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年7月第18卷第13期 ! 翌 ! !! ! !望 !! : ! : : 。97‘ 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应用研究 陈立勇” 刘秀丽 张 颖” 1)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六区 广州 510430 2)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女一区 广州 510430 【摘要】 目的探讨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治疗的120例精神分裂症康复 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在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结构式团队心理治疗。观 察比较2组治疗效果、社会功能评分、治疗依从性和自知力恢复程度。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O.05); 治疗前2组社会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O.05),治疗后实验组社会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依从性及自知能力 恢复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 针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实施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和 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社会功能评分及自知力,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结构式团体心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5)13—0097—02 精神分裂症为慢性迁延性疾病,具有致残率高的特点, 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负 担 ]。精神分裂症发病同生物因素密切相关,具有遗传倾 向,药物治疗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重要方法_3]。精神分裂症 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具有病程长、治疗难度大、易反复发作 的特点,患者进入恢复期易出现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 ]。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In( )] 随着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情况已成为 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探讨结构式团队治疗为干预精 神分裂症的重要方案,本文探讨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在精神 分裂症康复期的临床疗效,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表2 2组患者社会功能评分比较 ( ±5) 1.1一般资料将2012—01—2014—01在我院治疗的120例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O 例。实验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O~57岁,平均(37.82 士2.71)岁,平均发病年龄(24.82±4.13)岁;病程1~17 a, 平均(6.02士1.14)a;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1例,高中及大 专17例,本科及以上12例。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 22~58岁,平均(36.51士2.32)岁,平均发病年龄(23.25土 3.72)岁;病程1~19 a,平均(7.15±1.27)a;文化程度:初中 实验组 对照组 及以下29例,高中及大专16例,本科及以上15例。2组一 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 均为精神分裂症且病情处于恢复期,同时排除严重躯体疾 病、重大疾病、重型精神疾病、严重认知障碍等疾病。所有患 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2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基 础上给予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主要包括:适应环境、自信训 练、沟通交流、同家人和睦相处、团队精神、提高生活能力、情 绪管理、规化未来,1次/周,连续治疗10周。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2组治疗效果、社会功能评分、治 疗依从性和自知力恢复程度。效果评价标准 ]:通过阳性症 状量表、阴性症状量表、社会功能量表进行评定,治疗前后减 分率≥5O 为有效,减分率<50 为无效。 l_4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 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 6O 6O 93.24士4.71 56.63±5.85 1O.425 O.O26 9O.13±5.95 59.81±4.66 9.742 O.O33 t值 P值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表现出人格崩溃,思维、知觉障 碍,临床多依赖药物治疗,患者进入恢复期,思维无明显异 常,情感反应较为协调,在此阶段适合进行心理治疗,对患者 心理进行重建 _8]。心理治疗缓解和预防病人衰退,提高患 者适应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结构式练习是指根据团队成 员需要、意见反馈、个人行为、心理作用设计而成的演练活 动_9]。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将认知、行为等治疗方案整合, 数资料以百分率(oA)表示,采用 检验,P<0.05为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改 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见表1。 2.2 2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见表2。 2.3 2组治疗依从性和自知力恢复程度比较 实验组治疗 依从性及自知能力恢复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P<O.05)。见表3。 并通过团队成员间的影响而产生积极治疗作用。结构式团 体心理治疗通过成员互动,促进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和自我 实现的过程。文献报道 ”],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具有提高 患者沟通能力,提高凝聚力,构建治疗体系等特点,为目前治 疗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案。临床观察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因 疾病因素、药物因素、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影响,急性期后多表 现出退缩回避,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进一步治疗效果, 而结构式治疗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通过预先设计思路,将 患者带人自我探索,提高心理治疗效果[1 2 13]。 结构式团队心理治疗应作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 辅助性治疗,不能取代药物治疗,通过心理治疗使患者充分 认识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延长院外治疗时间,降低复发率, 提高治疗效果l1 。本文显示,实验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 显改善(P<0.05);治疗前2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 ・98・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年7月第18卷第13期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ervous Diseases Ju1.2015,Vo1.18 No.13 [7]雷佳峰,蒋丽红,伍黄斌.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 心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1):65-66. [8]马云,李占江,徐子燕,等.认知行为治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 生活质量的随机单盲对照试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 26(11):801-807. 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社会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 低,具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依从性及自知能力 恢复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目前,我国精神疾病康复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针对精 神分裂症康复期的治疗方案尚未完全成熟。本研究有效证 实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的正确性,为日后的推广应用提供重 要的理论基础,同时由于样本量较少,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确 保治疗效果。 4参考文献 [1]张杏莲,许建雄,谢建文,等.集体心理治疗对住院精神分裂症 患者的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21(1):30—32. [2]沈丽珍,张燕,陆江波,等.集体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缓解期 记忆功能的影响[刀.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O(3):478 479. 9 I Tseng CJ,Chiou JY,Yen WJ,et a1.Associations between stig— ma perception and stigma coping behavior and quality of life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 treated at a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center[J].Hu Li Za Zhi,2012,59(4):62—7O. [10]李遵清,韩鹏,仇爱玫.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 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 098—1 1O1. [11]季锦毅,张毅蓉.音乐治疗和团队心理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 症患者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影响的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 2O13,26(1):19—23. [3]吴菁,章三斌,唐义莲,等.团体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对康复期 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对照研究[J-1.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21(12):1 780—1 782. [12]刘振英,王茜,牛艳君,等.团队心理治疗对改善精神分裂症 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 1—2. [4]沈峰,王玲芝,李敏慧,等.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 自尊水平的影响口].广州医药,2010,41(3):9-11_ [13]崔凤琢,延英芹,王力刚.箱庭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 的心理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173—176. [14]黄卫东,班瑞益.精神分裂症患者延缓致残的康复治疗研究 进展[J].西部医学,2011,23(10):2 039—2 041. [i5]褚梅林,蔡霞。左梅香.团体心理治疗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 者自尊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2):59—61. (收稿2014 08—07) [5]姚玲玲,何兴德.齐拉西酮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 对代谢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16(11):21一Z3. [6] 彭影.扎根理论资料分析法在精神分裂症病人护理研究中的 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2A):3 912—3 914. 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修复的影响 李坤彬 姚先丽 孙平鸽 张娅丽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康复科 郑州450007 【关键词】下肢康复机器人;脑卒中;偏瘫;神经传导速度 【中图分类号1 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本文旨在对存在下肢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分别给予 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从多角度综 合评价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为研 究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供临床 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64例2012-10—2013-11收治的 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选择标准;(1)符合脑 卒中诊断标准——《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并经CT 或MRI确诊;(2)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良好,病情较为稳定, 神志清楚,能配合治疗。排除标准:(1)由于其他神经肌肉和 骨关节疾病造成步行能力障碍者;(2)由于颅脑外伤或肿瘤 整床位的倾斜角度,从而实现在不同程度减重。同时在患者 关节处安上传感器,能同时显示患者髋、膝、踝关节是否有抵 抗;足底部位也安装传感器,以及时了解患者足跟及前脚掌 受力情况。当患者能自行起立后,医务员则在患者身旁予以 保护协助,借助机械腿辅助患侧下肢摆动、髋伸展及骨盆旋 转,整个训练过程患者需保持躯干直立、足背屈,避免膝过 伸,减重从32 体质量水平开始,随着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步 行功能改善,可酌情将减重调整至16 体质量水平以下,最 终脱离减重状态。初始阶段下肢康复机器人每次训练时间 为10 min,以后随情况改善可酌情增加至每次15~20 rain, 训练1次/d,5次/周,连续8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 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如出现不良反应,则立即停止训练。 1.3 评定标准 根据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 表 对下肢反射活动、关节活动及协调能力和速度进行评 术后等造成的偏瘫者;(3)患有严重高血压未控制或合并其 他心血管系统严重疾病者;(4)有精神症状、认知及理解障碍 或其他严重障碍导致无法配合研究者;(5)不愿意参加研究 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随机数字为奇数者为实验组,偶数者为对照组,每组32例。 对照组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57.3±11.2)岁;平均病 程(95.7±40.3)d;左侧偏瘫17例,右侧15例;脑梗死24 例,脑出血8例。实验组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59.0± 9.7)岁;病程(96.0±43.1)d;左侧偏瘫14例,右侧18例;脑 梗死25例,脑出血7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PT) 和作业治疗(0T);每项训练各进行30 min,1次/d,6次/周, 共持续8周。试验组除常规下肢功能训练外,还进行下肢康 复机器人强化训练。该机器人系统能控制患者髋、膝、踝关 节活动,确保上述肢体在正确运动方式下重复训练。起始训 练阶段由医师将患者下肢固定于机械腿中,根据患者病情调 分,评分标准:(1)o~34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越好;(2)0~ 14分:分数越高,平衡能力越强。根据Holden步行功能分 级对患者进行评定,将患者步行时需要帮助的大小,分为O~ 5级,分别计为0~5分,分值越高,步行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O.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 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检验。P< 训练8周后,2组患者偏瘫下肢的Fugl—Meyer运动、平 衡功能评分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下肢神经传导速度 及运动力指数(MI)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实验组各项指标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