人际关系的团结。笔者认为,这种人 际关系的转变在近来的儿次热点事件 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当“5・12”地震灾 知道隔壁住的是男是女,成为现代都 市人的常态㈣。但是,随着传播的发展, 新型网络人际传播模式逐步打开了封 锁人类的“盒子”,使人际关系“重新部 落化”,并日渐实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 世界的融通。 笔者认为,眼下流行的校内网、博 信 g, ̄gl。 手机人际传播融文本与口语方式 为一体,传受双方互动传播,交互性 强,由于没有太高的技术要求,手机人 际传播的随意性大,短信传播的独特 交流方式有利于传受双方情感的投 入。同时,手机携带方便,因此传播活 难不幸降临,网民时刻心系汶川,关注 网络上不断刷新的伤亡人数、家园成 为废墟的图片、救援队搜救生还者的 客、播客……新型网络人际传播就是 人际关系“重新部落化”的实证。用户 动不受环境、时空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和影响。此外,手机号码的实名制保证 视频……此刻,仿佛每一个中国人都 在校内网上实名注册后,通过搜索引 是“汶川人”,我们共同承受着生离死 擎,可以找到自己现在和以前的同班 别的苦与痛,悲痛过后,中国人众志成 同学、校友、老乡等,并根据自身兴趣 城、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网民的投入与 爱好加入音乐、绘画、写作等群组;同 激情,正是网络人际传播的进一步深 样,博友、播友们也有自己的“圈子”, 化与发展,才促成了传受双方的即时 文学爱好、职业等相似的博友们会链 互动,使得社会人际关系呈现出空前 接各自的博客地址,钟情于摄像、摄影 团结和健康和平的前景。 的播友们乐于共享彼此的视频文件、 ②人际关系“重新部落化” 照片……这样一来,在新型的网络人 网络的出现,使人际传播进入了 际传播活动中,就形成了如同以共同 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先进的网络传 的学校、职业、经历等为纽带的不同部 播技术打破了传统人际传播的时空界 落,从而使得人际关系重新部落化。 限,使个人独坐一室却可以联络全世 三、手机发展状态下的人际关系 界。然而,早期的网络人际传播只是单 1.手机人际传播的特点 纯地扩大了虚拟世界的人际关系范 与网络人际传播相似,手机人际 围,至于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传播范围, 传播也具有机器性特征,是一种借助 反而日渐缩小。这主要归 于,人们长 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但这一 期沉浸在自己所钟情的网络世界,正 物质媒介的首要功能是通信工具,也 如能向群博士所说的那样,现代化的 由此决定了其参与人际传播活动的主 发展使人类锁进了各自的“盒子”,不 要形式,即为人际间的语音通话和短 o 2010.05 传 了手机人际传播的安全性、私密性等 特点。 2手机人际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①从“羞涩的表达者”走向“情感 表达的巨人” 利用短信进行人际传播、人际交 往是符合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合理选 择l10】。由于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熏 陶,中国人比较含蓄和内敛,在人际 传播中也疏于情感的表达。在人际传 播过程中,中国人通常都会仔细斟酌 后才表达,而手机短信正好满足了这 样的需求,传播者在编写短信息的同 时,拥有充足的时间选择恰当的表达 词汇。此外,短信人际传播同样跨越 了面对面人际传播的障碍,非面对面 的传播特性有效避免了传播者被拒 绝的尴尬,给传受双方留下了回旋的 余地,这也完全符合了中国人“爱面 子”的性格。 由于上述特性,加之手机短信人 际传播的私密性、安全性等,人们越来 越倾向于依赖短信来实现情感的表达 与传递,在“信”生活世界里,人们心灵 深处的“本我”成功地从现实生活的禁 锢中释放出来,并开始尝试去表达掩 藏于内心的情感。比如说,现实生活 中,有些人羞于表达自己的爱意,诸如 “爱你一万年”、“天无棱,天地合,才敢 与君绝”这类琼瑶剧中经典情话的表 达权似乎永远是演员们的专利,银幕 下的真实情侣反而会难以启齿。然而, 当现代人通过编写短信间接地来表达 XtNXINGMEITI豢新兴媒体 情感时,却又显得那般得心应手。 ②从冷漠的“容器人”到热情的 “公民” 式,新技术的运用吸引了人们更多的 注意力,进而提高了人们的参与度,有 效地改变了人们被动、无意识地接受 ccidreport.com/market/article/content/4 041200909/209584.html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81页 戴元光:《传播学通论》[M],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第172页 长久地置身于虚拟世界,成天的面 信息的看客心理,激发了人们主动传 递信息、表达意见的欲望,抟近了人与 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因此实现了较好 对电脑,会让人神情恍惚、目光呆滞、 甚至思维滞后,网络人际传播的匿名 性、偶然性在带来信任危机的同时,也 使人们的情感需求得不到彻底地满 足。在虚拟网络中,纵使网民们拥有了 的传播效果。与此同时,新型人际传播 方式也给社会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问 题:虚拟网络世界中的多重身份演绎, 【8】能向群:{SNS:网络人际传播的 现实化回归》【J 1,《河北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6.04.第131页 “全世界”,却仍然感到现实生活的疏 离与淡漠。这种缺乏亲身与人接触、与 自然接触的交流,有可能使人面对庞 大而神秘的媒介机器而无法满足其真 实的对话欲望时,那么就将进一步加 剧现代人的孤立心理,所谓的“容器 人”便是在这样一种情感需求缺失下 的产物…】。手机人际传播点对点的传播 方式,语音、视频兼备的交流途径,降 低了人际交往中的不确定性,满足了 人与人之间进行真实对话的需求,进 而拉近了现实人群之间的距离,弥补 了现代人情感上的缺失,实现了人们 从冷漠的“容器人”到热情的“公民”的 转变。 手机让我们在不同的空间下实现 了同一时间上的近似同步信息互动, 这无疑是一场人际关系的变革f12】。手机 可以贴身携带的特性,打破了地域、时 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我们随时 随地进行通话、信息发送与接受,保证 了人际传播活动的有序进行,也使得 即时反馈成为可能。这种新型人际传 播方式,如同麦克卢汉所描述的冷媒 介,在人们的高度注意和参与之下,通 过点对点的通话表述、点对众的信息 传递,将人们从孤独、冷漠的容器中抽 离出来,搭建了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加 紧人们之间的联系,并使得人们压抑 的情感得以释放,进而以热情的姿态 投身到社会人际交往之中。 网络、手机等新型人际传播方式的 出现,颠覆了传统人际传播的固有模 导致人们在回归现实社会时无法适 应,造成了对自我认知的模糊与困惑, 甚至产生了人格分裂的病态;连环信 息的出现和循环发送,不但抹杀了短 信祝福的作用,反而导致了人际关系 的恶化;网络和手机人际传播不确定 性因素的存在,给了欺骗性生存的空 间,导致人际交往中充斥着怀疑,并引 发了信任危机……所以说,科学技术 在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同时, 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必须有一 定制度供应量的保证与控制,否则,科 学技术就会演变成第一破坏力………’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新的传播技 术,并科学地运用先进科技,改进网 络、手机等新型人际传播方式,以提高 人际传播的效果。 ◇ 注释 [1]http://b2b.toocle.com/detail一一 4961 603.html 【2]http://b2b.toocle.corn/detail 4961 603.html [3]2007年中国移动搜索研究报 告:1999—2006年中国手机用户数量 http://www.iresearch.com.cn/Report/Gr aph.asp?id 9382 f4]2009年中国手机用户增长空间 转向低端[J]邮苑之声http://www bupt.edu.cn/news/loul/view2.asp?id 17150 『5]2009年8月我国手机用户共发 送短信640亿条,http://www 『91赵芮:《试论手机媒体下的人际 传播》【J】,《社科从横》,2007,06,第 228页 【1o】郝晓云:《短信在人际传播中 的优势与缺陷》【J】,《今传媒》,2007, O5.第60页 【11】江西、项国雄、黄晓慧、张芬 芳:《新媒体与人际传播》[J】,《传媒观 察》,2006,04,P33 [12】倪桓: ̄4-机短信传播中的新 型人际关系》【J】,《第五届全国新闻与 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 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 文集》,2005,第82页 【13】戴元光:《科学技术是第一破 坏力》,《上海大学学术讲座演讲报告》 (作者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新闻传 播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 传媒2010.05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