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复习大纲♪♫♬
♠Z1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马恩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文学理论产生了历史性变革。(what is 唯物史观?)
♠Z2
鲜明提出“二为”方向,并与“双百”方针相结合,构成指导我国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根本方针。
“二为”方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Z3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1
一、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一)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二)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三)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二、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①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
②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三、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又能够通过其特殊方式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能动的影响。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①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②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③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2
一、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一)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第一,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第二,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第三,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二)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二、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三、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
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Z4
文学的价值(概念)是文学作品满足人与社会需要的属性。
文学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家的创造为文学价值提供了基础,读者的阅读接受使文学价值成为现实,因此文学价值的生成包含两个重要环节,即文学价值的创造和文学价值的实现。
3
文学价值可分为人文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交往价值、科学价值、商业价值等。
文学的功能有很多,最基本的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此外还有凝聚功能、益智功能、心理补偿功能等。
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
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
♠Z5
文学创作,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一、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二、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引和创作冲动的驱使下,运用艺术概括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过程的核心环节。
一般来说,艺术概括包括艺术综合、艺术简化和艺术变形三种方式。
艺术综合,是作家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完整艺术形象的过程。
4
① 鲁迅说他的小说人物的原型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这说的就是艺术综合。②《三国演义》写诸葛亮之智,写张飞、关羽之勇,也是用了艺术综合。
艺术简化,是作家对材料进行简略化处理的过程。刘勰在《文心雕龙 • 物色》篇讲了“以少总多”的道理。他举了《诗三百》的例子说“故灼灼桃花之鲜,……皎日、彗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这些描述就涉及艺术简化的原则。
艺术变形,是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用不同于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过程。卡夫卡的《变形记》就运用了艺术变形的手法。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王国维提出的“隔”与“不隔”之论,是探讨语言表现力。
艺术直觉(P141)
艺术情感(P143)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第一,艺术情感的表达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第二,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第三,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成分。
艺术想象的类型分为三大类: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
艺术理解(P150)
5
♠Z6
文学创作的结果就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欣赏的语言艺术作品,有三个层次,文学语言层、文学形象层和文学意蕴层。
文学形象可分为一般文学形象和理想艺术形象两个层面。
文学形象的特征:第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二,假定性和真实性的统一。第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第四,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是指文学史上产生的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文学形象的基本形态。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主要有三种:文学象征、文学意境和文学典型。
文学象征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填空):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
文学意境(P174)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具有显现出特征的性格,具有显现出生命斑斓色彩的性格,具有显示灵魂深度的性格,具有蕴含深刻历史真实的性格。
根据“四分法”,可以把文学体裁分为诗歌、小说、剧本和散文四类。
6
♠Z7
文学接受使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欣赏的活动,是文学活动的最后一环。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理解和欣赏,才会变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审美现实,也才会拥有完整的生命。
读者、作品是构成文学接受的两大要素。
作品一般都具有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处。(注:“意义不确定”和“意义空白”的概念)
文学接受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阅读前的素养储备、审美感受、审美评价。
接受动机是指推动读者阅读并接受文学作品的心理需求,可以分为审美动机、娱乐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借鉴动机和批评动机等。
审美动机是文学阅读的根本动机,是读者通过文学阅读获得审美享受和艺术感悟的需要。
获得愉悦是大多数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初始动机。
文学接受的差异性与共通性:由于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存在着二度创造,所以在不同的读者那里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就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当然由于面对的是同一作品,接受时也必定存在着一定的相同、相通之处。这就构成了文学接受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差异性与共通性的表现(概括):第一,对文学语言的把握具有共通性。第二,对文学
7
形象的把握具有共通性。第三,对文学的意蕴诠释和价值评价具有共通性。
共通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概括)P216—217
一般认为,文学经典是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它是文学创作的借鉴对象,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参照标准,更是文学接受的宝贵资源。
♠Z8
在文学阅读与评价的基础上对作品及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和理性判断,就产生了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文学阅读与评价的总结和升华。
文学批评是科学性、艺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第一, 文学批评是对于文学现象的科学分析。第二,文学批评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第三,文学批评具有意识形态性。
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标准:
马克思主义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原则,这就是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详见P224、P225)
文学批评标准主要有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详见P226——P229)
文学批评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建议或引
8
导作用。第二,文学批评可以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第三,文学批评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表达出特定的价值观念与理想,由此对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文学批评的类型包括鉴赏型批评、认知型批评、功用型批评、新闻逸事型批评等。(选择)
文学批评的方法:①传记批评方法。在西方,真正全力运用传记批评方法并在文学批评中获得正式地位的,是法国19世纪批评家圣伯甫。
②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③感兴批评方法④语言批评方法⑤心理分析批评方法⑥读者反应批评方法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互动(简答 / 论述):
文学批评诚然属于文学理论的一部分和具体应用形态,但实际上与文学理论形成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具体地表现为文学理论对文学批评的指导作用和文学批评对文学理论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文学理论通过提供特定的学术氛围、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拉动和影响文学批评前进。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反过来促进文学理论的进展:一是从对新的文学现象的批评中做出的新发现被总结和提炼成新的文学理论;二是文学批评向旧的文学理论观念发出挑战;三是文学批评的活跃促使文学理论家把注意力投向当下具体文学现象批评,从而出现理论的批评化转向;四是当代文学批评对于语言学、美学、哲学等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积极运用,推动了文学理论的跨学科研究新趋势的出现。
常见的批评文体主要有6种:以诗论诗式、评点式、评传式、序跋式、随笔式、论文式。
9
以诗论诗式:是指一种以诗歌方式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评点式:是指一种以简洁语句表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也称点评式,它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评传式:是指一种以作家传记方式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序跋式:是指一种以作品的序文或跋文的方式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随笔式:是指一种以随兴落笔的方式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即文艺随笔。
论文式:是指一种以论辩、论证方式和规范的格式去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是当代文学批评中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文体。
♠Z9
关于原始艺术的发生有许多说法,最主要的是劳动说,另还有游戏说、巫术说等。
劳动与原始艺术的发生
劳动是原始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因。
第一, 劳动为原始艺术的发生准备了生产主体。
第二,劳动为原始艺术的发生准备了生产工具。
10
第三,劳动为原始艺术的发生提供了主体需要。
第四,劳动为原始艺术创造了形式与内容的早期范型。
文学发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名词解释)
(一)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在总体上具有平衡性,这是指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在总体上具有一致性。一定社会的文学是以这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文学的发生、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总体上来说,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息息相关。
(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在局部上又具有不平衡性。文学艺术的繁盛时期不会同社会的一般发展程度完全一一对应,历史上也确实不乏经济落后而文艺繁荣的现象。具体地看,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表现:①某些文艺体裁只能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级兴盛,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成为了过去。②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总是同步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风格及其特征: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作家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人格等个体素质在艺术表现中形成的独特性。
风格作为文学中体现作家创作个性的东西,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11
在西方,进入现代以来,文学思潮多种多样。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巨大的三种文学思想潮流: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浪漫主义:这是18世纪末兴起于西欧的一种崇尚想象、自然、象征和神话的文学思潮。
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期兴盛于欧洲的注重客观性、典型性和批判性的文学思潮。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客观性、典型性、批判性。
现代主义:是在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星期的多种文学思潮的统称。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