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伪友”现象探析
“伪友”是一种语言现象。在英汉翻译中,“伪友”现象会造成文化交流的误解,加宽文化间的沟壑。本文对英汉翻译中的“伪友”现象进行了溯源与分析,提出了在英汉翻译中规避这一现象的策略。
一、“伪友”现象概述
“伪友”是词汇学上的一个术语,源自法语的Faux ami。因为有些语言,如英、法、德、西班牙、意大利等都是由拉丁语演变而来的,所以在这些语言中存在着大量拼写相似或相同的词,甚至有些词意也一样。另外还有一些词却拼写相似或相同,但意义却完全不同。“语言学家把法语与英语中这些词形相同或相近而在词义上存在差异的词称为伪友或“假朋友”(庄乐群,2000)。
“伪友”也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术语,用来描写原文和译文中形式相同或相近但意义不同,因而往往给翻译造成困难的词项(Shuttleworth&Cowie,2004)。Mona Baker(2000)认为:False friends are words or expressions which have the same form in two or more languages but convey different meanings. 在英汉翻译中,“伪友”是指在两种语言中意义看似对等但却存在差别的词或词组,甚至还指在翻译中由于主观的“想当然”而造成的不该出现的误译或错译现象。(陈福宇,2008)
早期国外对“伪友”现象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历史和文化渊源相近的语言当中,因为它们单词结构相似和相通的地方很多,往往可以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翻译时就可据其词形特点推断出在另种语言中词形相近的单词的意思。(施佳胜,2009)
在我国,对“伪友”现象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英汉词汇和句子甚或成语的对比,庄乐群(2000)曾对英法语间的“伪友”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徐澄(2007)曾对英汉语中的“伪友”现象及产生原因进行过论述。毕继万(2009)曾从文化层次上对“伪友”现象进行过深度的对比剖析,提出了理解和翻译的方法等。总体来说,对语言交流与翻译中“伪友”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语言的本质,并有效促进我们的语言与文化的交流。
二、“伪友”现象在英汉语言对比及翻译中的表现
“伪友”不仅仅出现在西方的字母文字中,在性质各异的英汉语中也同样存在着“伪友”现象。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如若不对“伪友”现象加以重视、认真区分,就会酿成预料不到的后果。
1.词汇层面上的“伪友”现象
词汇层面上的“伪友”现象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因为人们似乎可以不加思索地明白它,于是就会想当然地找到它的“对等词汇”。
如:yellow book--黄色书籍;blue stocking--蓝色长统袜;American beauty--美国美女;Greek gift--希腊礼物;move heaven and earth--惊天动地;Spanish athlete--西班牙运动员;pull sb’s leg--拉后腿;bank holiday--银行节;crow's-feet--乌鸦脚;full of beans--到处都是豆子;heavy duty--重税或责任重大。(以上英语词汇所对应的汉语意思是:法国政府报告书或黄皮书;女学者;红蔷薇;害人的礼品;千方百计;吹牛的人;耍弄某人;公共假期;鱼尾纹;精力充沛;耐用。)
2.句子层面上的“伪友”现象
句子层面上的“伪友”现象往往是因为对语境的忽略或陌生而引起的,仍然属于“想当然”的范畴。
如:You don’t say!--你别说! What a shame!--多可耻! Are you there ?--你在那儿吗? You can’t too careful in your work.--你工作不能太仔细。Throw the book at somebody.―扔书给某人。She is under the weather.--她很郁闷。Do you want to horse around?--咱们一起骑马吧? You can say that again!--你可以再说一遍。All his friends did not turn up.--他的朋友全没到。People will be long forgetting her. ?C人们会永远忘记她。He was only too pleased to let them go. ?C他太高兴了不愿让他们走。(以上英语句子所对应的汉语意思是:是吗!真遗憾!你在听我讲吗?工作越仔细越好。给某人最严厉的惩罚。她身体欠佳。你要不要跟他们一起玩?说得好!他的朋友没全到。人们会长期记住她。很乐意让他们走。)
3.文化层面上的“伪友”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因为人们有着固有的文化背景及民族思维定势,所以就对不同的事物有提前的假设和预期,于是就得出了“似是而非”的结果。这就是英汉翻译中出现在文化层面的“伪友”现象。
如:talk along parallel lines--谈不拢或意见不一。Dog eats dog--狗咬狗或勾心斗角。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child--知子莫如父。I am in the same boat as you are--同舟共济。(以上英语句子所对应的汉语意思是:平行不交叉就不矛盾,因此应为“意见一致”。凭动物本身力量激烈竞争。父亲也不一定了解孩子。处于同一困境中。)
三、英汉翻译中“伪友”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英法两种语言间探究“伪友”产生的原因时,庄乐群(2000)认为:英法语中的许多词类在借词之初是同源同义的“真友”,由于所处社会环境各异,受到不同的外部影响,经历了不同变化,以至于最后在词义上相互“背叛”。这就是“伪友”现象产生的原因。在英汉翻译中,有这些似是而非的“伪友”存在,主要缘于英汉两种文化及思维模式的差异。这些“伪友”现象使得理解和翻译变得异常的困惑,稍不留神就会使翻译者误入歧途,而使得交流的效果饱受争议。在英汉翻译中如若不能看透“伪友”,它就会严重干扰对原文的理解和对译文的表达,导致交际失误,词不达意。 在我国英语的学习和翻译中,“伪友”现象主要出现在“英汉翻译”中,因为以汉语为母语的翻译者往往具有牢固的传统文化基础,故而就有着固有的思维定式和丰富的表达手段,所以就有着强烈的以母语为主要依据的翻译
意识。
从思维的角度看,“伪友”现象的出现是因译者在理解与表达时忽略了两种语言的本质特点。语言之间的表达差异是各民族对世界认知差异的体现,它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上。英汉语言是两套不同系统、不同的思维形态,各自有着各自英民族的特点和习惯,英民族擅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而汉民族却习惯用具体形象表达理性概念;英民族的思维方式直截了当,放要点于句首,汉民族则习惯于迂回地表达重点;英民族思维中主体和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非常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而汉民族则注重整体,讲究天人合一;英民族注重的是形式逻辑,而汉民族则更注重辨证
统一。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伪友”现象的出现是由于译者对语言的实用意义考虑不足,忽略了语境的问题,言外或言内之意的问题。一个词可有表层和深层的意义,即概括的意义和
联想的意义。实际使用过程中,语义会因为说话及听话人讲话的语调、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故而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体现其真正意义。在翻译中,不能脱离上下文,要充分考虑的应是语言真正的实用意义,尤其是言外之意。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伪友”现象在英汉翻译中出现的原因,是由于译者对英汉两种文化相互的影响和作用考虑不足,没能处理好文化的相互转换,没能做到让两种语言文化 “意义等值”。由于历史、地域、气候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民族间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经济政治各有不同。这一切的不同都要直接反映在文化上,而语言在运用的过程中是必然要传播文化的,所以在翻译活动中就避免不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英汉两民族的语言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它们在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的角度和方法上都有差别,甚至在同指一事物或现象时,缘于不同文化而会产生极其不同的联想和反应。
四、如何克服英汉翻译中的“伪友”现象
假朋友(伪友)现象会磨去译者本应始终保持警觉的差异意识,对细微但具有区别性特征的差异熟视无睹(许钧,2003)。胡春洞(1998:19)认为:在英语学习中,文化求异或辨异及文化求同或认同的总规律就是探究不同的生活内容与生活方式,探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思想内容与方式。此乃英语学习的深化,即从深层上掌握理解英语的途径。在文化辨异和认同上占有优势的人,才会有更好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真正地做好英汉翻译工作。
要避免英汉翻译中的“伪友”现象,译者应该对英汉语言间的异同有着冷静的观察和判断力,既要看到其间的相同,又要看到其间的伪同。对那些似是而非的词语尤其要注意注意再注意,“望文生义”是造成“伪译”的根本原因。文化差距越小,译者就越有可能落入“伪友”的陷阱,因为看上去是如此地相似却又不尽相同。(Nord,2001)
要避免英汉翻译中“伪友”现象,译者应认识到“伪友”的存在,然后是认清“伪友”。认清“伪友”的唯一方法就是博览群书,多方印证;勤查词典,理解原语;不断提高译者的语言理解和感悟力,提高译者的文化透析力。尤其是对语言中的习语、俗语、成语和常用语,在翻译时更要正确并认真对待,做到正确辨析,全面完整体会习语中折射出的文化传统和思维内涵,以此来分辨英汉翻译中的“真友”和“伪友”。只有这样,英汉翻译中的“伪友”现象才会减少并规避,翻译水平及语言文化交流的效果的才能得到有效的
提高。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