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州大学2018年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答案版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苏州大学2018年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名词解释 1、 学习动机

动机是一个人做某件事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 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左学习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与学习活动可以互相激发、 互相加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2、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用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 的相对稳立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教学模式包括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 联系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分别是(1)理论依据:(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 中处于核心地位:(3)操作程序或步骤;(4)实现条件;(5)教学评价。

3、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 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规立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 实施的一泄年限的强迫教冇的制度。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目前,世 界义务教冇的发展趋势是向两端延长。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左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4、 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 发现法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此激发探究的欲望,提供解决问 题的务种假设,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与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个过程中,教师 要提供资料,让学生亲自发现结论或规律。发现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索未知事物 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发现学习比较浪费时间,不能保 证学习的效率。

5、 朱子读书法

朱熹酷爱读书,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的弟子门人将朱 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朱 子读书法的内容如下:

(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已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

志。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今 天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的局限在于所提倡的书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徳的圣贤之书,读书法 主要强调怎样读书,不重视书本与实际知识的结合。

6、进步主义教育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美国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苴“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 学校,相对于欧洲“新教育”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冇,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 的关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关注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兴起:19世纪末,帕克创造了 “昆西教学 法”。赖斯在揭露美国学校弊端和引起人们关心教育的改革方面做了贡献,引发全国对传统教弃 的批判。后来,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冇实验以各种形式 展开。(2)成型:美国公立教育成为世界先锋,美国许多社区和学校当局表示愿意试验新方法。 进步教冇协会创办《进步教冇》杂志。(3)转折:进步教冇运动内部出现分化,大萧条加剧了 进步教冇的分裂,改造社会主义正是苴分裂的产物。(4)衰落:进步教育协会更爼为“美国教 冇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后来,协会解散,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冇 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朿。

进步教育运动反思了传统教育,主张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个性与 自由,对美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进步教育的一些弊端正是导致它衰落的 原因:运动不能与美国社会变化始终保持一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过分强调儿童、忽视 社会,指导思想多元化,过分否泄教冇规律:改造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抨击加速其衰落。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 生物起源说认为教冇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之外,甚至存在于

动物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冇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的教 育是对动物界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该学说存在一个根本的错误: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没能把人类教冇行为与动物 类教育行为区别开来,因而也没能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 教冇心理起源说是在对教冇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产生的。孟禄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教育

起源问题,认为原始教弃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教冇是以人 为对象的,而人是有心理活动的,孟禄鉴于此而立论,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仔细考虑,却也 与生物起源说相似,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无意识的模仿”的话, 那么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就肯泄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即使 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3) 劳动起源说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

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它是对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著名论断的直接运用。主要 观点:

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和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冇是人类特有的一种 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第四,教冇从产生之日起,苴职能就 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国形成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而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范畴。

2、 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③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④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总之,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因为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可 能性,就无限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2)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与遗传素质相比,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更为根本的因素,环境提供人 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构成人发展的巨大动力,影响人发展的价值方向和发展内容,对 人的发展本身具有一种广义的教育作用。一个人发展到什么程度,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近朱 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即环境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但是我们不 能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

(3) 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的作用

个体的活动、个体的社会实践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会表现出 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在学生方而,这种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能动地进 行自我认识、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个体的能动性不仅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而且影响个体 对环境的加工。学生的发展和教冇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在同样的环境和教冇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 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取决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和付 岀的精力,取决于他的能动性的发挥情况。

人在发展中,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发展起来,个体也就能逐步有目的、自觉地影响 自己的发展。它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能把自身的发展当做自己认 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进行自我设汁和自我奋斗。只有达到了这一水平,人才能在完全 意义上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人在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实际上是人在意识中理 智地复现以往的自己已有调控、调控今日的现实自我、筹划未来的理想自我,并在这个过程中 不断增强“自我塑造”的动力与能力。

3、 简述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本位论也称国家本位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徳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涂 尔干、

柏拉图、孔徳、赫尔巴等。社会本位论主张教弃目的根据社会需要来确泄。

主要观点:第一,教冇目的不应从个人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人的发展只为 服从社会需要:第二,教冇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第三,人的本性是社 会性,社会价值髙于个人价值。

社会本位论将对教弃目的的考察角度从宗教神学转移到国家和社会事业上来,这是一个很 大的进步。这种视角的转换在近代有助于教育与教会的分离,在当代有助于动员国家和社会资 源来发展教冇事业。但是,社会本位论忽略了个体的价值,否认了个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 积极能动作用,完全将受教冇者当成是等待被加工的'‘原料”,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

4、 简述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经验主义课程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 经验主义课程的主要观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评价:经验主义课程看到了学科中心主义的不足,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现代 课程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它过分注重经验,强调心理逻辑,重视实 用性,以至于对知识的系统性,学科自身的逻辑性、学术性照顾不够,具有浓重的实用主义和 自然主义色彩。

5、 简述布鲁纳认知结构主义的教学原则

布鲁纳提出了四条掌握学科基本机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内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他认为儿童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的 内驱力(求知欲)、胜任的内驱力(成就感)、互惠的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这 三种基本的内机都具有自我奖励的作用,其效应不是短暂的,而是长期的。教师若能促进和凋巧学 生的探究活动,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这些内在的动机,推动学生有效地达到预泄的学习目标。

结构原则:布鲁纳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发现,人有三种表征系统一一动作表象、意像表象、 符象表象。这三种表征系统也是人成功地理解知识的手段。动作表象是凭借动作进行学习,无须 语言的帮助:意像表象是借助表象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符号表象是借助语言进行学 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凭借逻辑推导就能进行。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通过这三种表象形式 进行教学呈现,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选用哪种呈现形式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背景和 学科的性质。 序列原则(或称程序原则):教学就是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 构,以提髙学生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能力。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序列,它们对 于学习者来说有难有易,不存在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序列。而且在特龙的条件下,任何 具体的序

列总是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过去所学的知识、智力发展的阶段、材料的性质 和个别差异等,教师应采取适用于学习者的具体程序。

强化原则: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学习者必须获得反馈,知道学习结果如何。这种反馈对学生 的学习起着强化作用。因此,教学规定适当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根据结构主义教学观及苴教学原则,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首先教学本身应有 新异性,跨度应适当,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感其次,应根据学生的经 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 应注意提供有于学生娇正和提髙的反馈信息,并教冇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髙学生的自觉性和 能动性。

三、论述题

1、 教学有哪些教学原则?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教育原则并举例分析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 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疑力性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

2、 根据人的全面理论发展,论述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

首先,人的全而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而发展,就英 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没有劳动,社会和人都不可能存在,更谈 不上发展。

英次,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中, 劳动者智力与体力相分离的片而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将是体力与智力劳动相结合、在体力与智 力上得到协调发展的人。

最后,人的全而是人的先天和后天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展’即人的 个性的自由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领域的发展是“真正自由的王国”,个人从事自由活动 的时间不断扩大,人的个性因此得到自由发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徳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 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