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中国民间文学的多元一体格局

2023-12-22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3卷第2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6月 V01.23.No.2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iton) Jun.20o2 论中国民问文学的多元一体格局 陈建宪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近百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学从资料采录到理论研究都积累了大量学术成果,但至今缺乏对中华民族民 间文学整体格局的归纳。从整体角度看,作为中华文明外显符号的各民族民间文学,具有发生学上的多源共 生、历史交流中的互渗互补和国家统一过程中的交融整合三大特点。 关键词:中国民间文学;多源共生;交融整合;多元一体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X)7—4o74(2(x)2)20一OO64—05 作者简介:陈建宪(1954一),男,湖北麻城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神话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九五”规划课题(98JA075O.11—44017)研究成果之一。 自从“五四”歌谣学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民间 北面的内蒙古高原和南面的云贵高原,构成这个台 文艺学的大门以来,采录、整理和研究中华民族口 阶的第二级,海拔平均在1 000米以上。中国四大 承文学的工作,已经积累了大量学术成果。特别是 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纂工作已进入收尾 四川盆地,都镶嵌在这一级阶梯之中。由西向东, 时期,可以说,尽管对各族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仍 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进入 有很大潜力可挖,但从整体上说,中国民间文学传 第三级阶梯,该区域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形 统的总体面貌已基本上完整地显现出来。这就意 以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和覆盖着绿色植被的丘陵为 味着解答一个我们悬置已久的问题——关于中华 主。这块四周由高山、大海和广漠作为自然屏障的 民族民间文学总体格局的问题,已是时候了。 大地,落差巨大,地貌迥异,南北跨度达3O个纬度, 一、中国民间文学的展演背景 它就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园。 中华文明渊源悠久、一脉相承。考古学家在中 要了解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的总体格局,首先应 国这块土地上已经发现了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晚 该鸟瞰一下中国民间文学发生、成长和展演的空间 期智人各个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说我国人 背景。中国地处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 类化石代表了人类体质发展的所有阶段和全过程, 太平洋沿岸诸岛,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十五分 而且还有一些过渡形态。”¨j( 其中,属于直立人 之一,亚洲的四分之一,相当于整个欧洲。这块大 的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县人、郧县人、郧西 地从西向东倾斜,形成“三级阶梯”。西部是号称世 人等,属早期智人的有马坝人、大荔人、长阳人、许 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海拔4 000米以上,其中耸立 家窑人、丁村人等,属晚期智人的有柳江人、资阳 的珠穆朗玛峰是地球的最高点。东面的黄土高原、 人、山顶洞人、河套人等。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大地 收稿日期:2002—02—2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上已星罗棋布地留下了许许多多原始人群的足迹, 他们以原始群、氏族、部落联盟等不同的社会组织 形式,在各自的领土范围内用各自的生产方式向大 自然索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此后的漫长历史. 如同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 文中指出的那样:“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 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 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 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 体。”: ] 我们不难理 ,不同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生存于 其中的不同族群采取不同的适应策略,并由此而形 成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而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道 路上经历的风风雨雨,也给他们的集体意识打下了 不同的文化印记。于是,在他们那各具特色的民俗 生活中世代传承、添加和累积的一些集体共创、共 有、共享的民间文学传统,就成为他们的历史记录 和生活写照,同时也化为他们集体意识与民族灵魂 的寓所和文化身份的鲜明标识。 我们所说的中国民间文学,指的是生活在现在 中国疆域里的5O多个民族世代传承的口头文学。 正如中华民族是在悠远历史和广阔地域中由众多 分散的民族单位慢慢融合而成的一样,中国民间文 学也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的产物。从整体的角度 来看,作为中华文明外显符号的各民族民间文学, 具有多源共生、互渗互补、交融整合的特征并形成 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二、发生学意义上的多源共生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在新石器晚期的7 000多处文化遗址中得到了充分证明和体现。在 这些满天繁星般的原始人群中,当有无数口头文学 在世代流传。由于这些原始文化彼此间交流很少, 所以他们的民间文学必然有着各自独特的风貌和 相对独立的传统。 中国民间文学发生的多源性,从古代文献资料 到当代田野调查都有许多证据。 从古籍记录来看,以汉籍中最著名的“古今语 怪之祖”——《山海经》为例,书中不仅提到许多不 同的国名和族名。① 而且介绍了大量各地不同的神灵形象与祭祀 方式。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山海经》中显然存在着 一些不同的神话系统。茅盾早在2O世纪2O年代 出版的《中国神话研究ABC))中,就指出中国古史中 以神王为首“诸神世系”至少有三个:伏羲、黄帝、帝 俊。从甲骨文字看,古代中原民族称至上神为 “帝”。袁珂先生说:“在《山海经》里,帝舜、帝丹朱、 帝禹、帝台等,都是当时传述的上帝,所谓‘众帝’ (《海外北经》)、‘群帝’(《大荒北经》)便是,这和当 时混居中原的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非止一个的实 际情况是大致相符的。” 3 J( 从神话学的角度看, 一个至上神,往往代表着一个独立的神灵系统。以 帝俊神话为例,他的妻子羲和生育了十个太阳(《大 荒南经》),另一个妻子常羲生育了十二个月亮(《大 荒西经》),他曾赐给羿彤弓素,让他下凡去扶助百 姓(《海内经》),他还生有许多杰出的子孙,如发明 农业的后稷(《大荒西经》)、发明手工业的义均(《海 内经》)、发明舟船的番禺(《大荒西经》)、发明木车 的吉光(《海内经》);他的许多后裔都自成一国,如 黑齿之国、白民之国、司幽之国、拘缨之国等等,显 然,帝俊神话与黄帝神话有着完全不同的传统。又 如《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尽管她的名字未冠上“帝” 号,但她的神话也明显自成体系。《山海经》神话系 统中的多元性,反映了中国民间文学在发生学上的 多源特征。当代对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传承的田 野调查,不仅进一步证实了中国民间文学源头众 多,而且表明这些不同的传统在漫长的历史中有着 旺盛的原创力与顽强的生命力。中国许多民族都 有自己独特的神话体系,其中各种不同的神灵以不 同的方式创造出不同的世界,繁衍出不同的族群。 在中国西部与北部,流传着许多宏大的英雄史诗, 其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长达100万行以上,篇幅 超过了世界五大史诗的总和。 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① 对这些国名与族名,徐显之在“《山海经》是一部最 古的氏族社会志”一文中概括说:“有以人的身体特征命名 的,如周饶国(即侏儒国)、毛民国、白民之国、拘缨之国等; 有以衣服文饰特征来命名的,如贯胸国、雕题国、羽民国等 胃以生产劳动的特征命名的,如司彘之国、长臂国、劳民国 等;有以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特征来命名的,如女 子国、丈夫国、三首国、三身国等;有以历史名人命名的,如 轩辕之国、西王母、颛顼、夏后启等;也有以地理特征命名 的,如大幽之国、沃之国等;也有由转译而来而后成为特定 名称的.如殷、齐、苗氐、羌、巴、瓯、闽、朝鲜、肃慎、天毒等”。 见王善才主编:《山海经与中华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第39页。 ② “五大史诗”一般指: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古 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 《罗摩衍拿》。 6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篇幅都在2o万行以上。哈萨克族的《克里木的四 十个勇士》,也是一首类似英雄史诗的民间长诗。 在西南云贵高原和东部丘陵地区,发现了庞大的创 世史诗群。如纳西族的《创世纪》;彝族的《梅葛》、 《阿细的先基》;阿昌族的《帕米麻与遮米麻》;壮族 的《布洛陀》;苗族的《古歌》;佤族的《司岗里》;白族 的《创世纪打歌》等等。这些英雄史诗与创世史诗 的发现,与汉族文化史诗的缺失形成鲜明对比。中 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也有不同的传统与形式,回族 的“花儿”、内蒙的“爬山调”、藏族的“鲁”、“谐”,侗 烟等)占卜天意,最后结为夫妇,以神奇的方式重新 繁衍了人类。而在四川、云南与西藏交界地区杂居 的纳西、彝、藏、普米、德昂、独龙、拉祜、内蒙等族, 流传的则是洪水神话的另一亚型——“寻天女型”, 它描绘的是某个善良的人由于听从天神的告诫,在 洪水后幸存下来,他后来与天女结婚,并在天上受 到岳父的各种难题考验,最后在天女帮助下化险为 夷,带着天女和各种植物的种籽下到人间,重新繁 衍了人类。有趣的是,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杂居地 区搜集到的洪水神话异文中,许多都是以洪水后第 族的嘎、耶、款,壮族的欢、勒脚歌……与汉族各地 区不同风格的歌谣交相辉映,就像一座美不胜收的 大花园。各民族各地区还有许多不同风格不同形 式的民间戏曲,这些有着不同的起源、在不同环境 下表演着不同生活与故事的民间戏曲,成为各地民 俗中独具特色的风景。中国大地上各民族以自己 的集体智慧与艺术天才,用自己的语言、体裁、风格 来进行创作和传承的民间文学,丰富了中华民族的 民间文化宝库,表现出一种多源共生、异彩纷呈的 整体文学景观。 三、历史交流中的互渗互补 中国民间文学的第二个鲜明特点是,出自多元 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学在漫长的历史交流中互渗互 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影响我、我影响 你的互动格局。 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大杂居、 小聚居的格局。在许多地方,聚族而居的一个民族 往往与同样聚居的其他民族毗邻,这就使各族民间 文学在保持特定传承环境的同时,也不断与其他民 族的民间文学交流和互渗。这种互渗的结果,主要 表现为在许多相邻民族之间,流传着相同的神话母 题、故事类型和民歌形式。例如著名的洪水后再繁 殖人类的神话,就已在中国40多个民族中发现。 在湖南、贵州、广西交界的地区杂居的苗、瑶、壮、布 依、土家、毛南、侗、畲、水等民族中,普遍流传洪水 神话的同一亚型——“雷公报仇型”,它讲的是人类 祖先与雷公曾是兄弟或朋友,由于发生矛盾,雷公 下凡来劈人类祖先,反被抓住。一对小兄妹救了雷 公,雷公赠他们一颗牙齿(或葫芦籽、南瓜籽),小兄 妹种下它后,它飞快地长大结出个大葫芦,雷公发 下大洪水,淹死了全世界的人,只有俩兄妹躲在葫 芦中侥幸活下来。他们长大后,为了人类的再繁 衍,通过种种方式(如滚石磨、隔河扔针线、隔山烧 66 一对夫妇生下不同民族的祖先来结束。陶阳先生 特别注意到了西南各族洪水神话的这一特点,他 说:“大多数创世史诗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源共祖的 观念。人类起源往往和民族起源联系在一起,特别 是在洪水神话中每逢讲到人类再造的时候,往往是 许多民族在同一胞胎里诞生。象拉祜族的天神兼 始祖神就同时生下了拉祜族、佤族、爱尼族、汉族、 傣族等九个民族;纳西族始祖则同时生下了纳西 族、藏族、白族。被研究家们称为葫芦文化的葫芦 生人,往往是从葫芦里同时走出几个民族。这是中 华民族同源共祖的历史事实在创世史诗中的反 映。” 5](P¨。 虽然上述这些民族究竟是否同源,还需 要民族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但这些民族杂居地区流 传着相似神话亚型的现象,显然存在着一种相互交 流和借鉴的关系。 类似洪水神话这样在题材、类型、母题等方面 的广泛认同,在各民族民间文学比比皆是。射太阳 的神话,迄今已在汉、水、瑶、布朗、阿昌、赫哲、珞 巴、布依、傈僳、怒、侗、黎等27个民族中采录 到o[5]( ̄55-155)盘古创世的传说,在汉、白、苗、瑶、傈 僳、仡佬、布依、毛南、壮、土家等民族中都有采 录。 7 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动物(以狗为多)盗谷种 的故事广泛传播,有学者研究,仅在云南,就有彝、 怒、佤、苗、布朗、德昂、阿昌等10多个农耕民族流 传着大同小异的众多异文o Eg]( 在中国民间故事中,许多重要的故事类型,如 “狼外婆”、“找幸福”、“灰姑娘”等,皆在许多民族中 发现了大同小异的不同文本。以一个研究得较为 充分的故事“找幸福”为例,据刘守华先生介绍,仅 他个人所接触到的材料,该故事就在l9个民族中 发现了异文,它们分布于东北、东南、中南和西北、 西南地区,已整理成文字发表出来的文本数量多达 9o多篇。 这种同一故事类型的不同文本在许多民族中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广泛流传的现象,说明各族民间文学之间并不是封 瓠为中心的族源神话。据费孝通先生介绍,潘光旦 先生曾经指出:这些民族都出自东夷族团,在属于 东夷的殷商被西来的羌人后裔周人击败之后,东夷 中有一部分人融人华夏集团,有一部分人可能出海 闭的绝缘体,而是在长期杂居与文化交流中不断相 互交流,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渗互动 局面。 中国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之间不仅互渗,而且 互补。地处中原的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凝聚中 心,继承了自甲骨文以来的文献传统,使中国保持 着3 000年以上不问断的文献史。这些文献不仅 或绕道东北去了朝鲜、关岛和日本群岛,但大部分 却迁往南方。其中一支原来生活在黄河与淮河之 间,以徐州为中心的支系,族名为徐。徐国在西周 时曾很强盛,后来在公元前512年为楚所亡。徐族 向长江流域迁徙过程中,进入南岭山脉的一部分成 保存了许多汉民族的民间文学,而且记录了许多其 它民族的神话、传说与故事。以致今天对许多民族 为瑶族,在江西、福建、浙江山区与汉族结合的一部 的族源研究,要从古代汉籍的记载中去寻找渊源。 汉族的许多民间传说、通俗小说、历史故事等等,都 被少数民族吸收到自己的口头文学之中。而“少数 民族的神话幻想和史诗思维异常发达,甚至在世界 上也是超一流的发达,这一点恰好补救了中原汉族 文化过早理性化所带来的文学想象的缺陷。” 人们常常感叹汉民族的神话思维没有得到充 分发育,除了硕果仅存的《山海经》外,今天所见汉 籍中记录的神话,要么是仅存零星片段,要么被历 史化,世界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宏大史诗,在占世界 人口六分之一的汉族中至今仍付阙如,这些缺憾在 野性尚存的少数民族神话史诗那里得到了补偿。 四、国家统一过程中的交融整合 中国民间文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在中华各民族 不断地从局部统一向全国统一推进的历史大趋势 下,来自多源的口头传统在长期文化交流中不断交 融整合,形成既保留和发扬不同口承传统精华、又 不断熔铸出更具文化包容力和丰富内涵的多元一 体的新传统。 民间文学是一种极具开放性的文学体裁。它 与时俱进、适地而变。在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民 族实体向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转变过程中,来自各 个不同群体的民间文学,也在文化交流中不断融 合,在题材、内容、手法、形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相互 借鉴。一些优秀的传世之作,由于具有普同性的思 想价值与艺术魅力,在流传中被各个民族所吸收、 改造,变成了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 中国各族民间文学的交融整合,首先表现为一 源分流的亲缘民族中保存着一些共同的民间文学 传统。我国不少民族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一源分 流的关系,这些亲缘关系在他们的口头传统中留下 了深深的印记,因此他们共同拥有一些相同的民间 文学传承。例如在今天的瑶、畲、苗族中都有以盘 分成为畲,另一部分曾定居洞庭一带,后来进入湘 西和贵州山区,成为苗。苗瑶在语言上同属一系, 表明他们是从一个来源分化的。而他们共同拥有 盘瓠神话,以此解释他们的族源,也是他们来自一 源而分流的证明。 由一源分流而导致民间文学相似的情况,在其 他同一语族的民族中也存在。 中国各族民间文学的交融整合,还表现在汉语 和汉族民间文学起到的某种“标准化”作用上。在中 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汉民族作为一个凝聚中心曾起 到了特殊的作用。汉语在一些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成 为“标准语”,使得这些民族无论是在共同的民俗节 日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以汉语作为民间文 学的共同载体。例如,四旬头山歌是江南汉族广大 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民歌形式。在汉族与少数民族 杂居地区的壮族、瑶族、苗族、黎族等等许多民族中 都有这种形式。广西许多地方的歌节中,各族人民 都用汉语编唱歌曲,主要体裁多为汉族四句体民歌。 甘肃、青海的“花儿会”,汉语也成为各族青年对歌时 通用的创作语言。这种以传统民间文学形式和以汉 语为语言载体的民歌,早已突破了民族的界限,成为 这些地区多民族共同的表达形式。 汉语作为强势语种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影 响,还表现在有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同时以本民族 语言和汉语进行民间文学创作。例如仡佬族长期 与汉人杂居,交往频繁,以致汉语已成为他们的日 常用语,所以他们的民歌多采用汉族的七言四句 体,连形式也借用了汉族的“送郎”、“采花歌”、“五 更调”等等。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这种民间文学的 双语创作现象在许多民族中都可发现。 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凝聚核心,其在历史 上广泛流传的一些经典民间文学作品,如《梁祝》、 《盂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四大传说,关于 《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杨家将》、《包公 6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案》的口头故事与传说(这些作品虽属书面文学,但 都先以口头流传的方式(即唐代以来在民间勾栏瓦 肆盛行的“说话”)存在很久,所以也可以看作是民 间口头文学。我们现在熟悉的这些作品的书面形 式,其实是说书人的底本。当然,整理者们也在其 中加入了自己的创造。)等等,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 别珍爱更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综观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宏大历史,我 们发现她有如这块土地上奔流的黄河长江,起初不 过是一些发源不同的细流,它们蜿延前行,与其它 水流不断相遇、融合,成为较大的水流,最后终于汇 集成浩大的江河,一同奔向那无垠的海洋。从多源 发生到交流融合,从互渗互补到整合集成,中国各 族民间文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道路上,既不断吸收 也流传甚广,有的还被改编为各民族自己喜闻乐见 的民间文学形式。例如广西壮族地区就搜集到《梁 祝》、《孟姜女》、《董永和七仙女》等以汉族经典故事 为内容的叙事诗,云南大理白族有以“打歌”形式流 来自相邻民族的民间文学素材,又成功地保持和发 扬了本民族的民间文学传统,最终形成了一种“和 传的《读书歌》(粱祝故事)、《八仙过海》、《太公钓 而不同”的多元之美。这种共创共享,异中求合,在 鱼》等,达斡尔族、锡伯族都有改编为韵文或说唱形 保持着多元文化的同时,又不断向着更新、更丰富、 式的《三国》、《水浒》。一些汉族民间文学中的人物 更具时代特色的传统整合道路发展。这一发展不 形象,如玉皇大帝、八仙、李老君、诸葛亮、鲁班等, 仅对我们描述民间文学有意义,对当前这个由于民 也常常出现在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中。 族文化冲突而充满火药味的世界也有一定的启示。 中国各族民间文学的交融整合还有一个重要 的表现,即少数民族的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不断被发 参考文献: 现并迅速得到全国的认同,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 [I]苏秉琦.中国通史: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化财富。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种 199l4. 现象更加突出。20世纪60年代,根据云南彝族支 [2]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 系撒尼人有关石林传说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改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编的同名电影、根据广西柳州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传 [3]袁珂.中国神话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4]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说和民歌改编的戏剧和电影《刘三姐》,一经上映, 1989. 迅速风靡全国,至今传唱不衰。在全国性民间文学 [5]陈建宪.神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M].北京: 普查工作中出版的《阿凡提故事》、《阿古登巴故 三联书店,1992. 事》、《巴拉根仓故事》,使一批少数民族的民间机智 [6]马卉欣.盘古之神[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人物走向全国,为各族人民喜闻乐道。人们接受得 [7]李子贤.云南少数民族谷物起源神话类型与多元文化 更为广泛的还是那些优美的少数民族民歌,《达板 [A].探寻一个尚未崩溃的神话王国[c].昆明:云南人 城的姑娘》、《阿拉木罕》、《牧歌》、《嘎达梅林》、《小 民出版社,1991. 河淌水》、《绣荷包》、《花儿与少年》……我们可以举 [8]刘守华.心有灵犀一点通——对AT461型故事研究的述 出许许多多自己心爱的民歌,有时甚至根本不知道 评[A].比较故事学[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9]杨义.中国文学的文化地图及其动力原理[J].湖北民族 它属于哪一个民族。至于那些大型的神话与史诗, 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受到从政府到人民的特 On the Multielemental Organic Whole of the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CHEN Jian.xian (Ligeragure Stud ̄College ofHuazhong Nonna/ ,Wuhan,Hube/430079,Ch/na) Abstract: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a great amount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material—col- lection and theoretical study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folk literature.however,no sufifcient induction has been done to ist pattern as a whole.Seen from the perpective of an organic whole,the individual folk literatures as symbol of chinese ciivlization have three major characterisitcs of muhisource CO—origination,mutual penetration and mutual complemen- tarity in the historical exchange,and comformitive blending in the course of national unification. Key words:Chinese folk literature;multisource cooriignation;conformitive blending;multielemental orgnaic whole 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